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2768396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2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20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20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高考试题A组2020年高考题1.(2020新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内容及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最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对比,表现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借用贺知章的故事,从表达技巧看,一是用典,一是对比。唐代诗人贺知章去老还乡,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于此翻出一层新意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皇帝赐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容不下他,谁又稀罕“君恩”的赐予?表达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2020湖南,10,8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句。(1分)(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4分)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炼字以及探究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1)根据上句“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提示可写出下句,“鳜”字易错。(2)“春深”点明暮春时节,令人联想到百花落尽绿叶茂盛的景象,词人写绿之“净”,正是要表现自己内心之“净”,外在景物与词人内在心灵完全契合。(3)词人的情感融在意象之中,“柴扉”“鳜鱼”等意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抒发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白鸥”“钓船”等意象与隐士生活有关,结合“忘机”一词,可感受到词人甘于淡泊,以隐居为乐的情怀。参考答案:(1)桃花流水鳜鱼肥(2)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3)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3.(2020山东,14,8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第(1)(2)题。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三、四句中的烟,其色如云白,把烟比喻成白云,写出了烟之白,之浓;“流来野寺前”,把烟比喻成水,写出了烟的动态美。比喻、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下之烟的特点,使诗句具有颜色美与动感美。参考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前六句,描写了一幅山中夜景图,营造了静谧凄凉的氛围,为烘托诗人的心情作了铺垫。“谁见无家客”一句是关键,无家,是因为诗人遭逢离乱,半生漂泊,所以痛彻心扉的思乡与回归之愁应是其不眠的真正原因。参考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4.(2020福建,6,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选自宋诗精华录)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绿”兼具形容词和动词的功能,把无形的“春风”形象化,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春风吹到树上树就绿了的奇妙动态变化。鉴赏“绿”字需结合具体语境,可联想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处的“绿”可理解为使动,“使树绿”,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美,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春天的生机。参考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颈联中,诗人想象友人到家遇春燕、浣征衣的情景,表现对友人的关心眷念。尾联中,诗人想象友人在家摆脱了琐事杂务,终日临水闲居的情景,表现出对友人闲适生活的艳羡。参考答案: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友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进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眷念。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5.(2020安徽,89,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该类题目,应首先把握诗歌意象,在此基础上,整合、概括诗人情感。韦诗中的意象是: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恬静的月色,人略显孤独。赵诗中的意象是: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凄冷萧瑟之景蕴含凄凉孤独之感。同时两人对景物描写的差别体现了两人心境的细微差别。参考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步骤一般是:表达技巧+技巧分析+表达效果(含情感)。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一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合诗歌表达的作者的感情。参考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6.(2020湖北,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欧阳修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联系词人写此词时的生活境遇、思想状况等,注意注释里“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等内容。朋友远道来访,由此可联想到词人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二是结合有关词句进行分析。上片中的“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表达了词人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下片中的“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则又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离别的愁绪。参考答案: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久别重逢的喜悦;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离别在即的愁绪。(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抓住前人对此词的评论“飘逸”进行具体分析,二要对“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进行具体分析。在这两句中,“阆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阆苑”则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词人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可谓想象奇特,使得词作虚实结合,富有浪漫色彩。在这两句中,“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使得其境界分外开阔,展示了词作的飘逸之姿。另外,词人以“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以“楼高”句设想将来,也使得本词的语言灵动飘逸,别致脱俗。参考答案: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7.(2020重庆,12,7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参考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不仅要理解这句话的表面含意,同时还要结合全词、注释等相关内容去探究这句话的深层内涵和其中隐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句话的大意是词人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拒绝出仕。表现了词人不屑于清朝统治者用来笼络人的高官厚禄,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过凄楚的生活,也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参考答案: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8.(2020四川,13,8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过分析诗歌所用意象,理解概括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联年近半百的苏洵以“不才”自称,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己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他多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后一句运用典故,借“闲”、“老”二字表现了自己虚度年华、用非所长的深沉哀叹。颈联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泯。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韩琦志得意满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未酬的深沉哀怨。“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整首诗处处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参考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颈联对比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字句,三层对比:喜与忧的对比,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对比,“久”与“偶”在时间上的对比;作用上,运用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参考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9.(2020辽宁,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用“细”字来形容树梢的影子映入了茶杯。而“轻逐”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叶声与篆烟相伴的情态。参考答案: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是: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如通过生活环境中的“竹轩”“柴门”“狭径”等,可见他的闲适;“倦卧”“闲吟”等可以看出他的洒脱,而“竹”“雪”“梅”等意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参考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10.(2020江苏,9,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中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太古”给人以“静”感)。参考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中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参考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表面看是悠闲恬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情绪,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居的怨愤。参考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B组2020年高考题1.(2020安徽,89,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分析诗人形象的总体特征,可通过诗歌中的具体描写对此进行分析。从“只知”“忘寒”“最爱”几个词可看出,诗人因爱美景而不觉寒冷,表现出对东山雪景的异常喜爱。诗中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分析诗中形象应从熔铸了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出发,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特点。参考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位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此题属于炼字型鉴赏,要从字的本义入手,还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或词类活用的情况。比如本题“软”字运用了通感,“涌”字运用了比拟。解答此类试题,通常要先确定诗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再分析其在描述景象中的作用,如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什么样的妙处。“软”“涌”分别从触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夕阳下雪景的美丽,将其产生的效果表述出来即可。“软红光里涌银山”一句是全诗最妙的景语,在春日的傍晚,夕阳柔软的红光照在东山之上,而东山被白雪覆盖,仿佛是银山向诗人涌来。其中“软”字写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赋予了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东山在夕阳之下闪耀着光芒,使人产生它正向自己涌动而来的感觉描绘得十分贴切,有化静为动的奇功。参考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2.(2020广东,10,7分)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注: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描写了四月农村的繁忙景象。颔联写村中景色,作者将富有农家特色的几种事物组成了对仗工整、色彩鲜明的对偶句,既写出了农村四月的景色的特点,又表现出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考生要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各种表达技巧,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参考答案: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地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布局谋篇技巧的能力。首联点题并总领全诗,是对全诗的凝练的概括。答题时,首先要知道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多是承上启下、照应、领起下文等;其次,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判断,如本题中时值四月,作者行走在余杭大道上,一路所见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忙碌的身影。参考答案: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3.(2020福建,6,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望江南宋 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具有综合性,解答本题要注意对意象的把握和分析,以及衬托手法的运用。“箬笠”“蓑衣”两个意象不难想象出那个穿蓑戴笠怡然垂钓的渔翁形象,而“但闻冰散响”(以声衬静)和“时振玉花空”(动作)又不难看出衬托手法的运用。参考答案:“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考生在读懂全词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下阕中的一些关键词,如“远烟”“茅舍”“欢笑”等便不难解题。另外,考生要注意联系词句进行阐述。解答这类题时,考生要善于找到切入点:一是抓住意象,如本题中的“云水”“远烟”“茅舍竹篱”等;二是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参考答案: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快乐。4.(2020浙江,2122,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诗句中的一些词语意义。未展芭蕉从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来看。诗人别开生面,赋予它一个美好的名称芳心。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的诗。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芳心:指花的芬芳的花蕊。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且教:还是让。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从题目和具体诗句中很容易得出答案。参考答案:还未展开芳心(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通过分析可知,第一首: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上设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第二句把未展芭蕉比喻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第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第二首: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的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要“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解答这类题目时,可参考以下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用一两个词准确地指出诗歌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第二步,阐述诗歌中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即结合诗歌中的相关语句阐述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第三步,分析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或表达了什么主旨等。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5.(2020湖南,10,8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度破讷沙(其二)李 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破讷沙:沙漠名。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2分)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对唐诗题材分类考生都很熟悉,可以通过王维和岑参等来印证答题。答案:边塞(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