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测评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2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6683907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测评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测评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单元测评3(含解析)粤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综合测评(三)(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阅读理解(50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旧信重读黄静芬被精心保留下来锁在抽屉中的一叠信件,似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当你涉过时间的千山万水,于一个偶然,目光重新投回起点,你惊奇地发现,你所经历的一切仍伫立在奔腾不息的河川上,像一角冰山,通透、晶莹,不曾因为年深月久和日晒雨淋而消融。于是,你停下急匆匆旅行的脚步,择一处临水的草地坐下,重读一封一封旧日友人为你写下的文字,字里行间,细密阳光闪烁。什么样的一个友人交付给你的这份情谊?什么样的情怀下产生了这些文字?什么样的一盏灯照过你,或甜或苦或激动或平静地读着它们?你又怎样斟字酌句写了回信?过去已经消失,说过的话语随风而逝,青春的风铃不再摇响,只有信件记录了当时。当时,是多么热衷于在信纸上文采飞扬语句优美地与友人对话呀:比赛着写信,看谁写得厚谁写得薄;探讨着问题,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倾诉着秘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还有,初恋时心慌意乱的情愫,热恋时激情满怀的幸福,失恋时天昏地暗的欲哭无泪经过种种,皆如幻梦成空,直面的一切,许多冲动已是不慌不忙从容不迫。电话普及,拨几个烂熟于心的号码,千里之外友人的声音招之即来;或者上网,键盘一敲,电子邮件发出,回应之讯立马现于眼前,且字字工整句句珠玑。然而,那些字体清晰或狂舞、象征友人个性的来信呢?那些等待青鸟衔鸿飞来的盼望日子呢?那些读信如读一本书的亦喜亦悲的情感起伏呢?人之成熟,总是从拥有了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然开始,这时,再去细细思考人生是什么呢?童年期,懵懂无知无觉只盼快快长大;青春时,未来好梦无数,仿佛伸手可及。然后,立没立业只有自己晓得,家是成了一个,孩子也养了一个,便开始赶时间、磨时间、杀时间,将属于自己的一世时间折腾得一塌糊涂。再回首时,天还是那个蓝天,地还是那块绿地,月还是那轮明月,人却已不再是那个人,脸上每缕皱纹都填满深浅不一的沧桑。人之老,不是从肢体开始老起,而是从心开始老去。心老的标志就是,前瞻的时候少了,回头的时候多了。一步三回头,身后可看可触可抚的有什么?范仲淹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其实,何止南来北往的大雁,一介凡人的人生本来就是去留无意的风。因此,在急促的生命途中择机而歇,席地而坐,重新展读纸笺已经微微发脆的旧信,会有一种美好的情感在心中暗暗滋生。 旧信能够一个一个细节提示你,你所经历的,刻骨铭心永生不忘的也好,微小如蚁稍纵即逝的也罢,所有清晰如昨。逝去的岁月不是空心的,逝去的岁月丰满得像一枝秋天的麦穗,你像一个守望金黄田野的农人,当你重读旧信的时候。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第段在全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精心保留下来的“一叠信件”,又引出下文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及人生感悟的抒发。B在文章第段中,作者运用排比修辞,列举了旧信中承载的美好回忆,或激情澎湃,或恬静似水,满载了青春的酸甜苦辣,让人感慨。C本文主要通过记叙重读旧信,表达了对过去与友人书信来往的日子的留恋,对如今与友人交流手段改变的无奈,对有信来往的日子不复存在的惋惜。D作者认为人生匆匆老去的旅程根本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因此,我们重读旧信能让我们找寻人生的记忆,体味人生存在的价值。CC项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而不是记叙。2通过第段和第段内容上的对比,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4分)_答案表达了对往昔与友人书信来往的日子的留恋,对如今与友人交流手段改变的无奈,对有信来往的日子不复存在的遗憾(惋惜)。3作者从重读旧信这样一件生活小事联想到人生,进而表明“在急促的生命途中择机而歇”的看法。生活中有许多不显眼的事物已经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们又能使你联想到什么呢?请撷取其一,说说你的看法。(60字左右)(4分)_答案略。(选物恰当,能表达看法且有一定的哲理性,语言有文采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1分)陋巷丰子恺以前读到颜子“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时,常疑所谓“陋巷”大约是一条坍圮、龌龊而狭小的弄。及到了杭州,看见了巷的名称,才在想象中确定颜子所居的地方,大约是这种巷。其中有一条陋巷,我只到过三次,不过印象很清晰。第一次到这陋巷,是在二十年前,那时我在杭州读书。我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在出家前的某日,带我到这陋巷里访问马一浮先生。走进老屋,一番介绍后,我就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我其实全然听不懂他们的话,只是假装静听的样子。好在我可以偷看这位初见的马先生的状貌:头圆而大,眼睛炯炯发光,上眼帘弯成一条坚致有力的弧线,须髯从左耳根缘着脸孔一直挂到右耳根。我当时正热衷于木炭画,觉得他的肖像宜用木炭描写。我正在这样观察的时候,他突然发出哈哈的笑声。我惊奇他的笑声响亮而愉快,同他的话声全然不接,好像是两个人的声音。他一面笑,一面顾视我。我不知可笑的理由,只得再假装领会的样子,强颜作笑。他们当然不会拷问我领会到如何程度,但我深感羞愧。从进来到辞去,一直感觉自己是个傀儡,冤枉地被带到这老屋里来摆了几个钟头。第二次到这陋巷,是在做傀儡之后十七年。这十七年里,我东奔西走,糊口四方,多了妻室,少了母亲。那一次,我代李先生送两块印石去。 陋巷照旧是我所想象的颜子的居处,老屋也照旧古色苍然。马先生的音容和十余年前一样:坚致有力的眼帘,炯炯发光的黑瞳,和响亮而愉快的谈笑声。但是听这谈笑声的我,已与前大异了。方言不再成问题,我对于他的话也完全懂得了。上次做傀儡的苦痛,这回已经没有,可是我另感到一种更深的苦痛:初失母亲,心中充满了对于无常的悲愤和疑惑。可自己无法解除这悲和疑,生活便堕入了颓唐的状态。每天为了糊口读几页书,写几小时稿,吸半听美丽牌香烟。马先生和我谈起我所作而他所序的护生画集,勉励我。知道我抱着风木之悲,又为我解说无常,劝慰我。其实我不须听他的话,只要望见他的颜色,已觉羞愧得无地自容了。我局促不安,坐了约一小时就告辞,叫了一辆黄包车,不问价钱,跨了上去。回到旅馆的时候,想起所访问的主人,热烈地感到畏敬的亲爱。第三次到这陋巷,是在上星期。这回是我自动去访问的。马先生照旧孑然一身地隐居在那陋巷的老屋里,两眼照旧炯炯发光,谈笑声照旧愉快。但使我惊奇的是,他的深黑的须髯已渐近白色。我心中浮出“白发不能容宰相,也同闲客满头生”之句,又悔不早些常来亲近他。如今母亲去世三年多了,我的心似已屈服于“无常”,生活也就从颓唐中爬起来,想对“无常”作抵抗了。我在古人诗词中读到“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等咏叹无常的文句,不肯放过,把它们翻译为画。 以前曾寄两幅给马先生,近来想多集些文句来描画,预备作一册无常画集。我把这意思告诉他,请他指教。他欣然地指示我多找些佛经和诗文集,又背诵了许多佳句。最后说:“无常就是常。无常容易画,常不容易画。”他这话把我从无常的火宅中救出,使我感到无限的清凉。 当时我想,我画了无常画集之后,要再画一册常画集。常画集不须请他作序,因为自始至终每页都是空白的。这一天我走出陋巷,已是傍晚时候,岁暮的雨雪充塞了道路。我独自在路上彷徨,回想不问价钱跨上黄包车那一回,又回想做几小时傀儡那一回,似觉身在梦中。(有删改)4下列对这篇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第一次到陋巷访问马先生时深感羞愧,是因为“我当时正热衷于木炭画,觉得他的肖像宜用木炭描写”。B作者第二次到陋巷访问马先生深感羞愧,是因为感到自己陷于风木之悲而不能自拔,与马先生对世事的淡然态度相距甚远。C文中多次写到马先生的外貌在于表现马先生乐观开朗、坚毅豁达的性格,突出马先生对作者人生的积极影响。D马先生须髯的变化引发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珍惜时光的感慨,加深了他对人生“常”与“无常”的理解。AA项“因为我当时正热衷于木炭画,觉得他的肖像宜用木炭描写”不恰当,应是“因为内疚自己听不懂他们的谈话而又装腔作笑”。5请理解文中画线句蕴含的深意。(4分)_答案“无常”是具体的、有限的人生现象,所以容易画;而“常”是普遍的、无限的人生状态,所以不容易画。“无常”是人生的一部分,本是人生常态,人不必为之困扰。这句话表现了马先生内心的释然和对人生的彻悟。(1点2分,2点3分,3点4分)6作者在与马先生的交往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文意加以探究。(4分)_答案虽身处“陋巷”,但要有安贫乐道之心。思想的成熟、人生的成长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人需要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要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每点1分)(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C根据文意可知,“诣”应为到某地,“诣武卫营”为动宾结构,应在其后断句,排除B、D两项。“吾侪小人”是“当效命”的主语,其前必断。据此可排除A项。由此可知,答案是C。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的礼仪,表示成人。B苏轼的名篇赤壁赋中的“七月既望”,“既望”指的是农历十五日。C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D生祠指为活人立的祠庙。B“望”即望日,通常指的是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既望”即“过了望日之后”,指的是农历十七日。9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耗尽家产。苏轼访查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灾害减少了一半。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仅在杭州任职一次,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D不是任职一次,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5分)译文:_(2)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5分)译文:_答案(1)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关键点:“庐”“分堵”“卒”“全”)(2)苏轼二十年中两次治理杭州,对百姓有功德,(百姓)家家有他的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祷告。(关键点:“再”“莅”“德”“祝”)【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总是能说出其中的关键之处。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门役人相继耗尽家产。苏轼查访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灾害减少了一半。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聚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出,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躲避水灾。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了,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回避路上的积水,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在东南方筑起了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役人来增筑旧城,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谏,希望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拾取苏轼章表中的话,并且酿成其罪,构陷苏轼所作的诗是诽谤皇上,逮捕苏轼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让他做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最初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漕河,从漕河流入田亩,所灌溉的田地达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家族,每年都疏通治理,宋朝建立后,停止了,茭白根积聚为田,剩下没有多少水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漕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镇。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在堤上种了木芙蓉、杨柳,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治理杭州,对百姓有功德,(百姓)家家有他的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祷告。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今岁月易蹉跎。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再用“昨夜”点明其来的时间,“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B颔联运用倒装手法,加深了描写,先写“鸿雁”“云山”这些感官能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 “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C颈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D尾联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颈联后一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表明了诗人的谆谆告诫,可谓语重心长。AA项,“宁静”错误,应是“萧瑟”。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_解析本诗为送别诗,感情基调是“哀伤”,所以有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颔联,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尾联,长安是繁华之地,诱惑极多, 而时间易逝, 不要白白浪费大好光阴,表达了对友人的嘱托和关心。答案魏万赴京,分别之际,诗人满怀依依不舍之情。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每点2分)二、语言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体现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富力强,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_;而南宋_,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了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蕴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 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蕴,二者_。因此,中国画的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_,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其实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气势磅礴苟且偷安相反相成故弄玄虚B惊心动魄偏安一隅相辅相成故作高深C气势磅礴偏安一隅相辅相成故弄玄虚D惊心动魄苟且偷安相反相成故作高深C第一处,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这里形容的是“全景式构图”,所以应该选用“气势磅礴”。第二处,苟且偷安:只图眼前的安逸,得过且过,不考虑将来。偏安一隅: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偏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这里说的是“南宋”,结合历史,应该选用“偏安一隅”。第三处,相反相成: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原文介绍“写”和“意”两方面,两者不是对立的,所以应该选用“相辅相成”。第四处,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故作高深: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从后面的“玩形式游戏”来看,这里应是“让人迷惑”的意思,所以应该选用“故弄玄虚”。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B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C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D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C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错误:缺少主语,从后半句“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可知,主语应该是“中国画创作者”。“问题”缺少相应的谓语,应在“高度”后加上“来看待”。“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语序不当,应改为“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其精神气象都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B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C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D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D括号后的内容是对括号内补写的语句的举例,两者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分析括号后面的内容可得,“写”应该指“笔墨法度”,“意”应该指“特定审美意蕴”,“既包含,也包含”表示两者兼而有之,对应“不是独立存在”。16春节期间,在新海市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让在新海市读大学的儿子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5分)我非常高兴地笑纳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一贯关心和爱戴,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为您的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尽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感到荣幸的!回老家时,我会探望您。_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应改为“收到”。爱戴,只能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应改为“爱护”。令郎,用于称对方的儿子,这里用了“您的”造成重复,同时对二叔的儿子称“令郎”不如称“弟弟”亲切得体。惠赠,敬辞,用于指别人赠送物品给自己,应改为“送”。“荣幸”指光荣而幸运,一般只能用于自己,可改为“惊喜”“高兴”等。答案“笑纳”改为“收到”;“爱戴”改为“爱护”;“您的令郎”改为“弟弟”;“惠赠”改为“送”;“荣幸”改为“惊喜”。(每处1分)1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采菊东篱,寄情山水,享清闲喜恬淡,中国文人持有闲适的情怀。材料:苦闷雄壮感伤怀愤懑诉愁苦存慷慨显激昂寄孤苦抒忧愁送别友人怀才不遇思念家乡留取丹心报国无门矢志报国_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从示例来看,句子由几个分句组成:连续两个动词性短语,一个由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连动句,还有一个是具有完整主谓宾的句子。从句式来看,“中国文人怀有的情怀”是一个固定句式,需要填充的是“情怀”前的定语。从语意上看,一、二句是讲述中国文人的具体表现,三、四句是对这些表现原因的总结。于是,从“苦闷的情怀”来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是中国文人苦闷的具体表现,且先有“怀才不遇”,后有“报国无门”;“怀愤懑诉愁苦”是对苦闷情怀的初步概括。从“感伤的情怀”来看,“思念家乡,送别友人”是中国文人感伤的具体表现,且古人以家为重,故先有“思念家乡”,后有“送别友人”;“寄孤苦抒忧愁”是对感伤情怀的初步总结。从“雄壮的情怀”来看,“矢志报国,留取丹心”是中国文人雄壮的具体表现,且古人素有家国情怀,故先“矢志报国”,后有“留取丹心”;“存慷慨显激昂”是对雄壮情怀的初步概括。答案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怀愤懑诉愁苦,中国文人怀有苦闷的情怀。思念家乡,送别友人,寄孤苦抒忧愁,中国文人具有感伤的情怀。矢志报国,留取丹心,存慷慨显激昂,中国文人拥有雄壮的情怀。(每句2分)三、写作 (5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一个风景区,特意设置了一片20多亩,拥有几千株毛竹的竹海作为游客可随意“涂鸦”的地方。这片“刻字林”开放只有两天,就已经有100多根竹子被刻上字了。照这速度,大概几个月,所有竹子都会被刻上字,成为一道另类风景。对于这个景区的做法,有人叫好,有人不以为然,甚至给予批评。你如何看待风景区的这种做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事例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内容是景区的做法,即风景区设置“刻字林”让游客涂鸦,考生必须针对这一核心写作任务来发表看法。材料中所列出的两种观点均可作为立意选择对象,考生也可以围绕主体事件发表其他观点,确定立意,只要言之成理,都是符合题意的。(一)选择赞同对于这个风景区设置“刻字林”的做法,有人叫好。可以从以下角度论述:(1)景区设置“刻字林”,是一种娱乐方式,不属于违反道德的乱涂乱画;(2)景区开辟“刻字林”,为游客们提供了表达自我的“舞台”,彰显管理智慧;(3)景区开辟“刻字林”,是对文明的一种“导游”,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4)景区设置“刻字林”,是一种管理上的创新,值得大家学习;(5)景区开辟“刻字林”,蕴含着游客美好的愿望和情谊;(6)景区设置“刻字林”,有效遏制了“到此一游”乱象。(二)选择反对对于这个风景区设置“刻字林”的做法,有人不以为然,甚至给予批评。可以从以下角度论述:(1)景区设置“刻字林”,反映了中国游客普遍素质不高的现实;(2)景区设置“刻字林”,是对大众不文明行为的放纵,不值得提倡;(3)景区开辟“刻字林”,干扰了“竹”的生态作用,破坏了环境;(4)景区开辟“刻字林”,对游客心理起到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作用;(5)景区设置“刻字林”,影响景区整体的美观;(6)景区设置“刻字林”,破坏了“竹”的人文精神内涵,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的一种扭曲。(三)其他观点:有的同学认为景区这种做法既具有创新的意义和管理的智慧,同时也可能会助长游客不文明行为,辩证去看待,也可以看作符合题意。【佳作展台】“刻字林”值得绿如浓荫风景区特意设置“刻字林”供游客随意涂鸦,这片竹海开放了两天,已有百余根竹子被刻下了字。“刻字林”虽听起来有些低俗,但的确有可取之处。这一片“刻字林”值得郁郁葱葱,绿如浓荫。“刻字林”的设置不同于“禁止在景物上刻字”之类的呆板枯燥的规定,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根据游客的实际需求,专门开辟一片竹林,让游客们随意“创作”。这样的措施,让游客有一个发泄的地方,反而更能让游客们意识到,不是所有的风景名胜都可以刻字,而只有在特定的“刻字林”才能“尽情”涂鸦。风景区倘若一面设置“刻字林”,一面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就更有可能提高游客们爱护公共景物的意识。再者,有了这片“刻字林”供游客们排解自己的心情,让他们心满意足地留下“到此一游”的字迹,便不太可能再到景区其他地方刻字了吧?这片“刻字林”与流行于许多风景区的“许愿树”“许愿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质上都是供游客流露心情、传达情感、寄托希望的地方,也是一个让游客与景区互动的地方。如果说在“刻字林”里的竹子上刻字就是破坏了风景,难道在“许愿墙”上许下心愿、贴上字条就不是弄脏了墙壁吗?因此,并不存在“刻字林破坏了环境”这一说法。“许愿树”“许愿墙”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大树的枝叶上挂满红布条,或者一面墙上贴满各式各样的纸条,这种风景之美不仅在于以眼所见的风光之美,还在于用心才能体会到的人们的性情之美。“刻字林”也是如此,虽然每一棵竹子看上去“千疮百孔”,但每一棵竹子都凝聚着游客内心的感受,或是观后感,或是对未来的憧憬,或是对亲朋好友的祝福正因为如此,这一片竹林具有了独特的美。柳宗元游玩小石潭,意兴阑珊,“乃记之而去”。从古至今,无数文人骚客都喜爱游玩时记下所见所感,取诸怀抱,排忧解闷。游客们游览风景名胜时,虽然没有诗人一般的作诗功底,但借“刻字林”也体验一下古人“记之而去”的快感,有何不可?这一片“刻字林”不仅能让游客提高保护景区的意识,还能让他们“发表”自己的心情,造就独特风景,“刻字林”,值得郁郁葱葱!【名师点评】首段引材料表明观点态度。第二段指出这一做法的意义,此举可提醒游客,不是所有的风景名胜区都可以刻字。第三段类比联想到“许愿树”“许愿墙”的现象,“刻字林”可以成为景区的独特风景。第四段以柳宗元游小石潭为例,说明景区的做法或许可让游客体验古人“记之而去”的快感。结尾再次表明中心论点。作文观点鲜明,思路较开阔。-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