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五首》(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0562101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五首》(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五首》(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17《古诗五首》(第1课时)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五首(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朗读、欣赏、背诵并默写前三首诗。2、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的思想感情。预习指导(第一阶段)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写作背景。王维:李商隐:郑谷:2、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给下列问题:(1)注音: 绮窗( ) 着花( ) 涨秋池( ) 淮上( ) 潇湘( )(2)杂诗的作者是_,_代诗人,字_,他的诗具有“_ _”的特点。(3)夜雨寄北的作者是李_,字_,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_”3、朗读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注意读出节奏,把握感情,可以在小组内朗读,也可以自己朗读,看看谁读得好。课后巩固练习基础巩固1解释下列诗句中有关词语的意思。(1)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2)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 话:_2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能力提升1下列对诗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 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 “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乐的谈话材料。2.下列对杂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异地忽然见到来自故乡的朋友,十分欣喜,慢慢地问起家乡的事。B.“应知”二字意为“应该了解”,略带主观臆测,形象地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态。C.问“故乡事”却只问窗前寒梅,说明“寒梅”与他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寒梅使他想起亲情,想起友人围炉夜话时的温馨“寒梅”已不是一般的自然景物,而是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D.诗中的“我”是一个寻常游子,虽然饱经风霜,在尘世中却依然保持着对家乡对亲人的热爱。自我评价:书写 分 准确率:优 良 中 差 心得体会: 教学过程(第二阶段)(一)预习检测1、小组长检查预习指导的内容。2、朗读前三首诗歌。(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1. 学习杂诗久别遇故乡人,应问之事何止万千,作者为什么独问“寒梅着花未”? 这首诗寄托了作者什么情感?2、学习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创设了一个怎样的情境?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学习淮上与友人别诗歌是怎样借景抒写握别之情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三)拓展延伸有感情朗读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 并背诵下来。当堂检测(第三阶段)1、借问花表达对故乡思念的诗句2、想象朋友相见共叙友情的句子3、写难舍难分不忍离别的句子4、借杨花渲染依依难舍的句子是作业背诵并默写所学的三首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