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127102984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袭击行为的研究综述摘要:袭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一种意图用身体或语言对她人导致伤害的行为,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袭击行为较频繁的环境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不利,将会使具有袭击行为的个体诱发更多的她人袭击,导致袭击行为的加剧;或使受袭击的个体因对抗而成为袭击者。同步,暴力行为者一般具有较高的袭击行为,袭击行为对个体暴力行为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袭击行为应成为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教育社会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下的大学生群体的袭击行为也在不断增长。大学生袭击行为给她们的学习生活带去了许多悲观影响,已成为社会必须注重起来的重要问题。因此,关注大学生袭击行为以及从多角度看待和分析这一问题,对做好大学生袭击行为的干预工作,以及巩固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中,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多位学者的研究,并对其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有关大学生袭击行为的思考,努力寻找出控制大学生袭击行为的最佳措施。核心词:大学生,袭击行为,干预1. 袭击行为的内涵所谓袭击行为,是指个体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有动机的、伤害她人的行为。判断一种行为与否属于袭击行为时必须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第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体现,第二是其行为与否违背社会主流规范,第三是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1。Bush觉得袭击行为是导致其她个体各个方面受到伤害的行为,它涉及躯体袭击、言语袭击、愤怒、敌意四个方面,她强调袭击行为的对象和成果。大学生袭击行为是指在大学生群体中所产生的袭击行为,它会阻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人际交往的互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2. 大学生袭击行为的实证研究大学生袭击行为的研究重要波及到它与性别差别、家庭影响、人格特点、道德认同、社会支持以及媒体暴力等问题的研究。2.1 大学生袭击行为的性别差别某些研究觉得,大学生的袭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别,重要体目前女生袭击行为低于男生袭击行为,男生的躯体袭击明显高于女生5;而另某些研究则得出大学生袭击行为倾向在男女生之间并不存在明显性差别的结论。但大量研究表白,男女大学生在袭击行为的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别。女性的袭击行为重要以间接或言语袭击体现出来,男性的袭击行为重要是直接的躯体袭击。尚有研究表白,在内隐社会认知状态下,不管男性被试还是女性被试,皆体现出较高的内隐躯体袭击性倾向3。除了生理性别之外,大学生袭击行为在性别角色类型上也存在着明显性差别。杨青与韩利萍学者的研究9表白,在生理袭击维度上,双性化、男性化都高于女性化;在言语袭击维度上,双性化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在愤怒维度上,双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均高于男性化,其中双性化和女性化与未分化之间也存在明显性差别。双性化的个体在袭击行为的各个维度上及袭击总分的维度上都是得分最高的,阐明双性化类别的大学生拥有很强的袭击行为,这对以往有关双性化是完善人格的研究提出了挑战。2.2 大学生袭击行为与家庭影响的研究家庭是一种大学生赖以生存的地方,家庭的健康限度和父母的文化素养以及家庭教养方式都会对大学生的袭击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1)郭梅英等人的研究发现,袭击行为总分及除语言袭击以外的其她因子与原生家庭的得分呈明显正有关4。即原生家庭越健康,大学生的袭击行为发生的状况越少;原生家庭越不健康,大学生袭击行为发生的几率就越大。(2)有研究6表白,父母受教育限度对大学生袭击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父母学历越高的大学生袭击性相对越少。拥有较高学历的父母其素质也相对较高,因而在与孩子沟通中可以更民主,让孩子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学历较低的父母,则重要使用简朴粗暴的交流方式,甚至是体罚的方式,最后影响孩子的袭击水平。(3)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对大学生的袭击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14。父母民主式、温情式的教养方式可以使子女形成热情开朗,尊重她人,自信独立等优秀品质,使子女具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正能量,在一定限度上可以减少大学生的袭击性;而当子女长期处在爸爸回绝与否认及妈妈回绝与否认、惩罚严肃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环境中,子女更容易浮现敌意8。浮现这种现象的因素也许是父母的否认和惩罚使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削弱,子女的不安全感也就增长了,对别人容易产生不信任,从而会对外界抱有悲观敌意的态度,长此以往,她们在与她人发生矛盾时更倾向于使用袭击行为,从而获得力量。从有关分析8成果看,妈妈情感温暖与理解关怀会严重影响大学生言语袭击,妈妈对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国内,子女在与妈妈的相处时间大多多于爸爸,而过度的宠爱、娇惯也许导致子女言语袭击的产生。2.3 大学生袭击行为与人格特点的关系大学生袭击行为除了外界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与大学生个人的人格特性存在密切联系6。有研究表白7,在人格特性方面,人格变量各因子对大学生的袭击行为均有直接影响,且都起着正向调节的作用,其中神经质的直接影响最大;精神质虽然对袭击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同步也受神经质、自尊中介变量的影响,并起着正向调节作用,导致对行为袭击的总效应增长;大学生袭击行为受人格变量影响非常大,同步自尊也在中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自尊与袭击行为不仅有关系,并且是一种拟定性的关系。2.4 大学生袭击行为与道德认同道德认同是Aquino等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而提出的一种重要的道德认知概念,是个体如何结识自己的一种稳定的道德特质(Aquino&Reed,;Aquino et al., )。而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的某些特定的认知倾向,涉及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得伤害性显得更小、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和减少对受害者痛苦的认同(Bandura,1990,1999,)。研究表白10,道德认同与袭击行为之间有明显的负有关,与身体袭击、言语袭击、愤怒、敌意之间也有明显的负有关;道德认同会对道德推脱与袭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明显地调节作用,与低道德认同者相比,高道德认同者的袭击行为会随着道德推脱水平的减少而明显减少。2.5 大学生袭击行为与社会支持人类生活于社会中,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关研究表白,社会支持对大学生袭击行为起间接影响,并通过人格变量中的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自尊中介变量来影响袭击行为;同步,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运用度对大学生的袭击行为产生负向间接作用,并且性格越外向,越会运用外界的支持,从而减少袭击行为的产生7。也就是说,可以获得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的大学生个体,会在社会支持系统中获得更多的力量和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具有较强的信任和适度的自尊水平,容易形成外向活泼和积极乐观的性格。因此这样的大学生个体可以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拥有乐观的情绪并采用积极的措施,从而减少了大学生的敌意和袭击性行为。2.6 大学生袭击行为与媒体暴力媒体涉及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它们渗入到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步还影响到了她们的行为甚至是思想观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进一步,因此与媒体暴力对大学生袭击行为影响有关的研究也开始增长。有研究10发现,媒体为大学生袭击行为提供了社会化环境,媒体暴力对大学生袭击行为提供了观测和模仿的楷模,同步为大学生袭击行为提供了暗示和鼓励的信息。根据班杜拉的观测学习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媒体暴力对大学生袭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也许因素是,媒体对于暴力的宣传为大学生袭击行为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学习的楷模,并且媒体暴力一般是“合理的”,不会受到惩罚的,因此给了某些大学生一种错误的结识,觉得暴力行为是合理的,当她们处在相似的情境时,她们就更倾向于使用袭击和暴力行为。3. 大学生袭击行为的因素通过对近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笔者概括出如下几种影响大学生袭击行为的因素。一是个性因素对大学生袭击行为的产生具有影响。良好的情绪控制可以使大学生以理性的情绪来待人接物,控制负性情绪及冲动所导致的袭击性。在人格特性方面,具有高神经质的大学生更具有袭击性。而高尽责性、高宜人性、高开放性和高外倾性的大学生具有自律、谨慎、谦虚、独立、热情、乐观等性格特点,这些人格可以有效减少大学生的袭击性6。二是社会因素对大学生袭击行为具有深刻影响。家庭方面,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和依恋关系的建立,使孩子在父母那里获得良好的楷模,在挫折情境中以积极自信的态度看待冲突而不是以力量和敌意使她人屈服;同伴关系方面,被同伴否认的大学生个体会在人际交往中受到冷落,加重了她们对她人的情感冷漠和敌意,这样在矛盾发生时,具有袭击性又被拒斥的大学生个体更容易采用袭击行为以达到对她人报复和对抗的目的;学校方面,师生关系在一定限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袭击行为。师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冲突,当冲突发生时,教师的解决方式与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教师对于冲突的解决是合理、理性的,那么这会为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楷模,学生在遇到冲突时自然也较少地使用袭击行为。除此之外,学校的文化风气也会影响大学生的袭击行为。三是认知因素对大学生袭击行为的产生也有一定的作用。积极的认知理念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加乐观理性地面对挫折,有助于减少挫折产生的负面效应,减少袭击性;而非理性信念会增长个体的情绪烦恼,使个体在面对挫折时难以把握事件的本质,无法清晰地结识挫折产生的因素,从而加重了个体的心理承当,为袭击行为的产生奠定了条件。4. 讨论4.1 对前人研究的评价通过对近些年多篇文章的研读发现如下几种长处:第一,有关大学生袭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全面,特别是波及到了社会、认知以及个体个性等多种维度;第二,对于大学生袭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学者们做了许多比较系统有效的实验,以期用科学的态度来产生更大的说服力,测验重要波及到了Buss和Perry1992年编制的袭击行为问卷,该问卷含29个条目,分为四个因子,采用Likert5点记分,分数越高表达袭击性越强12。国外研究报告该问卷信度、效度良好,全卷Cronbach 系数为0.94。第三,有些学者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大学生袭击行为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如杨青与韩利萍学者的研究9探讨了大学生袭击行为在社会性别即性别角色类型上存在的差别,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于生理性别的研究;还如郭梅英、张玉英两位学者的研究5,将主观幸福感和非合理性信念以及控制倾向纳入到大学生袭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去,为干预大学生袭击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根据笔者的观点,发现近几年来的研究中存在些许局限性。第一,在社会因素中,重要研究了家庭的教养方式、健康限度以及父母的学历对大学生袭击行为的影响,却鲜有有关学校、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袭击行为产生影响的研究。除了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外,学校以及人际关系的支持也会影响大学生的观念以及面对与她人产生矛盾时的态度,这与家庭对袭击行为的产生同样重要;第二,对大学生袭击行为产生的生理及神经机制的研究较少。如果对大学生袭击行为产生的生理及神经机制的研究达到成熟的地步,我们就可以通过控制某种生理机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干预袭击行为。如果仅是存在袭击的线索和诱发事件,而不存在产生袭击意图的生理机制,那么袭击行为是不也许发生的。因此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不可忽视。第三,对于大学生袭击行为产生的动机的研究局限性。行为体现是可以通过观测获得的,而行为背后的动机却很难被直接判断,因此理解大学生袭击行为背后的动机,看其与否违背了社会主流规范,对于明确袭击行为的意图及其产生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真正削弱了袭击动机,才干在本质上减少大学生袭击行为的产生。第四,大学生袭击行为的引起线索也是一种没有被关注到的问题。根据社会观测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的观点,我们可以懂得观测者处在与“楷模”体现侵犯行为相似的情境时容易发生袭击行为1。近年来多位学者的研究着重关注的是社会因素、个性与心理特性以及媒体暴力对大学生袭击行为的影响,而较少的关注到袭击行为的诱发线索,若没有与“楷模”体现袭击行为时相似的情境和线索,个体是较少会体现出袭击行为的。4.2 对大学生袭击行为干预工作的展望近年来,高校袭击和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袭击行为成为一种日益突出的重大问题。大学生袭击行为会对其学习、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导致巨大的负面影响,会阻碍她们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使其走向犯罪的道路。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袭击行为干预的建设,对于减少破坏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子,建立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提出如下有关大学生袭击行为的干预措施,以期达到控制和矫正大学生袭击行为的目的。减少大学生袭击行为,家庭、学校与社会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一)父母应改善其家庭教养方式,减少大学生的敌意。大学生袭击行为的产生与父母的教养方式联系密切,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使子女形成自信热情、积极乐观的性格,减少袭击行为的发生;而父母的回绝否认、惩罚以及过度保护容易使子女产生敌意和袭击性。为此,父母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教养方式,以民主自由温情的方式传递给孩子更多的爱,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尊重孩子的思想,为孩子提供一种温暖、依恋、安全和信任的环境,这样子女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会采用更加积极的措施而不是采用简朴的袭击行为。(二)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其结识到袭击和暴力行为是违背社会道德的,这对于大学生树立对的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同步学校应加强学风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久而久之,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性,在面对挫折和她人否认期更倾向于使用温和有效的解决措施,而不是采用极端行为。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安排更多的户外活动,多与自然亲近,在广阔的自然环境里,让袭击的冲动通过运动的形式合理宣泄出来,这样也可以减少大学生的袭击行为。(三)社会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种良好的大环境。例如净化网络环境,减少袭击和暴力行为的宣传;建立有关的法律和惩罚措施,让大学生理解到袭击行为是不合理的、是需要得到惩罚的,以此来减少大学生对于袭击行为的模仿。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减少大学生袭击行为的发生。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人际关系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层面。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个体获得更多的信任、力量和温暖,同步也能满足个体归属和尊重的需要。朋友的支持、师长的引导都会给个体带去积极的正能量,这样个体更倾向于与人为善,在矛盾发生时也会选择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为此,大学生应学习某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非合理信念对减少大学生袭击行为具有重要作用。非合理信念是导致大学生情绪困扰的重要内在因素13。研究表白,袭击行为强的大学生会有较多的非理性信念5。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驳技术,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以及合理情绪自助量表来协助自己结识和变化自己的不合理认知,从而在面对挫折时可以以积极理性的思维解决问题,减少袭击行为的发生几率。提高大学生情商可以减少其袭击行为的产生。大学生之因此产生袭击行为也许是她们不良情绪的自然宣泄,通过提高她们的情商,使她们懂得对的宣泄烦恼、愤怒等不良情绪的方式,尽量的减少她们的袭击行为。那么,如何提高情商呢?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会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自主摸索个人不良情绪产生的因素并努力解决;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学会掌握和尊重别人的情绪,妥善解决与她人的关系,避免与她人产生矛盾和摩擦;最后大学生要学会在矛盾和挫折产生后可以使用对的的措施去化解和面对,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争取把对自己和对她人产生的不良情绪减少至最小。加强社会媒体对亲社会行为的宣传,引导大学生正视袭击行为的危害。目前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媒体的作用在今天已不能小觑。媒体应当生产更多不带有袭击行为的精神文化产品,加强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宣传,为大学生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减少媒体暴力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不良影响,避免暴力行为成为大学生模仿学习的楷模。5. 参照文献1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 (). 社会心理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 尹绍清. (). 大学生袭击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9(7), 8608613 何欣嘏,孙凯. (). 挫折因素对大学生内隐袭击性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1(1), 1351374 郭梅英, 魏广东, 张玉英.(). 大学生袭击行为倾向与原生家庭特质焦急及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31(3), 2892905 郭梅英, 张玉英.(). 大学生袭击行为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及非理性观念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32(7), 8038056 刘轩, 高正亮. (). 大学生袭击行为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34(3), 3533547 倪林英. (). 大学生袭击行为影响因素途径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33(8), 9539558 米萍, 使德新, 王晓英.(). 大学生袭击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有关性研究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33(6), 3803839 杨青, 韩利萍. ().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袭击行为的有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1917191810 王兴超, 杨继平, 刘丽, 高玲, 李霞. (). 道德推脱对大学生袭击行为的影响: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5), 53253811 王欣苗. (). 媒体暴力对大学生袭击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干预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444612 吴颖, 姜媛.(). 大学生运动员袭击行为特点及情绪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5(10),7075 13 李越. (). 中国大学生非理性观念与情绪困扰的调查研究J. 唐都学刊, 19(4), 13313814 李董平, 张卫. (). 教养方式、气质对青少年暴力袭击的影响:独特、差别与中介效应检查J. 心理学报, 44(2), 2112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