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形象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127000206 上传时间:2022-07-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鉴赏诗歌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鉴赏诗歌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形象(意象 意境)所谓“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人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主要是识别塑造的形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塑造或表现形象的,作者塑造形象直接或间接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等等。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这首词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常见诗歌人物意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田园生活风光的喜爱与向往。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人物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激愤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郁愤之情。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等。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7边塞报国或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景(物)象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石灰这一物象。它在深山中被开采出来,然后在烈火中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诗人借石灰寄托自己不畏艰苦的考验、坚决保持清廉品质的志向。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写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秋山晚景图。流露出诗人对秋天喜爱之情。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1、杨柳惜别怀远。古代诗人抒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因为“柳”与“留”谐音,挽留之不成,则成惜别,故“折柳”便成了汉代惜别的风俗,具有了“惜别怀远”之意。于是,在以后的诗歌中也都取此寓意。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出征将士看到杨柳,就想到离别,由于不愿离别,所以连杨柳也怨恨起来,以致在笛声中透露出了这种感情。又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人春夜难眠,忽闻笛声悠悠,吹奏着“折柳曲”,于是便顿生思念故园之情。2、杨花、柳絮、飞蓬、孤雁飘零相离。因为此物具有随风飞舞、漂泊无定的特点,与远离故乡、漂泊他乡的游子极具相似性,于是古代诗人常用来抒发“飘零相离”之愁绪。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虽非游子,他是身负朝廷使命出塞的大臣,而此景此情与游子何异?此处以“蓬”、“雁”自比,曲折地表达出内心的抑郁孤寂、飘零相离的感情。3、明月思念愁绪。古诗中,用月亮烘托“思念”是常用笔法。人隔两地难以相聚,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故将情侣之爱恋、朋友之离愁、母子之相思、兄弟之别恨等情怀寄与明月,带至远方,以慰藉心灵,自宽自解。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忽闻友人被贬僻壤而不能当面安慰、设酒饯行,诗人故将无限的同情关切、思念愁绪托付给有情的明月,望它如伴相随,同赴夜郎之西。意蕴幽深,情真意切。再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正值中秋,月圆人不圆,诗人借明月而表达了对弟弟子由的深沉思念和安慰之情,“道尽千载离人之心”。4、夕阳思乡怀亲。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羊牛回圈,飞鸟归巢,百虫入穴,群鸡上架,这一切怎能不深深触动天涯游子及其在外将士的思家之情呢?因此,古典诗歌中常用“夕阳”来抒写那种思乡怀亲的无尽忧愁。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5、子规悲苦哀愁。子规,即杜鹃鸟。传说为蜀帝杜宇之魂魄所化,常于夜间鸣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声音悲哀凄切。因此,它便成了“悲苦哀怨”的意象。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借助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杨花、子规的意象,将其对王昌龄被贬遥远凄凉之地的同情与悲痛隐含于诗句之中。异彩纷呈的客观事物,成了诗人们抒发各种情感的寄托物,他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使古诗词中的意象十分丰富。又如:菊花脱俗旷达;莲花洁身自好;梅花孤芳自赏、性格坚强、高洁伟岸;浮萍身世漂泊、居无定所;落花流水伤春惜春、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凄楚悲凉;巴山夜雨悠悠离情;鸿雁、青鸟思乡、信使;红豆无尽相思意境“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人象物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寂寥,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常见的表达术语有四类:(必须记住!必须啊!)辽阔、壮阔、宏阔、开阔、壮丽、高远、深远、雄浑、莽苍细腻、朦胧、缠绵、恬静、幽静、幽美、优美、幽清、静谧、明净、宁谧繁复、繁丽、繁华、热烈、喧闹、高亢、淳朴、清丽、和谐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空寂、孤寂、寂寥、苍凉、沉郁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如崔颢长干曲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本诗是一首女子向男子发问的诗,寥寥数语,形象地将女子既想结识对方,又怕露骨的心态描绘了出来。诗人巧妙地以口吻传达人的神态,用女子自报家门的急切程度,传达了这个女子大胆、聪慧、天真无邪的音容笑貌,纯朴清清,饶有情趣。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春日,清晨,花园内。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萦还在悠悠地晃动。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客人是谁?词中未作正面描写,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词人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这样,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便跃然纸上。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侧面烘托雪之大。其中选“折竹”这一细节烘托出雪之“重”,别有情致。3、对比衬托。如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指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4、比兴手法。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全词巧妙沿袭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这首词到底为谁而作,樊素。樊素白的家伎。白居易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时买下的。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到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然而那与不过是个空想,无奈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倚楼而望,回忆昔日的欢乐,来遣散心中的郁闷罢了。可大家想一想“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意境啊。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述思远恨别之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和地点(倚楼)。5、抒情方式。抒情主人公或直抒胸臆,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事,借以塑造人物形象,如白居易的长相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诗歌形象类高考题型的规范答题模式。(一)分析古代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写人诗:表现手法+人物性格特征+身份特征。写景诗:表现手法+景象特征+人物性格特征+身份特征。咏物诗:表现手法+物象特征+人物性格特征+身份特征。(二)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或寓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三)分析古代诗歌形象的意境:客观图景+意境特色(氛围特点)+主观感受。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意境是由诗人情感和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图景、氛围、情感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至三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黯淡凄凉、恬静优美祥和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段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题:(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初春美丽的景象:春天,阳光明媚,江山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正忙着衔泥筑巢,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着。(步骤一)(描绘景物得2分)这是一幅祥和、美丽、明净的春景图。(步骤二)(指出特点得2分)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安定愉悦闲适的心情。(步骤三)(表达感情得2分)【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日 暮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注 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问题:(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答:(1)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的山村生活晚景。(描绘景物得1分)(2)这是一幅寂静、冷清的乡村日暮图景。(指出特点得1分)(3)作者通过对乡村晚景的描写,表达了浓烈的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以及人到晚年壮志难酬、济世渺茫的压抑悲凉的感情。(点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得2分,点出“晚年壮志难酬、济世渺茫的压抑悲凉”得2分。)【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问题: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请简要分析。答:(1)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幽清明净。月下青松,石上清流,幽幽翠竹,水中碧莲,构成了秋天空山美丽的画面。(描绘景物得1分)(2)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种清新恬静幽美的意境。(指出特点得1分)(3)表达了对清新恬静幽美环境以及人们淳朴生活的向往。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通过对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高尚气节和情操的追求。(表现理想得2分,简要分析得2分)【例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问题:(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答:(1) 两首诗中,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物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描绘景物得1分)(2)“月黄昏”三个字为两诗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指出特点得1分)(3)两首诗都借“月黄昏”下的萧条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表达心绪得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