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中国古代的文书档案工作

上传人:gu****n 文档编号:115213241 上传时间:2022-07-0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1 中国古代的文书档案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三章1 中国古代的文书档案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三章1 中国古代的文书档案工作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文书档案工作中国古代的文书档案工作 第一节第一节 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的出现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的出现 一、结绳和刻契一、结绳和刻契 结绳而治结绳而治 周易周易系辞系辞:“上古结绳而治上古结绳而治” 用结绳的方法来进行管理。用结绳的方法来进行管理。 刻契刻契 释名释名:“契刻也,刻识其数也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旧唐书旧唐书: “俗无文字,刻木为契俗无文字,刻木为契” 在木板、竹片、骨片或其他材料上刻些缺口或在木板、竹片、骨片或其他材料上刻些缺口或其他记号,用来记录某种事实或作为有关各方其他记号,用来记录某种事实或作为有关各方的一种信约。的一种信约。u文字产生前的记事方法文字产生前的记事方法u具有管理功能和信约功能具有管理功能和信约功能u文书的前身文书的前身 第一节第一节 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的出现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的出现二、文字的发明和公务文书的出现二、文字的发明和公务文书的出现 (一)(一)汉字的发明:汉字的发明:“仓颉造字仓颉造字”的传说的传说 文字是公务文书形成的先决条件文字是公务文书形成的先决条件 (二)最早的公务文书出现于黄帝时期(二)最早的公务文书出现于黄帝时期 三皇五帝三皇五帝 三皇:三皇: 伏羲伏羲 女娲女娲 神农神农 “ 神农无制令而民从神农无制令而民从” “自五帝始有书契自五帝始有书契” 第一节第一节 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的出现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的出现 (三)黄帝时期的公务文书(三)黄帝时期的公务文书 坟典:坟典: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三坟三坟:三皇之书:三皇之书 五典五典:五帝之书:五帝之书 八索八索:八卦之说:八卦之说 九丘九丘:九州之志:九州之志 尧典尧典 皋陶谟皋陶谟大禹谟大禹谟 第一节第一节 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的出现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的出现 三、夏代的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三、夏代的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 (一)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 国家形成的标志:国家形成的标志: 第一:按地区划分国民第一:按地区划分国民 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u 公务文书成了国家管理的重要工具公务文书成了国家管理的重要工具 第一节第一节 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的出现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的出现(二)夏代的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二)夏代的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 通过史籍记载,说明夏朝已有比较成熟的公通过史籍记载,说明夏朝已有比较成熟的公务文书务文书 1.尚书尚书中收录夏代的公文中收录夏代的公文甘誓甘誓 甘誓甘誓是启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檄文是启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檄文 胤征胤征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夏太史令终古, ,出其图出其图法法, ,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执而泣之。夏桀迷惑, ,暴乱愈甚暴乱愈甚, ,太史令终太史令终古乃奔如商。古乃奔如商。” 2. 夏太史令终古掌管文书档案工作,夏太史令终古掌管文书档案工作,图法图法是宫是宫中的重要档案。中的重要档案。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一、区分古代公文与现代公文的含义一、区分古代公文与现代公文的含义 公务文书公务文书: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文字材料的统称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文字材料的统称公务文书概念的外延大于公文公务文书概念的外延大于公文 现代公文的概念:公文是指国家机关和其他社现代公文的概念:公文是指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履行法定职责、处理公务事宜时所使会组织在履行法定职责、处理公务事宜时所使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 古代公文的概念:公务往来中使用的有规范古代公文的概念:公务往来中使用的有规范名称和格式的文书。名称和格式的文书。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二、我国最早的公文名称二、我国最早的公文名称誓誓 典典部落联盟首领言行的记录部落联盟首领言行的记录 谟谟下属对部落联盟首领陈述的记录下属对部落联盟首领陈述的记录誓誓:帝王动员部下讨伐敌方的命令性文书。:帝王动员部下讨伐敌方的命令性文书。 尚书尚书中收录五篇誓:中收录五篇誓: 甘誓甘誓汤誓汤誓牧誓牧誓费誓费誓秦誓秦誓 甘誓甘誓主要特点:中心突出,要言不烦,主要特点:中心突出,要言不烦,富于气势和鼓动力,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公文。富于气势和鼓动力,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公文。 “誓誓”到秦汉以后消失,用到秦汉以后消失,用“檄檄”代替。代替。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三、历代主要公文名称种类三、历代主要公文名称种类(一)古代主要下行文种类(一)古代主要下行文种类 1.诰:君王勉励属下的文书。诰:君王勉励属下的文书。 始于商朝,秦时废,汉代复用,明清时授予五始于商朝,秦时废,汉代复用,明清时授予五品以上高官用品以上高官用“诰命诰命”,辛亥革命后废除。历,辛亥革命后废除。历史上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公文名称之一。史上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公文名称之一。 2.制:皇帝颁布重大政治制度的命令性文书。制:皇帝颁布重大政治制度的命令性文书。 始于秦,汉称始于秦,汉称“制诏制诏”,唐宋后称,唐宋后称“制书制书”,一直沿用到清代。辛亥革命后废除。一直沿用到清代。辛亥革命后废除。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3.诏:又称诏:又称“诏书诏书”,是皇帝发布一般性命令、,是皇帝发布一般性命令、训示、答复臣下上奏,或皇帝即位、逝世时颁训示、答复臣下上奏,或皇帝即位、逝世时颁告天下的文书。告天下的文书。 起于商代,秦代成为皇帝的专用文书。明清起于商代,秦代成为皇帝的专用文书。明清时用于宣布重大政务时用于宣布重大政务 ,辛亥革命后废除。,辛亥革命后废除。 制与诏的区别:制书的规格高于诏书:制与诏的区别:制书的规格高于诏书:“命命为为 制,令为诏。制,令为诏。”命是重大的、有关全局性的命是重大的、有关全局性的命令;令是一般的、局部性的命令。命令;令是一般的、局部性的命令。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4.敕书和戒书敕书和戒书 又名戒敕。始于汉代,皇帝对臣僚训示用的又名戒敕。始于汉代,皇帝对臣僚训示用的专用文书称专用文书称“戒戒”,一般上级官员向下级官员,一般上级官员向下级官员行文用行文用“敕书敕书”。南北朝以后,。南北朝以后,“戒书戒书”废除,废除,敕成为皇帝专用的下行文;宋代称敕成为皇帝专用的下行文;宋代称“敕敕牓牓”,皇帝诫励百官、晓谕军民、赐宴的文书。元代皇帝诫励百官、晓谕军民、赐宴的文书。元代后,称后,称“敕命敕命”,辛亥革命时废除。,辛亥革命时废除。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5.策(册)书策(册)书 皇帝用于册封或罢免诸侯王、公卿、大夫的皇帝用于册封或罢免诸侯王、公卿、大夫的专用公文,一般书写于两相连的竹简上。专用公文,一般书写于两相连的竹简上。 始于汉代(西周),一直沿用到清末,辛亥始于汉代(西周),一直沿用到清末,辛亥革命后废除。革命后废除。6.命、令命、令 帝王或执政大臣代表国家发布的命令性文书,帝王或执政大臣代表国家发布的命令性文书,用以任命官员、赏赐。用以任命官员、赏赐。 始于商代,命在秦以后废止,令在两汉魏晋始于商代,命在秦以后废止,令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广泛使用,至隋唐废止。辛亥革命后,南北朝广泛使用,至隋唐废止。辛亥革命后,命令又成为常用的下行公文名称。命令又成为常用的下行公文名称。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7.谕、旨谕、旨 谕谕,皇帝主动发出的命令或指示。始于秦汉,皇帝主动发出的命令或指示。始于秦汉, 主要于明清时使用。明代称主要于明清时使用。明代称“敕谕敕谕”,清,清 代有代有“上谕上谕”或或“圣谕圣谕”和和“谕贴谕贴”、“堂谕堂谕”之称。之称。 旨旨 ,始于唐代,皇帝批准臣下施行政务的公始于唐代,皇帝批准臣下施行政务的公文,称文,称“敕旨敕旨”。元明清三代,皇帝发布的公。元明清三代,皇帝发布的公文统称文统称“圣旨圣旨”。 谕旨谕旨,皇帝的指示的统称。,皇帝的指示的统称。“明发谕旨明发谕旨”和和“寄信谕旨寄信谕旨”之分。之分。 “旨旨”在辛亥革命后废止,在辛亥革命后废止,“谕谕”则在国民则在国民党政府时仍使用。党政府时仍使用。“委员长手谕委员长手谕”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8.檄、檄文檄、檄文 周天子或诸侯用来征召、晓谕或声讨敌方的文周天子或诸侯用来征召、晓谕或声讨敌方的文书。类似于书。类似于“誓誓”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沿用到清代,辛亥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沿用到清代,辛亥革命后废止。命后废止。檄文的特点:叙事明白、说理雄辩、气势强盛、檄文的特点:叙事明白、说理雄辩、气势强盛、话词果断,忌隐晦曲折、和缓细巧。话词果断,忌隐晦曲折、和缓细巧。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9.典典夏以前,夏以前,“典典”为记录首领典范行为的文体,为记录首领典范行为的文体,尚书尚书中中尧典尧典舜典舜典西周时成为帝王颁布的制度、法规的文书,西周时成为帝王颁布的制度、法规的文书, 如如建邦六典建邦六典。后世为专门的法律文件的名。后世为专门的法律文件的名称。称。10.贴贴 官府征调兵役、徭役发给吏民的一种文告。官府征调兵役、徭役发给吏民的一种文告。 始于南北朝,唐代的始于南北朝,唐代的“堂贴堂贴”,明代沿用。,明代沿用。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11.批答批答君王对臣下的章疏做出回答的公文。相当于现君王对臣下的章疏做出回答的公文。相当于现在的公文在的公文“批复批复”。始于唐代,历代沿用。始于唐代,历代沿用。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二)古代主要上行公文名称(二)古代主要上行公文名称 1.上书上书 始于战国。是臣民向君王陈述主张、见解的始于战国。是臣民向君王陈述主张、见解的公文名称。是后代奏、章、表、疏的前身。公文名称。是后代奏、章、表、疏的前身。 上书往往就一件事,依据确凿的历史事件,上书往往就一件事,依据确凿的历史事件, 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李斯的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李斯的谏逐客书谏逐客书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2.奏奏臣子向君王进言上书的统称。臣下评议政事、臣子向君王进言上书的统称。臣下评议政事、陈述政见、弹劾官员的文书。陈述政见、弹劾官员的文书。 始于秦代,汉代以后通常称始于秦代,汉代以后通常称“奏议奏议”、“奏奏书书”、“奏章奏章”、“奏疏奏疏”、“奏折奏折” 3.章章 官员受封赠后向皇帝谢恩的文书。官员受封赠后向皇帝谢恩的文书。始于汉代,东汉以后又用于对皇帝的庆贺和谏始于汉代,东汉以后又用于对皇帝的庆贺和谏议。唐以后基本废而不用。议。唐以后基本废而不用。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4.表表官员向皇帝陈述事情的上行公文。官员向皇帝陈述事情的上行公文。始用于汉代,魏晋南北朝盛行,唐宋以后多用始用于汉代,魏晋南北朝盛行,唐宋以后多用此名。用处广泛,凡论陈、劝请、进献、荐举、此名。用处广泛,凡论陈、劝请、进献、荐举、庆贺、请安、讼理、弹劾均可用表。庆贺、请安、讼理、弹劾均可用表。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5.议议臣下就重大国事向皇帝论说事理、表述意见的臣下就重大国事向皇帝论说事理、表述意见的文书。文书。西周时出现,汉代正式设为上行公文,也称西周时出现,汉代正式设为上行公文,也称“驳议驳议”,作为官员向皇帝陈诉不同意见之用。,作为官员向皇帝陈诉不同意见之用。 6.疏(上疏)疏(上疏) 官员对政事的建议以及弹劾官员的上行公文,官员对政事的建议以及弹劾官员的上行公文,类似表。类似表。 特点:是对所议事项分条陈述。贾谊特点:是对所议事项分条陈述。贾谊论积贮论积贮疏疏 始于秦代,止于清代。始于秦代,止于清代。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7.7.状状官员向皇帝陈述事情或申诉所用的文体。官员向皇帝陈述事情或申诉所用的文体。起始于汉代。唐宋后扩大适用范围,通用于黎起始于汉代。唐宋后扩大适用范围,通用于黎民百姓向官署或下级官署向上司报告使用,唐民百姓向官署或下级官署向上司报告使用,唐代的代的“牒状牒状”、宋代、宋代“奏状奏状”、元代、元代“申状申状”、明代明代“呈状呈状”、清代、清代“诉状诉状”。明清以后,多。明清以后,多用于法律部门和信访部门,现代汉语中用于法律部门和信访部门,现代汉语中“告状告状”一词,即源于此。一词,即源于此。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8.题本、奏本、奏折、密奏题本、奏本、奏折、密奏 明清时大臣向皇帝进奏的几种主要公文。明清时大臣向皇帝进奏的几种主要公文。 题本题本:以官署的名义向皇帝陈述、请示有关:以官署的名义向皇帝陈述、请示有关政务、军情、钱粮等公事所用的文体。须用印,政务、军情、钱粮等公事所用的文体。须用印,送通政司转交内阁称送通政司转交内阁称“通本通本”,送朝廷部院的,送朝廷部院的称称“部本部本”,内容大都属于例行公事。,内容大都属于例行公事。 奏本奏本:官员以个人名义呈送皇帝的陈情、建:官员以个人名义呈送皇帝的陈情、建 言、申诉等。不须用印,不必告诉上级官员,言、申诉等。不须用印,不必告诉上级官员, 直接交奏事官进呈皇帝。具有保密性,一旦公直接交奏事官进呈皇帝。具有保密性,一旦公布易引起朝廷的震动。布易引起朝廷的震动。 两种公文均出现于明代。两种公文均出现于明代。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乾隆始,题本和奏本统称题本。乾隆始,题本和奏本统称题本。 奏折:奏折:一种专门奏议军国大事的机密上行公文。一种专门奏议军国大事的机密上行公文。 密奏密奏:只有指定的官员才有权上呈,并由皇帝:只有指定的官员才有权上呈,并由皇帝亲自启封、阅看、批复的绝密奏折。不用送通亲自启封、阅看、批复的绝密奏折。不用送通政司转内阁,直接交奏事官进呈。政司转内阁,直接交奏事官进呈。 密奏出现于顺治年间,雍正时大兴密奏之风。密奏出现于顺治年间,雍正时大兴密奏之风。奏折始于清康熙时。奏折始于清康熙时。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9.揭帖揭帖 由内阁直达皇帝的机密文书,皇帝阅后退还由内阁直达皇帝的机密文书,皇帝阅后退还本人,不予公布。本人,不予公布。 出现于明代,清代,揭帖指题本的副本,题出现于明代,清代,揭帖指题本的副本,题本送皇帝,揭帖则分别送给各有关司、部、科本送皇帝,揭帖则分别送给各有关司、部、科参考。参考。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10.呈和详呈和详 呈呈:下级官员和吏民向上级陈述事由的公文,:下级官员和吏民向上级陈述事由的公文,类似现代的类似现代的“报告报告” 始用于宋代,明清时使用广泛。始用于宋代,明清时使用广泛。 详详:下级官员和吏民向上级陈述事由并请上:下级官员和吏民向上级陈述事由并请上级批答的公文,类似于现代的级批答的公文,类似于现代的“请示请示”。 始用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始用于明代,盛行于清代。 清代呈和详两种公文明确分工,是文书工作的清代呈和详两种公文明确分工,是文书工作的一大进步。一大进步。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三)公开张贴的文书和机密文书(三)公开张贴的文书和机密文书露布和封露布和封事事 露布露布:也称露板、露版,公开张贴的文书。是:也称露板、露版,公开张贴的文书。是各级官署为了使四方官民迅速知晓其内容各级官署为了使四方官民迅速知晓其内容 而不加封缄,公开张贴于宫门、城门及交通要而不加封缄,公开张贴于宫门、城门及交通要道的文书。类似于今天的告示。道的文书。类似于今天的告示。扁书、板檄扁书、板檄 始用于汉代,汉以后仅用于军事获胜奏捷。始用于汉代,汉以后仅用于军事获胜奏捷。 封事封事:机密文书,密封的奏章。百官上书奏机:机密文书,密封的奏章。百官上书奏机密事,为防泄密,用黄囊封缄呈进,称封密事,为防泄密,用黄囊封缄呈进,称封 事。事。 始于汉代,止于明代。始于汉代,止于明代。 合檄、飞檄合檄、飞檄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四)古代主要平行文名称(四)古代主要平行文名称 1.移:移:古代广泛使用的一种平行文书,为各诸侯国古代广泛使用的一种平行文书,为各诸侯国 之间或各国官署之间的往来公文。之间或各国官署之间的往来公文。始用于春秋,称始用于春秋,称“遗书遗书”,战国时称,战国时称“移书移书”, 汉魏以后,称汉魏以后,称“移移”或或“移书移书”、“移文移文 ”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2.载书(盟书)载书(盟书)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集会所订立的共同遵守事春秋战国时诸侯王集会所订立的共同遵守事项,称项,称“盟誓盟誓”,写成文书叫,写成文书叫“载书载书”。 3.国书国书 春秋战国时邻国互派使节、沟通情报的文书。春秋战国时邻国互派使节、沟通情报的文书。 国书被后世沿用。现代外交活动中用的国书被后世沿用。现代外交活动中用的“国国书书”,则是国家元首派遣或召回大使时向对方,则是国家元首派遣或召回大使时向对方发出的正式文书。发出的正式文书。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4.关(关文)关(关文)朝廷各部之间互相质询的来往公文。朝廷各部之间互相质询的来往公文。始用于晋代,沿用至清代。清代使用范围扩大始用于晋代,沿用至清代。清代使用范围扩大到地方组织之间往来行文。又用于向外国派遣到地方组织之间往来行文。又用于向外国派遣官员时的身份证明,相当于现代的官员时的身份证明,相当于现代的“护照护照”。 5.咨(咨报)咨(咨报)翰林院移文三省、枢密院时使用的文体。翰林院移文三省、枢密院时使用的文体。始于宋代,元明清时地位较高级别相等的官始于宋代,元明清时地位较高级别相等的官 署,公事往来也用咨文。署,公事往来也用咨文。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沿用。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沿用。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6.照会照会 始于宋代,原是一种类似现代始于宋代,原是一种类似现代“通报通报”的下行的下行文文明代始,用作不相隶属的文武官府之间行文使明代始,用作不相隶属的文武官府之间行文使用的文种。类似现代公文用的文种。类似现代公文 中的中的“函函”。 官阶相同者用官阶相同者用“黑笔照会黑笔照会”,官阶不同者用,官阶不同者用“朱笔照会朱笔照会”。清末。清末“照会照会”成为我国正式外成为我国正式外交公文名称,沿用至今。交公文名称,沿用至今。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五)古代多用公文名称(五)古代多用公文名称 1.牒牒 主要作为平行文,始用于唐代,内外各官府不主要作为平行文,始用于唐代,内外各官府不相统属者,相互往来的公文,多用于各州署之相统属者,相互往来的公文,多用于各州署之间互相移文。间互相移文。 在宋元明三朝沿用,称为在宋元明三朝沿用,称为“故牒故牒”,晚清出,晚清出现现“通牒通牒”,是国与国之间往来平行文书名称。,是国与国之间往来平行文书名称。还可用于下行文,出现于唐代,用于官府向老还可用于下行文,出现于唐代,用于官府向老百姓发布文书。百姓发布文书。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2.札(札(劄劄)子)子 宋代盛行的一种多用公文名称,既是下行文,宋代盛行的一种多用公文名称,既是下行文,也是上行文。也是上行文。 宋代有许多以宋代有许多以“札子札子”为名的公文名篇,欧为名的公文名篇,欧阳修的阳修的论按察官吏札子论按察官吏札子等等 元明清也有用元明清也有用“劄劄”、“札付札付”为文名的为文名的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3.榜(榜(牓牓) 用于下行文,为张贴或悬挂以公布示众的公用于下行文,为张贴或悬挂以公布示众的公文。后来多用于发布科举考试的结果,文。后来多用于发布科举考试的结果,“榜上榜上有名有名”成语即源于此。成语即源于此。用于上行文,翰林院向皇帝奏事时用的文体,用于上行文,翰林院向皇帝奏事时用的文体,类似于宋代的类似于宋代的“札子札子”始用于唐代,始用于唐代, 元代后,榜不再用于上行文。元代后,榜不再用于上行文。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 一、有关公文拟制的重要制度一、有关公文拟制的重要制度(一)文书正副本制度(一)文书正副本制度 形成于西周形成于西周 王命文书王命文书颁发后,正本交受命者,副本交由内颁发后,正本交受命者,副本交由内史保存;史保存;中央官署中央官署的文件,副本在原官署存档,的文件,副本在原官署存档,正本上纳王室正本上纳王室“天府天府”文件库保存;文件库保存;地方官署地方官署的重要文件也是一式两份。的重要文件也是一式两份。 意义:既是文书工作的重要制度,也是档案工意义:既是文书工作的重要制度,也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为现行公文的执行和历史作的一项重要制度。为现行公文的执行和历史文件的保存提供了保证。文件的保存提供了保证。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二)公文主官签发制度(判署签押制度)(二)公文主官签发制度(判署签押制度)由文书制作者史官签名逐步发展形成的由文书制作者史官签名逐步发展形成的殷墟甲骨文中殷墟甲骨文中“卜人卜人”的签名,是文书签名的的签名,是文书签名的发端。发端。魏晋时,连署制度(联署制度)形成,即几名魏晋时,连署制度(联署制度)形成,即几名官员在同一公文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示对该官员在同一公文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示对该公文内容共同负责。公文签押制度正式实行。公文内容共同负责。公文签押制度正式实行。唐代以法律形式规定,公文判署签名不得由他唐代以法律形式规定,公文判署签名不得由他人代行,违者杖八十,代判者,徒一年。人代行,违者杖八十,代判者,徒一年。判署和签押的区别判署和签押的区别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三)文书行文避讳制度(三)文书行文避讳制度避讳,避讳,史讳举例史讳举例中中“其俗起于周,成于秦其俗起于周,成于秦” 避讳之俗大约始于西周避讳之俗大约始于西周文书行文避讳制度形成于秦朝文书行文避讳制度形成于秦朝唐朝还规定文书中遗忘避讳的处罚条例唐朝还规定文书中遗忘避讳的处罚条例文书行文避讳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袭用文书行文避讳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袭用影响:是一种极其丑陋的制度,目的是为了维影响:是一种极其丑陋的制度,目的是为了维护、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特权地位。给秘书工护、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特权地位。给秘书工作和全国官民造成很大麻烦和危害。作和全国官民造成很大麻烦和危害。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四)公文签发前的执论制度(四)公文签发前的执论制度 唐太宗制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文书制度唐太宗制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文书制度背景:针对不同意见、一己之偏颇、徇私碍于背景:针对不同意见、一己之偏颇、徇私碍于情面等公文拟制现状情面等公文拟制现状具体内容:凡军国大政的公文,由中书省和门具体内容:凡军国大政的公文,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拟制和审核,要求拟稿者必须充分发下省分别拟制和审核,要求拟稿者必须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并签署,然后交长官中书令和中书表个人见解并签署,然后交长官中书令和中书侍郎审核认可,再经门下省官员给事中的侍郎审核认可,再经门下省官员给事中的“批批救救”或或“封驳封驳”后封还中书省,由中书省修改后封还中书省,由中书省修改或重写后方可发出。或重写后方可发出。意义:避免中央决策失误,对今天的重要决定意义:避免中央决策失误,对今天的重要决定形成重要政策出台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形成重要政策出台有很高的借鉴价值。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五)请示类公文一文一事制度(五)请示类公文一文一事制度 始于魏晋南北朝时的曹操始于魏晋南北朝时的曹操宋代出现成文制度的典籍记载,有力地巩固了宋代出现成文制度的典籍记载,有力地巩固了这一制度这一制度意义:一文一事制度符合文书工作的发展规律,意义:一文一事制度符合文书工作的发展规律,能突出公文内容主旨,提高公文的准确性、时能突出公文内容主旨,提高公文的准确性、时效性,加速了公文的运转。作为文书制作的重效性,加速了公文的运转。作为文书制作的重要原则之一,一直沿用至今。要原则之一,一直沿用至今。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六)公文用纸制度(六)公文用纸制度 东汉蔡伦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晋末年,纸张成东汉蔡伦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晋末年,纸张成为日常公文的唯一载体为日常公文的唯一载体魏晋南北朝时,桓温诏令公文一律以纸代替简魏晋南北朝时,桓温诏令公文一律以纸代替简牍后,规定重要的公文以加染的黄纸书写,以牍后,规定重要的公文以加染的黄纸书写,以防虫蛀,一般公文以白纸书写。这使从纸的色防虫蛀,一般公文以白纸书写。这使从纸的色泽上就能分辨出公文的类别,初步形成了公文泽上就能分辨出公文的类别,初步形成了公文用纸制度。用纸制度。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唐代,对公文用纸制度做了更详细而明确的规唐代,对公文用纸制度做了更详细而明确的规定:黄纸是皇家的专用纸,称定:黄纸是皇家的专用纸,称“黄敬黄敬”,官府,官府往来文书和臣民上书只能用白纸,一些用途特往来文书和臣民上书只能用白纸,一些用途特殊的文书要用特别制造的纸。对文书用纸的尺殊的文书要用特别制造的纸。对文书用纸的尺寸也作了规定。寸也作了规定。作用:公文用纸制度使文件的种类、发文部门作用:公文用纸制度使文件的种类、发文部门易被识别,并使各类文件外观统一、整齐,利易被识别,并使各类文件外观统一、整齐,利于提高公文质量。于提高公文质量。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七)引黄、贴黄制度(七)引黄、贴黄制度 唐代唐代”贴黄贴黄”:唐代的敕书一般用黄纸写,凡唐代的敕书一般用黄纸写,凡拟制敕书时,有写错或谬误之处,故需在错拟制敕书时,有写错或谬误之处,故需在错处贴上黄纸,在黄纸上改正。这是唐朝首创的处贴上黄纸,在黄纸上改正。这是唐朝首创的公文纠误制度公文纠误制度 宋代宋代“贴黄贴黄”“”“引黄引黄”制度制度:凡上行文书写完:凡上行文书写完后如有重要补充说明,可另外写于黄纸上贴于后如有重要补充说明,可另外写于黄纸上贴于正文后,称为正文后,称为“贴黄贴黄”;上呈奏章文书,须将;上呈奏章文书,须将内容要点、呈递日月写于黄纸上,贴于封皮或内容要点、呈递日月写于黄纸上,贴于封皮或文首,称为文首,称为“引黄引黄” 引黄是公文摘由的开始,提高了公文处理的效引黄是公文摘由的开始,提高了公文处理的效率。率。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明清的明清的“贴黄贴黄”制度制度:凡上呈奏章的官员须按:凡上呈奏章的官员须按内阁制定的贴黄样式,将公文用百字左右进行内阁制定的贴黄样式,将公文用百字左右进行摘要,贴附于文尾,以便皇帝阅览。并对贴黄摘要,贴附于文尾,以便皇帝阅览。并对贴黄的格式作了更具体的规定。的格式作了更具体的规定。 这是将宋代的引黄制度加以发展完备,它与唐这是将宋代的引黄制度加以发展完备,它与唐宋时的贴黄制度名同而实异。宋时的贴黄制度名同而实异。 宋代的引黄和明清的贴黄,实际上是公文摘由宋代的引黄和明清的贴黄,实际上是公文摘由制度。制度。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二、有关公文办理的重要制度二、有关公文办理的重要制度(一)收文、发文登记制度(一)收文、发文登记制度 秦代秦代出现现存最早的关于公文登记制度的确切出现现存最早的关于公文登记制度的确切史料,汉代公文的签收、签发制度已很严格。史料,汉代公文的签收、签发制度已很严格。宋代宋代,公文登记制度进一步发展,公文收发不,公文登记制度进一步发展,公文收发不仅要登记,重要的涉及机密的公文还要装入封仅要登记,重要的涉及机密的公文还要装入封皮折角密封,并逐一编号。皮折角密封,并逐一编号。元代元代,建立了朱销文簿,将应处理的公文按时,建立了朱销文簿,将应处理的公文按时间先后逐一登记,处理完再依次用朱笔勾销。间先后逐一登记,处理完再依次用朱笔勾销。清代清代,根据公文的发文衙署和公文性质,实行,根据公文的发文衙署和公文性质,实行分类登记。这是文书工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分类登记。这是文书工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二)办文时限制度和催办制度(二)办文时限制度和催办制度办文时限制度最早出现于唐代办文时限制度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代拟制、办理公文违期的处罚条律,对各类唐代拟制、办理公文违期的处罚条律,对各类公文的拟制、办理均规定有一定的时间,超过公文的拟制、办理均规定有一定的时间,超过时间的为稽误,需负刑事责任时间的为稽误,需负刑事责任宋代对收文办理和发文办理也有明确的时间规宋代对收文办理和发文办理也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定。元代除制定办文时限制度外,还形成了公文定元代除制定办文时限制度外,还形成了公文定期催办制度。期催办制度。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 (三)元代的(三)元代的“照刷、磨勘照刷、磨勘”制度制度 是一种监督公文处理的制度是一种监督公文处理的制度照刷照刷:检查公文处理过程中有否稽迟、错漏、:检查公文处理过程中有否稽迟、错漏、失误等现象发生。失误等现象发生。磨勘磨勘:指照刷之后,再做一次检查,看其中的:指照刷之后,再做一次检查,看其中的错处是否已经改正。错处是否已经改正。由各级监察机关负责,定期施行,起初规定每由各级监察机关负责,定期施行,起初规定每季一次,后改为半年一次,其内容、方法及处季一次,后改为半年一次,其内容、方法及处罚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凡经过照刷、磨勘的罚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凡经过照刷、磨勘的公文,根据处理质量,分别标明公文,根据处理质量,分别标明“稽迟稽迟”“”“违违错错”“”“未绝未绝”或或“已绝已绝”等字样,并署名盖印,等字样,并署名盖印,“已绝已绝”的公文方可进入档案库。的公文方可进入档案库。这一制度说明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说明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中国古代的文书工作制度 (四)公文票拟(拟办)制度(四)公文票拟(拟办)制度 票拟制度形成于明代票拟制度形成于明代亦称亦称“条旨条旨”。明代内阁大学士阅读奏章后,。明代内阁大学士阅读奏章后,以一纸先拟写对所奏问题的初步处理意见,贴以一纸先拟写对所奏问题的初步处理意见,贴于原奏章上,以供皇帝批阅时参考。于原奏章上,以供皇帝批阅时参考。 类似于现代公文处理程序中的类似于现代公文处理程序中的“拟办拟办”。 票拟制有利于发挥秘书部门的参谋作用,是秘票拟制有利于发挥秘书部门的参谋作用,是秘书工作的一大进步。后被清代承袭,是现代公书工作的一大进步。后被清代承袭,是现代公文文“拟办拟办”程序的发端。程序的发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