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主观题答题模板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12963851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主观题答题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主观题答题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主观题答题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主观题答题模板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主观题答题模板第一单元一、“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 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 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二、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或意识能动作用 原理分析.原因(意义)或措施答题模式:物质决定作用+意识能动作用(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措 施+意义答题要素:(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 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 识,发挥正确意识(或科学理论)的促进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 性,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2.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分析.原因(意义)或措施答题模式: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结合+措施+意义 答题要素:(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尊重客 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在运动变化中利用规律。(3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 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问题1.联系观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或联系客观性原 理或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分析.的原因(意义)或措施答题模式: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措施+意义 答题要素: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材料 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材料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材料 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 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 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 部的作用。+材料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材料2. 发展观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或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的原因(意义)或措施答题模式: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趋势+其他观点+措施+ 意义答题要素: 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材料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材料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的状态)。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材料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 与考验。+材料3. 矛盾观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知识(或对立统一原理或矛盾 基本属性或矛盾特殊性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分析 .的原因(意义)或措施唯 物 辩 证 法 的 矛 盾 观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解决 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 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共性与个 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 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 系原理要求我们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认识事物的 性质、主流;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不忽视支 /流0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第二单元一、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设问模式: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意义)或措施 答题模式: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反作用+真理的特点+认识过程 答题要素:(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 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4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 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分析问题1.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答题模式:真理的特点+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的发展+真理的作用+材料 答题要素:(1)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不容混淆。(2)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真 理才能得到发展。(3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 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4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设问模式: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道理的 答题模式:可知论+实践论+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发展 答题要素:1)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2 )实践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4)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 程)。三、运用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问题1. 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材料设问模式: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意义)或措施 答题模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观+人民群众+其他观点 答题要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 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 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 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 根据材料领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设问模式: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对材料进行分析答题模式:辩证关系(从一般到个别决定作用+反作用+相对独立性)+分析 材料答题要素:(1)决定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 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分析材料。(2)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具有 不同的反作用)+分析材料。(3)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先于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3.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说明的依据 答题模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 发展的趋势+材料分析答题要素: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材料分析。(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材料分析。(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 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材料分析。(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材料分析。4. 社会历史的主体设问模式:结合材料,分析 是怎样坚持社会历史主体观的答题模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材料分析答题要素:(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 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 的决定力量+材料分析。(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一切为 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材料分析。5“关注民生”的理论依据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题模式: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的两个标准答题要素:(1)历史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 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材料。(2 )导向作用(先进的价值观具有促进作用) +结合材料。(3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结合材料。四、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设问模式:如何运用人生价值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意义)或措施 答题模式:人的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答题要素:(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我们应该积极 为社会作贡献。(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3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遵 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4 )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弘扬劳动精神,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 社会的关系,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 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 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 打牢道德根基。第三单元一、运用文化功能的知识命题设问模式:运用文化功能的知识,说明发展.文化的意义答题模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核心+文化的功能(引领风尚、 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民族国家答题要素:(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先进健康的文化为经济、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 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3)引领风尚: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 民族的文明素养。(4)教育人民: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 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服务社会: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 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6)推动发展: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 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7)民族国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 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命题1. 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分析,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答题模式:文化价值(继承创新、国家、人民、文化遗产、对外)+教育功能+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其他角度答题要素:(1 )文化价值 继承创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挖掘文化的深刻内涵,注入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 国家: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助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人民: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民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文化获得感。 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对外:促进文化交流、借鉴、融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高 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教育功能: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帮助道德素 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过上美 好生活的新期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经济价值: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商业贸易 等,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4)政治价值:为党治国理政提供智慧和经验,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 ;为全 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2. 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设问模式: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传承和保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题模式:继承(保护、选择)+创新+中华民族精神+传播(途径手段、借 鉴、走出去)+人民+科技+方向答题要素:(1)继承: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要批判继承,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好文化的物质载体;选择.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深刻文化内涵和 道德价值(时代价值)(2 )创新:立足实践,注入时代精神,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 段上进行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 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 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4)传播: 途径手段:通过商业贸易、教育和人员往来等促进秀传统文化交流传播。通过大众传媒等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借鉴: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走出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化的传播,推动其走 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5)人民: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广泛参与,发展满足人民美好 生活需要的优秀文化。(6)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信息技术),创新传播手段和形式,增 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传播。(7)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社会主义心价值观,坚定文化 自信,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三、运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命题1.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并谈谈为什么要弘扬和培 育中华民族精神答题模式:基本内涵+特点+现状+必要性+重要性答题要素:(1 )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 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 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2)原因: 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对人)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对综合国力)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对政治)2.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举措设问模式:结合材料分析他们是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答题模式:主心骨+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时代精神+实践答题要素:一个“主心骨”、一个价值观、三个必须、一个实践 最主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主心骨”作用。 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四、运用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识命题1. 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要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或意义) 答题模式:文化交流+多样性+走出去+文化创新答题要素:(1 )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推动了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交 流与合作,有利于加强不同国家和民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2 )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 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充满生机与活力。(3)走出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向世 界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 国际影响力。(4)文化创新: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创 新,推动双方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共同繁荣。2.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设问模式: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答题模式:态度+原则+借鉴+途径+手段+走出去+方向 答题要素:(1)态度: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 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2)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 相处、共同繁荣。(3 )借鉴: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学习世 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民族特 色。(4)途径: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通过商业贸易、教育、文化产业合作等 途径加强文化交流。(5)手段:立足实践,依靠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6)走出去: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 文化的国际影响力。(7)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国国情,坚 持中华文化立场。必修四哲学与文化辩证关系归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 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 展。【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 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 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 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用。)【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 识。3、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 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 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 类。(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发挥主观 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5、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 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6、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 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 前提,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 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就是 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根本方法。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观】1、联系具有普遍性【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 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 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具有客观性【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方法论】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 新的联系。3、联系具有多样性【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 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把握联系的多样性, 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论】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 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 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 响部分。【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 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 效果。(强调整体的重要性) 【原理内容】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理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 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强调部分的重要性)5、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有 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 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 趋向。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观】1、发展具有普遍性。【原理内容】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自然界, 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 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积极促进新事物的发展。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 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 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 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4、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 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 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5、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 立创新意识。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1、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方法论(或对立统一关系原理或矛盾的两个 基本属性)【原理内容】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矛盾的斗 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 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矛盾是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 极创造条件,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3、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4、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 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 义的活的灵魂。(3 )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 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 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 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 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通 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以普遍性为指导,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矛盾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 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 两点论,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7、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抓主流。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忽视主 流。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1、认识与实践(1)认识 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 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2)实践及其特征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 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 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含义与特征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 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 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 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主体的限制 和认识客体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 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 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 识具有无限性。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 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实践的反复检验中不断超越自身并没有被推翻, 不断向前发展。【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历史唯物主义】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唯物主义的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 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 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 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 碍作用。【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关系【原理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 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 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方法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一一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进行解决。 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人牛观】1、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世界观】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在于创造 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时,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 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 价值。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 为选择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 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价 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要求我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特征,要求我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4、实现人生价值(1)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根本途径)原因: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 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具体做法:在劳动中创造合实现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是贡献个人的力量,增进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发展。社 会的发展又会带动个人的进步,帮助个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应表现为对他 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3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