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课后练习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6989252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课后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年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课后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年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课后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题一: 下列用途利用了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木炭用作吸附剂 B生石灰用作干燥剂C氧气用作助燃剂 D氮气用作保护气题二: 下列物质的用途只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致冷剂 B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C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 D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题三: 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导电性 B. 可燃性 C. 延展性 D. 挥发性题四: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 天然气用作燃料C. 液氮用作冷冻剂 D. 银用于制作导线题五: 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 食品包装充氮气防腐B. 活性炭吸附有毒气体C. 氧气作高能燃料D. 二氧化碳作化工原料题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臭氧是淡蓝色气体,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材料2复印机在工作时,会因高压放电产生一定浓度的臭氧。长期吸入大量臭氧会引起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中毒性肺气肿。材料3臭氧发生器是在高压电极的作用下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臭氧(化学符号为O3)的装置。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请总结臭氧的有关知识:物理性质:_;化学性质:_;用途:_。 题七: 化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现有四种物质:小苏打干冰氮气熟石灰。请选择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2)食品工业中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_。(3)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_。(4)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题八: 下面几种物质的具体应用,分别利用的性质是:(1)干冰用于人工降雨_。(2)“金粉”(黄铜粉)用于装帧烫金_。(3)紫甘蓝汁液用作酸碱指示剂_。(4)浓硫酸用作干燥剂_。题九: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的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烧制瓷器 D冶炼生铁题十: 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菜刀生锈 B. 榨取果汁 C. 火柴燃烧 D. 光合作用题十一: 下列过程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高粱酿酒 B. 煤气燃烧 C. 海水晒盐 D. 高炉炼铁题十二: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煮熟鸡蛋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C燃放鞭炮 D用小苏打发酵面粉题十三: 纯净物M在密闭容器中微热就分解为NH3、H2O和CO2,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AM由四种元素组成 BM的化学性质很稳定CM中有氨气 DM可能是碳酸氢钠题十四: 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燃烧y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只有燃烧x和y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y、z分别是( )ACH4H2 COBCH4COH2CCOCH4H2 DH2CH4CO题十五: 如图所示反映了某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 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C. 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D. t1时,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题十六: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可能是单质 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题十七: 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下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请回答:(1)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2)下列关于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填写序号)。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3)从变化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过程的一条宏观信息是_。题十八: 微粒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之一。下图是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填序号)。(2)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分析以上微观过程,你能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_。题十九: 为了研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如图所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请分析有关问题:(1)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_。(2)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为27.6 g,则图中托盘天平的游码读数为_g。(3)白磷燃烧:白磷燃烧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提示:白磷燃烧现象与红磷相同)_。(4)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他感到困惑:其他操作均正常,实验现象与数据为何与预测结果不符?你认为出现该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最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_(填序号)。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变少B.该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C.空气的浮力作用干扰了实验结果D.生成气体的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5)反思:白磷燃烧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_。题二十: 某小组的同学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以验证铜片在空气中灼烧后,表面生成的黑色物质确实是铜与氧气化合生成的CuO,他们进行了以下实验:(1)由上图两个实验步骤判断:灼烧后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是_。(2)为进一步证明步骤二铜片表面黑色物质的是什么,他们选用了以下装置继续进行实验:(已知无水CuSO4遇水会变成蓝色)该同学向A装置中通入纯净的CO,为检验反应产物,A的右边应连接_装置(填编号),所选装置中的实验现象为_;此方法仅用上述所选装置进行实验有明显的缺陷,要弥补这个缺陷,应采取的措施是:_。(3)结论:若该同学在实验过程中A、B两套装置都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则可以证明该黑色物质是_。题二十一: 学习化学后,我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1)已知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别为:两种原子中相等的是_(填字母)。A. 质子数 B. 电子数 C. 第一层电子数 D. 第二层电子数(2)保持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名称是_。(3)如图所示是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的微观模型图,请在下图方框中以图示的方式完成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图中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题二十二: 宏观与微观的桥梁粒子结构模型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化学家通过模型来说明他们心目中粒子的“模样”,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解释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化的方法是化学科学重要的思想工具。试回答下列问题:(1)原子的结构一百多年来,化学家借助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逐渐揭开了原子构成的神秘面纱,并通过不断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原子结构理论。上图两种模型是汤姆森和卢瑟福分别于1897年和1911年提出的,其中(填代号,下同)_是由汤姆森提出的。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学说中,汤姆森的观点是(填代号,下同)_,卢瑟福的观点是_。A原子是不可分的 B原子是可分的C原子呈球形D在球体内充斥着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E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F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G电子带负电H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内高速运动(2)离子的结构在初中化学中,离子的结构可以用离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在下图中:属于阳离子的是(填代号,下同)_,属于阴离子的是_。(3)分子的结构下图中()和()分别是两个分子的微观结构模型。你认为它们所代表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相同?_,二者是不是同一种物质?_。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真题赏析题一: A详解:木炭用作吸附剂,是利用了木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利用了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氧气用作助燃剂,是利用了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稳定性,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本题应选A。题二: A详解:“干冰在舞台制雾时作致冷剂”是利用了干冰易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小苏打在做馒头时作发酵剂”是利用了小苏打能够与馒头发酵时产生的酸发生反应产生气体的化学性质;“还原铁粉在月饼盒内作除氧剂”是利用了铁能够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性质;“生石灰在某些食品袋内作干燥剂”是利用了生石灰易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性质。本题应选A。题三: B 详解:导电性、延展性、挥发性等性质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以上性质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燃性需通过发生燃烧现象才能得出,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题四: B详解: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能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的化学性质;液氮用作冷冻剂是利用了液氮沸点低的物理性质;银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银具有优良导电性的物理性质。本题应选B。题五: C详解: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很难和其他物质反应,因此可用氮气防腐;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因此可吸附有毒气体;氧气没有可燃性,因此不能做高能燃料;二氧化碳能做汽水等,因此二氧化碳是一种化工原料。题六: 淡蓝色气体 具有强氧化性 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详解:颜色、状态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氧化性、还原性(得氧被氧化、失氧被还原,以后学习)均属于化学性质;因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杀死细菌和病毒,其用途常有: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等。题七: (1)(2)(3)(4)详解:(1)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2)小苏打(碳酸氢钠)易与面食发酵时产生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面食松软多孔,是食品工业中发酵粉的主要成分。(3)熟石灰(氢氧化钙)是一种弱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4)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题八: (1)升华吸热 (2)颜色和金属光泽(3)遇酸碱发生特定的颜色变化 (4)具有吸水性详解:(1)干冰指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能够吸收大量热量而使环境温度降低,因此可用于人工降雨。(2)“金粉”即黄铜粉(铜锌合金)具有和黄金相似的颜色,且有金属光泽,因此可用黄铜粉装帧烫金。(3)紫甘蓝的汁液遇到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用作酸碱指示剂。(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用于干燥不能与其反应的气体。题九: B详解:粮食酿酒、烧制瓷器、冶炼生铁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纺纱织布只是形状发生变化,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题十: B详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菜刀与水和空气接触,生成红褐色的铁锈,A项发生了化学变化;榨取果汁仅是物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B项属于物理变化;C项火柴燃烧是化学变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在光照与叶绿素的条件下生成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D项是化学变化。题十一: C详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高粱酿酒、煤气燃烧、高炉炼铁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海水晒盐仅是将水和食盐分离,该变化过程中不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题十二: B详解: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的缘故,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因此不涉及化学变化。题十三: A详解:纯净物M受热可分解为NH3、H2O和CO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NH3、H2O和CO2中共含有N、H、C、O四种元素,故M也由这四种元素组成,则M不可能是碳酸氢钠(NaHCO3),A项正确、D项错误;由M微热就分解可知M的化学性质不稳定,B项错误;M是一种纯净物,故其中不含氨气,C项错误。题十四: C详解:可燃物燃烧时,生成为其组成元素的氧化物,可燃物中若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则还会生成一氧化碳,若含有氢元素,燃烧后就生成水。由题干信息可知,只有y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说明y、z中含有氢元素,而x中不含氢元素;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只有x和y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x、y中含有碳元素,而z中不含碳元素。因此,x中含碳元素但不含氢元素,y中既含碳元素又含氢元素,z中含氢元素但不含碳元素,故x、y、z分别是CO、CH4、H2。题十五: C详解: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可推断出该反应是丙分解产生甲和乙的反应,发生的是分解反应,A项错误、C项正确;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不能反映物质构成分子的相对质量大小,B项错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丙的质量等于生成的甲和乙的质量和,而图象中,t1时丙的质量是没有参加反应的丙物质的质量(或剩余的丙物质的质量),该数值不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D项错误。题十六: C 详解:解题的关键是找出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改变量。已知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设为100 g。则甲、乙两物质的质量分别由70 g和14 g变为42 g和8 g,甲、乙两物质都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分别为28 g和6 g;丙物质的质量由6 g变为40 g,则丙为生成物,生成丙的质量为34 g,丁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则丁可能未参加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该反应的符号表示式可写为“甲+乙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反应特点,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的生成物比反应物的组成复杂,一定属于化合物;只有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之和才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本题只有C项中的说法正确。题十七: (1)2H2O2 2H2O(2)C(3)变化表示物理变化详解:(1)通过反应前后对比观察可以看出:反应前后没有相同的分子,即反应后的分子都是生成物,然后根据每个小球所表示原子的种类,可知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反应的条件是点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2)变化为水蒸气降温后变为液态水的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大小、种类、数目均不会发生改变,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3)由变化可以看出,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的排列方式或距离发生了改变。题十八: (1)(2)2H2O2 2H2O(3)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合反应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属于化合物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答案合理即可)详解:(1)由物质的微观构成模型图可以看出,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单质,水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属于化合物,所以属于氧化物。(2)由微观构成模型图可知:反应前有2个氢分子、1个氧分子,反应后只有2个水分子,所以化学方程式是2H2O22H2O。(3)根据各物质的微观构成模型图可知: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类别等;分析反应的示意图可知: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的类型等。(答案合理即可)题十九: (1)防止白磷燃烧放热炸裂锥形瓶底 (2)2.6(3)产生大量白烟,气球逐渐胀大 (4)C(5)遵守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详解:(1)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2)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为27.6 g,则图中托盘天平的游码读数为:27.6 g-20 g-5 g=2.6 g。(3)白磷燃烧生成的白色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在空气会成白烟,因此将观察到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燃烧放出的热量使容器中的气体膨胀而将气球逐渐胀大。(4)膨胀的气球在空气中会受到空气对它的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导致天平左盘质量减轻而使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5)一切化学变化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这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因而会使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题二十: (1)碳粒 (2)B 石灰水变浑浊;用点燃的酒精灯点燃尾气,将产生的尾气转化成无毒的CO2除去 (3)CuO(氧化铜)详解:通过实验对比发现:铜片被烟薰后,表面附着的黑色物质能被擦去,而灼烧后的铜片表面的附着的黑色物质不能被擦去,说明铜片灼烧后表面附着的黑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碳粒的新物质;由金属的化学性质可知,铜在空气中被灼烧后会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为验证铜片表面的附着的黑色物质是否为氧化铜,应在装置后连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表明铜片表面的附着的黑色物质就是氧化铜;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不应将实验残留的一氧化碳排入空气,以免污染空气,而应在装置后添加一盏燃着的酒精灯,将残余的一氧化碳燃烧掉(转化成无毒的CO2除去)。题二十一: (1)C (2)一氧化碳分子 (3) 详解:(1)对比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两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分别为6和8,核外电子数也分别为6和8,第二层电子数分别为4和6,只有第一层电子数相等(都为2)。(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则保持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一氧化碳分子。(3)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以确定反应前的方框中CO分子的数目。题二十二: (1)A BCDG BCEFGH (2)B AD (3) 相同(或:是) 不是详解:(1)20世纪初汤姆森提出了原子的枣糕式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内,而电子却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1911年由卢瑟福提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直径很小的核心区域,叫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作无规则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两位化学家认为原子均是可分的。(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当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为阳离子。(3)化学式能反映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由图中可知两个分子均是由2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6个氢原子,化学式相同;同种物质还要求构成该物质的分子中原子间的结合顺序相同;由图可知构成两种分子的原子间的结合顺序是不同的,所以图示两个分子不是同种的分子,分别构成不同的物质。- 1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