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2课时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4123187 上传时间:2020-07-0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永州市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2课时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湖南省永州市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2课时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湖南省永州市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2课时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2课时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一、专题主线主线一北宋通过分权和收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加强;元朝实行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主线二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和军机处,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线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收归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主线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为主流,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严重阻碍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二、真题再现1.(2016全国卷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君主专制。【解题思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为史官对帝王“误失.必书之”而不乐,这就反映了重史传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个人行为,故选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笔直书,故排除C项;D项是现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与题意不符。,A,2.(2016全国卷T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明清的政治制度明代地方行政制度【解题思路】由“直属六部”到“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等内容,可知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B,3.(2015全国卷T25)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加强【解题思路】君主专制是政治发展的产物,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的目的是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B,三、考纲解读【考纲分析】1、宋元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的内容是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和元朝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宋元时期,基本上解决了汉唐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政治主动性和能动性日趋受抑。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明清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特点和影响。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反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而中央集权的体制仍在发挥着积极作用。本考点考查重点为宋明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题目形式为选择题或非选择题,主要以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核心考点】考点一宋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宋初将地方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等收归中央,设通判监督地方。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形成“三冗”局面。(2)宋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宋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考点二元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在中央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2)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考点三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明朝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制度废除,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军国大事由皇帝个人决断,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君主专制统治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考点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文明发展的作用(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内,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中国文明源远流长,长期领先于世界。,考点五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纷繁复杂,复习备考时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分封制体现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宗法制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对地方制度的变革,反映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中央官制的变革,反映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监察制度、避讳制度、皇帝祭天等体现的是为君权服务,维护封建统治。(2)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角度认识政治制度的演变。宗法制、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与分散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腐朽的封建制度越来越阻碍社会的进步。,考点六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发展方向和影响(1)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民族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华文明(大河文明)、古希腊文明(海洋文明)、罗马文明形成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具有差异性。(2)17、18世纪时,中西政治文明出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产生不同的影响。,【课堂演练】1.秦汉地方长官称为“牧、守、令”即“主人”的意思,宋代地方长官为知府知州。“知”是代理名义上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这一变化说明A.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B.中央对地方管辖和监督加强C.中央和地方关系得到了改善D.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解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于秦朝,故A错;知府知州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故选B;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仍然存在,故C排除;D选项错在“根本”。,B,2.元世祖忽必烈诏“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诸侯如真定史氏、保定张氏等,都一度被削去军权,保留的都是文职。忽必烈此诏旨在A保障中央政府集中控制军事大权B实行兵民分治以便削减军事力量C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D有效地抑制汉地世侯的割据势力,解析:依据材料“管民官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一度被削去军权”,可知忽必烈的目的是实行军民分治,削弱地方的军事权,故B正确;“管军官掌兵戎”说明军事并不都由中央控制,只是地方军权要受中央节制,故A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地方分权,故C排除;D项不是材料强调主旨,故排除。答案:B,B,3.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解析:根据“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可知内阁的票拟权要由皇帝的批红权来决定,所以不能说明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可以看出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B项正确;明代内阁是封建专制加强的产物,与近代内阁有着本质的区别,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内阁牵制朝中大臣,故D项错误。,B,4.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A.扩大了地方政府权力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解析:明朝改用流官治理,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地方的权力受到了削弱,故A项排除;改土归流的实施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而不是降低,故B项排除;改土归流加强了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改土归流中央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延续性,故D项排除。,C,5.清朝雍正帝创立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不再公开立皇太子,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雍正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乾隆皇帝。这一制度创立反映了传统宗法观念的彻底瓦解B.贵族政治发展到了新阶段C.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D.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秘密立储制度有效排除了统治集团或个人的干扰,由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是皇权强化的重要表现,故D项正确;,D,6西汉大臣贾谊曾上奏“君之宠臣虽或有过,刑戮不加其身”,得到汉文帝的认可。而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如果让恶人逃脱罪责“就会挖空社会安全的基石,扼杀正义”。由此可见A罗马法影响中国古代法律观念B罗马法更强调公平正义C罗马法维护社会各阶级的利益D中国古代法律意识淡薄,解析:尽管法律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法律主张“刑不上大夫”,罗马法却追求公平和正义,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四、典例精析【经典例题】1(2018全国卷)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B,解析:表格中由北宋到南宋祖上无官职记录的宰相增多至占据多数,而“官二代”式宰相大幅度减少的信息,联系所学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可知B项正确;A项和D项都违背史实和材料意思;C项表述与材料无关。,2(2017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明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A项正确;明朝皇权一直是在强化,没有削弱和衰落,故B项排除;朱元璋时期没有内阁,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宦官识字制度的出现,这有可能会让宦官掌握一定的权力,但不能肯定宦官一定掌握决策权力,故D项排除。,A,3(2014全国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B,【变式提升】1“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降至疏属,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宗学有教,郊祀、明堂,遇国庆典,皆有禄秩。”从中可以得出A.宋朝的宗室地位急剧下降B.宋朝宗室享有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C.宗室实力强大而威胁中央D.宋朝皇帝注意扶植同姓以巩固统治,解析:材料说明宗王很小就有土地和爵位,即使后来宗法血缘关系疏远,遇有庆典,也有俸禄与品位,故选B;A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故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D项中“注意扶植”,故排除。,B,2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解析:根据材料,内阁的机构设置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内阁的票拟权逐步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宦官开始专权,故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丞相制度,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缺乏依据,故D项错误。,A,3.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解析:材料“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可以看出,无论是招录南方还是北方人,都是由朱元璋决定的,体现了皇权凌驾于官僚体制之上,故B项正确,A项是表象;C项说法错误,南宋以来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南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D项。,B,五、课堂检测1.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B顺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解析:“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并不等于“保证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分卷制度,正是为了顺应自中唐以来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来的文化重心南移,故B项正确;南北卷制度并不意味着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故C项错误;北宋这种考试制度,是为了遏制南方士人日益不断攀升的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B,2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这种做法A导致了冗官局面B扩大了地方权力C加强了君主专制D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说明精简结构,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冗官局面出现在北宋初期,故A错;材料体现的是改革中央结构,故C错;加强君主权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D,3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C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解析:材料未体现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对重要的权力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是防止地方乱用职权,而“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体现的是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外重内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项错误。,B,4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解析:总督、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属于地方官员,他们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说明皇帝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并不一定反映地方官僚腐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下不可能扩大地方行政权限,故D项错误,C,5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A管理机制运转更加灵活B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C地方自主能力得到加强D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解析:题干并未牵涉到官僚体制的灵活变动和运转,故A项错误;B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断,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题目中“皇帝临时派出”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权力的把控,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权限相对较小”“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得出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故D项正确。,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