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PPT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9855504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传染病学教研室目录v1、概述v2、病原学v3、流行病学v4、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v5、临床表现v6、实验室检查v7、并发症和后遗症v8、诊断与鉴别诊断v9、预后v10、治疗v11、预防概述v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menlngms,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又称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引起的一种化脓脑膜炎本菌除引起流脑和败血症外,还引引起的一种化脓脑膜炎本菌除引起流脑和败血症外,还引起肺炎心包炎泌尿生殖道炎眼内炎全眼炎骨髓起肺炎心包炎泌尿生殖道炎眼内炎全眼炎骨髓炎关节炎和腹膜炎等,统称脑膜炎球菌病炎关节炎和腹膜炎等,统称脑膜炎球菌病(meningococcal disease)其主要表现是突发高热剧其主要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淤癍淤点及脑膜刺激征,严重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淤癍淤点及脑膜刺激征,严重着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部着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部分病人爆发起病,可迅速死亡本病呈全球分布,散发或流分病人爆发起病,可迅速死亡本病呈全球分布,散发或流行,冬春季多见,儿童易患行,冬春季多见,儿童易患病原学v脑膜炎奈瑟菌属属奈瑟菌属,是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um,凹面相对成双排列,具多糖荚膜。因为该菌只能从人类转铁蛋白和乳铁蛋白获取生长必需的铁,因此仅存在于人体。可自带菌者的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和皮肤瘀点中检出。脑脊液和瘀点中的细菌多见于中性粒细胞内,仅少数在细胞外。v 该菌为专性需氧苗,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和改良Thayer-Hartin培养基上,于5%10%CO2环境下生长良好。菌落光滑湿润,呈半透明露滴状。细菌裂解可释放内毒素,为其致病的重要因素。也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易自溶而死亡;同时对干燥、寒(低于30)、热(高于50)及一般消毒剂和常用抗生素极为敏感,故标本采集后必须立即送检。病原学v脑膜炎双球菌包括4个主要抗原成分,为细菌血清学分类主要依据。v 1荚膜多糖 为群特异性抗原,据其抗原性的不同将脑脱炎球菌分为A、B、C、D、Y、Z、29E、W135、H、I、K和L共13个血清群。其中以A、B、C三群最常见,占流行病例的90以上。A群引起大流行,B、C群引起散发和小流行。近30年我国流行株一直是A群,占97.3%,B、C群次之。分别占193和0.39,但近年来B群流行有上升趋势。目前欧美国家致病菌以B、C群为主,A群极少。v 2脂寡糖抗原(LOS):为外膜脂质成分,呈细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其抗体具有补体调节活性。据LOS抗原性可将脑膜炎球菌至少分为LIL12血清型,我国A群株至少有L9Lll3个血清型,L10为流行优势株。v 3外膜蛋白型特异抗原:脑膜炎球曲外膜蛋白(Opae)共种,但井非所有菌株都含有全部5种蛋白。其主要抗原决定簇在Opa,刺激机体产生杀菌抗体。v 4菌毛抗原:细菌菌毛与致病有关,细菌透过菌毛与鼻咽部上皮细胞受体结合,使细菌粘附并侵人人体。蔺毛有相的变异,无菌毛相有助于细菌离开定殖部位向他处扩散。菌毛主要成分为菌毛蛋白,为型特异性抗原。流行病学v1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寄生于正常人鼻咽部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且不易被发现,而病人经治疗后细菌很快消失,因此,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重要。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50,但不同年龄组带菌率不同。婴儿和年幼儿童的携带率是低的,但随年龄而升高,至1524岁达高峰然后在随后2030年内逐渐降低,66岁以后少有携带。在国内,流行期间主要是A群菌株,非流行期间带菌者多携带B群菌株。v2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因本菌在外界生活力极弱,故间接传播的机会较少,但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v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与其免疫水平密切相关。新生儿自母体获得杀菌抗体而很少发病,其后逐渐降低,在6个月至2岁时降到最低水平。以后因产外活动增加,因隐性感染而逐渐获得免疫,至20岁时达最高水平。因此,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的发生率最高。在流行期间发病人群向高年龄组移动,而且各地因人群免疫状况不同,发病有年龄差异。大城市发病分散,以2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中小城市以24岁或59岁最高;偏僻地区一旦发生流行则为暴发性,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人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v 4流行特征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5月,而3、4月为高峰。人体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但随着人群免疫力下降和易感者逐渐增加,使本病呈周期性流行,般每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由于在易感者中接种特异疫苗,可打破此周期性流行。我国在1984年广泛接种A群多糖菌苗后,发病率逐年降低,1993年为0.4810万,但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可能与疫苗接种不力和菌群变迁有关,如我同B型发病已占10左右。欧美国家流脑发病率极低水平(约110万)。亚洲其他国家呈局部流行。而非洲国家和蒙古,每5410年发生一次大流行,发病率达8039510万。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v 脑膜炎球菌必须到达脑脊髓膜才能引起流脑的发病,细菌由人体鼻咽部侵人脑脊髓膜分三个步骤;细菌粘附并透过黏膜、进入血流(败血症期)、最终侵入脑膜(脑膜炎期)。其发病机制如下。v 1细菌粘附并透过黏膜 脑膜炎球菌的不同菌株的侵入力不同。非荚膜球菌基本上无毒性,而A、B和C群菌株的侵袭力强于X,Y和W135等菌群细菌。荚膜可抵抗巨噬细胞吞噬作用。荚膜型细菌通过黏附素、菌毛(与鼻咽部无纤毛上皮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和Opc外膜蛋白附着于上皮细胞表面,通过胞饮作用直接侵入卜皮细胞而透过黏膜屏障。旦进入黏膜下,细菌即可透过毛细血骨的基底膜和内皮细胞而进入血流。v 2细菌在血液中的存活机制 细菌的一些自身结构如多糖荚膜(是细菌抵抗宿主补体系统攻击所必需)、LOS(抵抗补体攻击的作用要弱些)和铁获取系统(细菌获得生长必需的铁)等在细菌抵抗血清的杀灭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v 宿主的免疫功能缺陷也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存。多种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增加感染脑膜炎球菌的危险性。任终末补体(C5C9)的缺陷,影响攻膜复合物(MAC,补体溶解细菌的主要机制)的形成,增加本病的危险性,特别是非侵袭性菌株,包括X、Y和W135;再感染的危险性也增加,但病情较轻。备解素罕见半数此类患者发生脑膜炎球菌疾病,但多发生于大龄儿童和成人,病情严重,病死率在50以上。发病机制v 因此,细菌和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最终决定是酉发病以及病情的轻重,而且宿主免疫功能更为重要。如免疫功能正常,则细菌被杀灭;如免疫功能较弱,细菌在鼻咽部繁殖而成为无症状带菌者,或仅有轻微呼吸道感染症状而自愈。少数情况下因免疫功能低下或细菌毒力较强,细菌从鼻咽部进人血循环,形成短暂菌血症,可无明显症状或轻微症状如皮肤出血点而自愈。仅少数人发展为败血症。v 败血症期间,细菌释放的内毒素是本病致病的重要因素。内毒素使全身小血管痉挛,内皮细胞损伤,致使内脏广泛出血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引起感染性休克。继而引起的DIC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出血和休克,最终造成多播官功能衰竭。v 细菌侵入脑膜 脑膜炎球菌通过跨细胞途径侵犯脑膜,即细菌桩内皮细胞吞噬并横跨细胞,然后在基底膜被释放进入脑脊液。v 细菌一旦透过血脑屏障即进入蛛网膜下腔,暂时屏蔽于宿主的防御机制。细菌释放能够破坏血脑屏障的物质,主要是由内毒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被破坏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不复存在,血流小酌大分子物质以及吞噬细胞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及颅内托升高,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迅速致死。(二)病理解剖败血症期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损害,血管壁炎症、坏死和血桂形成,血管周围出血。皮肤黏膜局灶性出血肺、心、胃肠道及肾上腺皮质亦可有“泛出血。也常见心肌炎和肺水肿。脑膜炎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表现为血管充血、出血、炎症和水肿,引起颅内高压;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血浆外渗,引起脑脊液混浊。颅底部由于化脓性炎症的直接侵袭和炎症后粘连,可引起视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或听神经等脑神经损害,并出现相应的症状。暴发型脑膜脑炎病变主要在腑实质,引起脑组织坏死、充血、出血及水肿。颅内压显著升高,严重者发生脑疝。少数病人由于脑室孔阻塞,造成脑脊液循环障碍,可引起脑积水临床表现v脑膜炎球曲主要引起隐性感染,据统计,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v约30为上呼吸道感染型和出血型,仅约1为典型流脑病人。潜伏期为l10d,般为23d。v (一一)普通型普通型v 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v 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约为12d,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v 2败血症期 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闹不安因皮肤感觉过敏而拒抱,以及惊厥等。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瘀点或瘀斑,直径1mm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严重者瘀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国血栓形成而坏死。少数病人伴有关节痛、脾肿大。多数病例于12d后进入脑膜炎期。v3脑膜炎期 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在前驱期症状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血压可升高而脉搏减慢,重者有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通常在25d后进入恢复期。v4恢复期 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消失。大瘀斑中央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l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v病人一般在13周内痊愈。(二)暴发型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在24h内死亡。儿童多见。可见如下各型。1败血症休克型 除普通型败血症期表现外,短期内出现广泛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循环衰竭呈本型的特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速甚至触不到,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可有呼吸急促,易并发DIC。但脑膜刺激征大都缺如,脑脊液大多澄清,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2:脑膜脑炎型 主要以脑实质严重损害为特征。除高热、瘀斑外,病人意识障碍加深,并迅速进入昏迷;惊厥频繁,锥体柬征阳性。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瞳孔忽大忽小或一大一小眼底检查见静脉迁曲及视神经盘水肿等脑水肿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常见的是枕骨大孔疝,系固小脑扁桃体嵌入枕骨大孔压迫延髓,表现为昏迷加深,瞳孔散大,肌张力增高,肢多呈内旋,下肢强直;并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少数为天幕裂孔疝,为颢叶海马回或钩回嵌入天幕裂孔,致脑干和动眼神经受压,裘现为昏迷,同侧瞳孔散大及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或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3.混合型 兼有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情极严重,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中轻型及特殊人群v(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v婴幼儿流脑的特点: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除高热、拒食、吐奶、烦躁和啼哭不安外,惊厥、腹泻和咳嗽较成人为多见,而脑膜刺激征可缺如。前囟未闭者大多突出,少数患儿因频繁呕吐、出汗致失水反可出现前囟下陷。v老年人流脑的特点: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血中备解素不足,对内毒素敏感性增加,故暴发型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见,意识障碍明显,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发生率高;病程长,多10d左右;并发症及夹杂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据统计其病死率为176,而成人仅为L19;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可能不高,示病情重,机体反应差。实验室检查v:血常规v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多在2010/L左右,中性粒细胞也明显升高。并发DIC者血小板减少。v:脑脊液检查v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在1010/L以上,以分叶核升高为主。蛋白增高,糖及氯化物明显降低。但发病开始12d或败血症休克型病人,脑脊液检查除除颅内压增高外,其他检查均可无明显改变。如临床上表现为脑膜炎,而病程早期脑脊液检查正常,则应于1224h后再次检查,以免漏诊。v 对颅内压明显增高者,腰穿要小心注意防止发生脑疝。先静脉滴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后再操作。放脑脊液时不宜将针芯全部拔出,府边拔针;S边观察脑脊液流出量以控制脑脊液流山速度,放液贯不宜过多,够检杏之用即可。操作后病人应平卧6小时 v(三)细菌学检查v 1涂片 取瘀斑处组织液涂片染色镜检,简便易行,阳性率高达80。脑脊液沉淀后阳性率为60%70%,脑脊液不宜搁轩置太久,否刚因自溶而影响细菌的检出。v2细菌培养 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应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取血液或脑脊液培养,阳性率较低。若阳性应进行菌株分型和药敏试验。v(四)免疫学柱查v 可协助诊断,多应用于已使用抗生索而细菌学检出阴性者。v 1特异性抗原检测 用对流免疫电泳法、乳胶凝聚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协同凝聚试验、田。ISA或免疫荧光法检测病人早期血液和脑脊液中的特异性抗原朝诊断。方法灵敏、特异,快速。v 2抗体检测 间接血凝法、杀菌抗体试验、ELISA、RIA和固相放射免疫测定法可进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差,且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方法,目前应用日渐v减少。v(五)其他v 1核酸检测 可检测早期血清和脑脊液中A、B、C群细菌DNA,脑脊液的阳性率约为92,血清的阳性率约为86。本方法具有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及快速的特点。且不受抗生素的影响,还刮对细菌进行分型。v 2RIA法检测脑脊液2微球蛋白 流脑病人脑脊液此蛋白明显升高,并与脑脊液中的蛋白含量及白细胞数平行,甚至早期脑脊液尚正常时即已升高,恢复期降至正常。因此该项检更更敏感,有助于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v3鲎溶解物试验(linulus lysate test,LLT)用来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的内毒素,有助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的诊断。并发症和后遗症v【并发症和后遗症】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并发症和后遗症均已少见。v 1并发症 主要是因菌血症或败血症期间细菌播散所致的继发感染,如中耳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肺炎、脓胸等。v 继发感染以肺炎最多见,尤多见于婴幼儿和老年人;其他有褥疮、角膜溃疡和尿道感染等。此外,还会出现因脑膜炎本身对脑实质及其周围组织所造成的损害和变态反应性疾病。v 2后遗症 硬膜下积液、脑积水、动眼神经麻痹、耳聋及失明等,亦可有肢体瘫痪、癫痫和精神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v1、诊断依据v (一)诊断v 凡在流行季节突起高热、头痛、呕吐,伴神志改变,体检发现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昔。即可作心初步临床诊断。脑脊液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确诊有赖于细菌学枪查。免疫学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v 病例定义:若从其血液、脑脊液或其它木污染体液中分离到奈瑟脑膜炎球菌,则为确诊病例(confirmed case);若只能从其未污染血液或体液中检出革兰阴性双球菌,则为推定痫例(presumptive case);抗原试验阳性、但培养阴性的病人,则为可能病例(probable case)(二)鉴别诊断v 1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 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成年人,大多继发于肺炎、中耳炎和颅脑外伤;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见于婴幼儿;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多继发于皮肤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常继发于腰穿、麻醉、造影或手术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易发生于颅脑手术后。此外,上述细菌感染的发病均尤明显季节性,以散发为主,尤皮肤瘀点、瘀斑。确诊有赖于细菌性检查。v 2结核性脑膜炎多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晚,无瘀点、瘀斑,以及脑脊液白细胞数较少巳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和氯化物减少;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可检矗抗酸染色阳性杆菌,容易与流脑鉴别。预后v本病普通型如及时诊断,并子以合理治疗则预后良好,多能治愈,并发症和后遗症少见。暴发型病死率较高,其中脑膜脑炎型及混合型预后更差。小于1岁的婴幼儿及老年人预后差。如能早期诊断,及时予以综合治疗,病死率可显著下降。治疗v普通型:v1一般治疗 强调早期诊断,就地住院隔离治疗,密切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保证足够液体量及电解质。v2病原治疗 尽早、足量应用细菌敏感并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苗药物。近年来脑膜炎球已出现耐菌株,应引起注意。常选用以下抗菌药物。v(1)青霉素:至目前,青霉素对脑膜炎球菌仍为一种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物。尚未出现明显的耐药。虽然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即使在脑膜炎时也仅为血中的10%30,但加大剂量能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有效浓度,治疗效果满意。剂量成人20万U/kg,儿童20万40万U/kg,分次置5%葡萄糖液内静滴,疗程57d。v(2)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毒性低。头孢噻肟剂量,成人2g,儿童50mgkg,每6h静滴1次;头孢曲松成人2g,儿童50100mgkg,每12h静滴1次。疗程7d。v(3)氯霉素:易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浓度为血浓度的3050,除对脑膜炎球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外,对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也敏感,但需警惕其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故用于不能使用青霉素或病原不明患者。剂量成人2拒,儿童50mgkg,分次加入葡萄糖液内静滴,症状好转后改为肌注或则R,疗程7d。v(4)磺胺药:磺胺啼啶或复方磺胺甲嗯唑,由于耐药菌株增加,现已少用或不用。v 3对症治疗 高热时物理降温及应用退热药物;如有颅内压升高,可用20甘露醇12gkg,儿童每次o25gkg,脱水降颅压,每46h一次,静脉快速滴 (二)暴发型1.休克型(1)应尽早使用有效抗菌药物;青霉素每日2040万Ukg,用法同前。(2)迅速纠正休克(参见感染性休克节):在纠正血容量和酸中毒的基础上,如休克仍无明显好转,应选用血管活性药物。首选副作用较小的山莨菪碱(6542),每次0.30.5mgkg,重者可用1mgkg,每1015min静注1次,见面色转红,四肢温暖,血压上升后,减少剂量,延长给药时间而逐渐停药。阿托品叮替代山蓖若碱。亦可使用多巴胺,剂量每分钟26ug/kg,根据治疗反应调整浓度和速度。如休克仍未纠正且中心静脉压反有升高,或肺底出现湿啰音等淤血体征时可考虑应用酚妥拉明(苄胺唑啉)治疗,剂量510mg次,以葡萄糖液5001 000ml稀释后静滴,开始宜慢,以后根据治疗反应调整滴速。(3)肾上腺皮质激素:短期应用,减轻毒血症,稳定溶酶体,也可解痉、增强心肌收缩力及抑制血小板凝聚,有利于抗休克。氢化可的松成人海口100500mg,儿童810mg/kg休克纠正即停用,一般应用不超过3d。(4)抗DIC治疗:如皮肤瘀点、瘀斑不断增加,且融合成片,并有血小板明显减少者,应及痕应用肝素治疗,剂量每次0.5lmgkg加入10葡萄糖100ml内静脉滴注,4-6h可重复一次,多数病人应用l2次即可见效而停用。高凝状态纠正后,应输入新鲜血液、血浆及应用维生素K,以补充被消耗的凝血因子。(5)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如心率明显增快时用强心剂。v2.脑膜脑炎型v(1)应尽早使用有效抗菌药物:用法同休克型。v (2)减轻脑水肿及防止脑疝:本型病人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颅压升高,及时脱水治疗,防止脑疝及呼吸衰竭。用20H甘露醇,用法同前:如症状严重,可交替加用50葡萄糖静脉推注,直到颅内高压症状好转,同时注意补充电解质。v (3)肾上腺皮质激素:除上述作用外,并有减轻脑水肿降颅压作用,常用地塞米松,成人每日1020mg,儿童o2o5rogkg,分l2次静脉滴注。v (4)防治呼吸衰竭:对呼吸衰竭病人,子以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吸氧。在应用脱水剂同时,应用山梗菜碱、回苏林等呼吸兴奋剂。如呼吸衰竭症状仍不见好转反而加重,甚至呼吸停止,则应尽早气管切开及应用人工呼吸器。井心进行血气分析监测。v (5)对症治疗:确高热及惊厥者应用物理及药物降温。井应尽早应用镇静剂冬眠疗法。预防v 预防v 1早期发现病人并就地隔离治疗,密切观察接触者,应医学观察7d。v 2流行期间加强卫生宣教,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或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婴儿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门罩。v 3疫苗预防 国内多年来应用脑膜炎球菌A群多糖菌苗,保护率达90以上,使我国流脑发病率大大降低。剂量为0.5ml皮下注射一次,无明显不良反应。注射后约2周大多数受种者的体内均可测出杀菌抗体,持续2年以上。我国研究认为最佳免疫方案是在预测流行到来之前,对易感者进行一次昔种,要求覆盖率在8590以上。对6个月2岁的婴幼儿隔年再加强免疫一次,共2次。此外,对病人家庭成员和去流行区人员应预防接种。v4药物预防 对密切接触者,除作医学观察外,可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唔唑进行药物预防,剂量均为每日2g,儿童50100mgkg,连用3d。在流脑流行期间,凡具有:发热伴头痛;精神萎靡;急性咽炎;皮肤、口腔粘膜出血等4项之2项者,可给予足量全程的磺胺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阻止流行。国外采用利福平或米诺环素进行预防,利福平每日600mg,儿童510mg/kg,分2次服用,连服3d。米诺环素300mgd,共3d,但有头昏等明显不良反应。另外,头孢曲松、氧氟沙星等也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