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四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新人教版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2229784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四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四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点针对训练 高频考点四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高频考点四披沙拣金,细心比对分析综合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1.(2020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亲赴上海,筹雇商船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A. B. C. D.答案D解析本题从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角度考查筛选信息。交代了陶澍的政绩被举荐为四川第一,不能表现其“实心任事”。只是交代了别人对陶澍的评价。都能表现陶澍的“实心任事”。2.(2020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俟船过,附而锯其舵乃改行,投身军营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得钱买药,则两活矣A. B. C. D.答案B解析交代了罗提督所做的事情,不能表现其智谋。说明罗提督改邪归正。表现罗提督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3.(2020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贼众新集,其心不一乘其未定,击之必破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A. B. C. D.答案D 解析为对客观形势的分析,强调居庸关地势险要、关键。喻证地势险要。为作战策略。4.(2020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迪深厚有器局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 B. C. D.答案C解析句是说李迪的性情气质。句说李迪遭贬。句写李迪为皇上祈年。这三句都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5.(2020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答案C解析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错,原文中的信息是“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说明是英和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的。6.(2020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们解决了猴患。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成果。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答案D解析D项“罗提督功成名就后”错误,原文“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并没有功成名就的说法。7.(2020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答案C解析C项“但被敌方间谍获知”错误,由原文“获贼间谍”可知是抓获了宋忠军方的间谍。8.(2020广东)(原文见本章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答案D解析A项“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错;B项“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错;C项“李迪不畏众怒”错。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信息筛选题的命题特点有哪些?答案(1)信息筛选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反映人物道德品行和聪明才智的信息,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方面的信息。(2)命题形式:一般采用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的能力;也可能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这是高考考查的主要题型。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高考在这一考试要求方面有哪些命题特点?答案命题采用选择题形式,多为“选非”型(即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考对本考点的要求和命题规律是什么?答案(1)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2)近几年来本考点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依据文章有关材料,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分析文章有关内容,推理、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点拨无论是信息筛选还是分析概括内容,考查指向都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其前提和基础必须是读懂文章的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为此,针对高考选文大都是以记人为主的散文的特点,整体阅读要梳理好以下内容: (1)人物:所写主要何人?哪个朝代?身份、籍贯等。(2)官职: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3)事件: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件事?(4)品格:所写之事表现了人物哪些性格、品质?文中有无直接或间接交代人物个性的词语?(5)还有哪些人物?他们与主要人物有何关系?另外,要特别注意“借题解文”,即要借助“分析、概括题”来理解全文。因为“分析、概括题”是“选非”题,它有75%的内容、信息是正确的,即使在那个错误的选项中也不是全部内容都错,错的是很少的内容。因此,借题解文是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重要途径,或者说,做文言阅读题可以先从该题做起(有人叫做“倒做法”)。即时小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全文内容大意的梳理表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搒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潮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俸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暍,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竟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节选自宋史,有删改)答案传主基本情况主要任职任上所为性格品质余良肱,宋朝洪州分宁人,是一位执政为民、卓有政绩的官员。在任京官和地方官期间,积极建言献策,体恤民情,做了不少改善民生的善事。荆南司理参军断清杀人、失窃疑案擅长断案湘阴知县请求上级免除百姓欠款体恤百姓、执政为民杭州通判修理大堤防江潮为害谏言府帅不追究正直之属官为人正直、坚持正义虔州知州救济保护士大夫的弱女寡妻体恤弱小三司使判官反对征借百姓的钱、不接受锈蚀的货币体恤百姓、行事严谨提举汴河司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不正确主张提出异议敢于直言、坚持己见参考译文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进士及第,调任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捉到一个杀人疑犯,他自己已经认罪,余良肱检验尸体和(行凶的)刀刃,怀疑此人不是真正的凶手,说:“哪里有刀刃满一尺而伤口却不到一寸长的?”向官府说明情况并请求让他自己去抓捕凶手,不久,他果然捕获了真正的杀人凶手。百姓中有人丢失财物超过十万,官府逮捕了几十个平民,正逢天气炎热,拷打嚎叫的声音在外边也可以听到;有人靠近府吏的耳朵说了几句话,余良肱暗中知道他就是盗贼,马上逮捕并审问他,搜获了全部赃物。余良肱改任大理寺丞,又出任湘阴知县。县里拖欠税米几千石,每年责令里胥代为缴纳,余良肱上书陈述这件事,于是皇帝减免了登记册上的这笔欠款。他又改任杭州通判,江中潮水容易泛滥,冲毁了官员和百姓的房屋,余良肱堆积二十里的石堤以阻挡潮水,潮水不再为害。当时王陶是属官,常常因为耿直冒犯府帅,府吏中有人控告王陶,府帅挟私恨想查办王陶,余良肱不同意,说:“假使王陶因为得罪您而离职,这是因为他耿直而不能被您容纳。”府帅于是不再追究。后来王陶在朝廷做官,果然以耿直闻名。后来余良肱任虔州知州,士大夫死在岭外的,丧车大多经过虔州,服丧的多是弱小的子女和守寡的妇女。余良肱尽力救济保护他们,没有依靠的孤女,他拿出俸钱来帮她们出嫁。后来因为母亲年老,余良肱求得南康军知军一职。服母丧,期满后,任三司使判官。正值陕西一带打仗,朝廷商议借在京百姓的钱,余良肱竭力反对这件事,正好大臣们也认为他言之有理,这项提议就被搁置。内府拿出锈蚀的货币给三司,三司的官吏将要接受,只有余良肱说:“如果发给各路军队,军人会怨恨;如果不发给军队,就要用它们来购买百姓的货物,百姓就会因此困苦。请求交付文思院(重铸)。”余良肱改任明州知州。朝廷正要治理汴渠,留余良肱任提举汴河司。汴水淤积,水流很慢,执政大臣持使河道变狭窄的意见。余良肱认为:“善于治水的人不和水争地。当冬天水干涸时,应当从京城东边疏通治理,并治理到京城的西边,经过三年,可以使水重新在河道中流淌。”执政大臣不听。执政大臣又提议砍伐汴河堤岸上的树木以使河道变得狭而窄。余良肱说:“从泗州到京城一千多里地,从长江、淮河来的漕运兵卒接连不断,暑天行路都以热渴为苦,靠树荫来休息。再者那些树木的根盘缠交错在堤中,使堤岸坚固,砍伐它们不利于治水。”余良肱多次反对却不获许可,于是请求不参与治理汴河的事。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余良肱改任太常少卿、润州知州,又升任光禄卿、宣州知州,政绩为江东第一。余良肱请求告老还乡,掌管洪州玉隆观,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如何用比对法识破分析概括题的命题陷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辙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通判杭州。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节选自栾城集,略有删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才华出众。少时对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清其要害。参加科举考试,所撰文章论述国家刑赏之事,深受欧阳修、梅圣俞赞赏。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将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C.苏轼一心为民。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D.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苏辙称其有古代贤人的美德。现场答案D请修改为正确答案_B_矫正指导原文是“不悛,当奏之”,说明“将此事上奏朝廷”是将要采取的措施,选项将未然说成了已然。参考译文家兄苏子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授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等到成人,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任杭州通判。家兄在那里常常依法变通,方便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稍稍安定。高丽进贡的使者蔑视、欺凌州郡官吏,接待、陪同的使臣都仗势骄傲专横,直至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家兄派人对他们说:“外国人向往教化来到我国,按理一定会谦恭和顺,现在(高丽使者)竟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步。如果你们不悔改,我们就要上报朝廷。”接待、陪同的人害怕了,因此稍微收敛。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他为学士,不称他的姓。家兄从密州调到徐州。这时黄河水冲决曹村,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市民争着出城躲避水灾。家兄说:“如果富有的市民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不会冲毁城墙。”又把富有的市民赶回城。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卒长喊着说:“太守都不怕大水,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拿着棍棒走进队伍,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起于戏马台,尾部同城墙相连。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然而大雨日夜不止,河水暴涨,只有三板的城墙没有被淹没。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朝廷。家兄又请求调拨来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防备洪水第二次来袭。朝廷答应了家兄的请求。洪灾过后,皇帝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关键题,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则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那么,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主要应在时间、地点、人物、细节、信息有无和因果关系等方面比对、分析。一、比对时间: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这时,要特别关注选项中的时间词,并与原文比对,看看时间是否有误。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2020山东)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第12题选项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答:_答案比对选项与原文,可以发现申甫是在感动后才被授予京营副总兵,而不是在授予京营副总兵后才感动。授予官职的时间弄错了。2.(2020江苏)高进之,沛国人。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士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第10题选项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答:_答案时间错误。高进之之父为救友妻杀人,亡命江湖是在高进之十三岁前。二、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命题者“地点概括误”的陷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天保三年,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有惠政,得吏民之心。尹思令率众万余人,谋袭盱眙。三军咸惧。韶(指传主段韶)谓诸将曰:“霸先等智小谋大,政令未一,外托同德,内有离心,诸君不足忧,吾揣之熟矣。”乃自将步骑数千人倍道赴泾州。途出盱眙,思令不虞大军卒至,望旗奔北。选项:段韶擅长统众,面对敌人的侵扰时,善于鼓舞士兵的士气。泾州一战,段韶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几千人突袭,尹思令败逃。答:_答案地点有误。“泾州一战”应为“盱眙一战”。2.(萧燧)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成串的钱)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吝惜授予官职),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选项:萧燧出京管理严州。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答:_答案正确无误。三、比对人物:看看选项中有无张冠李戴的命题陷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2020广东)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指传主陶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第8题选项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答:_答案选项错误,张冠李戴,“首先倡导以海运代替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2.京师并河居人,盗凿汴堤以自广,或请令培筑复故,又按民庐侵官道者使撤之。二谋出自中人,既有诏矣。存(王存,传主)曰:“此吾职也。”入言之。即日弛其役,都人欢呼相庆。选项:京城沿河居住的人家偷挖河堤来扩大住址,侵占官道,王存请求朝廷命令他们恢复大堤原貌,撤离官道,受到百姓的欢迎。答:_答案请求朝廷责令修复河堤的不是王存,而是“中人”(朝中之人),原文是王存为民请命,解除了百姓的差役。四、比对关键细节: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这种方式正成为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2020新课标全国)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第6题选项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答:_答案关键细节有误。原文说,秦桧当权,秦桧的亲信私下里向萧燧说情。选项A改为“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多了个“与”字,使原文中的一个人“亲信”变成两个人“秦桧和亲信”,从而改变了原文意思。2.(2020北京)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第9题选项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答:_答案关键细节有误。原文“不取其报”指的是李疑不要妇人的报答,而不是“此人却不知感恩”。五、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或者于文无据。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2020广东)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第8题选项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答:_答案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没有依据。2.(2020辽宁)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自经。第6题选项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答:_答案“(赵)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系无中生有。赵良淳只是让家人“出避”。兵士逃生是因为元兵进入城中说:“众散,元帅不杀汝。”六、比对句间因果关系:看看有无强加因果或因果不当的命题陷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2020四川)(贺钦)晚更好易,究心象数,手不释卷,大臣荐引相属,终不起。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第10题选项D: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答:_答案因果不当。原文意思是贺钦以医闾自称,人们才把他称为医闾先生,贺钦隐居医无闾山,并非学医。2.(2020湖北)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第12题选项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答:_答案选项对应的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由于老兵已亡,新兵生长于太平年代,养成了骄傲和懒惰的习性,连背粮食都雇别人而不愿亲自劳作。选项中“因此”表明的因果关系不当。一、信息筛选题1.审题练习读读下面的题干,画出“标准限制语”“人物标准”“条件标准”三部分(可在题干中圈出),并说明“条件标准”的含义。(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答案以下各组句子中,的一组是条件标准的意思是:行事有成,意谓做事成功,重在“成”;“成”强调结果,做事的手段、方法或过程均不在其中。(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颜斶“士贵于王”思想的一组是答案下列各组句子中,思想的一组是条件标准的意思是:“士贵于王”意谓士比君王高贵。(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答案下列各组句子中,的一组是条件标准的意思是:“兄弟情深”是指兄与弟之间的深厚情义。(4)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答案下列各组句子中,的一组是条件标准的意思略。规范导引怎样审题干做文言信息筛选题审读题干特别重要,因为题干明确了筛选的标准、答题的方向。题干一般由三部分构成:标准限制语人物标准条件标准。(1)标准限制语。常见限制语有:全都表现,意味着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都符合信息标准要求;直接表现,意味着间接表现不在其中。(2)人物(或事理)标准,即行为、性格的主语。用此标准可以衡量哪些选项非其所为。(3)条件标准。一般用非常准确而简明的语言交代筛选最主要的条件。这是审题的着力点,特别要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2.做题方法练习尝试用“一析两非”法做下面的题目。王章字仲卿,泰山钜平人也。少以文学为官,稍迁至谏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元帝初,擢为左曹中郎将,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善,共毁中书令石显,为显所陷,咸减死,髡,章免官。成帝立,征章为谏大夫,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王尊免后,代者不称职,章以选为京兆尹。时帝舅大将军王凤辅政,章虽为凤所举,非凤专权,不亲附凤。会日有蚀之,章奉封事,召见,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上初纳受章言,后不忍退凤。章由是见疑,遂为凤所陷,罪至大逆。语在元后传。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乃反涕泣,何鄙也!”后章仕官历位,及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章曰:“非女子所知也。”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章小女年可十二,夜起号哭曰:“平日狱上呼囚,数常至九,今八而止。我君素刚,先死者必君。”明日问之,章果死。妻子皆徙合浦。大将军凤薨后,弟成都侯商复为大将军辅政,白上还章妻子故郡。其家属皆完具,采珠致产数百万。时萧育为泰山太守,皆令赎还故田宅。章为京兆二岁,死不以其罪,众庶冤纪之,号为三王。(选自汉书卷七十六)注封事:古代臣子上书奏事,防有泄密,用袋封缄,称为封事。牛衣: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多用乱麻、草编织。三王:指王尊、王骏、王章三人。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王章“刚直不阿”性格的一项是()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善,共毁中书令石显稍迁至谏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章虽为凤所举,非凤专权,不亲附凤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召见,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死不以其罪,众庶冤纪之A.B.C.D.(1)一析:直接表现。(2)非其人:(只写序号)解析句主语是“大臣贵戚”,属间接表现。句主语是“众庶”,属间接表现。(3)非其事:(只写序号)解析是王章所为,但表现的是官吏之间的争斗,非“刚直不阿”。只是叙述王章上书的结果,属间接表现。答案D参考译文王章字仲卿,是泰山钜平人。青年时代凭着擅长文化知识做了官,逐渐就升任到谏大夫,在朝廷里他因敢于直言进谏而出名。汉元帝初年,他被提拔做左曹中郎将,和御史中丞陈咸很友好,一同抨击中书令石显,后被石显陷害,陈咸免了死罪却遭受了髡刑,王章也被免去了官职。汉成帝即位,征召王章担任谏大夫,接着升任他担任司隶校尉,大臣和皇亲国戚们都敬畏他。王尊被免官后,接替他职务的人不称职,王章被选为京兆尹。当时皇帝的舅舅大将军王凤辅佐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王章虽然曾被王凤举荐,但他仍批评王凤独断专权,不亲近依附王凤。恰逢又发生了日食,王章上书奏报封事,皇上召见了他,他进谏说王凤不可以再继续任用,应该重新挑选忠诚贤能的人来辅政。皇上刚开始接受了王章的进言,后来又不忍心辞退王凤。王章因此开始被王凤怀疑,于是就被王凤陷害,得了大逆不道的罪名。这件事记载在元后传里。当初,王章还是学生在长安求学的时候,只有他一人和妻子居住。王章得了疾病,没有被子盖,只好躺在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中,哭着与妻子诀别。他的妻子愤怒地斥责他说:“仲卿!京城中那些在朝廷里的达官贵人(的才学)有谁能超过你?现在你身体得了疾病,处境困顿不堪,不想着如何激励、振作自己走出困境,反而哭哭啼啼的,你是多么浅陋啊!”后来王章做了官,等到做京兆尹,要向皇上上书奏报封事,他妻子再一次阻止他说:“做人应当知足,难道你就没有回想当年睡在牛衣里哭哭啼啼的时候吗?”王章说:“这不是你们女人能懂的事。”奏章于是就送上去了,不久王章果然被关到廷尉府监狱里,他的妻子和儿女都被捉拿关押。王章的小女儿年龄才十二岁,夜间起来哭叫着说:“平常监狱里呼喊囚犯(姓名),(连我父亲在内的)那数字一般是数到了九才停止,今天数到八就停止。我父亲一向性情刚强,那先死掉的一个人一定是我父亲了。”第二天询问情况,王章果然死了。他的妻子儿女都被迁居到合浦。大将军王凤死后,他的弟弟成都侯王商又担任了大将军,辅佐皇上处理日常政务,他禀告皇上让王章的妻子和儿女回到故乡泰山郡。王章的家属都健在,已经因采买珍珠置办了价值几百万的巨额家产。当时萧育担任泰山郡太守,让王章的家属赎回自家过去的田宅。王章做京兆尹才两年,他死不是因为他的罪行,当时的人都认为他遭受冤屈而怀念他,把他和当时的王尊、王骏放在一起并称为三王。规范导引如何使用“一析两非”法排谬做文言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确筛选标准后将选句代入原文比对、排除。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比对、排除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用“一析两非”法排谬的过程。“一析”就是辨析题干要求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所谓“直接表现”,就是正面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所谓“间接表现”,就是指侧面描述、作者评论等。题干未出现“直接表现”词语的,往往包括直接和间接两方面。“两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非其人,就是首先排除不合人物标准的选句。命题者在设置错例时往往用“张冠李戴”法把不同人物所言之语、所为之事混在一起,而且在摘取选句时又多隐去主语。因此,解题时可先将选句代入原文,找出主语,即选句内容的发出者是谁,把那个(些)不合人物标准的选项排除掉。“非其人”的前提是题干要求选出“直接表明(现)”的句子。非其事,就是在满足人物标准后再看其人其事是否合乎条件标准。用“非其事”排除那个(些)不合条件标准的选项。这项工作最关键。因为命题者在设置错例时,往往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故意选择貌似正确实际上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选句进行干扰。因此,考生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把选句代入原文,仔细分析揣摩,不可只看表面意思,而要看到句子的深层含意。二、分析概括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宁波袁太守,故明之循吏也。有二客昆季,长曰钟,次曰钟鼐,举司衙务,人因以大小钟别之。方公为某县令,大钟即从公,及公历任丞、牧,小钟适来省兄,见其醇谨,亦留之,公任之如左右手。两人事公以忠,待人以礼,苞苴不行于冷面,关说莫移其刚肠。公虽未以宾礼待之,而置腹推心,不啻骨肉,僚友咸庆公得人。时郡中有疑狱,久而不决,公将揭宰而不忍,因谋之于大钟。对曰:“士人攻苦十年,始克出宰百里。某令非无才者,但事属暧昧,仓猝难明论。公予旬日限,或可以白。”公知其侠且才,笑而许之。大钟故多髭,虑人识之,乃截须拔眉,衣敝衣,乘昏出署,变姓名为人佣。未及期果得其奸状。盖邑有豪家,素习强横,以其居近清溪,托言凿池,引水入囿,凡奴仆及佃人,有不适意者,辄生而纳之沟中,既毙而后弃之溪内,急流迅下,瞬息数十里,人因莫测其致死之由,毙者且不一人矣。一日,主私美婢,主妻见而怒,乘主外出,挞之无算,亦如其法淹毙之,遽投诸清流。邑人见尸,投首于宰。宰验之有伤,无敢判为自溺,且系外乡人,绝无尸亲,因榜于通衢,而行路皆知。于是前所受害诸家,咸疑死者之不明,群起赴诉,又不知婢出豪家,莫敢指为怨府。豪益自得,所为愈暴,而狱更经年不结。幸大钟见及于此,出署即投豪家,以金赂其左右,为之先容,使为粪除之隶。暇与豪家群儿戏,诱之使言,遂如犀烛,并悉婢之姓氏由来,遁归告公。公以它事命役驰召婢家,既至,躬亲听论。婢之冤雪,众之死遂可类推,豪因尽伏其罪。案定,公以功归宰,宰得无患,深感大钟之德,馈以百金,义不受。(选自萤窗异草,有删改)注昆季:兄弟。长为昆,幼为季。苞苴(bo j):指贿赂。关说:代人陈说,从中给人说好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钟鼐兄弟二人因为忠心正直而得到袁太守的信任,袁太守把他们看做是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人。B.袁太守因疑案难决准备撤掉负责案件的县令的职务,但又于心不忍,于是征求大钟的意见,大钟不同意撤掉县令并主动要求查清案件的真相。C.大钟为调查案件,乔装打扮,以仆人的身份深入豪绅家中,通过与豪绅家中小孩的谈话,巧妙地摸清了事件的真相。D.大钟在豪绅家中弄清情况后,逃回官署,借口别的事情派遣差役快速召来女婢的家人,终于使女婢的冤屈得以昭雪。答案D解析是袁公借口别的事情派遣差役快速召来女婢的家人,而不是大钟。参考译文宁波袁太守,是过去的明代循礼守法的官吏。他有两个门客,他们是兄弟,年龄大的叫钟,年龄小的叫钟鼐,他们都负责管理衙门里的事务,人们因此用“大钟”“小钟”的称呼来区分他们。适值袁公在某地做县令,大钟就跟随着他,等后来袁公历任丞、牧等官职,小钟恰好来看望兄长,袁公看到他淳厚谨慎,也把他留下了,袁公非常信任他们,把他们当做最得力的助手。他们两人忠心耿耿地侍奉袁公,待人接物遵循礼法,拒绝接受贿赂,不因别人的请托游说而改变自己刚正的观点。袁公虽然没用对待贵宾的礼节来对待他们,但对他们推心置腹,把他们视为亲人,同僚朋友都祝贺袁公找到了得力的助手。当时郡中有一桩疑难案件,很长时间都没能审理结案,袁公想撤掉负责案件的县令的职务,但又不忍心,于是就和大钟商量这件事。大钟说:“读书人刻苦攻读十年,才能够谋得一个县令的差事。这个县令并非没有才能,只是这个案件确实不明朗,短时间内难以澄清定案。你给我十天的期限,或许能够弄清楚来龙去脉。”袁公知道他仗义且有才能,就笑着答应了他。大钟本来胡须浓密,担心人们认出他,就剃掉胡须,拔除眉毛,穿上破旧的衣服,趁着天黑出了官署,隐姓埋名做别人的奴仆。还没到约定的期限果然就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县里有一个有钱有势的人家,一向强暴蛮横,因为他们的宅院临近清溪,借口挖凿水池,把溪水引入自家的园子,所有奴仆和租种他们家田地的人有不合他们意愿的,就被活活地扔到沟里,等到死了以后,再扔到溪水中,尸体顺着湍急的流水快速漂到下游去,转眼间就能漂出数十里,没人能猜测到他们的死因,(这样)死去的不止一个人了。一天,这家的主人与漂亮的女婢私通,主人的妻子见到后大怒,趁主人外出时,鞭打女婢的次数无法计算,也按照以前的办法将女婢淹死,迅速将她投到清溪水流中。县里有人发现了尸首,就到县令那里报了案。县令验尸后发现有伤,不敢判定为自溺身亡,况且死者为外乡人,这里也没有死者的亲属,于是就在过往的大路旁张贴公告,让经过的路人都知道。由于此事,先前那些被害死的人的人家,都怀疑受害者死得不明不白,就纷纷到县衙里去告状,但又不知道女婢的尸体是从豪绅家里漂出来的,没有人敢指出凶手是谁。豪绅更加得意扬扬,行为更加横暴,而所犯的案件更是多年不能裁决。幸亏大钟在这里发现了症结,出了官署之后就到豪绅家中,用金银贿赂豪绅手下的人,替他先向主人引见,让他做了打扫卫生的仆人。闲暇时,他就与豪绅家的小孩玩耍,引诱他们让他们说话,于是清楚了解到豪绅家的情况,并且弄清楚了女婢的姓氏和来历,大钟偷偷逃回官署禀告袁公。袁公借口别的事情派遣差役快速召来女婢的家人。女婢的家人来到以后,袁公亲自审理案件。女婢的冤屈得以昭雪,那些死去的人的情况也可以类推,豪绅于是承认了全部的罪行。结案以后,袁公把功劳都归之于县令,县令除去了本地的祸患,深深地感激大钟的恩德,送给他百金,大钟坚持没有接受。规范导引做分析概括题的前提是能读懂全文,理解文本(见“基础:整合点拨”部分),不能贪快,不能急于下手而跳读、漏读。此类题信息量大,错误点设置隐秘,需要考生足够细心,同时要了解常用的设题方式,以节省时间。做题的重点是要把选项中与文章相关的内容加以比照和印证,找出与原文有出入的地方。(具体比对方法见“题点:矫正突破”部分)确定答案后,再次将选中答案与原文对照、比较,尤其要注意高考常考查的陷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