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第六中学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2222336 上传时间:2022-06-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许昌市第六中学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许昌市第六中学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许昌市第六中学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河南省许昌市第六中学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导学案 北师大版9 黄河化险 权延赤 10 毛泽东词二首 卜算子.咏梅 附:陆游卜算子.咏梅 沁园春.雪 比较.探究 闲话章太炎叶兆言 论逆境培 根 * 海燕高尔基 * 波浪蔡其矫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抒发真情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预习案学法指导:1、完成基础知识,并熟记基础知识。2、标注段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你喜欢的词句,写上批注。3、参考课文阅读指导,预习课文,进行知识梳理4、阅读资料助读部分,筛选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喧嚣( ) 骤然( ) 孱弱( ) 沤烂( ) 簇拥( ) 惊愕( ) 愠怒( ) 紧蹙( ) 严峻( ) 蠕动( ) 鸦雀无声( ) 警惕( ) 蠕动( ) 葭芦河( ) 澧水( ) 踉踉跄跄( ) 蓦地( ) 旁若无人 目瞪口呆 意气用事 如梦初醒 有言在先2、解释下列词语咄咄逼人: 旁若无人:猝不及防: 适得其反:二、资料助读1、权延赤,当代作家,1945年生于河北完县。1970年北京工业学院毕业。历任空军某部无线电技师、宣传干事、大队副政委、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学创作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多年之欲狼毒花,长篇纪实文学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等。2、背景资料: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向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妄图消灭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和陕甘宁的解放军,或者把他们赶到黄河以东。陕甘宁解放区的全体军民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的直接领导下,广泛地组织起来,为“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而战。 1947年8月初,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毛泽东,被挤在三县交界的一个狭小地带,背后是沙漠,西侧是榆林河,无定河,东面是黄河。南北均有大军压来。而毛泽东率领的中央机关、警卫部队只有100余人,已陷入四面被围的境地,形势空前严峻,课文所写事件就发生于此时。后在第三纵队的保护下,化险为夷。 三、课文阅读指导1、默读课文一遍2、大声感情朗读课文3、请写出你的初读感悟。概述队伍面临着什么样的险情?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导学案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2、细读课文,概括毛泽东及干部、战士在化险为夷中体现的优良品质。3、向伟人学习,培养逆流勇进的精神品质。4、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化险”,请用“ ”画出文章表现“险”的句子,试概述队伍遇到了怎样的险情?2、在险象环生的情境中,毛泽东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用“ ”标出来。从这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内心活动或性格?请举例分析。填写下表。(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例:听到有人以为可能要渡黄河,毛泽东“猛然掀起眼皮,目光咄咄逼人”,这一神态描写表现了他对妄加揣测的战士的责怪。情境对毛泽东的神情描写传达出怎样的心理听到有人以为可能要渡黄河周恩来说过了葭芦河就有了回旋余地前边有人喊到了黄河边上了两批战士都无法渡过葭芦河接到香烟,陷入思考决定不过黄河,走上堤岸任弼时肯定了不过黄河的决策任弼时批评他做事带情绪3、简要概括毛泽东及干部战士在化险为夷中体现的品质。4、军情危急,事关重大,毛泽东的情绪反复变化,甚至失控到骂人。写这些是否有损领袖形象?(二)合作研讨(交流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三)展示讲解(展现自己的时候到了!)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提问质疑。四、小结:练习案要求:限时8分钟,独立完成。1、本文的作者是 , 代作家。本文选自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下列后面的四个成语。泥泞( ) 滞( )留 紧蹙( ) 刘戡( ) 愠( )怒咄咄逼人: 旁若无人:猝不及防: 适得其反:3、把下列四个词语恰当地填在空格处。(骤然 猝然 猛然 突然)(1)“三十里。”任弼时 压低声。(2)毛泽东 抬起眼皮。(3)只见那七八名精壮的小伙儿忽地腾起,又 从浪尖上坠落。(4)卫士和警卫人员从惊愕中 惊醒。4、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1)“只有向东走了?”毛泽东慢悠悠地,像是自问,又像问人。(2)毛泽东忽地停下来,把草帽抓在手里轻轻扇,慢悠悠道:“敌人真来了吗?” 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A、像巨人的呻吟,像大地的呼吸 ( )B、那火花最初绽开像蒜瓣,在不足十分之一秒的时间里便膨胀成一整头大蒜那么大。 ( )C、大浪应战一般咆哮起来,掀起一人多高,挟着拳头大的卵石飞扑过来。( )D、你能跑得过枪子?几个卫士就能挡住枪子? ( )卜算子 咏梅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诗中衬托的手法。 3、探究与陆游的同名词的异同点。4、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学习过程:一、课前热身(一)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毛泽东, 陆游, (二)课文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卜算子: 咏: 犹:俏: 烂漫: 驿: 寂寞: 苦: 一任:零落: (三)疏通词的大意。(把难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标注解决。)二、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1、词中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2、哪个词表现出来梅花盛开的情景?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那么它在春天会怎样呢?可看出梅花什么样的品质? 4、词里用主要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 。(试着给大家解说)5、赏析陆游的词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这两首词有何异同点?附: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鄹雨。 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你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二)合作研讨(将交流合作变成真正解决自己的手段,真正发挥其功效!)自主学习完成后,组长自觉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三)展示讲解(展示自己的机会到了,或许这也就是改变自己的机会!)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三、朗诵舞台(带着感情去读吧,相信自己的感觉!) 范读,单个读,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感觉来!四、巩固提升(要相信自己能完成的很好哦!)1、“卜算子”是 名,“咏梅”是词的 。词正文前的两句,是 。2、“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明_。3、原句填空风雨送春归, 。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无意苦争春, 。4、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5、默写毛泽东写的卜算子 咏梅沁园春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本文的篇章结构,找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4、朗读背诵本词。学习过程:一、课前热身(学案发下来后,充分利用热身的时间,做好课前的准备!)(一)背景及体裁知识复习巩固。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2、关于体裁和题目(以自己以往的知识掌握和本课的学习完成空的填写!)词,又称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卜算子、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 ;雪,是这首词的 。 (二)朗读课文,试着朗诵。注意一些词语的音、义。(三)疏通整首词的大意,解决疑难词语。有时间的同学试收集的中国古代描写雪的诗词名句。二、课堂探究朗诵展示,读出词的意境,诵出作者的感情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一)自主学习(一定要明确自主学习的意义,在实践中不断增加学习的经验。)上阕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6、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7、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下阕1、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2、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3、“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4、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5、谁是真正的英雄?6、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二)合作探究组里交流解决自主学习时的疑难问题,真正发挥小组的集体优势。(三)展示讲解 由一个组的同学黑板展示并讲解,其他组的同学补充问题,集体解决。(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这首词,上阕写 ,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 ,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 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三、巩固提升(既是巩固所学内容,又是考题训练,所以就看你的能力了!)必做题(下面是必须人人掌握的内容,也是考试检测的重点哦!)1、 给加点字注音 沁( )园春 分( )外妖娆( ) 稍逊风骚( ) 竞折( )腰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2、心园春 雪的体裁是_,其中“沁园春”是_,题目是_ 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 , 。全篇的主旨句是 , 。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多种修辞,化静为动的句子是 ,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4、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 ,句中指 。选做题(加把劲,你会完成得更好!)5、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词中的美景。闲话章太炎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章太炎其人2、 学习文章精心选材、组材的特点3、 学习文章书面语、口语、文言词语交融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一、课前热身 (一)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闲话章太炎一文的作者是 。中国 家, 家,著名学者。资料链接: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馀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鲁迅称赞他为“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二)课文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檄文( ) 蟊贼( ) 诟骂( ) 轶事( ) 伺候( ) 怠慢( ) 侃( ) 据案大嚼( )2、根据具体的语境解释词语(1) 闲话 A 注意一点,面得让人说闲话 _ B 闲话少说,讨论具体问题吧 _ C 闲话章太炎 _ (2) 胡乱 A 快上班了,她胡乱吃几口就走了 _ B 他话还没听完,就胡乱批评一气 _ C 我平时喜欢胡乱看书,忍不住就想说给别人听_ 二、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人们敬佩章太炎,主要原因是什么? 2、文中写了有关章太炎的哪几件事?试着给每件事起一个小标题。3、这些事情都体现了章太炎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4、本文的语言雅俗交融,从本文中找书面语和通俗的现代口语,体会其好处。(二)合作研讨(将交流合作变成真正解决自己的手段,真正发挥其功效!)自主学习完成后,组长自觉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三)展示讲解(展示自己的机会到了,或许这也就是改变自己的机会!)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三、课 堂 小 结本文凭借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语言,通过典型的事例再现了一代儒宗章太炎的任情率性、藐视世俗、威武不屈的名士气,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人格的伟大,我们也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做一个正直放达的人!论逆境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能够认识议论文的三要素。 2、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3、从文中受到启发,培养自己不畏逆境的精神。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拔导学过程:一、明确目标(有目标才有行动的方向!)二、课前热身知识链接:(补充的知识是学习课文的关键,我们要用心理解哦)1、议论文相关知识 (1)、定义: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2)、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论据可分为: 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 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如: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与论点的关系:证明与被证明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通过_与_对比,突出观点。更突出强调地证明了观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用_来比喻_,使观点形象生动,浅显易懂。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 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也即: 引论 本论 结论论证方式: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2、了解作者、背景资料(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补充资料:(1)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16、17世纪之际的哲学家,经验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欧洲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阴影,文艺复兴最辉煌的时期虽已过去,但它的余辉还没有销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给培根的哲学打上了深深的印记。培根出身于一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发展起来的新贵族家庭,父亲曾任国王的掌玺大臣。他12岁时就进入牛津大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从政,先后担任过副检察长、检察长等要职,1617年为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同年封维鲁兰男爵,1621年封圣阿尔班子爵。正在他官场得意的时候,突然被控受贿而去官,并被送入伦敦塔,但4天后便被国王下令释放。他的主要著作有: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他在沉思录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著名论断。(2)背景知识本文选自培根论人生。1957年,培根论人生在英国首次出版。至今四百多年来。它历经数次再版重印,几乎被译为人类所有的语言。这是一本划时代的哲学名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候,古典人文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其“文学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心灵以动人的美感;其论述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它与蒙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被共同誉为欧洲近代的三大哲理散文。培根论人生一书是培根的处女作,也是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结晶,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培根仍对该书做了修改。这部书虽然篇幅不大,却可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有如一部二十四史。培根原就是一位博学之士,在此书中,他更是旁征博引,用典广泛,几乎涵盖了各类人文学科。培根还善用比喻,书中不乏睿智的格言警句,直到今日,仍能引起世人的共鸣。本文标题也译作“论逆境”。本文篇幅短小,不过400余汉字,对这样一个重大论题,作者举重若轻,表现出对人生深刻的洞察。三、课堂探究(本节课的重点,认真思考,积极参与,你会掌握的很好)(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以下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能找出或者概括出来吗?2、文中写道:“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你认为该如何面对逆境?(二)合作研讨(交流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三)展示讲解(展现自己的时候到了!)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提问质疑。四、课堂小结课文运用大量优美、贴切的比喻和简练、生动的语言,阐明了逆境能够磨炼人的意志,使人练就美好品质的真谛,盛赞敢于迎接逆境的挑战的做法、激励人们去勇敢地面对逆境,战胜逆境。五、巩固提升试概括出下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责任常常是双向的。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又对父母有赡养之责任;个人对社会有奉献的责任,同时社会也有对个人的责任。比如,社会有对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的责任。 能够承担责任的被称赞为勇者。古人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训,才有历史上种种惊天动地之举,而不能承担责任的是懦夫。要承担责任,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不信,让我讲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邻居愤怒不已,向他索赔12。5美元。这12。5美元在当时可谓是天文数字,足够买下125只生蛋的母鸡了。男孩儿把闯祸的事告诉了父亲,并且忏悔。见儿子为难的样子,父亲拿出了12。5美元,说:“这笔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要分毫不差的还给我。”男孩赔了钱之后,便开始艰苦地打工。终于,经过半年的努力,他把这“天文数字”分毫不差地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罗纳德李根。他还回忆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到底什么是责任。”责任是诚信的表现。尽管它有苦有甜,但是,该承担的我们都必须承担。让我们承担起肩上的责任时,高呼一声:“扛起来吧,做一个坚强的勇者!”中心论点:五、知识积累1、培根随笔中的其他名句。l 知识就是力量。l 奇迹总是在不畏中闪现。l 安逸和满足易成为腐败与堕落的温床。l 成功和美德是衡量人生事业的两种尺度。l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l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l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l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用素净的东西镶嵌。l 人们的举止应当像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l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l 过于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2、有关“逆境”的名言警句:l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埃斯库罗斯l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富勒l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塞内加l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尼采l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海燕导学案学习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学习过程:一、课前热身(一)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1、作者: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高尔基在俄语里的意思是“痛苦的”。高尔基要用文艺作品反映人民的痛苦,为人民的苦难而大声疾呼,所以用了这个笔名。“海燕”在俄语里是个合成词,由(暴风雨)和(信使、预言家)两个词合成。作者当时已预感到革命的风暴将要到来,这使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鸟儿。 2、时代背景:19世纪末叶,西欧经济危机蔓延到俄国,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劳动人民生活贫苦。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那时,正是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夕,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工人中传播,工人运动此起彼伏,阶级矛盾空前激化。高尔基亲自参加了反对沙皇的火热的革命斗争。他目睹反动军警殴打、屠杀学生的罪行,于是满腔义愤地写下“幻想曲”春天的旋律。这篇小说描写了一群鸟儿的谈话和争论,用鸟儿的形象来表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由于革命观点鲜明,沙皇书报审查机关不准出版,只有结尾部分才得以发表,这就是海燕。为什么这部分能发表呢?那是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才躲过了愚蠢的检查人员的眼睛在这一时期,3、散文诗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一种容量较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它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形式上,散文诗不分行排列,但它具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读起来铿锵悦耳,非常动人,(二)课文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窜( ) 呻 吟( ) 蠢( )企( ) 胆 怯( ) 掠( )苍茫:高傲:蜿蜒:掠起:预言家:二、朗诵舞台(带着感情去读吧,相信自己的感觉!)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文章以时间为序,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3、分析海燕的象征意义:(1)课文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你觉得海燕是怎样的形象?那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海燕的这种精神?(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仅仅是写海燕吗?大海、风、云、雷、电、海鸥、海鸭、企鹅、暴风雨又象征了什么?4、文章通过什么方法塑造高大的海燕的形象的?5、交流探讨“面临生活的暴风雨”应如何应对(二)合作研讨(将交流合作变成真正解决自己的手段,真正发挥其功效!)自主学习完成后,组长自觉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三)展示讲解(展示自己的机会到了,或许这也就是改变自己的机会!)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四、课堂小结: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作品运用多种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理趣为一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无比巨大的。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五、巩固提升(要相信自己能完成的很好哦!)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家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鸽子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波浪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默写这首诗。2.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象征手法,体会文中“波浪”的象征意义。3.领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崇高的人生观。学习过程:一、课前热身 (一)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蔡其矫,现代诗人。上世纪50年代,蔡其矫主动放弃仕途,保持诗人身份。“大跃进”时代,当人们争相写颂歌之时,蔡其矫却另辟蹊径,写出了直面历史沉痛与生活艰辛的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作品,在这一时期,他屡遭批评,原因是他对现实的这种清醒态度,是他诗中表现的所谓的“不健康”情调,是他大量采用的自由体形式。 这期间的作品分别收集在回声集、回声续集涛声集三个诗集里。波浪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写的诗篇,在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二)课文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二、朗诵舞台(带着感情去读吧,相信自己的感觉!)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波浪在诗中有什么特点?作者对它的态度是什么?2.“波浪”“对水藻是细语,对巨风是抗争”,谈谈你的理解。(可用原文回答)3.作者为什么称波浪为“我英勇的、自由的心”?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理解。4.诗中的人称由第一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有什么作用?5.波浪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二)合作研讨(将交流合作变成真正解决自己的手段,真正发挥其功效!)自主学习完成后,组长自觉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三)展示讲解(展示自己的机会到了,或许这也就是改变自己的机会!)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四、主题小结通过对波浪的描述、赞美,表达诗人对英勇无畏、反抗强权的志士的礼赞和对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五、写作借鉴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波浪,形象生动,给人亲切的感受;象征手法,全诗说明一个哲理,却把它寄予于熟知的事物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