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案例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11327797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旅游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乡村旅游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乡村旅游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袁家村源于美食,不只是美食一、乡村旅游缘起袁家村位于XX省礼泉县烟霞镇,距XX西北约80公里。改革开放前,袁家村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经济条件严重落后,曾10年间连换35任队长、7年间村民没有分过1分钱。改革开放初期,袁家村按照企业股份制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率先办起了水泥厂、硅铁厂等村办企业,壮大了集体经济,初步实现了全村共同富裕的目标。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大,一些耗能高、产能低、污染大的企业先后被关闭叫停。面对新形势,袁家村邀请专家学者,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征求各方意见。2007年,袁家村确立了依托大唐陵园区位优势,打造休闲农业名村的发展思路,30万元买点子,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好点子,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最终经过与专家学者探讨研究,确立了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地的发展目标。随后,袁家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不断改造提升发展环境。投资1600万元,建成融关中作坊、关中民俗、关中小吃、关中杂耍等于一体的康庄北街,形成了著名的休闲品牌关中印象体验地,让游客充分感受关中地区百年来的农耕文化;装修了村史馆和保宁寺,耸立了塑像、华国锋书法碑等文化设施,让群众忆苦思甜,不忘历史;先后建设了档次较高的戏楼、文化健身活动广场、占地20亩的生态停车场;同时硬化通村公路4.6公里,安装路灯200多盏,购买古槐、松树、草皮等植被,对村内外进行全面绿化、美化。通过改造提升,使一个焕然一新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呈现在游客面前。与此同时,袁家村成立了休闲农业协会,入会会员达到全覆盖。协会从规划设计、经营场所、接待设施、内部制度、礼仪培训、服务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强对休闲农家经营户的统一管理。使休闲农家在特色化经营中逐步规X化、科学化、标准化,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袁家村人称“关中第一村”,是一座活着的关中风俗博物馆。2014年在CCTV“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中列入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人称XXXX,被国家认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二、乡村旅游现状今天的袁家村,集景观、商贸、旅游、居住、休闲为一体,经济迅猛发展,村民生活安逸滋润,文化氛围浓厚,虽然只有62户,286人,却带动三千多人就业,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据媒体的报道称,袁家村目前日营业额200多万元,年收入超过10亿元。据统计,2015年10月3日,“十一”黄金周第三天,袁家村当日接待游客18万人次,同比增长3.1%,居XX所有监控景区游客接待量之首位。这意味着,在XX,乡村旅游的游客数量首次超过了兵马俑这样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而历史文化旅游,一直是XX旅游市场对外主打宣传的卖点。袁家村目前每年接待人数达到400万以上,相当于一座重点规模城市的人口数量,其强大影响力由此可见。2007年国庆,袁家村关中民俗体验地(康庄)正式建成开放,这正好迎合了都市人回归田园、品农家风味的饮食追求,吸引了XX、XX和附近县城的居民纷纷前来,踏青赏花,尝地道美食,当年接待游客10万人。如今,袁家村开办农家乐62户,占全村100%;从事乡村旅游的人数30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的100%。连续3年,袁家村年均接待游客300万人,年均旅游总收入达2.2亿元,人均收入5万元。三、乡村旅游特色1.以美食为“发家”源头(1)注重美味“造城”之初,袁家村书记郭占武就希望袁家村成为距离最近的XX700多万人的大餐桌。而在一开始,由于位置偏远,根本没有人愿意前来做生意。于是,村委会所有成员分片包干,到周围的村镇寻找最地道的小吃品种,挖掘最民间的厨师,挑选最本土的原料,坚决不要大酒店和厨师培训学校出来的厨师。最地道的民间厨师都召集到袁家村后,却面临一个巨大的现实:没人气,做出的东西卖不出去!于是袁家村村委会决定,这些民间厨师只管做,村里给发工资。厨师们做出来的东西,首先是在整个民俗街流通,整个街区的店家只能用当地生产的各种产品,多出的东西发给村民,再送给XX乃至XX省相关部门和企业。最终,袁家村地道的特色小吃打响了知名度,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客流。(2)注重安全袁家村所有食品经营户所需的原料,如面粉、烙面、油、醋、辣子、粉条、豆腐、醪糟等,一律由村上作坊统一供应。坚决杜绝私自从村外采购食品,违反者一律取消经营资格。如大米、红薯、大豆等一般都有固定的协作种植基地或供应公司,统一采购,统一检验,统一入库,统一保管,做到有协议、有票据、有检测报告,来源可追溯,质量有保证。“就连筷子,也做到根据各经营户经营规模有偿发放一定的数量,强制更换新筷子,如发现餐具不消毒的,停业三天。 2.以特色文化体验为招牌与XX历史名镇青木川、华阳古镇不同的是,袁家村的“古街”没有历史遗留古迹,而是凭空创造出来的,虽然少了原汁原味,历史积淀,但青砖灰瓦,土色土香,满足了人们怀古思幽之情怀,如能持续经营数十年上百年,就会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古街。正因为后天建造,能够突破古街古镇已有格局局限,充分按照现在商业需求意愿设计房子大小、高低、内部布局,展示各种历史遗存,突出关中民间生活形态和传统特色作坊:像已经基本失传、难以见到的传统油坊、布坊、醋坊、酒坊、茶坊、面坊、辣子坊、豆腐坊、醪糟坊、药坊等等,在这里应有尽有,每家一个特色,几乎没有重样的。袁家村还注重游客参与性,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以亲自参与各种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在此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农家生活的乐趣,同时通过个性化的创意,将传统与现代、民俗与时尚、乡村与都市摩擦融合,形成内涵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民居景观。3.拓展产业链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在产业链拓展上,目前袁家村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产品产业化,以酸奶为主导产品的产业链已经在袁家村兴建起来,或者将更多的特色景区美食,实现集中加工,设立专卖店,或是网上销售。例如:X三芝麻糕、X飞牛肉、雷氏擂茶,这些都是景区产品产业化的代表。这样的发展必定会受到空间的局限,脱离景区,产品的附加值大大减少。当民俗小吃街模式被遍地移植时,袁家村早早发现其产业单一、体验性不强的弊端,开始布局客栈、酒吧、艺术街区等业态,甚至还把民俗商业街的运营复制到了XX市区,整体产业链开始不断延伸。马嵬驿低成本高回报的民营奇迹一、乡村旅游缘起马嵬驿地处XX、礼泉、兴平三地交界处,虽然黄土深厚,风调雨顺,但交通闭塞,发展缓慢,别说开发旅游项目,就连种地的农民都不愿要这块地。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的创始人王永鑫却看中了它。这个在兴平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当年从农村上学入伍,回来后,王永鑫经营招商企业“西北民航酒店”,扭亏为盈,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良好口碑,相继开办了5个酒店,收效良好。王永鑫在看到“兴平大唐贵妃园”规划后,想到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联想到马嵬坡深厚的历史故事背景,浓厚的文化资源,于是应马嵬镇政府之邀,作为招商企业入驻马嵬。王永鑫倾尽所有,将自己上千万的现金和资产变现,建设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在短短一年内,马嵬驿就初具规模。2013年国庆节,园区尚未完工,就接待游客达30万人之多。二、乡村旅游现状马嵬驿项目总投资5180万元,流转土地600亩,以古驿站文化为核心,集文化旅游、民俗文化展示、休闲体验、旅游观光为一体,让到访者体验“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景区集马嵬古丝路驿站文化展示、文化商贸、原生态餐饮、民俗文化体验、农耕体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新概念历史文化园区。园区建筑依据古马嵬驿驿站原貌而建,自然地势错落有致、古朴素雅,建设有民俗作坊街、民俗小吃街、民俗文化展示街、汉唐文化街及黄土源文化5条展示古街,以及马嵬驿文化广场、百果园、雕塑艺术馆、驿栅城、珍禽园、垂钓园、茶楼、戏楼等13个配套景点。2013年,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开业迎宾,大受好评。2014年五一期间,马嵬驿接待人数超过26万人次,2014年十一长假,马嵬驿接待游客达百万人次,成为XX省内旅游景区接待量之最。2015年2月19日,农历大年初一,马嵬驿民俗文化村当日游客接待量达30万。游客返程时,104省道堵车达数公里。现在,马嵬驿还搭建了自己的官方,有自己的官方微信号,甚至有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并开始在重泉古镇复制马嵬驿模式,打造“马嵬驿重泉古镇”。三、乡村旅游特色马嵬驿是纯粹依托成熟的商业模式创造出来的人工旅游产品的奇迹,它由私人老板投资2000万,从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穷山沟里”飞出来,对于先天条件的需求并不是很高,它的成功模式=商业运营+文化民俗背景+旅游产品。1 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相传马嵬本为东晋一名武官,因他在此筑城而命名地名。唐时马嵬驿是西行的第一驿站,合理利用自然的台塬地势、沟壑地形,李家坡村民原来的窑洞院落,以XX宫道教文化为底蕴,以杨贵妃爱情的故事为依托,用泥塑的形式叙述了多个历史故事:东晋名将马嵬筑城建镇;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第一个驿站;唐中宗李显送金城公主出嫁吐蕃王赞普,送至马嵬驿,设殿帐于百倾泊畔饯别;“安史之乱”唐玄宗西逃中,爆发的“马嵬兵变”,杨贵妃自缢身亡。李家村位于关天经济区西宝线上,交通发达,区域位置良好,有悠久的旅游文化,加之李家村的沟塬天然形成,废弃多年,土地成本不大,便于打造。2.免票勾起人们旅游和精神回归的欲望。现在国内旅游景区门票普遍较高,免票的诱惑,使得马嵬驿虽然圈起了围墙,但基本是一个开放式的以古驿站文化为主的民俗主题公园,规模不算大,但农耕文化、民俗体验,时刻召唤着人们的精神回归。3.适应市场,包装产品,快速推进。马嵬驿由私人投资,其开发者有胆量和魄力,积极包装集旅游观光、民俗体验、餐饮文化、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产品,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景区核心是关中民俗文化,主要依托的是特色建筑和特色餐饮,适应了目前的旅游市场。要说能“火起来”,还应该与领导团队的执行力、积极快速推进有关。而中式婚礼民俗广场、农村动物园、直升机观光这些项目正在根据游客需求建设,不断完善,只要能吸引游客的,让游客高兴的,市场调研后马嵬驿都在积极建造。4.“精细化霸道管理”在马嵬驿入口的雕塑上,刻着一句话,“精细化霸道管理”。马嵬驿进行自发的商会管理,实行内部自律,对食材统一采购,对入驻的餐饮门店进行筛选,有严格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确保特色、地道,诚信经营,童叟无欺。马嵬驿对商户运营管理细节上把控极为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食物原材料统一供应,与餐饮有关店员一律戴口罩,食物外形、餐饮人员指甲服装都有具体标准如果达不到要求,轻则处罚,重则停业整顿。马嵬驿曾发起过一场抹布运动:商会派人到各个店面突击检查,如果哪家店的抹布拧出黑水当场罚款一万元不带二话。而每隔一段时间,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都要对商户末位进行淘汰,清退经营管理跟不上的商户,整合没有活力的商铺。2016年年初,经过半个多月的大调整,商户从原来的130多家缩减到100家以内。5.不依赖大城市消费者马嵬驿还有一个特点,不再强烈的依赖具有较高消费能力和意愿的省城(大城市)消费者,在马嵬驿的消费者80%以上都是附近四邻八乡的老乡,都是本土附近的乡亲。以农民为目标消费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农民心甘情愿的情况下,挣到了农民的钱。农民有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撬动农村市场,正在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向。33 / 33宏村国内首个企业主导运营的世界文化遗产一、乡村旅游缘起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XX南麓,距XX风景区 30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占地30公顷,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南宋XX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牛形人工水系,“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景区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为“民间故宫”。著名景点还有:南湖春晓,书院诵读,月沼风荷,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古树,雷岗夕照等。四周山色与粉墙黛瓦倒映湖中,山、水、民居与人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也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最大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1982年,清华同济建筑系的学生发现了宏村的完整精美的古民居,引起政府关注。四年之后的1986年,宏村旅游开发正式起步。但在最初的12年,宏村游客接待量和门票收入低,且增长缓慢。在多年开发未见成效的情况下,1997年8月,黟县县政府组成招商组,参加了XX省1997年度招商会,与中坤科工贸集团就开发黟县旅游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1997年9月6日,黟县政府有关官员与中坤科工贸集团在经过艰难谈判之后,最终同意共同组建“京黟旅游股份XX”,由此宏村旅游开发进入了成功的外来企业开发阶段。中坤集团以现金方式逐步投入黟县,开发经营关麓、南屏、宏村景点、黟县民间古祠堂群,租赁经营并改造碧阳山庄,接管经营黟县旅行社业务。黟县以古民居旅游资源和古祠堂群建设项目土地使用权为投入,形成股份合作经营态势。1998年,中坤集团与宏村所属的黟县市政府签订了共30年的宏村经营权协议后,便开始了对宏村的投入,当年投入2000多万元,包括对景区进行路灯等标识安装、水沟清淤、建筑保护,以及搭建景区管理团队。此后每年,中坤集团在景区建筑保护、营销等方面仍继续投入。1999年,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成为国家5A级景区,从1997年每年不到17万元的门票收入,到2001年收入达到近千万元。此时,根据约定与村民要求,之前约定的每年“门票收入5%”的返还收入方式变为门票收入的33%返还给村民和当地政府,这样的收入分配一直延续至今。2012年大型实景剧宏村阿菊上演,这场几经改版、已经投入约2.6亿元的实景剧每到周末,观众能达到一千人,对酒店和景区客流都产生了正面影响,根据预测约5年多的时间将能收回成本。2013年,宏村景区实现游客量近150万人次,门票收入近亿元。远超周边起步更早的西递景区。二、乡村旅游现状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宏村2015年各旅游景区共实现接待游客230万人次,增长18.1%;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14.1%;这也是该镇“十二五”以来,旅游直接收入连续的第五年增长,旅游总体收入也由2011年6867.41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2亿元,同比增长74.7%。目前,宏村镇客栈已达600余家,其中宏村景区以古民居为依托的传统农家乐、客栈、民宿已达180家,成功打造上元馆、X公馆、花拾间、居善堂、清和月、一品更楼、在水一方、印象老屋、拾间房,屏山的御前待卫,塔川的秋韵客栈、万巢客栈,龙江的驿境精品文化酒店等特色精品民宿30余家。在2015年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推进大会上评选出的XX市20家最佳民宿中,宏村镇就有9家。三、乡村旅游特色1.旅游-地产复合开发的运营之道从宏村开发起步到奇墅湖度假村开发再到南屏、关麓的保护性开发,中坤在黟县走的是以旅游带动地产,再行旅游扩X之路,最终实现旅游、地产的复合运营。2.广泛“借势”的营销推广从最初的制定保护规划、申评世界文化遗产,借政府之势;到等多个领导人视察宏村、西递,成功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卧虎藏龙热映,借名人、世遗、电影之势;再到举办摄影节、自行车节等大型公关活动,借活动之势更好地推广景区,每一步都顺势而为。宏村作为国内首个企业主导运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知名度和营业收入随之水涨船高。3.最大限度的做到让利于民为了得到当地居民的充分配合在宏村门票收入水涨船高的时候(当地居民最易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中坤集团出人意料的决定将原来修改原有的开发协议,将原来每年17万元加上5%的门票收入比例调整为33%,中坤集团67%的门票收入承担宏村开发、经营与保护费用,更好地实现了双赢,成功将当地居民反对的呼声变为支持的呐喊。莫干山当“农家乐”成为“洋家乐”一、乡村旅游缘起莫干山镇距离XX市区不到50公里,属于德清县。因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在过去,莫干山的经济还是传统的江南山村经济为主,竹子、茶叶、笋算是拿得出手的特产。鸦片战争后,清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美、英、德、法、俄等国势力开始在山上建别墅、筑教堂,莫干山成为外国人可自由居住的度假地。由于传教士梅生等人将在此所见所闻刊于外文报上,于是,莫干山声名鹊起,成为与庐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的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2007年,从XX骑车赴莫干山旅游的南非人高天成一眼看中了青山环抱的“三九坞”小村庄。当他听说这些农房大多闲置时,立刻与朋友们租下了6间大房子,租期15年。从此,他们以环保理念将泥坯房改建为低碳型“三九坞乡村会所”就成了莫干山“洋家乐”的发源地。之后,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韩国等国投资者相继而来。目前,莫干山区域已有外国人士及XX、XX和本地人士开办的“洋家乐” 70多家。二、乡村旅游现状目前莫干山整个民宿数量有400家左右,包括度假村、精品民宿和农家乐,其中比较精致的特色项目,除了老外做的,还有XX、XX、当地人做的100多家,已经初步形成一个集聚效应。2015年,德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61.5万人次,比前一年增长了21.5%。以裸心谷、法国山居为代表的洋家乐客房均价也在3000元以上,价格丝毫不输奢华度假酒店。初步统计,民宿产业解决闲散劳动力3600多个,很多50后、60后阿姨月薪在3000元左右,年终还有奖金;民房的租金收益也是连年上涨,2009年租金5000元每年的房子现在可以达到四五万;此外,不断有年轻的80后、90后大学生回乡创业。1.清境原舍原舍投资约800万,回收期5年,共设13间客房。在7月-10月之间,一般需要提前一个月才能订到房。原舍服务团队不到20人,大部分是当地村民和返乡大学生,采取管家加主人的模式运营。原舍与精品酒店区别在于,原舍没有标准模块,而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在地化的主人和生活方式。这是不可复制的,即原舍的厨员、服务员都围绕在地化的主人,表达主人的生活方式和偏爱。这样一来,每家原舍都不一样。2.莫干山庾村1932文化集市莫干山早有名声在外:“一座莫干山,半部民国史。”民国时,曾有那么多风流人物曾在此度假、会谈、居住,然而,这些历史记忆都没落了。莫干山整个镇区比较萧条,没什么收益,传统手工艺逐渐流失,饮食文化、乡村布局等也在没落。莫干山缺乏适应现代生活的业态,而老的业态已难以为继。如何植入新业态来激活乡村文脉?设计者提出文化“市集”的概念,即将空间、场所、舞台、市场、作坊等元素及其职能进行聚集,以之作为城乡互动的空间节点、物资集散的商业节点以及邻里关系的社区节点等,并凸显当地文化价值。他们利用庾村的11间蚕种场房舍,来做文化市集,其旧的建筑和格局都完整保存下来,加以修补和美化。设计者将入口的旧厂房改造成餐厅,定位为乡村的本色清新。莫干山一带有很多骑行者,由此设计者植入自行车主题,以一位XX收藏家的20件藏品做展览,营造骑行氛围。目前,莫干山的自行车餐厅成为去莫干山的必游之地,还有全球知名的山地车品牌,选择在此举办新品首发。主题餐厅逐渐成为莫干山骑行大会中的一个站点,并联合其他业态,让整个庾村文化市集成为骑行者的补给站、文艺人的集结地。每个月有不少本地团体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如骑行、音乐节等。庾村市集提供场所设施支持,并做各种业态的指导。围绕市集,庾村周边业态也活跃起来。比如,法国山居举办了竹制品专卖会,也开设了面包店;周边民宿开设了茶室,以及手作艺人创立的手工家具工作室等。也即原有的村民与有意识的投资商,共同投身于庾村的活化乡村计划。3.莫干山镇街道改造项目庾村黄郛东路,200多米长的街道改造,是政府改造项目。改造前这条路是村民们的农家小屋,业态散落,外立面各异。改造后,街区的业态是老式照相馆、布鞋、面馆、当地特色饭店、理发店、咖啡馆、特产店应有尽有,在法式梧桐的映衬下又增添几分民国风味。三、乡村旅游特色1.精准定位在以往很多人的的心目中,乡村旅游的代名词是农家乐,传统的农家乐意味着经济实惠的价格,结伴而来的城市居民,喧嚣的农村集市。这种发展模式虽然满足了普通游客的需求,但对于处于消费高端的白领、金领尤其是外国游客来说却不适应,这个小众群体需要更好的服务,更高的享受。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莫干山“洋家乐”应运而生。莫干山地处沪、宁、杭金三角的中心,莫干山脚下的德清筏头乡,距XX、XX55公里,离XX不过210公里,离XX也就250公里,09省道贯穿全境,104国道、宣杭铁路、杭宁高速公路傍侧而过。因此,莫干山洋家乐的客源基本定位长三角地区外商、企业高层、中青年金领和白领阶层,都属于中高端,每人每天消费均在 1000 元以上。比如说,三九坞国际乡村会所主要客源是外资企业高层和他们的国际友人,莫干山里茶园会所的主要客源是长三角地区特别是XX的法国人。裸心谷生态度假村也吸引了世界 500 强,LV、GUCCI、可口可乐和通用电气等的高层领导来此聚会度假。莫干山洋家乐低碳环保的特点符合国际旅游的新潮流,以此来吸引业界人士的关注,其宣传手段高端和多样化,福布斯杂志、英国金融时报、日本读卖新闻、韩国经济日报等境内外众多媒体的记者编辑齐聚裸心谷,亲历“洋家乐”的休闲方式,就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裸心谷的生态度假村已在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进行注册,有可能成为亚洲第一个拥有绿色建筑白金认证的度假村;同时莫干山及环莫干山“洋家乐”还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 2012 年全球最值得去的 45 个地方之一。莫干山洋家乐在声誉度和品质方面创下了极好的影响。2.洋家乐和农家乐的对比模式名称农家乐洋家乐发展定位以农为根,以家为形,以乐为魂高端、精致、国际化服务市场定位面向大众,以大众路线为主的低端扩X模式,消费合理,价格实惠针对外国游客和中国高端白领,商务会议旅游者,属于高端消费群体营销方面景区影响力+政府助力+公司宣传打破传统营销模式,成为旅游网络营销的先锋助力,通过网络口碑效应,吸引游客打造策略以景区景点为依托,通过周边农民包装农家庭院建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倡导无景点健康旅游,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资源特色多靠近景区,自身交通条件便利,集农家菜,采摘,垂钓等为主的粗放低效型服务模式,主要发展农家特色餐饮以及休闲娱乐业处于经济发达的江浙沪地区,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融入环保理念改造农房商业模式以大众路线为主的低端扩X模式,规模小,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价位普遍较低,科员广泛成功填补了高价位休闲旅游的空档,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高品质的休闲服务为基础,在高端游客的小X围内形成口碑宣传与农村的结合方式以当地农户式经营为主,突出本土性,零散性分布,当地农产品实现自产自销,通过采摘,饮食,特色产品的经营与销售盈利聘请当地人作为度假村的“管家”,也会请村里的一些妇女做保洁、厨师等工作,因交通不便而销售困难的当地农副产品,也有了“就地消费”的新机会。3.政府管理为了让乡村旅游能够更加健康有序发展,莫干山所在的德清县组建了“洋家乐”行业协会,为各“洋家乐”提供业务指导,规X管理服务,调解矛盾纠纷,并为解决项目建设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提供平台。据统计,目前该协会已有成员单位30余家。为了给“洋家乐”的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德清县引导西部山区各行政村充分整合盘活旧村委、旧厂房、旧校舍等闲置资产,推进有条件的旧房改建民宿。针对部分村民闲置旧房因“建新拆旧”政策无法开发利用的情况,探索由村集体收购盘活、统一管理的运作模式,在有效保护古民居的同时,合理利用开发乡村旅游。目前,莫干山镇已排查出50处闲置农房和6处闲置村级集体房屋,将进行分片规划,统筹管理。同时,政府还出台了德清县民宿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一户一档”,详细登记经营和入住的涉外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并发布了全国首部民宿地方标准规X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郝堂村自主推动的新农村X式一、乡村旅游缘起郝堂村位于XX市平桥区,全村总面积20.7平方公里,全村18个村民组,总人口2295人,水田127公顷,茶园和板栗等林果园约1333公顷,人均山林1公顷,林地资源丰富。2009年前,郝堂村十分贫困,人均收入只有3600元,当地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村中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基础设施破败,公共服务不完善。2009年,郝堂村开始建设生态旅游新农村社区,2009年,在李昌平的建议下,郝堂村决定成立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以内置金融为切入点,实现村庄产权、财权、事权和职权的四权统一,带动经济发展、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三位一体发展。合作社最后由胡静在内的7名本村村民作为发起人,每人出资2万元;15名老人加入合作社,每人入社股金2000元,随后平桥区科技局、李昌平当时所在XX大学的课题组等又投入部分不参加分红的股金,合作社筹集到了启动资金。2009年10月12日,“郝堂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挂牌成立,本金共计34万元。合作社规定利润的40%用于老人分红,30%作为积累资金,15%作为管理费,15%作为风险金,发起人不分配利息。几年里,选择入社的老人逐年增加,人数从最初的15位增加到225位,每年的分红也从第一年的320元增长到2014年的800元。合作社建立后,郝堂村变了,但改变的只是农民,郝堂村还是几年前的样子。环绕村子的小河原本是村里重要的水源地,村民在里面淘米洗菜、洗衣,如今已经浑浊不堪;村里到处可见塑料袋、包装盒、玻璃瓶等被随意丢弃的垃圾。2011年,村两委召集村民代表会议,决定自主建设新农村,并以村集体的名义向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申请到贷款160万元,依据村内占补平衡政策,进行土地流转,以及修建公共服务设施。村中位置最好的荷塘旁建起了养老中心,为村中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休闲交流活动的场所,组织开展老年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2013年,“XX郝堂乐龄养老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为把“美丽郝堂”的观念更深入人心,在郝堂小学里修了一个“明星”厕所,它是新型尿粪分集生态厕所,学校师生用行动实际参与着村子的发展。2013年11月,住建部公布首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X”,郝堂村位列其中。现在的郝堂村吸引了大量游客,截止至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0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7500元,主导产业以生态旅游、水稻、茶叶、板栗、餐饮(农家乐)为主。郝堂村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大量回流,也吸引部分外地人在郝堂从事服务业,郝堂生态旅游经济形成了良性循环,郝堂也转变成为了劳务输入地。二、乡村旅游特色 1.四方协作的发展模式郝堂村在发展生态旅游之际,改变了通常由政府单一大包大揽的模式,而是建立了以政府、专家(规划机构)、村集体、村民四个主体进行的协同发展模式。政府主导整体规划与投入。在郝堂模式中政府以进行主体规划与投入为主。在2009年之前,郝堂的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城乡差异最大之处在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平桥区政府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并且加大投入,大力开展郝堂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至今已修建村内外路网23公里,打通了郝堂至震雷山风景区的旅游循环路,拓展了村发展空间;修桥9座,建拦水坝13座,清理整治河道7000米;建起了自来水厂、污水集中处理系统;还建起了村幼儿园、小学、卫生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起了村镇银行、图书馆、村民礼堂、村庄大戏台等服务设施。平桥区还以申请“XX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契机,将郝堂村列为可持续发展实验村。政府也同时协调专家、村委会与村民之间的工作,政府在郝堂生态旅游建设中的投入与整体规划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聘请专家指导郝堂生态与民居改造。平桥区政府聘请NGO组织中国乡村规划XX与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专家李昌平与孙君来设计指导郝堂的生态环境与民居改造。将郝堂民居规划与民居改造外包给NGO组织专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将政府服务外包给第三方组织,可以在财政投入上得到更好的产出,提高财政绩效,提供更多的服务弹性。中国乡村规划XX与绿十字弥补了平桥区政府与郝堂村在规划改造上的不足,以专业的设计、施工人员对“豫南民居”这一传统民居文化进行抢救,制定了遵循适用、美观、安全、环保的改造原则,图纸根据每户具体情况量身设计,实行一户一图,由专家团队和户主进行充分协商敲定,加强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对村中的老屋、老墙、老井、老作坊等老建筑和老树进行重点保护,不得乱扒乱拆、乱改乱动;将具有豫南民居特色的狗头门楼、马头墙、柴扉墙、小布瓦等历史建筑元素精心运用到了民居、商业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做到了特色鲜明,风格统一,为村庄增添内涵;对村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贯通村内邻里小路,完善邻里网络。NGO专家指导村民提高健康水平,教农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逐渐改变环境质量;引导农民种田施农家肥,发展有机毛尖茶产业,专家也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农民发展休闲旅游的“农家乐”项目“郝堂茶人家”。村集体协助政府完善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郝堂村积极争取教育建设资金,并进行社会募捐,争取企业资助,建设郝堂小学;争取了区财政的支持建立了郝堂养老服务中心;郝堂村村支两委还积极承接了上级机关的一些农业实验项目,推动了产业多元化发展;村里为了引进农业公司与农户签订协议,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村民种植,公司回购。村里召开村民大会,选派代表与公司谈判,最后达成公司以高于同期市场价格来收购郝堂的农产品,促进了农民的增收与致富。郝堂村村支两会还重视脱贫致富梯队的培养,为了郝堂村的富裕具有可持续性,村支两会大力支持村里年轻人在村庄创业。郝堂8名大学生村官注册成立了“学农生态农业XX”,以10万元奖金为资本金租赁150亩荷塘,公司把每天采摘的莲蓬批发给农户,农户再零售给游客,形成了种、管、摘、批发、零售各个环节的多赢。由于种植荷花,田间环境明显改善,自身繁殖大量小龙虾,村里的年轻人变害为宝,把150亩荷塘龙虾捕捞权进行拍卖,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以当地群众为主体的经济社会组织的出现和成功,极大激发了当地年轻人干事创业和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村民自主参加乡村改造,自我管理。郝堂村改造与一般的新农村建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新村建设的主体是村民。村民房屋改造资金主要是自筹的,村民自愿参与改造,村委与村民协商进行改造。政府结合各地新农村建设经验和教训没有大包大揽,也没有由开发商主导进行大拆大建,也没有强制命令赶进度。政府发挥的是规划、扶持、引导的作用,群众发挥的是主体作用。具体的改造做法是,政府免费提供图纸,群众自行筹资改造;图纸由新农村建设的专家团队和户主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根据每户具体情况量身设计,一户一图;建筑样式是豫南传统民居风格;对按图、按时施工的农户,由区财政给予补贴部分建筑工费、以房产抵押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以民众为主体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调动了民众参与建设改造的积极性。郝堂村民还自发签署了郝堂村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规定了村民要自发进行垃圾归类回收,有权利对村干部进行监督等。村民的自发参与,对村中环境的自我维护,对村中事物的自我参与是对社区XX的体现,更有利于郝堂改造建设工作的开展。村中关于生态改造的方案都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征求群众意见。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正逐步实现,村民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不断增强。2.因地制宜,一三产业同步发展在郝堂村建设中政府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庄的肌理,不牺牲生态环境,不牺牲农业来探索“三农”发展新路子。郝堂村耕地虽少,但每人却将近有10亩山林,在土地不充裕的情况下,郝堂因地制宜,利用大片山林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打造郝堂的农副产品品牌,板栗、茶叶等山地生产出特色农产品已远超农民种粮的收入。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需求持续高涨,像郝堂这样的近郊农村,山水皆有,以及拥有特色文化、特色传统产业,有条件可因地制宜地培育发展第三产业旅游服务业。在这种思路下郝堂旅游业已经依靠各种“农家乐”发展起来,旅游服务业也已经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郝堂已经发展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模式。3.创新金融模式,建立资金互助社2009年三农专家李昌平来郝堂调研,为了给村里的老人一些生活保障,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李昌平就建议郝堂发展农村内置金融。之后郝堂成立了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社。互助社以养老为目的,由老人集资入社,筹集资金,以村为边界,所有贷款只针对本村村民。资金互助社以同农信社一样的利息将资金放贷给村里有需要的人,资金互助社盘活了村庄资金,促进了农民之间的合作,还让老人能分得养老红利,资金互助社使农民静态的“生产要素”变成了动态的“金融资产”。资金互助社贴近郝堂社区,能够克服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小农的弱点,特别是资金互助社在接受村民的抵押土地后,使土地较容易在村社内部转让变现或有效经营。4.注重宣传,打造郝堂品牌郝堂村注重宣传工作,邀请国内外知名画家与摄影师到郝堂写生摄影。邀请大河报、新浪网、凤凰网等媒体记者到郝堂采访,介绍郝堂经验。同时邀请CCTV-7美丽中国乡村行到郝堂拍摄制作节目,以郝堂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为着眼点,全面的介绍了郝堂的特色美食、生态美景、风土民情和建设理念。延庆柳沟小豆腐里的大文章一、乡村旅游缘起柳沟村位于延庆县井庄镇。村域总面积5.73平方公里,全村402户,1110口人。该村位于井庄盆地核心,西靠九龙山,东邻燕羽山,属半山区村,村庄用地高低不平,较为复杂,民风淳朴。2002年,柳沟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全靠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整个村子没有一点生气。当时民俗游正方兴未艾,城里人喜欢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感受农村生活。于是在村书记的带头下,当地村民们通过美食餐饮来开发农家乐接待,如今已经一百多家接待户。从2003年开始,延庆县柳沟村依托本村豆腐资源和明代古城遗址条件,着手开发乡村旅游产业,从此,一个只有种植、养殖业的村子,走上了发展民俗旅游的道路。现在,柳沟村的“火盆锅豆腐宴”已经远近闻名,获得“京郊新农村建设十大创意”奖和“京郊十大金牌农家菜”称号,柳沟村已发展成为著名的乡村旅游专业村,以“火盆锅豆腐宴”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2012年接待游客67.8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700万元。2009年柳沟村编制了延庆县柳沟村“一村一品”创意策划,之后连续五年对柳沟村进行追踪调研,并且编制了“柳沟奇迹”研究报告,实时关注柳沟村发展动态,为柳沟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二、乡村旅游现状柳沟村从酸浆豆腐工艺开发出发,开发特色豆腐宴,菜品的样式和种类逐步丰富,从最开始最为简单朴素的传统豆腐制作方法,逐渐开发出“三色豆腐(美容养颜的黄豆豆腐、滋补养肾的黑豆豆腐、清热袪火的绿豆豆腐)”等新型豆腐菜系,形成由一个主锅、三个辅锅、四个小碗、六至十个凉菜、八到十种主食组成的套餐,即“火盆锅豆腐宴”,并且在2007年被中共市农委、农工委评为京郊十大金牌农家菜。许多中海外游客都慕名来此。据当地旅游部门统计,柳沟村早在2013年旅游接待人次就达到70.1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100万元。三、乡村旅游特色 1.重点打造“一品”“火盆锅-豆腐宴”特色旅游品牌是柳沟乡村旅游发展的突破口,并且具有唯一性、特色性,强大的品牌是其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为了保护品牌,柳沟村先后注册了“柳沟”、“柳沟-火盆锅-豆腐宴”等餐饮产品商标,保护性修缮凤凰古城遗址遗迹、建设文化展示区、编辑出版柳沟图书,有效推进品牌维护和推广工作。2.成立民俗旅游合作社,规X行业发展自2003年开始,为了鼓励柳沟村民发展乡村旅游,镇政府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开展综合环境整治;举办文化休闲活动,借助媒体宣传报道;统一配发餐桌、餐椅、餐具;为首批民俗接待户发放冷藏冰柜;协助民俗接待户办理营业执照并争取到发票免税政策等。随着各级政府对柳沟村旅游业的支持与重视,民俗户接待能力逐步增强,游客的大量涌入也为柳沟村带来了一些问题。各户为了接待更多的客人,赚更多的钱,出现了盲目扩大规模,私自乱搭乱建,拉客揽客,服务质量、饭菜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柳沟村民俗旅游的形象。为此,2004年,井庄镇成立了民俗旅游协会,开始加强行业规X,并开展了烹饪、服务礼仪培训,开发了三色豆腐等一系列工作。经过十年的发展,柳沟村已经初具规模,农家院接待户发展到112家,可同时接待就餐游客4000人,接待住宿游客800人,在“端午节”“十一”等黄金周期间,日接待游客最高可达1万人。为进一步规X乡村旅游行业行为,加强行业经营管理,提高服务水平,2012年,柳沟村又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对民俗接待户实行“五个统一”管理和服务。一是统一服装。为了提升合作社的接待形象,合作社共统一购买服装200套,为就餐接待户提供10套/户、就餐住宿同时接待户5套/户、住宿接待户提供3套/户。二是统一床单被罩。为了树立合作社新形象,提升住宿标准,合作社共购买床单被罩240套,为住宿接待户提供10套/户、就餐住宿同时接待户提供5套/户。三是统一接待。凡是经合作社来的客人都进行统一接待,统一分配。例如接待一些大型团队:在延庆县第十七届消夏避暑节暨柳沟豆腐文化节期间,合作社接待演艺团队及相关工作人员500余人,由合作社统一安排就餐、住宿,民俗接待户轮流接待,总收入达到6万余元;端午节期间合作社接待汽摩协会团队,为其安排了就餐、住宿。四是统一接待标准。为避免游客接待标准不统一,造成游客投诉问题,合作社要求就餐民俗接待户统一按照“一主四副六热八凉”十道主食的标准制作统一菜单,具体菜单由合作社统一确定。同时,合作社为住宿接待户统一了接待标准。带独立卫生间独立洗浴的标准间收费120元/间,不带独立卫生间独立洗浴的房间收费80元/间。五是统一管理。合作社为了持续运营和发展,适当提取就餐接待户和住宿接待户部分管理费。就餐接待户每接待一位游客(以每位26元标准计算),向合作社缴纳管理费1元;住宿接待户接待一间住宿游客,需向合作社缴纳管理费10元。以上资金作为合作社收益纳入统一管理,分配原则按照盈余分配制度执行,即30%提取合作社发展基金,10%作为风险基金,剩余资金中的60%按照接待量和交易量返还社员,40%按照入社股金比例进行分配。截至目前,合作社通过餐饮住宿接待提取管理费8000余元。 3.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旅游内涵柳沟也叫凤凰古城,早在明朝曾是屯军之所,古城为两山环抱,北临妫河,南望长城,村内至今保留着北城墙和北城门、老槐树等历史遗迹。而“凤凰城”的由来,是因为古人曾站在燕羽山上观赏村貌,发现村北像凤之首,村南似凤之尾,于是便取此名。为了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柳沟村先后对古城门、古城墙、城隍庙等遗迹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摆放石炮、石器、石桌等,逐渐恢复古城风貌,并动员文化界人士搜集整理大量关于柳沟的史实、故事、传说,编辑出版了柳沟一书,成为外界了解柳沟村的窗口。2010年,为解决柳沟凤凰古城保护性修缮工程项目的村民回迁安置问题,柳沟村修建了柳沟新区,同时解决了柳沟住宿条件的升级改造。火盆是旧时我国北方农村冬季取暖器具,隆冬时节,在其上放一沙锅,加以白菜、豆腐、五花熏肉等,则成火盆锅。正月时节,家人围座,共吃年饭,象征来年日子红红火火。柳沟人在传统火盆锅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由刚开始的一个餐桌上的一个火盆锅,改进到一个餐桌上可以同时点燃23个。在豆腐品种上也不断推陈出新,在黄豆磨制豆腐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具有祛火清热功能的绿豆豆腐和补肾强体的黑豆豆腐。在民俗接待户的精心搭配下,白色的鲜豆浆、黑色的豆腐脑、绿油油的葱拌豆腐、黑白相间的烧豆腐、黄灿灿的豆角炖炸豆腐等一系列由黄豆、绿豆、黑豆磨制成的白、黑、绿三种颜色的豆腐而制作的“豆腐宴”,再配以农家自制的小菜和各种具有民俗特色的小吃,成为延庆民俗旅游的又一亮点。为了打造柳沟高端餐饮接待项目,提升就餐环境,柳沟人对火盆、砂锅、餐具、菜谱进行升级改造,改变就餐形式(主食分餐制),配套服务人员,打造精品民俗文化,让游客吃到特色,吃出文化。2013年5月,燕春“燕柳园”及京西北“凤凰客栈”都正式投入运营,高端的服务标准吸引了大量高端游客,为井庄辖区民俗接待户起到带头示X作用。 4.开展对外合作,扩展民俗旅游产业柳沟村“火盆锅豆腐宴”的饮食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合作社以此为品牌,带动本村及周边民俗旅游业发展。一是打造柳沟特色旅游品牌。结合柳沟咨询站建设,今年将推出柳沟特色旅游产品展示厅,将柳沟村的豆腐、黄芩、杂粮等土特产品进行整体包装,注册独立商标,挖掘游客购买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发展合作社团体客源。随着柳沟知名度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旅行社把柳沟选择为旅游线路中的一站,但是目前还停留在旅行社与接待户之间单独联系的模式。合作社下一步将借助旅游局的平台,同时联系旅行社和城市社区组织,签订合作协议,既可以为旅行社提供更好的服务,又可以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稳定收入,促进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合作社与休闲园区携手发展。柳沟村暂时只能满足游客就餐、住宿要求,旅游休闲项目严重匮乏。为延伸柳沟乡村旅游产业链,合作社与镇艾官营村山间别墅农业休闲园区携手,由山间别墅园区为柳沟合作社成员提供免费入园门票,合作社民俗接待户免费为游客发放,既解决了一部分游客饭后游览的需求,也为山间别墅园区带来大量客源,促进其采摘业的发展,共同经营,实现互惠互利。四是加强与其他地域合作社的沟通合作。合作社通过联席座谈的方式向全县优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求取真经,谋求合作。目前已经与大庄科蜂产品专业合作社、四海种植专业合作社、绿菜园蔬菜专业合作社及茂源广发蔬菜专业合作社达成合作意向,合作社准备依托客流量大的优势,在民俗接待户设立展柜,存放各合作社产品,将其推向游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