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试题.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37900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历史学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历史学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正确认识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分封制是权利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在家族内的体现;宗法制利用血缘宗族关系为纽带维护分封制,两者体现了家、国一体的制度。 (3)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变式如何正确认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在联系?答案(1)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它维系了分封制,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它们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鲜明特点。三省六部制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有何联系与区别?答案:二者都是将权力分散,相互制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形成专制独裁。但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唐朝的三省六部最终受制于皇权,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西方的三权立足于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列举从汉到元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并归纳其主要趋势。答案:汉朝汉武帝时,为加强君权,选用身边地位较低的近臣来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使得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由此削弱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时,逐渐形成了三省制,到隋唐时发展为三省六部制,从而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权;北宋初年,将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为制约宰相的权力,又增设了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君权与财权,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其主要趋势是通过削弱相权,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产生量哪些影响?答案:积极作用: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消极作用: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是如何一步步确立的?名称时间背景内容评价梭伦改革前6世纪贵族专权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废除债务奴隶;按财产将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组建“四百人会议”;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中立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克里斯提尼改革前6世纪末十个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组建“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掌握军政大权;“陶片放逐法”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削弱了贵族的势力,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前5世纪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公民开放;抽签选举;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公职津贴”。成为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2)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罗马法保护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特别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试结合内容分析说明南京条约的危害。答案:割香港岛给英国的规定,使得中国领土主权被破坏;赔款2100万银元,清政府必然加紧搜刮,这就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激化了阶级矛盾;五口通商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协定关税的规定使得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并有利于列强对华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总之,南京条约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答案:(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大规模的勒索,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经济凋敝。(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下,便于外国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列强企图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总之,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迫使清政府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哪些艰苦的革命斗争?答案:斗争: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建立了资产阶级团体与政党,发动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共与以往任何政党相比是一个新型政党,它“新”在何处?答案: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阶级性质:工人阶级革命政党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代表利益: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新的革命前途: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探究分析“文化大革命” 发动且持续十年之久的原因?答案:1、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封建传统根深蒂固, 民主法制意识淡薄2、严峻的国际环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敌视、中苏关系的恶化3. 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左”倾错误)4、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错误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建立和完善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全体人民利益的民主,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真正享有各项民主权利,并且享有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权利。(2)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制定或认可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3)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高度民主和完备法制相统一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请归纳总结出欧洲一体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经济上: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欧洲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使国际经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2.政治上:增强了欧洲各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3.文化上: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经济联系的密切使得欧洲各国文化上相互交融,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4.安全上:强化了欧洲各国经济联系,使欧洲各国经济相互融合和渗透,总体看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同时也增加了各国经济的风险。如何理解五四运动“补课”和“起点”的含义第一次历史巨变指的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并不彻底,而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所以说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第二次历史巨变指的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而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宗教改革从更广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它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1 “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指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它友好国家的关系.3 “一边倒”就是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视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反映了西周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B神权色彩浓厚C政治等级森严D贵族拥有政治、经济特权解析:“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说明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并成为同姓中的大宗,故A项与题意相符。答案:A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 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 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周天子已丧失“共主”地位 B诸候间的争霸战争日趋激烈C宗法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D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先秦宗法制下周天子和诸候的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再结合材料中的 “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 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 起”的现象说明君主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制度遭到了破坏。A的说法不能完全说明信息。B与材料所述不一致。D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因此选择C。“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拟)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拟)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拟)焉。疑(拟)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提炼即可。根据材料“立嫡子不使庶孽疑(拟)焉。疑(拟)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即可知材料认为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容易出现争斗天子地位发生动乱、破坏统治集团的秩序。AD不符合材料信息。B中“君主专制”在秦朝开始,不符合时间信息。因此选择C。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是雅典实行民主的具体体现,它每年要召开40次。他能运行的最重要的前提是( )A雅典是城邦小国 B雅典高涨的参政热情C国家发放参政津贴 D必须参政的法律强制【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相关内容“小国寡民”。由“所有合法公民均可参加的公民大会”分析可知公民大会的特点是人数不多次数多,这种运作方式只有城邦小国才有可能实现。雅典公民参政热情高涨并不是最重要的政治前提,排除B项;C项是伯利克里改革的措施,排除C项;D项“必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正确选项为A项。公元前367年,罗马共和国通过的李锡尼乌斯绥克斯图斯法案规定:已付的债息一律折成本金,未偿清部分分三年归还;限定占有公地的数量;执政官中必须有一人出身平民。这一法案通过的意义是A. 成为成文法的起点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C提高了平民的地位D. 确立了直接民主制【答案】C【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而非本题中的李锡尼乌斯绥克斯图斯法案,材料并未废除了债务奴隶制而只是更改了债务方面的规定,罗马并没像雅典那样确立直接民主制,其实这一法案的规定尤其是执政官中必须有一人出身平民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了平民的地位,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君主立宪制并未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A项说法错误;BD项说法是对英国本国的影响,不符合题干“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要求。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鸦片战争期间,一位清朝将领想出一个打败英军的主意,建议在猴子的背后拴上鞭炮,然后抛到在岸边的英国军舰的上,这一主意竟然被批准实施。由此反映出的实质性问题是()A清政府无力抵抗侵略 B清政府视战争为儿戏C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D清朝统治者愚昧腐朽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在猴子的背后拴上鞭炮,然后抛到在岸边的英国军舰的上”其目的显然是以此充当炸弹恐吓英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清军火炮力量的虚弱无力直接炮击英军,所以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中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故答案选C,A 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 D项含义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A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C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D继续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试题分析:与之前的民主革命相比,五四运动的特点是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这是对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开始。由于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所以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故本题选A。1992年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但此后一直没有主动申请成为正式成员国。这主要是为了( )A践行不结盟外交政策 B集中精力发展市场经济C顺应国际多极化趋势 D保持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一直没有主动申请成为正式成员国”,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相关内容新阶段时期的外交策略。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B项属于无关项;C项表述过于宽泛,与D项相比,不够准确和核心。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D. “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答案】D【解析】主要考查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分析题干材料,实际是在说明欧洲和中国的崛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正在向多元化转变,材料所描述的时间段两极格局还没有被多极格局取代,故D项正确,B项表述错误;题干没有强调“一超多强”的趋势,排除C;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所以应选D。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它包括两个方面,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主要反映皇帝个人专制独裁和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A、B两项属于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而采取的具体措施,C项属于专制主义的含义,故选D项。答案:D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材料表明汉武帝注重加强对地方诸侯的管理,严格限制诸侯的活动,其意在防止诸侯割据,根本目的是削弱地方诸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强化君主专制”意指皇帝独揽大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排除;B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的实质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减少决策失误的需要B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C宦官专权乱政现象严重D君主权力独裁强化的需要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唐宋时期廷议制度逐渐程式化和规范化,这是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下,君主为维护独裁专制而采取的手段,故选D项。A项是古代廷议制度的目的之一,排除;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只是原因之一,排除B项;C项是君主专制独裁的结果,排除。答案:D据清人顾栋高考证:“鲁在春秋实兼有九国之地,齐在春秋兼并十国之地,晋所灭十八国楚在春秋吞并诸国凡四十有二,宋在春秋兼并六国之地。”这种现象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是 ()A使中国实际上处于分裂的状态B加速了中国的封建化进程C加速了国家向统一的方向发展D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减少,统一的趋向日益明显,由此可知C项正确;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度逐步瓦解的时期,而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的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加速封建化进程,由以上分析可知,B、D两项错误;中国处于分裂状态仅是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描述,不属于对中国发展进程产生的推动作用。答案:C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这就是由“控诉式诉讼”派生出来的“不告不理”审判原则。这说明古罗马 ()A减少诉讼案件B维护贵族利益C注重法律程序D强调证据作用解析:“不告不理”审判原则,就是“民不告,官不究”,反映出古罗马对法律程序的注重,正确答案为C项。材料强调的是告与不告,不是证据,排除D项。A、B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答案:C182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新兴工业城市)的人口总计50万,却从未派出一名议员;而衰败选邑老萨勒姆已成为无人居住的农田,却拥有7张选票。这表明 ()A此时议会主要是贵族统治的工具B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C英国政府不重视工业的发展D新兴工业城市不愿派出议员解析: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前英国议会主要由贵族把持,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大量工业资产家进入议会,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1820年,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尾声,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已经在同贵族作斗争了,故B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此时英国工业发展迅速;D项不符合史实,如果是这样就不会有1832年议会改革了。答案:A慈禧太后在允签辛丑条约的上谕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所谓该条约“不侵我土地”的主要原因应在于 ()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分割完毕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清政府已变成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中外反动势力矛盾业已根除A BC D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是由于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不得不改变统治中国的策略,即“以华制华”,继续扶植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实行间接的半殖民地统治,更能保证其在华侵略权益的实现。答案:B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答案:D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选出答案。辛亥革命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进行,而且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项错误;英国虽保留了君主制,但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C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采用了暴力方式,英国虽然采用了非暴力的方式,但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D项错误。答案:A“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 D战略反攻的开始C【解析】由材料“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是指抗日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它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从材料“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可以判断是抗日战争初期广泛的内迁行为,而结果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取得了抗战的胜利。麦考莱在英国史一书中说:“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材料中所说的“收效”从历史发展来看最主要体现在()。A结束了君权神授的历史光环B英国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传统C限制了国王的权力D确立了英国代议制民主的法律基础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所讲的是英国“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光荣革命”表明国王的权力来源于议会,这就结束了君权神授的历史光环,所以答案选A。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来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认为自由贸易的原则不可侵犯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我从来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结合所学分析,B不对,作者反对发动鸦片战争;CD不对,材料中无从体现;A符合题意,作者认为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但实际上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使这位诗人感到愤懑的历史事件是A火烧圆明园 B清政府割让台湾C八国联军侵华 D国民党败退台湾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瀛东弃可伤”“初传烽火照辽阳”“筹海患难防”可知这次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所以答案选B。“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抗日战争中全民族抗战。从材料“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从南到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起来,故C项是正确的。“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而国民革命主要在南方发展,故A项不符合题意;“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当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故B项不符合题意;“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状况,当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故D项不符合题意。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党员数量消长党员成分构成变化A.1921年和1922年 B.1937年和1938年 C.1927年和1928年 D. 1949年和1950年考察国民大革命及其失败影响的。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信息(1)a年下半年较上半年党员数量大幅减少,而在b年6月又得到较大发展;(2)成分构成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先以工人占主导发展到以农民占主导。联系各选项,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a年指1927年,b年指1928年,1927年大革命由高潮转向失败,中共党员人数大幅减少,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革命队伍的壮大,1928年党员人数又大幅增加,而且农民占多数。故应选C。战国初期,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当时有一位反对战争的思想家,日夜兼程赶到楚国,劝说楚王停止攻宋,并在楚王面前进行攻防演示,瓦解了楚国的攻城战术,最后迫使楚王放弃攻宋计划。这位思想家属于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本题主要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反对战争”判断,该思想家应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故答案为D项。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不符合材料信息,A项排除;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代表庄子主张放弃一切差别,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不符合材料信息,B项排除;法家学派的代表韩非子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与材料不符,C项排除。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求与抗争,终于使苦难的中国望见曙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荏苒三十年林伯渠(2)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的史实。材料三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3)据材料三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四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依据材料四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5)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任答三点即得3分)(3)革命前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2分)(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求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的产生的思想基础。(2分)(5)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路线图材料二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清)黄遵宪番客篇材料三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不断上升(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代、唐宋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呈现对外贸易情况.(2)根据材料二黄遵宪的番客篇诗,指出清朝政府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道出了该政策怎样严重的后果?(3)材料三中的历史情形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考查对丝绸之路知识点的掌握,汉代主要出口丝织品,唐代则主要出口瓷器,因此丝绸之路也被称之为“瓷路”;(2)考查对海禁政策知识点的掌握,由材料可以知道:这种政策为海禁政策,海禁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3)第一问:考查对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改革等知识点的掌握;第二问则考查对综合国力增强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1)情况:汉代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唐宋以来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的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2)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的政策.后果:扼杀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3)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的设立,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19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或的重大突破,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积极意义: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密切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贾谊过秦论材料二材料三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2)材料二、三所显示的这些史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期能出现吗?在秦朝能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阐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及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第(1)问,态度结合材料“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即可得出;原因应结合秦统一前后社会状况的变化来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史实不难得出;第二小问应从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要辩证地看待其影响。答案:(1)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朝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政治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2)不能。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3)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消极影响: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材料二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材料三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问,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其影响。第(2)问,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其作用。第(3)问,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言之有理。答案:(1)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2)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国家的典范制度。(3)对郡县制度所起到的历史影响(利弊)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王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度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利克里材料二国内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在当时雅典40多万人口中,只有4.2万人享有公民权,其中经常出席公民大会的人数只占公民总数的1/6左右,其余9/10的居民,包括11.5万奴隶、2.85万外邦人和占人口一半的妇女,都被剥夺了民主权利,据此,该观点认定雅典民主仅仅是奴隶主阶级的少数人民主,从而给予了否定和批判。很显然,这种以现代普选制民主为参照系的结论是有悖于历史主义原则的。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民主本是一个逐步扩大的长期缓慢的过程,即使作为民主宪政先行国的英国,晚至1831年时也只有土地贵族和商业贵族才拥有选举权,人数仅占全国人口的4.4%。选民比率还不及古代雅典的一半。因此客观地说,在2500年前能有1/10以上的居民享有民主权利已经难能可贵了确信雅典是19世纪以前世界上最为民主的政治制度。程汉大雅典宪政的特点及其局限性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治制度的积极意义。(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雅典民主政治两种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依据的同一基本材料是什么?为何产生这两种观点的分歧?解析:第(1)问中特点从材料中即可概括,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材料二分两段,从第一段材料中可获取信息,即“认定雅典民主仅仅是奴隶主阶级的少数人民主,从而给予了否定和批判”;而第二段材料则认为它是当时最为民主的政治制度;依据的材料都是公民的人数及比例;分歧原因是第一种观点着眼于阶级性,而第二种观点则着眼于发展的观点。答案:(1)特点:人民主权。积极意义:雅典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雅典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两种观点: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奴隶主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是19世纪以前最为民主的政治制度。基本材料:雅典公民的人数及其所占比例。分歧原因: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阶级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罗马法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用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材料二罗马法律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带有某些民主化色彩。其原因是战争需要平民补充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他们处于要求政治上得到进步的有利位置,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就采取罢工的形式。他们通过公民大会选举保民官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包括写下法律条文,公诸于众,限制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土地的数量。材料三罗马法虽属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它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因此它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属于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其影响更加显著。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成为核心内容?(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罗马法律制度刚刚建立时就带有某些民主化色彩”的原因。(3)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说罗马法“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另外,罗马法对世界文明又有何积极影响?答案:(1)核心内容: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原因: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随着对外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2)原因:战争需要人民补充人力资源,使他们在政治上的一些权利得到保障;保民官对平民利益的保护;公民大会可限制贵族的利益。(3)原因:罗马法规定了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与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相吻合。影响: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为以后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立法依据。英国代议制开创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先河,但其民主政治的确立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马考莱在总结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时说:国王的权力虽说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三大原则”是: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国王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陈晓枫、苏艾平英国封建政治的特质与宪政的生成材料二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个人统治的确立表明王权复兴,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爱国君主”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现实。此时,“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英国政治史材料三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渐变1: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渐变2:19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渐变3: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是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渐变4: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渐变5:1928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整理自钱乘旦英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乔治三世统治时期英国政治的新变化。(3)据材料三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现代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第(1)问关键把握两点:国王拥有大权;但受宪政限制。结合材料“国王的权力虽说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可知,中世纪的英国政治制度是国王专制但是受到限制,并且已经有了议会。第(2)问结合材料归纳即可。从材料“国王的政治优势已牢固地建立起来,他的意志就是对大臣的法律,而大臣在议会两院中都拥有压倒多数”可以看出,英国虽然已经确立代议制,但在乔治三世统治时期,君主权力大大增强;材料“王权复兴,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表明内阁名存实亡;政党活动遭到压制。第(3)问“主要趋势”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即可,从“渐变1”可以概括出逐渐取消财产限制;“渐变2”“渐变4”“渐变5”可以看出逐渐取消性别限制和年龄限制;“渐变3”可得出逐渐取消身份限制。从以上还可以看出民主权利逐渐下移,民主范围逐渐扩大。“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归纳即可,可以从民主完善的方式和民主的必然性及曲折性角度考虑。答案:(1)特点:国王的权力很充分,但受到宪政原则限制;拥有议会。(2)变化:君主权力增强(君主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内阁名存实亡;政党活动遭到压制。(3)趋势:逐步取消了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方面的限制;民主逐渐下移;民主范围逐步扩大。特点:以渐进、平缓的改革为主要方式;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和曲折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经过4个月的闭门会议和激烈争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因此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材料二(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北部与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以及北部与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事实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55名美国制宪会议代表的构成特点,并指出这一特点带来的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材料二,简述其具体表现。(3)概括指出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加以说明。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代表的广泛性;“积极作用”可以从“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概括出符合各方的需求,从“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的信息可以归纳出宪法的稳定性,还可以结合所学从宪法对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等视角进行综合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中的“制裁”“否决”等信息直接归结出答案;第二小问具体表现要依据材料进行概括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三中“妥协”“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以及“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等信息直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先依据材料三中“这就是大州与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北部与南部就达成的妥协”等信息归纳出答案,还要联系所学知识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分析作答。答案:(1)特点:制宪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积极作用:使得制定出来的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出来之后各方都能认真而且长久地遵循;使宪法有相对稳定性,对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或答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2)关系:分权制衡。表现: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联邦政府内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间;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3)观点:善于妥协的民族才能走向真正的民主(如答“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也可得分)。说明:美国立法中实现了大州与小州的妥协、南方与北方的妥协,使美国建立起现代民主;英国“光荣革命”通过不流血的政变走上议会民主道路。阅读下列材料: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一、英国须将新界、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请回答:(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条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2)正义的要求: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保守的观念: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3)提炼视角,可以有:“和约”反映了作者: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