古代民居福建之旅校本教材案例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41942154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民居福建之旅校本教材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民居福建之旅校本教材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民居福建之旅校本教材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民居福建之旅校本教材案例第二章 古代民居福建之旅福建古代建筑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而闻名于世。不管是寺庙宫观,抑或普通民居,均表现出既是中原文化的延伸,又具自身独特的风格,在时序上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许多明、清建筑在风格、作法上仍常常留下北方唐、宋时期的特征。如盛行于宋代的虹梁桥,在北方及中国其他地区早已绝迹,而闽东、闽北至今仍有留存,直至近现代也还在修建。由于在地理位置上远离封建统治中心,福建的能工巧匠们往往能根据福建复杂的地质条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有所创新,而不受官方法式的束缚。福建沿海,宋、元时期的石桥、石塔和闽西南的生土建筑,都是这种创新的产物。福建古代建筑的另一特点,体现为类型的多样性。古建筑根据其功能分为寺院、宫观、教堂、书院、文庙、民居、宗祠、城堡、城墙、塔、桥、牌坊、经幢及水利工程等类别。第一节 福州之旅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福州是一个“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据统计,福州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福州历史文物古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极富特色,有较为完整的历史脉络。正是丰富的文物古迹,使福州市在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民居建筑则是这一城市的名片。福州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福州三坊七巷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三坊七巷街区,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四十公顷,白墙瓦屋,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一、 三坊七巷的由来及其价值1 三坊七巷的由来“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其实。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光禄吟台”,而此坊也改名为光禄坊。程师孟题吟的“光禄吟台”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杨桥巷因西通杨桥而名,现扩建为杨桥路。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觉民故居,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小时候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当部分保存下来。郎官巷巷的西端通南后街,巷的东头通闹市东街口。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此巷。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晚年也住在巷内。塔巷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国育王塔院于此也。”此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运兴盛的象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爿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黄巷据志载,晋永嘉年间(307312年)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唐代崇文馆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兵入福州,“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明代侍郎萨琦亦居此巷。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梁章钜、郭柏荫,进士陈寿祺、赵新等,都居巷内。安民巷: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福州时,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得名。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明清格局和古朴风韵。宫巷:以巷中有紫极宫而得名,是保护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现存明清两代豪门住宅19栋。福州许多近代名人出于此巷。 吉庇巷: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在巷口报复以前凌辱过他的人,一时行人纷纷入巷躲避,该巷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吉庇巷的津泰路口有一座老字号安泰酒楼,二楼是品尝福州传统名菜的最佳地点之一。2 福州古建筑的魅力三坊七巷是福州古建筑的代表,三坊七巷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三坊七巷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等方面也独树一帜。马鞍墙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江南建筑中,绝大多数是成90度角的直线构成的阶梯形的山墙,福州仅个别建筑有,包括福建的闽北、闽南、闽东也有存在,惟独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马鞍墙是曲线形的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雕饰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难以企及的。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过精心编排,构成不同的装饰效果,有直线型、曲线型、混合型-直线型疏密有致,曲线型富有动感,混合型变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题材有飞禽走兽,人物花卉,整个窗扇雕饰有对称式有不对称式。如文儒坊尤恒盛的明代古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涤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镂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饰,充分显示了福建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建筑门三坊七巷建筑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一平面的矩形师门,另一种则是两侧马鞍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马鞍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3 三坊七巷与福州的性格建筑是一个城市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审美风格的综合体现,看这个城市的建筑你能很直接地看到这个城市个性和表情,而古建筑就是这个城市的底色。三坊七巷可以说是福州精神的缩影。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是中国南方城市民居群落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文化巨人聚居于此,形成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近代而言,就有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现代思想与学术开山之祖严复,中国船政文化的创始人沈葆桢,在世界文坛享有盛誉的文学大师冰心,硕学大儒、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深被钱钟书推崇的著名学者陈衍(石遗)等,蔚为奇观。 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角梳等福州地方传统手工艺、闽剧、评话、十番音乐等地方传统戏剧、曲艺,闽菜等地方传统饮食文化,以及健康的民俗风情和其他特色文化,如同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一样,也成为三坊七巷文化的一部分。三坊七巷的青瓦白墙石板路,从外表上看朴实不起眼,细细体会却发现其中内涵丰富,精致非常,值得慢慢品味的细节很多,正如福州这个城市。从三坊七巷你可以看出福州节奏慢、儒雅休闲的风格,福州人喜欢温馨、爱好休闲、讲究藏而不露的生活情调。三坊七巷历史街区虽然与福州最繁华的东街口只有几步之遥,但仿佛是两个世界,它静谧地躺在高楼大厦之中,散发出古老的芬芳。每块砖瓦仿佛都透着一种陈年的书卷气,让人释怀。在这里走出几步就是灯红酒绿的世界,而走进几步就是庭院深深,几分安详顿生心头,浮躁随之散去。许多三坊七巷里的老人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值得品味,不忍舍弃。他们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环境,心惯于这里的安宁、同个大院里邻居间的嘘寒问暖。高楼大厦的逼仄、邻里间的冷漠是老人家最为心悸的。三坊七巷保下来,就意味着在这个后现代化的充满浮躁气氛的城中平添了几分安逸与和谐,这才是人们最需要的。三坊七巷有着常年居住于“鸽子笼”里的人们无法想象得到的内在精神。许多外地人到了福州都感觉这是一个悠闲安逸的城市,少见步履匆匆赶工的人。这种文化最集中地表现在三坊七巷的生活方式里。目前三坊七巷里共居住着3678户、14000余人,在许多老宅里,老人和旧物安祥地共生共灭;即使是年轻人回到这里,浮躁的心境也会随着上世纪的老钟不慌不忙地摆动而平和下来。在中国的地理上,福州偏安一隅;在中国的历史上,福州也是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皇室平民的庇护所。福州像是中国的盲肠,不与世争、平和安祥是这个城市的性格,也是三坊七巷的性格。4 三坊七巷是福州精神的缩影 省建筑研究院郑佑铭:三坊七巷始建于唐朝,石板铺地的坊巷由线条流畅的马鞍式风火墙分隔成主、客厅,厢房与侧面是有假山园林花厅的多进院落。大门口竖立着舒展的门罩排墙,青瓦白墙的木质结构雕刻精细、丰富多彩。整座建筑气势恢弘,具有防火避湿、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居住环境优美舒适的特点,被中国建筑界誉为“明清建筑的博物馆”。 更为可贵的是,三坊七巷大片街区至今保存完好,这在全国、全世界都很少见。三坊七巷高耸的马鞍式风火墙犹如海上起伏的波浪,壮观震撼,充分展现出福州传统建筑美学的辉煌,体现了福州胸襟宽广和海纳百川的特点。 福州大学教授张鹰、申绍杰: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审美风格的综合体现,是多方面因素融合的凝固艺术。目前,具有福州特色的建筑已经为数不多了,在民居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坊七巷,宗教建筑则是以华林寺为代表。仓山还存留一些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医院、学校和教堂,这些建筑将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较好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发展背景。 青瓦白墙石板路,从外表上看朴实不起眼,细细体会却发现其中内涵丰富,精致非常,值得慢慢品味的细节很多,正如福州这个城市。不可否认,福州正日益边缘化,但它又有存在的价值,需要人细细体会。 从这组建筑可以看出福州节奏慢、儒雅休闲的风格,福州人喜欢温馨、爱好休闲的生活情调,民居则是这些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全国最大的民居宏琳厝一、宏琳厝的修建被称为全国最大民居的福建省闽清县“宏琳厝”,建造者为六都巨富黄宏琳。宏琳厝俗称新壶里,始建于清乾隆乙卯六十年(1795年),历时28年才全部落成。宏琳厝占地面积17832多平方米,使用木材7万多根。全厝大小厅堂36间,花圃25个,天井30个,风火墙36堵,水井4口,大门13个,住房666间。其规模宏大、外观气派、工艺精湛、风格迥异、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纵观这座方形木结构建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深思熟虑的防御系统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房址的选取,到大门外的华表、平(安)栏、(礼)仪的安排;从大门起,大厅逐级高大和气派既符合黄家的身份,又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包容着平稳和谐的中庸之道,显示步步高升的向上精神,反映了淳朴实用的民风,更迸发出不畏强暴的人格力量。梅溪上游的演溪在这里打了个深湾(如左图),民间地理上视为“玉带”,宏琳厝就建在河湾内的玉带环抱里,形似玉带环腰。隔河而望,从近到远是由低到高的五重平行山脊,被称为“五重案”,“门迎五重案,前有玉带环”,并背靠柯洋仙峰,古时被认为是上佳的风水宝地。宏琳厝座西朝东,由於太阳於东方升起,所以做西朝东迎接晨光,有“紫气东来”之意。这座房子的始祖是明代黄祖嘉,祖嘉的长子叫宏琳,祖嘉是一位著名的中医,闽清县志有记载他的业绩,而自己却体弱多病,他就用长子宏琳的名字来命名这座房子,所以叫宏琳厝。宏林厝居住着黄姓家族,从始祖到现在,已经十一代了。族居上百户人家,形成一个自然村落。最使宏琳厝主人引为自豪的,是悬挂在厝内的三块匾大门口的匾上写着“宏琳厝”三个大字。这是项南同志在1993年宏琳厝奠基200周年时应邀书写的。1939年,项南同志曾在宏琳厝的二进大厅内组织排练文艺节目,这使宏琳厝增添了传奇色彩。二进大厅上方挂的是 1940年郭沫若先生的题字:“敬国强”,记录了屈辱年代中国人的理想和情操。在第三进的大厅上方,悬挂着清咸丰皇帝为宏琳厝写的匾:“紫薇銮驾”。二、宏琳厝的结构和布局宏琳厝外围为方形结构。整个宏琳厝共分三进,由虎头门直入三进,各进之间隔一横街,由过雨亭相连。过雨亭中轴对称,建下马间两间,下马间再向外延伸为横街头,内厝均为木结构,8堵夹火墙都以9根立柱,用横枋贯串组成。中间正厅,两旁各建正、二、三官房和火墙弄。左右书院各3间,中为书院厅,两旁为书房。正厅与后厅以屏风相隔。第三进正厅设祭祖公妈神龛。二、三进后厅隔后天进为厨房,正中为厨房厅,左右各建厨房4间。该建筑为土木结构,且十分讲究对称。翼檐卷仰,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它独特的建筑风格,目前引进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整个宏琳厝布局严谨:中间正厅,两边各建一、二、三官房和火墙弄;左右书院各三间,中为书院厅,两旁为书房;正厅与后厅的以屏风相隔;第三进正厅设祭祖神龛;各进之间隔一横街,由过雨亭相连,家人进出十分方便。宏琳厝内部生活与防御设施也相当齐全。外墙东南角与西北角各建一间兔耳(望哨),用来观察四周动态。墙脚以及厝内两条横街上设有许多留空小花格,这些看似装饰的花格。日常用来通风、排水,遇匪盗时,又可作攻击眼,出其不意攻击敌人。厝内每个房间的门少则3个,多则6个,进出自如,外人初入厝内,如走迷宫,廊回路转,不知东西南北。全厝有47个窨井,如遇火攻,可随处取水灭火。如此周全严谨的高计,说明此厝应该是一次设计而成。三、宏琳厝的防火措施闽清宏琳厝是一座由七万多根木头建起的大房子,建筑面积17832平方米。98年福建年鉴称赞:“闽清县的宏琳厝,其规模之宏大,结构布局之合理,建筑工艺之精巧,经考证为目前全国已发掘的古民居之首。”单以消防设施中的防火分区和消防给水而论,就蕴含许多鲜为人知的奥秘。宏琳厝第一进与第二进、第二进与第三进的过渡地段的建筑,叫过雨亭。过雨亭的建筑功能是给居民生活起居带来方便,它潜在的建筑功能是作为消防设施。由于古建筑材料多为可燃材料,很容易引起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家长便组织家丁在起火附近的风火山墙下面的门洞用土墩堵塞住,然后再推掉过雨亭建筑,这样断掉火源,又有宽宽的隔离带,可以有效地抑制火势的蔓延。在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的过雨亭旁边,用几块石板条铺设的下面设一口窨井,这口窨井的明显作用是第三进天井里的雨水,从第三进流到第二进,长长的下水道难以疏通,于是设置了这口窨井,水中带来的泥沙便沉积在窨井里,保持下半段下水道畅通无阻。窨井中沉积的淤泥一年要清理一次。窨井除了起排污清洁的功能外,其潜在的作用就是在一旦发生火险时,窨井便成了消防池,掀开井盖,井里的水成了扑来火灾的水源。用井中的泥浆水灭火,要比用清水灭火效果会好得多,这就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效果会好一些,道理是一样的。在宏琳厝有36扇风火墙。风火墙这种地域性很强的具有民俗文化的建筑物,在我国古建筑体系中可谓独树一帜。高同瓦面以上部分成山字形,尖锋部分为马鞍形,墙脊和两翘角加以装饰。墙体厚0.70米,利于防风、防火、防匪盗。冬暖夏凉、宜于居住。墙体能挡住火势,墙下有门,门后必备土墩,一旦遇上火灾,便用土墩将门洞堵塞住,有效地抑制火势的蔓延。令人称奇的是,宏琳厝地下纵横驰骋有序的下水道和布局得当的窨井平面布置。宅旁的消防渠保持清水畅流。窨井多设在上下沟的交汇处,整座房屋的窨井按统一的设计位置,一共布设47口,一旦发生火灾,可以就近取水灭火,各自发挥独立的作用。由于下水道互相贯通,灭火的主要材料水,就会根据人的意志,直达救火前沿,下水道将窨井相联成整体。我国的古代民居建筑源远流长,积淀了历史的精华,古建筑除了作为建筑史的实物例证之外,许多前人辛勤劳动、创造发明的成果还可以为今天的建筑技术成果今天还可以应用,许多前人的科技尚待我们从建筑物身上去阐发去探讨。消防设施中的防火分区和消防给水带入建筑物中去的思维,也不能例外。 “勤俭崇文”是宏琳厝的古训。受其熏陶,造就了宏琳厝人古朴风雅的底蕴。“对客呈诗如献佛,课儿种橘胜封侯”,农耕之余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宏琳厝的传统,也是宏琳厝人个个能诗擅画、人才辈出的奥秘所在。这里曾培养出中国的卫生部副部长黄开云,赴海外创业的华侨也善于开拓,他们事业有成,心系桑梓,都为有“宏琳厝”这样既有历史价值,又有博大精深人文内涵的好大一个“家”而骄傲。问题与思考1 以福州三坊七巷和宏琳厝为中心,请你设计一条旅游线路向外地游人介绍福州古民居。2 请你谈谈三坊七巷与宏琳厝在构造上的异同阅读资料1 旧城改造中,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危急!(有删节)新华网福州10月20日电(记者 景延)拥有年历史、被尊为闽江水神的福州尚书庙因达江路扩建而面临拆迁厄运;福州市罕有的极具满族建筑特色的八旗会馆,被某开发商擅自拆除,夷为平地;中国最早的海关旧址遭推土机威胁;福州仓山明清时期租借地的大量有价值的小洋楼被成片拆毁;东亚地区最早的女子学校育婴堂被拆;经历年风雨、见证革命历程的赵氏祠堂面临被拆命运伴随着近年来福州市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拆迁规模不断扩大,被国务院命名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历史古迹,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毁灭性破坏。月日,福建师范大学的名专家、教授怀着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责任感,联名给国家文物局、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写信,并将信的内容在网上公布,紧急呼吁拯救福州历史文化古迹。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古城,自汉初建东冶城算起,迄今已有多年历史。据统计,福州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福州历史文物古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极富特色,有较为完整的历史脉络。正是丰富的文物古迹,使福州市在年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然而,尽管国家文物保护法明文规定,在城市发展建设时,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史迹、文物、古建筑应加以保护;尽管文物部门一次又一次地参加了保卫史迹、文物、古建筑的狙击战;尽管一些社会贤达、民众信访、抗议等办法阻止开发商破坏文物、史迹和古建筑,但在旧城改造中,开发商还是以所向披靡之势破坏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城之风貌,使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许多文物、风貌被毁,近的古街民居建筑被夷为平地。现今福州市仅幸存着几条象征性的古街也在劫难逃!福建高校名教授、专家大多是福建省知名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教授,其中博士生导师名,名教授、副教授,名从事历史、文学教学的讲师。他们在信中列举了福州市这几年来城市建设中不容忽视破坏文物的现象,尤其是今年来福州大规模城市建设先后使多个各种文物、古街被破坏的实例,指出福州市一些部门和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置法律尊严于不顾,在专家、教授和文物保护者多次干预和制止下,仍明目张胆地破坏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城之风貌,已经严重到了令人发指和引起公愤的地步。福州市在当初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时是作了很大努力的。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也是福州市一再打出的金字招牌。如今,当这块金字招牌一旦被开发商无情的推土机碾碎,福州市今后在招商引资时,还有什么金招牌可打呢?旧城改造难道就必须以破坏文物、史迹为代价?据了解,在我国已公布的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保护完好的已不多了,类似福州这样名存实亡的却为数不少,照此以往,再过数十年,中华民族数千年悠久文化将何以印证?专家、教授呼吁:文物保护单位不保护,文化历史名城无历史!中国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普天下炎黄子孙们的共同财富,需要全社会为之珍惜与爱护。为了遏制开发商破坏文物的脚步,拯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贯彻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及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他们倡议:切实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坚决纠正城镇建设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行为, 加强对拆迁单位的管理,规范拆迁行为;对于严重违法破坏文物古迹者,必须追究有关领导人和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名城保护法规,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立法。实行政务公开。在房屋拆迁公告出台之前,事先必须进行文物普查和专家论证;事先应将拆迁方案向市民公示,广泛听取市民与社会各界的意见;并严格按政策与法规办事;在保护的前提下,要重视发挥历史文化古迹在发展旅游产业中的作用。福州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文物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有着重要的互动、互利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物古迹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利国利民。这样做,也会引起全社会对古建筑等文物古迹的更加重视和爱护。 应充分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保护文物古迹的提案与建议,对福州仓山区现有的西式老建筑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并登记造册,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评审,对有保护价值的,实行挂牌保护。同时挖掘老洋房的历史内涵,并与旅游业结合,加以开发利用。(完)阅读资料2 宏琳厝的“猫退” 黄德展闽清宏琳厝系一次性设计、一次性施工完成的宏伟民居,许多建筑小品,都蕴涵着科学道理。宏琳厝的官房(正厝)、横厝、外横厝的房间,在平面布置的两端正中地面上,一个房间均有两个对称的大约12詐12詐(当时的青砖宽大约12詐)的小洞,通往房间木地板的下面。这个奇异的小洞,传统称为猫退,意思是小猫可以进去,也可退出。要说猫退,还得从宏琳厝房间的木结构说起。宏琳厝的房间是一种典型的六面木结构,组成房间竖向的四面木质墙和楼板都已经架空,不至于那么容易腐朽,而只有近地的木地板,因为接近地面,容易受潮霉腐。为此,宏琳厝的设计师和施工人员匠心独运,将房间里的地面挖深1米到1.2米,用石块砌几路矮墙,石矮墙上放梁,梁上铺设木地板,组成木地板下面一个宽敞的空间,将本应该贴近地面的木地板架空而起,避开地下水分对木板的渗透腐蚀。木地板下面的宽敞空间,倘若没有通气口,将空气闷在里面,也容易引起霉变腐烂。而且,鼠类等小动物可以躲进木地板下面,无从捕捉。于是,便有了猫退。小小猫退,是控制生活空间干湿度的调节器,既保证木地板的经久耐用,又营造了舒适的生活氛围。由于老鼠的天敌小猫可以进退自如,保证了地下空间的干净。同时,也便于端午熏硫磺,炎夏熏艾草,驱虫防蚁。建筑行家喜欢敲击宏琳厝的木构件,对铿锵的回响赞叹不已。历时200多年历史沧桑,木地板还依然如故。猫退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品,但对确保宏琳厝的坚挺,却功不可没。超级链接宏琳厝 福州市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古民居宏琳厝的防火措施 消防时刊黄德展 2001年第1期福建/中国古镇游 黄利 陕西师大出版社城市的守望-走过三坊七巷北北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话说三坊七巷唐希 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福建省省情资料库新闻系统福州三坊七巷CCTV-国家地理-三坊七巷 从城市区位互动理论看古代三坊七巷阶层性特点的形成 苏一芳 shll/P020050901297876870367.pdf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宏琳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