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的分析及辅导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11327481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2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的分析及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的分析及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三章儿童品行障碍的分析及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儿童品行障碍的分析与辅导学习重点:儿童品行障碍的特征、原因分析和辅导方法。学习难点: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和辅导方法。学习时数:4课时学习内容:1、儿童品行障碍有关概念及表现特征。2、儿童品行障碍的原因。3、儿童品行障碍的治疗和教育辅导方法。考核内容:儿童品行障碍的表现特征;根据教师所提供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辅导方案。学习建议:1、认真阅读相关理论,结合幼儿实际思考分析。2、对照相关特征标准,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鉴别。3、先对所提供案例进行分析,再对本班幼儿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查找原因并制定简单辅导方案,尝试进行辅导实践。4、积极参与在线讨论,分享大家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本章主要学习内容:基础理论、案例分析、游戏辅导、拓展阅读、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自基础理论一、何谓儿童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持续的和反复出现的反社会性、攻击性、对立违抗性行为,包括:经常过分地打斗、伤害他人或虐待小动物,有意地破坏他人东西,故意放火,多次偷窃行为,无故逃学,无故离家出走、惹是生非、酗酒、赌博、过早的性行为以及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等,以上任何一种行为问题持续6个月以上就可诊断为品行障碍。儿童品行障碍男孩多于女孩,城市多于农村。一反社会性行为 指的是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在家中或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钱财;强奸或猥亵行为;纵火;经常撒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流浪不归;经常不顾父母禁令在外过夜;参与社会犯罪团伙从事犯罪活动。二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或财产的攻击,挑起或参与斗殴、打骂,用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欺负他人;虐待弱小残疾人和动物;故意破坏他人或公物;自己情绪不良时也常以攻击性方式发泄内心痛苦和矛盾。三对立违抗性行为多见于10岁以下的孩子,对成人特别是家长采取明显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如为了逃避惩罚而经常说谎,发脾气、不服从、不理睬或拒绝成人的要求或规定;与成人争吵,与父母或老师对抗,故意干扰别人;违反园校规或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的发生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特别是品行障碍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初发品行障碍患者,若没有及时得到制止或干预,行为问题就逐渐被固定,形成持续性或反复发生的品行障碍。有品行障碍的儿童可导致学习困难,难于成才,成年后社会适应不良,物质滥用、反社会人格,造成家庭不幸,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正是由于其不良后果,早期干预治疗尤为重要。二、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一专业诊断标准根据CCMD-2-R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发生于儿童少年期,持续半年以上,至少有下列行为中的一项,均可诊断为品行障碍:1.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2.经常故意伤害他人或虐待动物;3.经常故意破坏家里的东西或公共财物。4.故意纵火。5.经常偷窃。6.瞒过家长全天逃学,一学期三次以上。7.无明显原因离家出走,彻夜不归,至少两次;8.经常撒谎,并非为了逃避惩罚;9.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二常规诊断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发现孩子同时符合以下第1、2、3项标准,且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还要排除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发育障碍,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便可诊断为品行障碍。至少有下列3项:经常说谎不是为了逃避惩罚;经常暴怒,好发脾气;常怨恨他人,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长期严重的不服从;常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常与成人争吵,常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经常故意干扰别人。至少有下列2项:在小学时期即经常逃学1学期达3次以上;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至少2次不包括为避免责打或性虐待而出走;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开始于13岁前;参与社会上的不良团伙,一起干坏事;故意损坏他人财产,或公共财物;常常虐待动物;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反复欺负他人包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至少有下列1项:多次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勒索或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持凶器如刀、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故意纵火。三多动症与儿童品行障碍如何鉴别? 儿童品行障碍也可伴有多动、顽皮、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好等症状。但这类患儿最突出的问题是某些品行问题,如说谎、偷窃、纵火等,而且这类儿童与多动症不同的是,对中枢兴奋剂治疗毫无效果。因此,对某些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可试服中枢兴奋剂12个月 ,观察疗效反应,以助鉴别诊断。三、为什么会发生品行障碍品行障碍的发生原因,目前认为可能是生物学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等所致。一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雄激素水平增高、中枢5HT下降、智商低、围产期并发症。二家庭因素教育方式、不良生活习惯、父母范例家庭因素是品行障碍的重要病因,如父母精神病、物质依赖、父母与子女缺乏亲密感情联络,对待孩子淡漠、忽视、挑剔、粗暴,甚至虐待孩子,或对孩子过分放纵,不予管教,父母之间不和睦,经常争吵、打斗、分居、离异,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不良生活习惯等等。具体体现在:1、虐待儿童:父母对子女要求苛刻,经常打骂、恐吓,限制儿童与外界正常接触。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形成儿童不良性格或模仿父母的方式对待别人。他们在集体中处于孤立地位,得不到童年的幸福和别人的尊重,易形成不尊重别人的人格或感情的不良品行。2、不良生活习惯:儿童性格形成的起源是婴儿期的生活习惯,每一个个别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成了个性的性格特征。而养成某种习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育人的养育方式。例如,中国的家庭,普遍存在哄婴儿入睡的现象。其实正常婴儿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完全可以自行入睡。如果孩子连睡觉这一完全可依靠自身生物钟完成的事情都要依赖他人,就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发展其他方面的被动依赖性。3、父母的模范作用:人首先生活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常常依据父母的言行习惯塑造自己,家庭环境中发生的一切都会在儿童稚嫩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三自身因素1、缺乏体育锻炼: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应从体育锻炼抓起。中国的许多家长常忽略孩子的体育锻炼,结果,孩子特别爱生病。须知,体育锻炼能提高孩子自身对疾病抵抗力和免疫力。2、疾病与残疾:癫痫患儿有较明显的情绪不稳定和精神病质倾向,说明癫痫患儿存在焦虑、紧张、孤独和抑郁的倾向,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较强烈,并影响到其对环境的正常适应,存在有不可忽视的行为问题。引起儿童的行为问题,一项对237名盲童学生心里健康调查显示,72.99%的盲童存在以敏感、自卑为主的各种心里行为问题。对于残疾儿童,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培养他们面对现实、自强自尊的性格和社会适应能力。3、气质的影响: 2岁前显示对新环境适应缓慢、退缩回避、行为反应激烈的儿童,将来发生品行障碍者较多。四社会环境因素大众传媒、社交圈子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校风、坏人的教唆引诱。如经常接触暴力或黄色宣传,接受周围人的不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同伴有吸烟、酗酒、打架斗殴、敲诈欺骗、偷窃行为。具体体现在:1、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有些传播媒介中充斥打斗和色情场面,儿童常把影视中的打斗英雄作为榜样,把神话情景视为现实,对两性之间的交往感到好奇和神秘。这些都会从反面为儿童树立某种学习的样板,使他们出现品行障碍。2、社交圈子的影响:少年儿童吸烟行为就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当他们经常看到成人吸烟时,他们有可能认为吸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看到社会上以烟作为一种社交手段,他们也会加以模仿,经常与吸烟的同伴在一起。四、品行障碍吃什么药对品行障碍儿童,目前尚无特效药,视具体情况分别对症治疗,如冲动、攻击可选维思通或者小剂量氯丙嗪、氟哌啶醇、卡马西平;活动过多者,可选利他林;焦虑者选地西泮等抗焦虑药。研究发现,对于有攻击行为以及同时伴有心理障碍如情绪障碍或儿童多动症的患者而言,采用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一项研究显示,既有品行障碍又有抑郁症状的孩子,服用抗抑郁药既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也可以大大减少患者的品行问题。五、如何矫正儿童的品行障碍早期教育应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格的培养、心理的健康为基础。对已形成品行障碍的儿童,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在改善家庭环境的基础上,可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正确对待其行为表现,如有些行为习惯较顽固,则需实行行为矫正治疗和认知疗法。一早期预防早期预防对于防止品行障碍的形成极其重要。处于儿童期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尚不完善,再加上其模仿性强,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缺乏抵抗力,所以家长要注意避免孩子与不良的人或宣传品接触,并建立民主型的亲子关系。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其独特性,个体间又有明显的差异,如果父母及教师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盲目地在孩子之间进行攀比,很容易使孩子内心紧张、焦虑,这类儿童多趋向于退缩,会用攻击性行为来发泄其内心的紧张情绪。因此,父母和老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气质特征,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之心情愉快,减少紧张焦虑。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据调查,非智力因素所致的学习困难占学习困难儿童的93.1,厌学、逃学及其他行为问题明显增多,所以,早期教育应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人格的培养、心理的健康为基础。二建立法规父母、教师可和孩子一起规定一些行为准则,共同执行。必须明确什么样的行为需要加以限制或纠正,什么样的行为可给予表扬、奖励,对孩子讲明具体的要求。三奖惩分明原则上一要及时,二要说到做到,切忌随便许愿或轻易打骂。家长首先要从孩子最易改的毛病开始,再逐渐严格要求,直到全部行为问题都改掉为止。三增强法制观念通过家庭关系的改善和行为的矫正,孩子有了明显的进步,恢复了自尊心和上进心,这时是提高他们认识问题的好时机,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不良行为习惯的后果,以增强其法制观念和自控能力。四心理治疗与家校合力并重教师要了解原因,教育上对孩子对症下药。1、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2、改变教育观点和方法,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切忌过分挑剔、暴力、敌视。3、以身作则,规范自己行为,通过社会学习方法让患儿发展社会可接受的行为。4、尊重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主动与孩子商量解决面临的问题。5、家长与老师多沟通,共同配合,不要歧视、孤立孩子六、常见儿童品行障碍的分析与辅导举例一说谎 说谎就是所说的话与事实不符。幼儿偶尔说谎,人们还能容许,但经常说谎总会令人不快。幼儿的说谎问题已引起了众多幼教工作者的关注,有些家长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担心孩子品质变坏。其实,对幼儿说谎我科大可不必如此恐慌,而应仔细分析幼儿说谎的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1、说谎的类型1想象型谎言 这种谎言可说是幼儿说谎的萌芽。这类谎言多是由于幼儿年龄太小,认知水平低,经验不足,因而常把想象的事当成事实而造成的。二岁半的明明看着小强玩火车,就说我爸爸也给我买了飞机和机器猫呢!其实这只是反映了明明的良好愿望。由于年龄太小,明明还不能区分想象与事实,不知说谎是何物,也就不存在歪曲与欺骗之意。2虚荣型谎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说谎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幼儿已能意识到自己所说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或者是虚构的,但因虚荣心作祟,促使儿童去说谎。幼儿期的心理特点之一,喜欢听好话,期望被别人赞美和表扬。这也是幼儿的情感需要,由于幼儿自我中心化,有一种希望得到别人注意的心理需要。这类谎言又分为两种情形:夸张型。幼儿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得到别人的赞美,而将事情夸张。所有的桌子都是我擦的,其实只擦了一部分。这次绘画比赛我在班二画得最好,其实只是中等偏上。 虚构型。我今天在路上帮一位大爷提菜呢,骗自己,赢得老师的赞美。有时还会有小孩互相攀比性的谎言,我有这只是求一时的虚荣,炫耀而已,不同于想象性谎言。3创造型谎言 幼儿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汇集、交融到一块儿,搜集自己虚幻世界中的各种素材,进行随意的加工,编成故事、童话。编得有头有尾;说得手舞足蹈,幼儿从中获得乐趣。这不是幼儿虚荣心所使,而是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直接外露,也是思维的发散训练。4逃避型谎言 幼儿为了避免受谴责或为了推卸责任或逃避任务而说谎。幼儿因不具备逻辑抗拒能力,不容易申辨,于是说谎。这可以说是幼儿的一种防御机制。与虚荣型谎言不同,逃避型谎言的动机是为了避,如避免受罚,推卸责任,逃避任务,虚荣型谎言的动机是为了荣,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表扬或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逃避性谎言变得愈来愈合理,有时大人一时还不能觉察出来。花瓶是小猫打碎的,否则可能遭到大人的打骂。肚子疼,否则就要干活。这件事不是我于的,否则就要承担责任,受到惩罚。2、说谎的原因1因害怕训斥、打骂而说谎 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觉好奇,尤其是家里刚买回来的东阿,非要亲自动手拿一拿,仔细看一看,往往一不小心,就会弄坏东西。这时由于幼儿内心紧张而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受到父母的训斥和打骂,而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例如:大班的甜甜一次在家中不小心把镜子打破了,妈妈回来后,问镜子是谁打破的,甜甜忙推说是邻居的宁宁打破的。由此可见,幼儿在做错事情以后,内心会受到一种压迫,担心受罚,从而产生恐惧心理,诱发其说谎。2因父母的教育不当而说谎 说谎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发现幼儿说谎时父母应及时教育。但是,有时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往往就是平时父母的教育不当而导致的。例如:一天,中班的芳芳在幼儿园里拾到1元钱交给妈妈,这位妈妈忙说:妈妈给你买面包吃,并神秘地对芳芳说,要是老师问起,就说是妈妈给你的钱买的。显而易见,导致芳芳说谎,是受这位妈妈的言行影响。幼儿模仿性很强,父母的不诚实行为,不仅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会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下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种子。3因有某种愿望而说谎 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未健全,感知事物的能力和成人还有一定的差别。有时,幼儿常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并非真在说谎。例如:邻居小孩圆圆看到小朋友露露在玩小汽车,自己家里明明没有小汽车,却会不假思索地说:我爸爸给我买了好多小汽车,比你的好玩。可以看出,这种说谎恰恰反映了孩子盼望小汽车的愿望。他并非真想说谎骗人,做父母的不能加以责怪,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口中往往说的我有或我已玩过等等,常常不仅是在流露愿望,而且也是在掩饰愿望和克制愿望。3、对幼儿说谎的干预1不要轻易指责,不要简单粗暴 不要将儿童轻易指责为不诚实的人;对幼儿说谎,大人切忌进行简单和粗暴的教育,而应实事求是地分析幼儿说谎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正确措施。2从正面引导,从感性分析 要耐心、亲切地向孩子讲清道理,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和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去揭露说谎行为的丑恶。赞美诚实行为的美好,帮助孩子分清是非。3帮助儿童发展能力 家长应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控制欲望的能力,不要过度满足孩子的物欲,鼓励孩子从创作体验满足感。4奖励儿童勇于承担责任的品德 如果儿童犯了错,能主动承认,父母、老师不要急于批评孩子的过失,而应首先对儿童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的品德加以肯定。5惩罚公平、合理、要保持一致6增进儿童的自信心 父母不应该为儿童或家庭的某些状况而表现出缺乏自信。父母有自信,孩子才会有自信心面对和接受自己的现实。7协助幼儿进行补救 当儿童犯了错误后,父母应鼓励儿童承认过错,接受后果,并协助儿童进行补救。8成人必须以身作则 成人首先自己不说谎,绝对不能教孩子说谎,同时也不能只对孩子的说谎行为加以指责,而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却不加注意。9对孩子无意中造成的损失不能严加指责 34岁的孩子由于目测力、眼手协作能力差,空间知觉不准确等,常常会事与愿违地犯过错。例如,他想把杯子放到桌上,结果却放不准而失手打碎了等等。同时孩子一般好奇心强,好动,也往往会因此造成过失。例如,他会觉得呜呜叫的小警车很好玩儿,就把警车拆开来看,结果拆坏了。成人对这种情况要耐心地帮助教育,必要时可以给孩子示范动作,让孩子进行练习,以逐渐减少过失,如果成人能实事求是地对待孩子的过失,那么孩子一旦发生难免的过失,也不会因为害怕责罚而说谎。二偷窃 23岁的儿童年龄小,没有所有制的概念,东西不分你我,喜欢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从客观上讲这是难免的事情。到45岁以后,私自拿别人的东西属于不良的偷窃行为。这种行为在儿童中不少,有轻有重,轻者不算偷,重者已成陋习。1、偷窃的原因1家教不严 有的父母把孩子的要求视若圣旨,一切都给予满足,使得孩子心中没有是非标准,想得到什么东西都会毫不顾忌地去拿。而不知道私拿别人东西是社会所鄙视的偷窃行为。还有的父母往往不在意地把钱乱放,当孩子发现不征求父母的同意就可拿钱去买他所喜欢的东西,而且可以不受谴责,他就认为这是允许的行为,以致逐渐发展到任意拿别人的东西。2家教过严 孩子都希望能得到其他小朋友所有的一切,如果家长既不向他提供,又不作解释,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很可能导致他偷钱去买或从哪里拿一个回来。这是一种对家教过严的报复行为。3缺乏关注 有的孩子拿别人东西并不是真正需要这些东西,而是想通过这种行为力求得到别人的关注,这种儿童往往生活在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家庭。孩子在家中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就会从自己家里或别人家里偷了东西出去送给朋友,以换取他们的感情。4成人偏爱 有的孩子的偷窃行为是他们出于对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反抗的一种表现。例如,有的幼儿教育者总是偏爱某些儿童,当两个孩子因抢玩具发生了争吵,老师总是袒护地把玩具给他所喜欢的孩子,而批评他所不喜欢的孩子,这样就会使后者感到不公平而产生反抗,把这个玩具偷偷拿回家占为己有。5冒险心理 受电视电影的影响,有的孩子为了体验一下冒险的滋味,在一种好奇心理纵容下,也会私拿别人的东西。2、幼儿偷窃的矫正1让孩子尽早树立所有权的观念年龄太小的幼儿往往因不能区分你的、我的,而随意将自己喜欢的东西拿走。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必须责备孩子,但应及时让孩子了解所有权的含义。要让孩子懂得,不能把别人的东西随便占为己有。2及时制止孩子偷拿家里钱的行为不要以为拿家里的不算偷,在发现孩子这种情形后,如果不问明原因、及时制止,孩子的偷窃行为有可能向家门以外的地方发展。3让孩子了解偷窃的行为后果使子女意识到偷窃是损害他人利益的错误行为,提高子女判断是非和自我克制的能力。用坚决的态度反对偷窃行为,并要求孩子将偷来的东西还回去;如果已经消费,则必须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偿还。4不要用打骂等消极的方式惩罚孩子打骂等方式只会疏离亲子关系,甚至将孩子推向反面,应关心孩子的心理感受,同时适当让孩子产生内疚感。有时让孩子想想自己心爱的东西被偷的感受,也便于他推己及人,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父母要在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和希望,让孩子感到温暖体贴。对孩子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家长要耐心解释和劝解,向他指出为什么不能给他买东西,并要明确指出,任何人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满足自己的所有愿望等。三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就是攻击别人的行为,其表现就是抢人家东西,什么都要抢先,爱打人等。1、原因1教育不当现在家庭里大都是一个孩子,也比较娇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比如走路因为碰到桌子摔跤,幼儿因为疼痛而哭,成人大部分打打桌子,说:桌子不好,碰到宝宝了。采用这种办法,打打桌子,他就不哭了,因为他的注意被转移了。但是这么下去,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什么都是人家不好,没有他不好的。所以小孩总怪别人,攻击别人。2榜样不好现在有些影视片,打来打去的挺多,孩子觉得打挺好玩的,实际上就学了一些不好的榜样。再就是大人的坏榜样,有这样的画书,告诉小孩不许打人,可是他爸爸却打他,然后,孩子去告状,最后爷爷打了爸爸。大人都打人,小孩怎么能不打人呢?因此,在家里也有个榜样问题。另外,同伴之间不好的行为,小孩也要学。在幼儿园有这种现象,有的孩子打人,要是老师不注意的话,别的孩子也会跟着去打。3环境因素家庭对独苗关爱过度,对独生子女缺乏要求,以致孩子养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个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所以到了幼儿园,他就会跟人家抢东西,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还有一种毛病,可能也是受大人的影响所致,就是总看着别人的东西好,总爱攀比,人家有的,他也得有。其实有些年轻父母也不那么富裕,但人家有什么,我也得有。结果可能给孩子造成一种不良影响。2、干预1讲道理要解决行为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就是让他懂得什么对与什么不对。应该让他逐渐认识到:不都是人家不好,自己也有错的时候。有的老师还说自己错了呢,那么是不是你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呢?幼儿园小孩子很怕孤立,大家一起玩的时候,罚他一个人站在旁边,也算是一种惩罚。但是不能长时间罚站,否则就是一种体罚了。又比如大家都出去玩了,可以让他一个人呆在屋里。当然不能无缘无故地剥夺孩子的游戏权,只能是偶尔采取这种办法,目的是为了让他知道不能打人,不能攻击,不能抢别人的东西,要讲道理,要守规则,集体有集体的规则。2要让他有情感体验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要让他有情感体验。应当说,光讲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触动他,解决不了问题。比如,他打了别人,人家疼,就要让他体验到疼的滋味。当然不能打他,让他通过挨打来体验疼,但是,可以让他通过回忆摔倒的疼痛来体验别人的不舒服。四破坏性行为幼儿经常故意打破学校或者邻居的玻璃窗、灯泡,故意搞脏别人晾晒的衣服、床单等,这种以损坏他人的财物为乐的行为,就是破坏性行为。幼儿的有些行为从表面上看是破坏性的,但仔细分析,其目的很多是建设性的。例如,他们把玩具拆开,想了解它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幼儿是通过这种行为来探究和认识事物的,这类行为是健康的行为,不是破坏性行为。1、原因1由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有的孩子经常受到欺负和讥笑,自己又缺乏说理、辩解的能力,便采取偷偷摸摸搞一些破坏性行为来报复。2由不愉快情绪引起的宣泄有的孩子好生气,总感到心烦意乱,容易把这种情绪发泄到周围事物上,如摔门、敲桌子、乱丢东西等。当孩子受到挫折而极度烦恼时,也可能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发泄怒气。3为了炫耀自己能干有的孩子错误地认为,打碎玻璃,破坏他人的财物是一般孩子所不敢做的,而自己干了,以此作为炫耀自己的资本,认为自己比谁都能干。案例分析请仔细研读下列品行障碍的各类型案例分析,如果你是教师,你会怎样做?1、对抗性违拗案例视频2、攻击性行为案例视频3、品行障碍案例14、品行障碍案例25、破坏性行为案例视频6、强迫行为案例7、偷窃案例视频8、综合品行障碍案例9、综合性品行障碍案例视频对抗性违拗案例 超超,女,5岁,因经常与家长、老师作对前来咨询。诊断:对抗性违拗。症状表现 孩子出生无异常,生长发育正常,家庭生活和谐,适龄入园,学习中等。父母2年前因故离婚,孩子判给母亲,开始时孩子情绪较低落,后来慢慢适应了,每2个星期孩子会去父亲那里。父母亲离婚1年后,父亲再婚,孩子不太愿意去父亲那里。近1年,母亲发现孩子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什么事情都喜欢自作主张,我行我素,受家长责备则大发脾气,或干脆不理人,有时还故意捣乱,将母亲刚收拾好的房间搞乱。做错事总是找很多理由推卸责任。在幼儿园则喜欢与老师作对,上课故意大声讲话,破坏课堂纪律,有时还喜欢捉弄老师,对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教育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与同伴关系一般,未发现孩子说谎、偷窃、打架行为。 体格检查:智力正常,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身体其他系统未发现异常。 精神检查:意识清晰,接触欠主动,对检查合作,漫不经心,态度傲慢,喜欢反问医生,爱以作对的口吻回答问题。对家长所述情况,都有自己的解释,认为都是家长老师的过错,自己没有错。分析 孩子美好的童年生活由于父母的离异突然遭到破坏,但在母亲和父亲的关怀下,尚能调整自己不平衡的心理。当父亲再婚后,在孩子的心里,感觉父亲对自己的爱被别人抢夺,自己被父母遗弃,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对成年人强烈的不满情绪,随即以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抗,以引起周围人对自己的关注。教育辅导建议1、认知治疗。给孩子讲道理,提高其认识,使其逐渐尊重老师和家长。2、行为治疗。让孩子进行一些良好行为的训练,有效运用表扬和鼓励机制。3、热爱孩子同时适当从严要求。4、父母和老师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满足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减少孩子的对抗情绪。攻击性行为案例视频:不认真听讲;视频:欺负小朋友 5岁的男孩小冬在幼儿园上中班,但是每天家长从幼儿园接他回家时,经常发现他脸上身上被划得伤痕累累,不是这儿破了,就是那儿伤了。原来他在幼儿园常常和别的小朋友打架,起因都是他欺负别人。父母为此对他进行了严厉的管教,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却依然如故。分析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时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等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些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等。 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育方法问题。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溺爱的教养态度,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样,娇宠和放纵能导致孩子的为所欲为,使孩子稍不如意就会采用攻击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二是模仿的原因。如果孩子的父母、亲属经常在家庭中表现出攻击行为,或孩子经常看带有攻击性行为内容的电影电视节目,也能使孩子逐渐养成攻击性行为。教育辅导建议 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进行矫正。教师和父母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像明明这样有攻击性行为的独生子女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起孩子多方面的兴趣,陶冶性情,从而达到根治攻击行为的目的。 具体的方法有: 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 培养文化兴趣,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径,多引导孩子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孩子恢复心理平衡,逐渐转移攻击性行为。品行障碍案例1案例皮皮,男孩,8岁,爱欺负同学,打架、说谎、破坏公物2年。 孩子父亲是工人,初中文化,嗜好抽烟、打麻将,近年因工厂不景气下岗在家,靠几百块钱的救济金过日子,沉湎于打麻将赌钱,夫妻关系较紧张,经常为生活琐事争吵,打闹。对孩子教育不闻不问,动则打骂孩子,偶尔心情好时,孩子想买什么玩什么就买什么。母亲是家庭主妇,初中文化,孕期基本正常,孩子剖腹产出生,人工喂养,1岁左右会讲话,未经爬行就会走路。母亲反映孩子从小较缠人,爱与父母对抗,喂养困难。皮皮3岁上幼儿园,经常欺负班上的小朋友,抢别人的玩具。当初父母不以为意,还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干,将来在社会上不会吃亏。孩子上小学后,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捉弄同学。现读二年级,学习成绩差,与老师、同学关系不好,爱随便拿同学的东西,同学不给,就打同学;破坏学校的公物;说谎;有时偷父母的钱;逃学不上课,在商场、游戏机室游荡;爱顶撞父母,不听管教,甚至打妈妈。 检查:孩子神志清晰,对答切题;随便动诊室里的东西,对医生不礼貌。闹着去麦当劳,母亲不同意他就躺在地上哭闹,被医生批评后大发脾气,拍桌子、踢门、打医生。 最后诊断:品行障碍。分析 品行障碍,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出现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一系列行为。在儿童期主要表现为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青少年期还可以表现为触犯法律。教育辅导建议 家长除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配合做好心理治疗外,还要: 1改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以正面教育为主,切忌过分挑剔、暴力、敌视。 2教师和家长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社会学习的方法让患儿发展社会可接受的行为。 3尊重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主动与孩子商量解决面临的问题。 4家长与老师互相沟通,共同配合,不要歧视、孤立孩子品行障碍案例2案例美玫,女,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因经常撒谎,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前来咨询。诊断:品行障碍。 孩子的亲生母亲吸毒,孩子是私生子,1岁多时被母亲遗弃街头,被收容所收容一段时间,后送到儿童福利院,3岁时被养父母领养。孩子与周围人关系较差,常常表现出敌对态度,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好坏,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理会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养父母的耐心引导下,不良行为渐渐改善,与养父母关系融洽,对养母较依赖。据幼儿园老师反映,这孩子接受能力较强,不合群,与小朋友不能友好相处,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我行我素,玩角色游戏时,自己喜欢的角色就参加,不喜欢的就走开,不听老师指挥。适龄上学,常违反课堂纪律,不理会老师的批评;上课坐不住,擅自离开座位,去外面玩耍,对老师的处罚无动于衷;学习成绩中下;经常欺负同学,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定要拿到;经常偷同学或家长的钱常常撒谎,如受老师批评就告诉家长说老师表扬自三,作业未完成就说没有作业做等等。对别人说自己是坏孩子无所谓,对自己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无所谓,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觉得死比生存更舒服。 体格检查:智力正常,孩子的背部、腹部、双手臂隐约可见创伤后留下的较大疤痕,身体各系统发育正常。 精神检查:孩子意识清晰,无礼,对答切题,喜欢回避咨询师的问题,坐不住,随便动诊室的东西。 处理:药物治疗 行为治疗分析 患儿是私生子,因母亲吸毒,从小在个不健康、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孩子长到3岁多时已受尽生活的磨难,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失去了信心,失去对他人的信任,认为活着就是受罪,不如死去舒服。由于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良好的行为习惯殳法形成,不良行为习惯越来越严重,最后导致品行出问题。破坏性行为案例视频;视频案例表现:六一儿童节爸爸妈妈送给钢钢一个遥控玩具小汽车,钢钢拿到玩具后迫不及待地操纵起来,只见小汽车一会前进,一会儿倒退,一会儿左转,一会儿右转。可是等妈妈烧好饭进房间叫他吃饭时,却见小汽车已被拆坏了。平时钢钢在家里或幼儿园经常如此,把玩具等物品搞坏,把书撕烂诸如此类的破坏性行为,令钢钢父母和老师深感头痛。分析当出现钢钢这种行为时,有的家长或老师因此而打骂孩子,有的束手无策,甚至有的家长就此不给孩子买玩具图书,有的老师不给孩子玩玩具,不给孩子看图书,以示惩罚。其实成人应先冷静地分清什么是真正的破坏性行为。有些孩子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是破坏性的,但分析其目的却是建设性的、有意义的探索行为。因此,成人必须具体分析导致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孩子的破坏性行为一般有下列因素引起:由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有的孩子经常受到同伴或成人的欺侮和讥笑,自己又缺乏说理、辩解的能力,因而便采取偷偷地搞一些破坏行为来报复。如果孩子经常受批评,得不到鼓励,便会自暴自弃地采取严重的破坏行为,认为你说我不好,我就不好,看你拿我怎么办?对于这样的孩子,成人首先要消除他们的敌对情绪,并帮助他们懂得搞破坏并不能表示自己强大,只能更加失去大家的尊重和喜爱,只有经常为大家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尊重和喜欢。由好奇心引起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拆坏玩具,是想了解它的内部构造或某方面的功能,如钢钢拆坏汽车是想知道它怎么会开动,又是怎么听遥控器指挥的。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想了解它怎么会响的。应该说,这些都是幼儿想通过破坏性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以增进知识的一种探索行为表现。父母首先应该积极支持、鼓励和保护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也要告诉孩子一些知识和道理,同时也应让孩子明了,在他们破坏一些物品或玩具以探个究竟之前最好先问问父母,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答案,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对玩具或物品进行研究和拆卸,不可以自己随意妄为,这样容易出危险,对安全不利。 由不愉快的情绪引起的发泄。有的孩子错误地认为,摔东西、敲打东西、乱丢东西等行为可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当他们受到挫折而极度烦恼时,往往就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发泄怒气。对于这些孩子,成人一方面要热情关心他们,在他们遭受挫折时及时地安慰他们,缓解他们不愉快的情绪;另一方面要严肃地帮助、教育他们要爱惜物品,指出通过破坏性行为来发泄怒气是不对的,对人对己都不利。为了炫耀自己能干。有的孩子错误地认为,打碎玻璃、损坏他人财物是一般孩子不敢干的,而自己却干了,便以此作为向人炫耀的资本,认为自己比谁都能干,是大英雄。对于这些孩子,成人要帮助他们分清英雄和强暴、野蛮的界限,使他们懂得损坏他人财物是一种强暴、野蛮的不文明行为。总之,要热情、耐心地引导和帮助有破坏性行为的幼儿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并加以克服,要尽量减少压制和惩罚,以免他们的破坏性行为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教育辅导建议1、分析孩子破坏性行为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2、认知教育。给孩子讲道理,提高其认识。3、转移注意力。提供玩具或吸引孩子进行其他有兴趣的活动。4、冷处理。待孩子发作完后在耐心交谈,会取得较好效果。5、有效运用表扬鼓励机制。当孩子情形好转时及时表扬奖励。6、引导孩子制怒的方法强迫行为案例案例 5岁的芳芳特别贪玩儿,玩起来总是忘了回家。有一次白天玩儿得太兴奋,也太累了,晚上躺在床上,沉沉地睡去,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画了个大地图。芳芳3岁就不再尿床了,5岁了却又尿床,爸爸、妈妈觉得芳芳挺怪,便拿着她画的地图取笑她,芳芳望着那羞辱的标志,脸羞得通红。不久,亲戚来家里串门,妈妈在亲戚面前提起这件事儿,亲戚又开芳芳的玩笑,芳芳难堪地躲到自己的房间里。自尊的芳芳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能尿床了。每次睡觉前,芳芳要解小便,睡下后不久,芳芳又起来小便。渐渐地,她在夜间小便的次数越来越多,不仅是在晚上,白天她也时常去小便,人慢慢瘦了下来。这种状况至今已近一年,芳芳虽然再没有尿床,可她总是担惊受怕,夜不安眠,而且每天频繁要小便。妈妈担心芳芳有什么病,带她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没有发现任何身体功能异常。分析 芳芳的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强迫行为。强迫行为的特点是:重复地进行某些活动或动作,明知不必要,但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一个正常的孩子,在他发育的早期,也可能有轻度的强迫性表现。如有的孩子走路时,喜欢抚摸路边的电线杆;有的孩子喜欢用脚踢小石子;有的孩子爱反复地计算窗栏或阳台栏杆的数目等。这类行为不伴有任何情绪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但是,有的孩子,除了强迫行为外,还常伴有其他强迫性症状,如强迫意向、强迫观念、强迫情绪等,这就要引起家长重视了。 有强迫行为的孩子,总是不厌其烦地刻板地重复着一些行为,如果你干涉他,不让他这么做,他们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发脾气。有些孩子还会整天闷闷不乐,沉默寡言。 孩子出现强迫行为,往往与家庭及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紧张氛围有关。家长胆小怕事,过分谨慎,缺乏自信心,做事好紧张,孩子也会受到传染,易形成拘谨、胆小、呆板、怯懦的性格。而有这种性格的孩子,则易出现强迫行为。 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时常训斥、苛责孩子,也极易诱发孩子的强迫行为。芳芳的强迫排尿行为,就是在不堪外界讥笑的精神压力下越来越严重。教育辅导建议 对待孩子的强迫行为不能操之过急。有些教师和家长对此过分焦虑,甚至企图用惩罚的办法加以制止,结果非但不能改变孩子的强迫行为,而惩罚给孩子带来的紧张、恐惧,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焦虑,使强迫行为更加频繁。当孩子刻板地重复某一行为时,我们最好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温和地对他说:做点别的事好吗?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会让孩子在忙碌中感到充实,而无暇去重复那些刻板行为。 孩子一旦陷于强迫行为的焦虑中时,给孩子讲一些轻松的故事,让他听听音乐,孩子会转移注意力,使紧张的情绪缓解。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必须的,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得有个过程,切忌不要过早地强迫孩子接受训练,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产生紧张的情绪。 教师和家长在矫正孩子的强迫行为之前,应首先反躬自问:孩子的问题与自己有关吗?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恰当?如果我们一方面急于给孩子矫正,一方面又让孩子生活在紧张的家庭氛围中,岂不是在做无用功偷窃案例视频案例 5岁的乐乐在幼儿园或别的小朋友家玩耍时,经常出现顺手牵羊的行为,把玩具偷偷地带回自己家。妈妈为此曾严厉批评过他,但以后偶尔还会出现同样的事。分析幼小的孩子多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拿走别人的东西,是无心的,因此并不能算是偷窃。因为虽然多数儿童在四五岁时有了物体的归属权的概念,但一是自制力不强,对物品的渴望很容易战胜自己的理念;二是这种归属权的概念很模糊,一旦有一次把别人的东西成功地带回家,需要被满足的感觉会促使他去拿第二次、第三次,从而形成不良的习惯。辅导建议 面对这种情况,老师或父母不要惊慌失措,夸大孩子这种行为的严重性,而是: 1帮助孩子掌握所有权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强调物品的所有权,这方面,成人以身作则很重要。 2尊重孩子自己的所有权。 因为只有孩子自己物品的所有权被尊重,他才会更加深这种意识,学会尊重别人的所有权。 3在行动中体会所有权。 如在家庭中把家庭成员独用的物品写上名字、标出记号,当孩子出现顺手牵羊的行为时,要求孩子亲自送还物品并道歉等综合品行障碍案例案例 某男,11岁,自幼顽皮多动,做事冒失,不考虑后果,对学习一贯不认真,做作业粗心、马虎。凭小聪明,成绩中等。在学校里常常旷课,在外游荡,以致两次受学校纪律处分。经常无故外出不归,露宿街头、下水管道、屋檐下、车站和码头等处。对自己的外流行为从不以为是错。过去外流回家后常挨揍,后来整天被锁在家中。患儿除偶尔偷父母的钱、粮票外,无其他偷窃行为。好斗,好惹事生非,好说谎。无其他精神症状。患儿系足月平产,第4胎,1岁多能走会讲,智力发育好,至今仍有尿床习惯。父母非血缘婚,有一弟已9岁,在患儿影响下,常常两兄弟一起外流不归。家中无精神患者。 体检:发育营养可以,神经系统无异常。 精神状态:衣饰齐,被动接触好,未发现思维结构障碍,未见妄想、幻觉。诉说自己外流时在街上逛,在汽车上睡很冷,有时也很饿,但不想家,一有机会就想到外面去游荡,有时找人讨钱,有时在家中拿点钱买吃的,但不敢去偷别人。智力好,情绪正常,自尊心低,自知力存在。这是一例同时有几种品行问题的案例游戏辅导下列游戏是专门针对有品行障碍的儿童或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而设计的,你能在班里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尝试实施吗?你自己能设计辅导游戏吗?游戏名称:来,一起玩活动目的:给孩子一个发挥自己潜力的天地,让学生感受玩沙子的乐趣,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制作出不同的造型来,并在游戏中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创造。活动时间:视情况而定。30_40分钟或稍作延长。活动准备 1天气晴好时,设置一个堆满沙子的小场地或利用学校沙坑。 2堆沙工具,如:小铲,圆筒,模子 3可布置成海滩的样子。如画一个卡通的大太阳,以蓝色为环境色,伴有优美轻松的音乐。活动过程 1游戏活动的导人。 让学生来到场地,看一看环境。教师可作为一名导游介绍一下海滩风光,让学生感受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沙子变成城堡、动物、小山、房子等有趣的图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玩沙子。 孩子们可以自由组合或34人为一组,一同用沙子痛痛快快地玩一玩。 让学生在游戏中去发现工具的用处。游戏中可相互介绍方法。 进行一次比赛,比一比谁的作品最棒。教师加以奖励。大家共同欣赏,说一说各自的体会和创作经验。 面对自己的作品介绍一下,像小导游一样编说一段美丽、动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以启发儿童的想象力。3总结。 教师可以设置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最佳雕塑奖以此鼓励学生,也可用讲一段童话故事来结束活动。画一画:根据自己所玩、所讲,画一幅相关的想象画。讲一讲:利用美丽的图画,让孩子们编一段小故事,也可加上动作表演。拓展阅读请阅读下列文章,分析思考:文中作者提出的观点与本章所述观点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何启示?1、品行障碍2、反社会性人格障碍3、什么是儿童的行为及品行障碍4、信任-可防止孩子说谎5、怎样看待孩子说谎参考文献:刘维良编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20XX1月第1版。品行障碍文章来源:雷雳主编: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科学出版社,20XX7月第1版品行障碍在小学生中颇为常见,过去被认为主要是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问题,但现在却成为世界上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许多地区,成立了由教育家、社会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童精神病学家、儿童少年卫生工作者等组成的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对这类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探讨。 一般说来,小学生品行障碍在男孩中较多见,但近十多年来,女孩出现品行问题者有增多趋势。 小学生品行障碍多种多样,有些不十分严重,但有些则性质严重,甚至构成违法行为。有些问题是自幼即已养成,以后愈来愈严重;而有些品行问题,则是到一定年龄后才出现。且常常几种不良品行问题,出现在同一个小学生身上。病例 某男,11岁,自幼顽皮多动,做事冒失,不考虑后果,对学习一贯不认真,做作业粗心、马虎。凭小聪明,成绩中等。在学校里常常旷课,在外游荡,以致两次受学校纪律处分。经常无故外出不归,露宿街头、下水管道、屋檐下、车站和码头等处。对自己的外流行为从不以为是错。过去外流回家后常挨揍,后来整天被锁在家中。患儿除偶尔偷父母的钱、粮票外,无其他偷窃行为。好斗,好惹事生非,好说谎。无其他精神症状。 患儿系足月平产,第4胎,1岁多能走会讲,智力发育好,至今仍有尿床习惯。父母非血缘婚,有一弟已9岁,在患儿影响下,常常两兄弟一起外流不归。家中无精神患者。 体检:发育营养可以,神经系统无异常。 精神状态:衣饰齐,被动接触好,未发现思维结构障碍,未见妄想、幻觉。诉说自己外流时在街上逛,在汽车上睡很冷,有时也很饿,但不想家,一有机会就想到外面去游荡,有时找人讨钱,有时在家中拿点钱买吃的,但不敢去偷别人。智力好,情绪正常,自尊心低,自知力存在。这是一例同时有几种品行问题的案例。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品行障碍有攻击性行为、说谎、欺骗、偷窃、破坏行为、对抗行为等。下面逐一介绍说明。攻击性行为一般将能引起别人对立和争斗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在小学生中,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当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虑不安、暴怒,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别人的东西等方式,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的对立和争斗。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针对教师和同伴,更多的则是针对自己的父母,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性,在小学低年级最为常见,到小学三年级以后就逐渐减少了。一、表现特征小学生攻击性行为有以下主要表现:1、言语较多,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并时常讲粗话、骂人。2、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任性执拗,喜欢生气,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叫喊、扔东西或以头撞墙等;有的还可能表现出一种屏气发作,即大声号哭之后,呼吸短暂停止,严重时可伴有发绀和痉挛现象。3、易冲动。自控力差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咬人、推人、踢人等,惹事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小的儿童。引起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遗传因素从有攻击性行为的小学生的父母身上有时也可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有关专家研究认为,这些大人可能存在着某种微小基因缺陷。2心理因素一般说来,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多动症患儿因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有激动,便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3教育因素小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常与教育不当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吃亏,常教育孩子:如果别人打了你,你就狠狠地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如果孩子被人打而孩子又未还手,家长就对孩子骂道:真蠢,别人打你你都不知道还手啊!有的家长当别人向他反映:你的孩子今天打了人时,不仅不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还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家小孩是有点调皮,但人家不先动手打他,他是绝对不会先动手的。很明显,家长在袒护自己的小孩。由于家长这种偏袒,使孩子产生了一种随时可以攻击别人的合理感,特别是在攻击行为中占了便宜、得到了好处的孩子,更是攻击欲增强,攻击性行为加重。4模仿因素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模仿性强,许多攻击行为都是从父母、同学等周围人那里和电视中模仿学习而来。如有的父母惯用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学着用父母这种方式来征服其他同学。有关资料表明,电影、电视中攻击性行为对儿童影响较大,小学生许多新奇古怪的攻击行为都是从电影、电视中模仿而来的,特别是那些受赞扬的攻击行为,小学生更易模仿。因此,常看那些暴力武打影视片的小学生易出现攻击性行为。5饮食因素有攻击倾向的小学生,在摄人过多的糖后更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品行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