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物证制度中物证技术的发展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36853052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中国物证制度中物证技术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谈中国物证制度中物证技术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谈中国物证制度中物证技术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中国物证制度中物证技术的发展 摘要人类对于物证的认识总是伴伴随物证技术的发展而进步,物证技术的发展从理论上拓宽了物证的范围,同时也为司法机关利用形形色色的物证开辟了宽广的新天地;反过来,物证制度发展给物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着重叙述物证技术的发展对于物证概念、物证分类产生的历史性影响,并展望未来的影响。关 键 词物证技术 物证引 言自人类出现了审判活动,证据自然就在其中得到应用,而且伴随社会的进步,对证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讲究证据的证实能力和证实力。而证据分为实物证据和言词证据,因为物证本身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因此物证含有较高的证实价值,故大家对它有更大的信任,在现代审判活动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它的应用。正如美国著名法庭科学家赫伯特卖克唐奈所言:“物证不怕恫吓。物证不会遗忘。物证不会像人那样受外界影响而情绪激动,物证总是耐心地等候着真正的识货的人士去发觉和提取,然后再接收内行人的检验和诉断,这就是物证的性格。在审判过程中,被告会说谎,证人会说谎,辩护律师和检察官会说谎,甚至法官也会说谎,惟有物证不会说谎。”不过实物证据是不会说话的,其中的内涵必需要经过大家自己去发掘。在人类早期,各个地域全部出现过神判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当初的物证技术不够发达,造成审判者只好借助神灵的名义,听从“神的指示”,来证实其审判的公正。后 来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物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物证的要求高了,自然对物证技术的要求就高了,物证技术发展进步了,就大大促进了物证制度的发展。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物证技术的发展,并分析对物证概念、物证分类的影响,并展望一下物证技术学的研究深入对物证制度的影响。一、物证技术发展简单回顾在物证技术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发展:物证技术伴伴随刑法的产生而产生,在刑事审判活动中得以发展。古代的物证技术有着渊源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西周时期,该阶段是物证技术的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朝,是物证技术的形成阶段;第三个阶段为汉朝到唐朝,此为发展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宋朝,这是物证技术的鼎盛阶段;第五个阶段历经元明清三朝,是物证技术的衰弱阶段。八十年代开始,伴随当代分析方法联用技术、激光技术、微区分析技术、电子计算机及其图像处理技术、声纹技术等应用于物证检验领域,传统的物证检验技术和当代尖端分析技术的结合,处理了过去我们无法识其余很多问题物证技术是科学技术和物证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科技领域,物证的使用往往要借助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样,刑事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破案力。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科学技术的不停进步,物证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这对中国有效的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只能用手工方法绘制现场平面图,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还常有漏测。现在,一个“现场自动测绘系统”己经由北京市公安局物证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成功,并投入使用。这个系统是物证技术中现场绘图技术的一大突破,对测绘范围大、客体多、测量繁杂、易有漏测的出事现场,帮助很大。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己经实施罪犯指纹登记制度20多年,但手工查对,费工费时,而且也不是每次全部能查出结果,这就影响了发挥指纹档案的作用。在,北京市公安局、上海市公安局的物证技术部门,己经成功地研制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利用这个系统,查对指纹库中是否有现场提取的罪犯指纹只需几分钟,假如罪犯过去曾有过指纹登记经过查对指纹档案就可快速破案。这对打击惯犯,十分有利。在文书物证方面,技术上突破也很多。过去,恢复被涂污字迹,显示纸张上的压痕字迹,全部是难题。现在,利用公安机关物证技术部门研制的红外文检仪、静电压痕显示仪、加压显文机,和867A、867B技术方法,己能顺利地处理这些难题。过去,确定文书写成相正确时间,也是难题。现在一个用显微分光光度仪检验图章印文印泥因时改变的吸收光光谱技术,己经为处理这个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至于在化学物证、生物物证、音像物证等技术判定领域,因为引进了多种化学分析仪器、DNA和PCR检验技术(即基因技术和扩增技术)和声纹判定仪等优秀技术和设备,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应该看到,物证技术实践的发展,也促进了物证技术理论研究的发展,在这方面,提出“物证技术”新概念,建立“物证技术学”新学科是最关键的结果之一。10这对构建适应中国诉讼的物证制度含有新的重大意义,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可靠的确保。物证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物证检验的范围,促进大家对沿袭多年的传统物证概念重新认识。二、对物证概念的影响人类使用物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据中国“周礼”记载,周朝已经有门“掌盗罪之任器货贿”的官吏,说明在当初的诉讼中,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像凶器、赃物这么部分物品的证据作用,这就是物证。当然,“物证”这一概念明确出现在法条中却较晚,现在通常认为,“物证”的概念最早见之于1808年法国的刑事诉讼法典。物证的使用现有悠久的历史,那么,什么是物证呢?物证,英国学者称之为实物证据。她们给实物证据所下的定义是:“交由法庭查验的文件之外的物体。”1这个提法显然有一定的不足,因为并不是全部的物证全部提交法庭检验。原苏联法律上给物证所下的定义是:“物证,是曾供犯罪使用的工具,保有犯罪痕迹的物品,或曾为被告人犯罪行为侵害的客体物,和其它可供发觉罪犯,查获罪犯的物品和文件。”2这是用列举物证类型的方法所下的定义,这么下定义极难完满地揭示出物证的实质。物证是证据体系中主要的科学证据,中国法律虽明确要求了证据的概念,却没有要求什么是物证,在众多的诉讼法学证据学专著、教材和专题文章里,含有广泛代表性的物证概念有两种:(一) 传统意义上物证的概念:物证,就是指对案件事实情况有价值的物品和痕迹。如:犯罪凶器、被窃财物、现指纹等(区分和“人证”)。见当代汉语大词典(修订本),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xx室编。该定义为大多数学者所接收,也相当普遍的出现的法学著作里。不过伴随物证技术的不停发展,该定义的弊端也就日益的显现出来,关键表现在两个方面:1、“证实案件真实情况的”这一个差未能指明物证所特有的属性。2、“物品和痕迹”只是物证一部分,未能囊括全部的物证表现形式。3十年代中期,有些学者意识到物证概念的不足,开始进行修正。如:“物证是指证实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质。”4“物证是指据以查明案件事实情况的客观实在物。”5 这两种定义指出物证的属概念是一切物质或客观实在物,避免了犯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不过所选择的种差仍然没有揭示出物证的特有属性。(二) 当代意义上的物证概念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含有当代意义的物证概念,其经典代表有:“物证是以其本身属性、特征或存在情况证实案件事实的客观实在。”6 “物证是以其本身属性、外部特征或存在情况证实案情的客观实在。”7和传统的物证概念相比,其意义在于突破了“物品和痕迹”的局限。从理论上拓宽了物证的范围,给物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为司法机关利用形形色色的物证开辟了宽广的新天地。三、对物证分类的影响一样伴随物证技术的发展,物证的种类深入细划,大家在司法活动中碰到或使用的物证是多个多样的,大到高楼桥梁,小到遗传基因,世界的万物全部有可能成为案件中的物证。所以,现在物证是无法列举穷尽的,不过为了更加好的把握物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也能够从不一样的角度对物证进行分类:(一)在自然界中,物体的基础形态包含固态、液态和气态,和此对应,物证可分为:固体物证、液体物证和气体物证。(二)依据体积和压力的大小不一样,能够把物证分为:巨体物证、常体物证和微体物证。(三)依据检验的科学方法不一样,能够把物证分为:物理物证、化学物证和生物物证。(四)依据证实案件事实所依据的特征不一样,能够把物证分为:形象特征物证、习惯特征物证和气味特征物证。形象特征指客体的外表结构、 形状形态、图像花纹、颜色光泽等,如: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等物证就是形象物证;成份特征指客体物质成份的种类、含量、结构、排列、百分比等方面的特征,如:血液、精液、毛发、人体组织等能够进行DNA图谱分析的物证就是成份特征物证;习惯特征指客体进行某种运动的习惯方法和特点,如:人的书写习惯特征和行走习惯特征等,而反应的书写习惯特征的字迹和反应人的行走习惯特征的步法足迹就属于习惯特征物证;气味特征是客体物质所含有的能够刺激人和动物的感官并能产生味觉的特征,能够反应人体气味特点或物体气味特点的气味和物品句属于气味特征物证。8四、展望物证技术深入研究对物证制度的影响物证技术研究的关键内容除继续深化物证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物证判定制度的改革外,还将对以下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物证技术中计算机的应用方面,在原来指纹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已发展到在判定中应用指纹印的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在法医物证的DNA分析中,有的已将分析结果用计算机扫描保留,克服了不一样检材必需同时分析的缺点;学者们更着眼于物证技术判定中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物证技术判定中信息、数据为的建立和物证技术和国际互联络等的研究。在痕迹物证、文书物证、微量化学物证等其它各领域中,将深入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对国外物证技术研究新结果的引进和我国外其它自然科学优秀技术的借鉴,使物证技术判定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另外,现在学者们对物证判定技术的标准化和判定擀量控制的必须性已达成共识。将在这些方面加深研究,深入提升物证技术的整体水平,更加好地为物证制度的发展服务,更加好地为法律服务。参考文件1 英国证据法概述,西南政法学院诉讼教研室印第118页2 苏俄刑事诉讼法典,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18页3 再论物证的概念,沙万中,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4物证分析第一章第 1页“总论”,杨梦兰主编,1993年警官教育出版社。5法学和实践第一期第8页,陈维东著,1986年版。6证据学,张文清主编,1995年警官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第第51页“证据的种类”。7刑事证据学第四章。“物证、书证”,公安部政治部编,1997年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8 证据法学何家弘、刘品新著,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第15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