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源性心理伤害感受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31003822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源性心理伤害感受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师源性心理伤害感受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师源性心理伤害感受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听师源性心理伤害讲座有感五一路小学 王毅谈到教师对学生的伤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体罚或是变 向体罚,其实与体罚相比,心理伤害具有隐敝性,从某种程 度上讲,其危害性也更大。体罚主要指对学生的身体、肉体 伤害,那么心理伤害则是指学生的精神,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侮辱学生的人格。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有意或无意、 或隐或现地通过言语或其他行为暗示来打击、摧残学生的心 灵,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当这种伤害达到一 定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时候,可称之 为心理伤害。因此,对教育行为中的这些心理伤害进行调查、 剖析并指明其危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现代教育。下 面我将分三个方面阐述中学教师对学生心理伤害的现象: 一、对后进生的心理伤害被轻视、惩罚后进生或者不听话的学生,是最不受欢迎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教师的眼中是没有希望的。教师对他们的轻视和蔑视 往往是发自内心的,时常溢于言表,并“及时”表现在教育教 学行为中。伤害的表现之一是教师经常用打骂、侮辱、讽刺、挖苦、嘲笑等多种方式发泄他们对后进生的不满。如有教师用诸如 此类的语言侮辱学生:你让我失望透了、你是一只猪、我再 也不会管你的、你再说话就等等。这些对学生极端否定 和人格侮辱的语言,不关心学生、歧视学生的行为都会极大 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种阴影可能会持续影响其一生的健 康发展。有些学生会模仿老师的行为,成为其今后对待他人 的态度。教师似乎忘记后进生也是有自尊的,他们的心灵同 样是脆弱和稚嫩的,其内心深处充满着对鼓励和称赞的憧憬 与期盼。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 伤害。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上小学时有一次上课,他趁 老师不在时与其他同学一起大叫一声,老师发现后,勒令其 放学后不准回家,必须学狗叫才行。这位学生无论如何也难 以做到。无奈之下,他哭着请求老师允许他学狗爬。这位教 师以猫玩老鼠的心态观看了学生的表演,然后在学生屁股上 踢了一脚,扬长而去。这位学生写到:“是这位老师教会了我 恨,恨老师,恨这个社会,恨所有的人,使我久久不能面对 老师、同学和学校生活。老师之所以单单对我实行处罚,也 许是我成绩差的缘故吧。然而,这难道不是造成我成绩更差 的原因吗?”教师带有侮辱性的行为往往发生在后进生的身上,这是 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对他们似乎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见,认 为后进生就理应承受侮辱与打骂。同样的行为,后进生所为, 受到惩罚的可能性会更大,而由优生所做则能得到老师的谅 解,这就是光环效应的作用,或称为黑圈效应。而且,大多 数教师不期望也不相信后进生在智力或学业上会有长进,甚 至对他们的进步持否定和怀疑的态度。有研究证明,“那些未 被期望有智力增长的儿童,他们IQ (智商)增长愈多,都几 乎在每个方面得到教师愈不利的评价。”可见,教师对待后进 生的轻视有时是根深蒂固的。教师对后进生的低期望值甚至 无期望或放弃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伤害。它可能使后进 生放弃学习,甚至造成其他方面的终生伤害。教师对后进生 的这些行为导致师生关系疏远,甚至破裂,并进一步产生师 生交往障碍,使得学生厌倦学习,逃避学校,而且很可能造 成学生人格缺陷。来自教师不公平的待遇会促使学生形成低 调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他们或因羞于与人交往而形成内 向性格,或产生报复行为,危害他人和社会。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正像伟大 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命即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 战胜的财富,同时又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是无助的、极易损伤 的珍品,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只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 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我们不 要忘记另一位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应该 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后进生,注意自 己的一言一行,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后进生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发端于复杂的内因和外 因,有一定的顽固性,只有截断源头,疏通渠道,启动内因, 对症下药,方可取得成效。所以后进生不良心理品质的矫正 应做到“堵、创、疏、练”。 “堵”,即堵塞各种不良渠道。“创”, 即创建适宜矫正不良心理品质的健康家庭环境。“疏”,即疏 导。“练”,即训练学习。师生都要加强心理辅导、训练及心 理知识的学习。二、对中等生的心理伤害被忽视、遗忘中等生是远离教师的视野之外的另一群体,他们既不能以优秀的成绩得到教师的关注,也不想以自己的“不轨”行为引 起教师的格外关注。中等生因学习成绩不好不坏、安份守己、 听话而默默无闻。教师因工作繁忙也无暇顾及他们,教师对他们不打不骂,似乎没有什么伤害与虐待可言。其实,教师对他们的最大伤害就是忽视了他们的存在,而且这种忽视常常使他们感到自己处于无人过问、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他 们不言不语,但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学业的失望和对教师的不 满。他们对教师关注的渴望最为强烈。曾有一篇题为我们 的悲哀一名中等生的自白的学生作文,文中这样写到: “调皮的学生在老师的眼中是未雕琢的玉,他们虽然不努力但 很聪明,只要琢之,磨之,就能成为鲜亮的玉。优等生是老 师眼中的明珠,是充满希望的星,他们备受老师的瞩目与关 怀,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恩泽与雨露,因此,越发光亮耀眼。 只有我们中等生,好似一块块粗劣的砖头,被老师随手 一放,从此不再过问。我们感受到的除了冷落还是冷落。我 们远离老师的心,自生自灭。这就是我们中等生的悲哀!” 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对学生 的忽视与不管不问本身就是一种伤害。这种伤害给中等生造 成的直接后果是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缺乏上进心,没有竞争 意识,缺乏表现欲,进而形成“疲软”性格。他们因得不到教 师及时的肯定与评价,而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无法得到强化, 也就不能促进后继学习的发生。而且学生由此可能进一步怀 疑自己的吸引力和人格魅力。教师的忽视能造成学生学业成绩的下降这一现象是经 过实验证明了的。罗森塔尔、雅各布森在奥克学校实施的“教 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的实验结果表明:“中间儿童能得益 于教师的有利期望,而优生儿童得益最少”。换句话说,教师 对他们期望的提高,会使他们在IQ和学业上取得的进步最 大。反过来说,教师原有的低期望和无期望会极大地抑制他 们学业上的提高。观察得知,中等生跟教师接触的时间与机 会、沟通最少,这会大大削弱师生之间的亲合力、凝聚力。 因此,教师的鼓励和关注是中等生在学业上获得巨大进步的 前提条件,他们需要来自外部的奖励。学业成绩不良的背后, 一定有教师行为的作用。要想对“中等生”教育偏差进行纠正,教师就要发现“中等 生”在学习上的“特长”和个性上的“特点”,自己有意识地对“中 等生”教育中的偏差进行纠正。首先,培养“中等生”的自主意 识;其次,对“中等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和评价;第三,掌握 特点,分类教育;第四,挖掘潜力,促其发展;第五,创造 机会,体验成功;第六,“主体”倾斜,提高效率。三、对优等生的心理伤害产生焦虑、自负受教师重视、被同学羡慕的优等生也同样承受着来自教 师的心理伤害,只是这种伤害更为隐蔽,更不为人所知。一 般人认为,优等生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受到教师 的格外关注,是得到奖励和鼓励更多的一类,其心理相对来 说应该是比较健康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往往承受 着更大的压力,并且容易形成自负脆弱的性格。教师对优等 生的过分重视和额外关注,也是一种变相心理伤害。他们的 一举一动似乎都受到“监视”,不自由感格外严重。他们非常 害怕学业的失败,自己从教师的心目中跌落下来。特别是教 师态度的改变,如学习好时,关切有加,学习成绩下降时, 不再给予关注等,对学生的伤害最大。他们因教师的期待而 背负着无形的重压。教师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对他们 的要求也分外严格。这种严格要求表现在教师有意无意的行 为中,比如在课堂提问时,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会不由自主 地找尖子生回答。遇到大考、竞赛时,尖子生更是拿奖的希 望所在,优等生身负重任,其神经时常处在高度紧张中,特 别怕老师批评或在同学们面前丢脸。这种紧张状态有时反而 不能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而且,教师的“优待”也使他们对 自己估计过高,当达不到这些目标时,他们就会出现焦虑、 恐惧等症状。研究表明,优等生往往比普通学生有更为严重 的心理焦虑症,他们在教师期望和自己较高的抱负水平下承 受着最大的劳动量。据调查统计,优等生一天的学习时间大 约为 10 个小时,他们学习时的心理激活水平要比普通学生 高得多。过高的心理激活水平、高亢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 还是消极的,均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会瓦解个体的 有组织的行为,并给个体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 从而有可能助长学生忧郁和偏执行为的发展以及心理障碍 的发生。优等生是那些思维水平,理解能力,学习成绩以及日常 行为等比同学出色的特殊学生群体。不少优等生忽视了自身 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习惯于恃宠而骄,服从管理和自我反 思的意识较差。这些都暴露出优等生教育与管理上存在着一 些问题。那么如何才能管理好优等生呢? 首先我们要转变 观念,正确认识优等生。其次我们要因势利导,培养优等生 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对学生的伤害行为也许不是有意而为之,但却客观地 存在着不利后果。这种无意伤害对于性格内向、敏感、怯弱 的学生来讲,危害更严重。也正是因为教师这种行为的无意 识性,才表明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病。这种行为背后隐 藏着不健康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即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平 等对待,不能正确把握教育的发展目标,而是以学习成绩作 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要根除这种教育病,从根本上说,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之 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的期待要注重合理性、隐含性和公平性。教师的期 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水平、时代的需要和每个学生状况。脱 离实际、可望而不可及或随手而行的期望,都是不可取的。 直露的、要求式的期望,或以打骂、恐吓的方式变相发出的 期望,也是不可取的。应本着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权利、基 于教育的目的,做到公正合理,行使谨慎。要做到这一点, 不仅要加强师德教育,转变教育观念,还应大力加强依法执 教,让民主与法治意识深入教育领域,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 民主、平等、法治的教育。这也是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者所 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