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上海住房和城乡建设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16827536 上传时间:2022-07-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上海住房和城乡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上海住房和城乡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上海住房和城乡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ode for utility technique of ground granulated blast-furnace slag used in concrete(征求意见稿)2017 上海前 言根据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的通知(沪建管2015871号)文件,标准编制组在深入调研、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先进标准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程。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原材料要求;5 配合比设计及性能要求;6 生产、施工与质量验收。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结合实际,认真总结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寄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编制组(地址:上海市宛平南路75号,邮政编码:200032,邮箱:fanjunjiang68),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 编 单 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 编 单 位: 主要起草人: 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 二一七年九月目 次1 总 则12 术 语33 基本规定43.1 一般规定43.2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要求43.3 混凝土力学性能要求53.4 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54 原材料要求64.1 水泥64.2 矿物掺合料64.3 细骨料74.4 粗骨料74.5 外加剂84.6 纤维84.7 水95 配合比设计及性能要求105.1 配合比设计105.2 海洋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要求115.3 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要求115.4 超高建筑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要求126 生产、施工与质量验收146.1 原材料管理146.2 计量146.3 搅拌156.4 运输156.5 浇注156.6 养护166.7 质量验收16附录A 不同工程环境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17附录B 高性能混凝土氮气渗透率测试方法191 总 则1.0.1 为促进上海市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推广,提升混凝土行业技术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制订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控制、配合比设计、性能要求、生产施工和质量验收。1.0.3 本规程规定了上海地区海工工程、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和超高层建筑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其他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可参照本标准执行。1.0.4 本规程适用于普通混凝土结构,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沥青混凝土和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结构。1.0.5 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 语2.0.1 高性能混凝土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采用常规材料和常规工艺,在常温下,以低水胶比、大掺量活性矿物掺合料制作的工作性能良好、体积稳定性好、长期和耐久性能优异并具有较高强度的混凝土。2.0.2 复合掺合料 compound mineral admixtures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矿物掺合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的粉体材料;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矿物掺合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必要时掺加适量石膏和助磨剂,再粉磨至规定细度的粉体材料。2.0.3 氮气渗透率 nitrogen permeability反映混凝土对气体渗透的抵抗能力,测试使用氮气为渗透介质,采用对混凝土试件两侧施加气体压力梯度的方法,测量氮气在材料中达到稳定流动状态时的气体流量,进一步测量在不同压力梯度下的稳定流量,经回归分析得到混凝土的固有渗透率。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高性能混凝土应具有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必须满足结构承载和正常使用功能的要求。3.1.2 高性能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应根据工程实际和施工需求确定。3.1.3 高性能混凝土应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所处环境条件和使用功能进行耐久性设计。3.1.4 根据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所处环境条件和使用功能,高性能混凝土应满足以下一种或几种技术要求:1 水胶比不大于0.38;2 采用复合掺合料作为矿物掺合料;3 矿物掺合料的总掺量不低于40%;4 180d干燥收缩率不大于450m/m;5 早期抗裂性能不低于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193)规定的L-级;6 84d氯离子迁移系数不低于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193)规定的RCM-级;7 56d电通量不低于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193)规定的Q-级;8 抗碳化性能不低于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193)规定的T-级;9 氮气渗透率不大于1.210-16m2。3.2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要求3.2.1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应以坍落度或塌落扩展度表示,坍落度和塌落扩展度的实测值应满足以下要求:1 坍落度与设计值的允许偏差为20mm;2 坍落扩展度与设计值的运行偏差为30mm;3 当设计值为某一数值区间时,实测值应满足规定区间的要求。3.2.2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明显泌水现象。3.2.3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检测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GB/T 9142)的规定,检测结果应满足以下要求:1 混凝土中的砂浆密度测试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0.8%;2 单位体积混凝土中粗骨料含量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5%。3.3 混凝土力学性能要求3.3.1 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确定,不同强度等级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标准差应符合表3.3.1的规定。表3.3.1 高性能混凝土强度标准差要求强度等级强度标准差(MPa)优良中等较差C603.54.54.5C604.55.55.53.4 混凝土耐久性能要求3.4.1 高性能混凝土应严格控制原材料引入的氯离子含量、硫酸盐含量和碱含量,在源头上预防混凝土耐久性问题。高性能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硫酸盐含量和碱含量应符合表3.4.1的规定。表3.4.1 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含量、硫酸盐含量和碱含量指标要求性能指标技术要求检测方法氯离子含量配筋混凝土,0.10%预应力混凝土,0.06%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JGJ/T 322)硫酸盐含量胶凝材料总量的4%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碱含量(kg/m)3.0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 53)3.4.2 高性能混凝土的其他耐久性控制指标和相应的技术要求应根据所处环境条件和使用功能需求确定。4 原材料要求4.1 水泥4.1.1 高性能混凝土用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的规定。4.1.2 高性能混凝土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水泥,并宜优先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4.1.3 大体积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并应符合中热硅酸盐水泥 低热硅酸盐水泥 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GB 200)的规定。4.1.4 用于海工工程的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标准稠度用水量低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或复合硅酸盐水泥。4.2 矿物掺合料4.2.1 高性能混凝土宜选用粉煤灰、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并宜优先选用复合掺合料。4.2.2 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粉煤灰应符合以下规定:1 粉煤灰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G/TJ 08-230)的规定;2 高性能混凝土宜选用级或级粉煤灰;3 海洋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宜使用干排法原状粉煤灰,粉煤灰中CaO含量不得大于10%,含水量不得大于1%;4 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宜选用F类粉煤灰。4.2.3 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粒化高炉矿渣粉应符合以下规定:1 粒化高炉矿渣粉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和粒化高炉矿渣粉在水泥混凝土中应用技术规程(DG/TJ 08-501)的规定;2 高性能混凝土宜选用S95或以上级别的粒化高炉矿渣粉。4.2.4 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硅灰应符合以下规定:1 硅灰应符合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GB27690)的规定;2 高性能混凝土用硅灰的二氧化硅含量不应低于90%;3 海洋工程高性能混凝土用硅灰的比表面积(BET法)应不小于15,000m2/kg;4 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用硅灰的比表面积(BET法)应不小于18,000 m2/kg,氯离子含量应不大于0.08%。4.2.5 用于高性能混凝土的复合掺合料应符合以下规定:1 复合掺合料应符合混凝土用复合掺合料(JG/T 486)的规定;2 高性能混凝土宜选用普通型I级或级复合掺合料。4.3 细骨料4.3.1 高性能混凝土应选用质地坚固、级配良好的天然河砂或人工砂,不得使用海砂、山砂、风化严重的多孔砂和再生细骨料。细骨料性能应符合建筑用砂(GB/T 14684)和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的要求。4.3.2 高性能混凝土宜选用区中粗砂,砂的细度模数宜为2.63.0。4.3.3 高性能混凝土应选用含泥量不大于1.5%、泥块含量不大于0.5%的细骨料。4.3.4 高性能混凝土宜选用无碱活性的细骨料,不得使用有碱活性的细骨料,对于有潜在碱活性的细骨料,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碱骨料反应。4.3.5 高性能混凝土中,用于钢筋混凝土的细骨料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6%,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的细骨料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2%。4.4 粗骨料4.4.1 高性能混凝土宜选用级配良好的碎石粗骨料,不宜使用再生粗骨料。粗骨料性能应符合建设用碎石、卵石(GB/T 14685)和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的要求。4.4.2 高性能混凝土应选用含泥量不大于0.7%、泥块含量不大于0.3%的粗骨料。4.4.3 高性能混凝土用粗骨料的针片状含量不宜大于8%且不应大于10%,吸水率不应大于1%,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2%。4.4.4 高性能混凝土应选用连续级配的粗骨料。4.4.5 用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碎石粗骨料,碎石的岩石抗压强度应比混凝土强度等级标准值高30%。4.4.6 高性能混凝土宜选用无碱活性的粗骨料,不得使用有碱活性的粗骨料,对于有潜在碱活性的粗骨料,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碱骨料反应。4.5 外加剂4.5.1 高性能混凝土的各类外加剂质量和使用要求应分别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和其他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4.5.2 应根据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要求,合理选择与混凝土原材料相容的减水剂。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或萘系高效减水剂,其减水率不宜低于20%。对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C60C80混凝土用减水剂的减水率不宜低于25%;C80及以上等级混凝土用减水剂的减水率不宜低于30%。4.5.3 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宜采用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4.5.4 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缓凝剂或缓凝减水剂。4.5.5 高性能混凝土冬期施工可采用防冻剂。4.5.6 高性能混凝土中采用的外加剂中氯离子的折固含量应小于0.2%。4.5.7 大体积结构和超长结构的高性能混凝土可使用膨胀剂,膨胀剂掺量应经过试验验证。4.6 纤维4.6.1 对于有改善弯曲韧性、早期抗裂、抗渗、抗冲击、抗疲劳等性能需求的高性能混凝土,宜掺加纤维材料。4.6.2 高性能混凝土使用的纤维材料应具有与混凝土结合良好的性能。4.6.3 高性能混凝土中钢纤维和合成纤维的质量和使用要求应符合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GB/T 21120)、钢纤维混凝土(JG/T 3064)、切断型钢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G/TJ 08-011)、钢锭铣削型钢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G/TJ 08-59)和纤维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38)的规定。4.6.4 高性能混凝土中玄武岩纤维应符合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短切玄武岩纤维(GB/T 23265)的规定。4.7 水4.7.1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用水和养护用水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4.7.2 混凝土生产企业搅拌与运输设备洗刷水、生产废水不宜用于高性能混凝土。4.7.3 未经处理的海水不得用于高性能混凝土。5 配合比设计及性能要求5.1 配合比设计5.1.1 海洋工程、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和超高建筑工程中,配筋混凝土结构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及最小保护层厚度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5.1.2 不同强度等级高性能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的规定。5.1.3 海工工程、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和超高建筑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应合理掺加矿物掺合料,矿物掺合料掺量范围应符合表5.1.3的规定。表5.1.3 不同工程高性能混凝土中矿物掺合料掺量范围(%)工程类别矿物掺合料类型水胶比0.400.40海工工程粉煤灰30502040磨细矿渣粉40703060复合掺合料40603050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粉煤灰20402030磨细矿渣粉30603050复合掺合料30503040超高建筑工程粉煤灰20402035磨细矿渣粉30403040复合掺合料25402540注: 1. 表中所确定的掺量上限适用于采用硅酸盐水泥;当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时,掺合料的掺量上限应降低5%10%;2. 复合掺合料中各组分占胶凝材料的比例不宜超过表中规定的该掺合料单掺时的最大掺量;3.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掺合料复合使用时,矿物掺合料的总掺量应符合表中复合掺合料的规定,且复合后硅灰占胶凝材料的比例不宜高于10%;4. 对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粉煤灰、磨细矿渣粉和复合掺合料的最大掺量可增加5%。5.2 海洋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要求5.2.1 海洋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应按海洋氯化物环境进行耐久性设计,海洋氯化物环境对钢筋混凝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环境作用等级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 01)和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J 275)的规定。5.2.2 海洋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5.2.2的规定。表5.2.2 海洋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指标要求性能指标技术要求检测方法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设计使用年限50年碱骨料反应粗骨料28d限制膨胀率,0.10%细骨料28d限制膨胀率,0.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 10005)抗裂性预制类构件,达到V级要求现浇类构件,达到级要求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56d电通量(C)-C、-D,1000-E,800-C、-D,1500-E,100056dDRCM(10-12/s)-C、-D,3.0-E2.5-C、-D,3.5-E3.05.3 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要求5.3.1 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应按一般环境或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进行耐久性设计,一般环境或除冰盐等其他氯化物环境对钢筋混凝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环境作用等级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 01)和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施工技术规范(DG/TJ 08-2128)的规定。5.3.2 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5.2.2的规定。表5.3.2 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指标要求性能指标技术要求检测方法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设计使用年限50年碱骨料反应粗骨料28d限制膨胀率,0.10%细骨料28d限制膨胀率,0.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 10005)抗裂性预制类构件,达到V级要求现浇类构件,达到级要求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56d电通量(C)-A、-B,2000-C、-C,1700-D、-E,1000-A、-B,2800-C、-C,2000-D、-E,150056dDRCM(10-12m2/s)-A、-B,4.0-C、-C,3.5-D、-E,3.0-A、-B,5.0-C、-C,4.0-D、-E,3.55.4 超高建筑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要求5.4.1 超高建筑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应按一般环境进行耐久性设计,一般环境对钢筋混凝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环境作用等级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CCES 01)的规定。5.4.2 超高建筑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坍落度或扩展度根据泵送高度不同应符合表5.4.2的规定。表5.4.2 超高建筑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坍落度与扩展度要求最大泵送高度(m)50100200400400以上入泵坍落度(mm)100140150180190220230260-入泵扩展度(mm)-4505906007405.4.2 超高建筑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5.2.2的规定。表5.2.2 超高建筑工程高性能混凝土性能指标要求性能指标技术要求检测方法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设计使用年限50年碱骨料反应粗骨料28d限制膨胀率,0.10%细骨料28d限制膨胀率,0.10%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 10005)抗裂性达到级要求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28d碳化深度(mm)-A、-B,10-C、-C,5-C、-C,1556d电通量(C)-A、-B,2000-C、-C,1700-A、-B,2800-C、-C,200056dDRCM(10-12m2/s)-A、-B,4.0-C、-C,3.5-A、-B,5.0-C、-C,4.06 生产、施工与质量验收6.1 原材料管理6.1.1 原材料进场时,供方应向需方提供质量证明文件。质量证明文件应包括型式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与合格证等,外加剂、纤维等产品还应提供使用说明书。6.1.2 原材料进场后,应按相应的原材料标准的要求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应达到标准的指标要求。6.1.3 水泥应按品种、强度等级和生产厂家分别标识和贮存,并应采取防潮措施;出现结块的水泥不得用于高性能混凝土制备;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应进行复检,合格者方可使用。6.1.4 矿物掺合料应按品种、质量等级和产地分别标识和贮存,不应与水泥混杂堆放,并应防潮、防雨;矿物掺合料储存期超过3个月时,应进行复检,合格者方可使用。6.1.5 骨料应按品种、规格分别标识和堆放,并应建有遮雨防尘措施。6.1.6 外加剂应按品种和生产厂家分别标识和贮存;粉状外加剂应防止受潮结块;液态外加剂应贮存在密闭容器内,并应防晒和防冻。如有沉淀等异常现象,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6.2 计量6.2.1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计量宜采用电子计量设备,其精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站(楼)GB/T 10171 的规定。每一工作班开始前,应对计量设备进行零点校准。6.2.2 每盘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计量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2.2的规定。表6.2.2 各种原材料计量的允许偏差(按质量计,%)原材料品种水泥骨料水外加剂掺合料纤维每盘计量允许偏差231121累计计量允许偏差121111注:累计计量允许偏差是指每一运输车中各盘混凝土的每种材料计量和的偏差。6.2.3 高性能混凝土用外加剂、纤维的计量宜单独采用精度更高的计量设备或其他有效措施来提高计量的精度。6.2.4 在原材料计量过程中,应根据粗、细骨料的含水率的变化及时调整水和粗、细骨料的称量。当采用液体减水剂时,应从混凝土用水量中扣除溶液中的水量。6.3 搅拌6.3.1 高性能混凝土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搅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和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6.3.2 高性能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不应少于60s,且搅拌时间不宜过长。6.4 运输6.4.1 高性能混凝土的运输应采用搅拌运输车, 搅拌运输车在装料前应将搅拌罐内的积水、积浆排尽,装料后严禁向搅拌罐内的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6.4.2 高性能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均匀,不产生分层、离析。6.4.3 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车卸出至施工现场使用不宜超过90min,如需延长运送时间,应采取经过试验验证的技术措施。6.4.4 当确有必要调整混凝土坍落度时,应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掺入同品种减水剂后快速旋转搅拌罐进行搅拌,减水剂的掺量和搅拌时间应经试验确定;严禁随意向运输车内添加计量外用水。6.5 浇注6.5.1 浇筑高性能混凝土前,应根据工程特点、环境条件、施工工艺与施工条件制定浇筑方案,包括浇筑起点、浇筑方向、浇筑厚度等,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得无故更改浇筑方案。6.5.2 浇筑前应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以及接缝的密合情况,保证模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失稳、不跑模、不漏浆。6.5.3 浇筑前应清除模板内及垫层上的杂物;表面干燥的地基土、垫层、木模板应浇水湿润。6.5.4 高性能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宜高于35且不宜低于5。当夏季施工时,宜选择温度较低时段浇筑混凝土;当冬季施工时,应采取保温措施。6.5.5 在相对湿度较小、风速较大的环境下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的挡风措施,并应避免浇筑较大暴露面积的构件。6.5.6 高性能混凝土的泵送施工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的规定。6.5.7 高性能混凝土宜采用机械振捣。振捣棒插入间距不应大于振捣棒振动作用半径的一倍,连续多层浇筑时,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拌合物约50mm振捣;当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拌合物浇筑混凝土制品时,宜采用振动台或表面加压振动成型。宽度较小的梁、墙等混凝土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并辅以附壁式振捣。6.6 养护6.6.1 高性能混凝土应加强早期保湿养护,成型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混凝土终凝后可采取浇水、覆盖保湿、喷涂养护剂等方法进行养护,采取保湿养护措施的时间不得少于14d。6.6.2 对于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养护过程应进行内部温度、表层温度和环境气温监测,根据混凝土温度变化和环境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制度,控制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差不宜超过25,表面与外界的温差不宜大于20。6.7 质量验收6.7.1 高性能混凝土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的规定。6.7.2 高性能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规定。6.7.3 高性能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 107的规定。附录A 不同工程环境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A.0.1 海洋工程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参数应满足表A.0.1相关规定。表A.0.1 海洋工程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及保护层最小厚度c设计使用年限环境作用等级100年50年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c(mm)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c(mm)水下区土中区-CC450.4045(50)C400.4240(45)大气区(轻度盐雾)-DC450.4055(60)C400.4250(55)大气区(重度盐雾)、潮汐区,浪溅区-EC500.3660(65)C450.4055(60)潮汐区浪溅区-FC550.3665(70)C500.3660(65)注:表中规定的保护层最小厚度c为板、墙等面形构件的设计值,梁、柱等条形构件的保护层最小厚度应增加5mm。A.0.2 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参数应满足表A.0.2相关规定。表A.0.2 轨道交通及隧道工程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及保护层最小厚度c设计使用年限环境作用等级100年50年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c(mm)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c(mm)板、墙等面形构件-AC300.5520C300.5520-BC35C400.500.453025C30C350.550.502520-CC40C45C500.450.400.36403530C35C40C450.500.450.40353025-CC450.4045C400.4240-DC500.3650C450.4045-EC550.3655C500.3650梁、柱等条形构件-AC30C350.550.502520C30C350.550.502520-BC35C400.500.453530C30C350.550.502520-CC40C45C500.450.400.36454035C35C40C450.500.450.40353025-CC450.4050C400.4245-DC500.3655C450.4050-EC550.3660C500.3655A.0.3 超高层建筑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参数应满足表A.0.3相关规定。表A.0.3 超高层建筑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及保护层最小厚度c设计使用年限环境作用等级100年50年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c(mm)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c(mm)板、墙等面形构件-AC300.5520C300.5520-BC35C400.500.453025C30C350.550.502520-CC40C45C500.450.400.36403530C35C40C450.500.450.40353025-CC450.4045C400.4540梁、柱等条形构件-AC30C350.550.502520C30C350.550.502520-BC35C400.500.453530C30C350.550.502520-CC40C45C500.450.400.36454035C35C40C450.500.450.40353025-CC45C500.400.365045C40C450.450.404035附录B 高性能混凝土氮气渗透率测试方法B.0.1 本方法适用于素高性能混凝土和纤维高性能混凝土的氮气渗透率的测试。B.0.2 高性能混凝土氮气渗透率测试装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 高压氮气瓶应符合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质无缝气瓶(GB5099)的规定,最低工作压力2MPa;2 高精度压力表的量程不小于1MPa,精度不低于1kPa;3 皂膜流量计的量程宜为0.1100mL/min。B.0.3 高性能混凝土氮气渗透率测试的试件与处理应符合以下要求:1 拌合后的混凝土浇筑在内径为150mm、高度至少为200mm的钢模中,充分振捣成型。在3天龄期拆模,并置于标准养护条件下直至56d龄期,养护温度和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的规定。2 使用岩石切割机从混凝土柱体中部切出厚度为50mm的圆饼试件,厚度切割误差控制在2mm,每个圆柱至少切割出3个圆饼试件。B.0.4 高性能混凝土氮气渗透率测试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 将混凝土圆饼试件侧面涂环氧树脂,并在室温干燥。2 组装气体渗透单元,并分别置入充气橡胶囊、橡胶密封套、PVC圆垫板和处理好的混凝土试件,盖上渗透单元顶板并紧固螺栓。3 组装气路,连接高压氮气瓶、气体渗透单元和皂膜流量计。4 利用减压阀将钢瓶高压氮气调压至1MPa左右,再打开连接充气橡胶囊的调压阀并调整压力至0.7MPa,打开其后的气路开关给充气橡胶囊充气。5 打开连接渗透单元底板进气嘴的调压阀,将压力稳定在0.15MPa,然后打开其后的气路开关;每隔 20min 使用皂膜流量计测量一次渗透单元出气嘴的气体流量,待前后两次测量流量误差小于1%时记录此时的气体流量。6 调整连接渗透单元进气口的调压阀的气体压力,按步骤5的方法分别测试进气口气体压力在0.20MPa、0.30MPa和0.40MPa下的出气嘴流量。7 关闭高压气瓶开关,给充气橡胶囊放气;打开渗透单元顶板,取出混凝土试件,重复26进行下一个混凝土试件的测量,直至所有混凝土试件测试完毕。B.0.5 高性能混凝土氮气渗透率的测试结果应符合以下规定:1 表观渗透率计算根据每个进气嘴压力水平下的稳定气体流量,按照式(B.0.5-1)计算表观气体渗透率: (B.0.5-1)式中:ka:混凝土表观气体渗透率(m2);Patm:测试条件下的大气压力(Pa);P:渗透单元进气嘴的绝对压力(Pa),150,000-400,000(Pa);Pm :渗透单元进气嘴和出气嘴的平均压力(Pa),等于(PPatm )/2;Q:渗透单元出气嘴的稳定气体流量(m3/s);L:试件厚度(m),0.05m;:氮气的动粘度系数(Pa.s),1.7610-5Pa.s;A:混凝土试件横截面积(m2),0.01766 m2。2 固有渗透率回归计算混凝土试件在 4 个压力水平下的表观渗透率,然后对不同压力下的 1/Pm与对应的表观渗透率ka按照式(B.0.5-2)进行线性回归: (B.0.5-2)所得回归参数kv即为混凝土试件的固有渗透率,精确到0.110-18m2。3 测试报告测试报告首先应记录高整体容器材料的配合比,测试日期和试件的数量与编号。对每个试件,应记录试件的厚度(精确到0.1mm)、试件干燥前后的质量(精确到0.1g)、不同压力水平下的表观气体渗透率(精确到0.110-18m2)以及回归得到的材料固有渗透率(精确到0.110-18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