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 15 道士塔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6477615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 15 道士塔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 15 道士塔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 15 道士塔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道 士 塔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赏析】柳宗元的诗歌大都写于他遭贬之后,而且大多抒写其离乡去国的哀愁和谪居生活的苦闷。这首诗即作于诗人被贬永州的困境时。诗一开篇便扣紧了题意:深秋,寒夜,诗人打开屋门,来到西园,四周万籁俱寂,山脚下泉水声愈远而声音愈为清晰,山中的野鸟偶尔发出一阵喧鸣,这更反衬出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诗人面对眼前清冷寂静的景色,倚门沉思默想,直至天明。“寂寞将何言”,寥寥数语,其种种苦痛和烦恼尽在不言中。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写大地的宁静和山林的空旷,从而绘成了一幅意境清幽的月夜图,繁露、寒月、疏竹、石泉的流响以及山涧的鸟鸣涵盖其中,显示出诗中有画、静中有声、动静相衬的特点。【思考】这首诗在写景抒情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点拨】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箓(l)坍弛(tn)朔风(shu)呆滞(zh)歆慕(xn)憨厚(hn)官邸(d)摞(lu)倒溯(s)2多音字蹊蹊跷q钥钥匙yo蹊径x锁钥yu宁宁肯nn卡关卡qi宁静nn卡片k二、字形辨认三、词语辨析1富裕富余富裕:(财物)充裕丰富。富余:足够而有剩余。填一填: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是让人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方法。2简略简约简略:(言语、文章的内容)简单,不详细。简约:简略,节俭。填一填:这次典礼,领导发言之简略,仪式之简约,是公司历史上少有的。四、词语释义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听不出所以然;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歆羡:爱慕,羡慕。达观:对人生的遭际想得开、看得透。窗明几净:形容房间干净明亮。几,小桌。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糟践:糟蹋。走近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等。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等多项奖项。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往往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记叙生动感人的史料、典故为基础,运用具有学者气度的表达方式,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文章意蕴深隽,语言雅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资料链接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在甘肃省敦煌境内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1 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书、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1905年,俄国人勃奥鲁切夫掠走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织绢和绘画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600多卷经卷,两次共掠走文书、写本1万余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约6 000多件写本和画卷。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从王道士处弄走约300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而所有这些损失,大部分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有关。王道士,即王圆箓,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1本文共四节,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的理解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箓和莫高窟的关系。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2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我的理解敦煌文物被帝国主义掠夺,不能仅看成是文物流失,这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国土主权尚难保全,对文化遗产更无暇无力保护。灿烂的文化蒙满尘垢,珍贵的文物横遭劫难,泱泱大国衰微破败可见一斑。而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的存在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句话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的理解作者以沉重的笔调追记敦煌文物的流失情况,表达了作者对愚昧、麻木的道士和官员的愤怒,对文明浩劫的惋惜。作者在行文中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语的运用,都交织着对愚昧无知的痛恨,对文物遗失的愤怒,屈辱与愤懑交织在一起,在喟叹中延续着这不了的情结,呼唤国人要保护文物,保护国家文化。4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往往将历史的浩叹、生命的体验、人生的哲思以及丰富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极大地拓宽了散文的内容和境界。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四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我的理解余秋雨从历史中参悟人格,从哲学中发掘诗意,他把握住人文科学的严肃性,对以往历史事件进行高超合理的艺术加工,“枯骨生肉”,使人读起来置身其中。有人说余秋雨能从书中见到活的山水楼台、活的历史人物;又能从山水楼台、历史人物中见到一整幅的活的书。可贵的是他能够将自家真实生命敞开来,去贴近文化,去倾听历史或沉重或细微的足音。唯其如此,他笔下的山川草木、庙宇楼台、飞鸿雪泥,总是关情,远胜于那些味同嚼蜡、质木无文的文化史著作。善用诗化的语言传情达意,课文中每一句话几乎都以情感“着色”,都具有凝练的表意内涵,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莫高窟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它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但是由于保护不善,列强的强取豪夺,使之损坏遗失严重,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文化悲剧。那么,你认为谁是这悲剧的制造者?我的理解(示例1)我认为是王圆箓。他无知地把许多精美的壁画粉刷掉,把雕塑砸坏,把绝大多数文物用极少的钱财卖给外国侵略者,更可恨的是他还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频频点头,深深鞠躬,送了又送。(示例2)我认为是中国官员和外国侵略者。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他首先是上报县长。有些官员懂得洞窟的价值,但是却没有用实际的行动来保护文物,而是借机侵吞。外国强盗大肆抢劫、掠夺,使文物丢失严重。(示例3)我认为是这个时代,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社会混乱,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处境,统治已是摇摇欲坠,无暇顾及其他,所以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没人管的地方,谁负责就是谁的,谁抢到就是谁的,这正是敦煌文物严重毁坏、丢失的原因。写法归纳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制造反讽的效果。最触目惊心的对比,是当时的中国官员和欧美的学者及冒险家之间的态度差距。在相邻的两段文字中,作者先讲到中国的官员不愿花运费把文物运到省城;虽然看出文物的价值,却没有那副赤肠要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很文雅,注重官场的礼尚往来,从王道士手中拿到的几件经卷,“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接着,作者写欧洲的学者和冒险家:“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当中国官员的客厅里正茶香缕缕,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在沙漠里燃起股股炊烟。像这样的两相对照,显而易见是很大的讽刺,所引起的反讽效果,强而有力,使读者为中国官员的不作为感到非常难过。作者对于文中人物主要是王道士的戏剧化的呈现,所采用的叙述语调或口气,有很大的反讽成分。如作者写王道士如何用铁锤敲毁古代雕塑,“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他要泥水匠把雕像改塑成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作者故意把如此严重的文化毁坏行为,写得这般轻松和无关紧要,这就产生了强烈的反讽效果。技法指导反讽手法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的手法。其言辞的表面意思和作者的真实意思完全相反,真实意思却藏在字里行间里,让读者自己体会。造成反讽,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漫画法。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2对比法。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3托物法。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宣传自己的主张、驳难对方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4反说法。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点,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随堂练笔尝试采用反讽手法,针对某一现象,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范文示例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在道士塔中,余秋雨以沉重的笔调为我国“敦煌研究史”补写了让世人永志不忘的一个章节。敦煌文物的发现是人类文化史的重大事件,但它同时又是一个悲剧。敦煌文物从此散失于世界各地,有些已经被人为毁坏,再也无法恢复原状,这是无法弥补的损失。更大的悲剧并不是敦煌文物的散失,而是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麻木不仁的态度。适用话题莫 高 窟余秋雨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因此,我不能不在这暮色压顶的时刻,在山脚前来回徘徊,一点点地找回自己,定一定被震撼了的灵魂。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也特别清冷。山脚前有一泓泉流,汩汩有声。抬头看看,侧耳听听,总算,我的思路稍见头绪。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色流猛地一下涡游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 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那些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终于有点灰暗了,舞蹈者仰首看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这些朦胧的印象,稍一梳理,已颇觉劳累,像是赶了一次长途的旅人。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六十华里。我只不信,六十华里的路途对我轻而易举,哪有这般劳累?夜已深了,莫高窟已经完全沉睡。就像端详一个壮汉的睡姿一般,看它睡着了,也没有什么奇特,低低的,静静的,荒秃秃的,与别处的小山一样。【赏评】莫高窟全文四个部分,此处节选第二部分。作者用艺术史家的眼光和诗人的语言充满激情地勾勒了莫高窟艺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如果说道士塔揭示的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页悲剧的话,那么,莫高窟则告诉我们:尽管中国古代文明曾屡遭不幸,但我们这个民族毕竟有着世界文明史上最伟大、最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凝聚成的生命精神,孕育了它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因此,莫高窟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明至今仍然笑傲世界。学生用书P98(单独成册)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瑰丽/傀儡噱头/谑而不虐奢靡/所向披靡B诡计/桅杆 歼灭/三缄其口 蹊跷/下自成蹊C囹圄/龃龉 甄别/渐臻佳境 载体/千载难逢D脂肪/造诣 寤寐/毋庸置疑 裨益/无裨于事解析:选A。A项分别读u/ku,xu/xu,m/m;B项分别读u/wi,jin/jin,q/x;C项分别读y/y,zhn/zhn,zi/zi;D项分别读zh/y,w/w,b/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组是()A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B如果你不关心孩子,很少与孩子交流,那么你企图说服孩子的所有努力都是对牛弹琴。C长年奋战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巡山队员们,深刻展现了可可西里人风餐露宿、不怕吃苦的担当精神。D小说红楼梦里,林黛玉貌若天仙,才华横溢,可是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体弱多病。解析:选A。“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此处属于望文生义。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日前,据社交网络与赋能研究报告显示,近80%的老年人表示,在网络上阅读新闻可拓展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生活常识,拓展兴趣爱好。B与会专家指出,重点支持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C从短期看,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引入社会资本,部分项目实施PPP模式,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融资成本,增强建设运营效率。D古代典籍尚书洪范认为,幸福就是享有“五福”,包括长寿富贵、健康安宁、敬修德性、老而善终等方面,这把幸福指向了各方面都好的生活。解析:选D。A项,句式杂糅,“据”和“显示”杂糅,应只保留其一。B项,语序不当,按照整个语句的逻辑发展,“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应改为“有助于推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C项,搭配不当,“减少”应改为“降低”,“增强”应改为“提高”。4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海面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_;_,_;_,_。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击着灯塔下的石矶。有时又像远处的人声嘈杂继而又像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以至完全寂静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像森林呼啸ABCD解析:选D。横线前语境的落脚点为“像大炮轰发”,与“人声嘈杂”不吻合,排除C。与“长叹”或“呜咽”也不吻合,排除A。“再后来”和横线前的“有时”不吻合,排除B。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他们在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他们都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只是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阴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旷野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离开如云的战阵决胜负于城下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好恨!5文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的“古怪”的含义是什么?答:_解析:“古怪”在这里应该是贬义词,结合这个道士的愚昧无知,乃至在外国强盗看来都不可思议理解即可。答案: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蠢人,这么一个对文物毫无知识的道士掌管敦煌的稀世之宝,是令人诧异的。6“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些“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答:_解析:结合上文的“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语句可知,这个前提是“敦煌是中国的,敦煌文物属于中国”。答案:敦煌在中国,敦煌文物属于中国,中国政府对敦煌拥有主权。7引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批洞窟文献送京的情景说明了哪些问题?答:_解析:那首诗是写给“火烧圆明园”的外国强盗的,作者引用来表达对盗窃我国敦煌珍宝的外国侵略者的痛恨。洞窟文献送京的情况则反映了国内官员的昏聩无知。答案:(1)表达了作者对火烧圆明园、毁我敦煌国宝的外国强盗无比的愤恨,不惜一死,要跟强盗拼个死活。(2)“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说明清政府官员毫不珍惜这批无比珍贵的文物;另一方面,表现了官员极端贪婪自私,化公为私,作为个人收藏。揭示了当时中国官员的昏庸无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从何处走向大唐余秋雨巍巍大唐就在前面不远处了,中国,从哪条道路走近它?很多学者认为,顺着中国文化的原路走下去,就成,迟早能到。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事实并不是这样。走向大唐,需要一股浩荡之气。这气,秦汉帝国曾经有过,尤其在秦始皇和汉武帝身上。但是,秦始皇耗于重重内斗和庞大工程,汉武帝耗于六十余年与匈奴的征战,元气散逸。到了后来骄奢无度又四分五裂的乱世,更是气息奄奄。尽管有魏晋名士王羲之、陶渊明他们延续着高贵的精神脉络,但是,越高贵也就越隐秘,越不能呼应天下。这种状态,怎么缔造得了一个大唐?浩荡之气来自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无法从宫廷和文苑产生,只能来自旷野。旷野之力,也就是未曾开化的蛮力。未曾开化的蛮力能够参与创建一个伟大的文化盛世吗?这就要看它能不能快速地自我开化。如果它能做到,那么,旷野之力也就可能成为支撑整个文明的脊梁。中国,及时地获得了这种旷野之力。这种旷野之力,来自大兴安岭北部的东麓。一个仍然处于原始游牧状态的民族,鲜卑族,其中拓跋氏一支,渐有起色。当匈奴在汉武帝的征战下西迁和南移之后,鲜卑拓跋氏来到匈奴故地,以强势与匈奴余部联盟,战胜其他部落,称雄北方,建立王朝,史称北魏。此后,又经过半个世纪的征战,北魏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胜利,以及胜利后统治范围的扩大,使北魏的鲜卑族首领们不得不投入文化思考。最明显的问题是:汉族被战胜了,可以任意驱使,但汉族所代表的农耕文明,却不能由游牧文明的规则来任意驱使。要有效地领导农耕文明,必然要抑制豪强兼并,实行均田制、户籍制、赋税制、州郡制,而这些制度又牵动着一系列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重大改革。要么不改革,让中原沃土废耕为猎,一起走回原始时代;要么改革,让被战胜者的文化来战胜自己,共同走向文明。鲜卑族的智者们,勇敢地选择了后者。从公元五世纪后期开始,经由冯太后,到孝文帝拓跋宏,开始实行一系列强有力的汉化措施。先在行政制度、农耕制度上动手,然后快速地把改革推向文化。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孝文帝拓跋宏强迫自己的部下皈依汉文化,却未曾约束他们把豪迈之气带入汉文化。或者说,只有当他们充分汉化了,豪迈之气才能真正植入汉文化。中华文化也就像骑上了草原骏马,鞭鸣蹄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鲁迅说“唐人大有胡气”,即是指此。事情还不仅仅是这样。自从孝文帝拓跋宏竭力推动鲜卑族和汉族通婚,一个血缘上的融合过程也全面展开了。请注意,这不再是政治意义上,而是生命意义上的不分彼此,这是人类学范畴上的宏大和声。由此我要从更深邃的层面上来揭示造就大唐的秘密了:大唐皇家李氏,正是鲜卑族和汉族混血的结晶。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都是鲜卑人。李世民的皇后,也是鲜卑人。结果,唐高宗李治的血统,四分之三是鲜卑族,四分之一是汉族。一条通向大唐的路,这才真正打通了。路的开始有点小,有点偏,有点险,但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关键意义的大道。通向大唐之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主持石窟建造的鲜卑族统治者不仅在这里展现了雄伟的旷野之美,而且还爽朗地在石窟中引进了更多、更远的别处文明。他们本身缺少文化厚度,还没有形成严密的文化体系,这种弱点很快转化成了优点,他们因为较少排他性而成为多种文化融合的“当家人”。于是,真正的文化盛宴张罗起来了。这就是北魏的气魄。吞吐万汇,兼纳远近,几乎集中了世界上几大重要文化的精粹,熔铸一体,互相化育,烈烈扬扬。这种宏大,举世无匹。由此,大唐真的近了。大唐之所以成为大唐,正在于它的不纯净。大道周边,百方来朝。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主动靠近。这是一个云蒸霞蔚的文化图像,我每每想起总会产生无限惋叹。人类常常因为一次次的排他性分割,把本该频频出现的大气象,葬送了。人类总是太聪明,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之后就敏感地与别种文化划出一条条界线。结果,由自我卫护而陷入自我禁锢。如果放弃这样的聪明,一切都会改观。想起了歌德说的一段话:人类凭着自己的聪明划出了一道道界限,最后又凭着爱,把它们全都推倒。推倒各种人为界限后的大地是一幅什么景象?北魏和大唐做出了回答。(选自新华文摘 2018年4期,有删改)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具体而鲜活的事实,驳斥了很多学者所认为的“顺着中国文化的原路”就能走向大唐的观点。B走向大唐,需要一种旷野之力,文章对这种旷野之力做了生动而细腻的描写,从而使文章的主旨更加鲜明。C文章写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运用了象征手法,主要是为了渲染北魏的气魄,照应了文章前面所写的“浩荡之气”和“旷野之力”。 D本文和道士塔都是以对中国历史的追溯为主线,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在历史叙述中渗透了一种忧患意识。解析:选D。A项,“通过具体而鲜活的事实”错;B项,“做了生动而细腻的描写”错;C项,“运用了象征手法”错。9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是从何处走向大唐?原因是什么?答:_答案:北魏。北魏有一种旷野之力,不仅使自己快速地汉化,而且将豪迈之气植入汉文化。大唐皇家李氏是鲜卑族和汉族混血的结晶。北魏引进了更多、更远的别处文明。(或几乎集中了世界几大重要文化的精粹)10文章结尾说:“推倒各种人为界限后的大地是一幅什么景象?北魏和大唐做出了回答。”那么北魏和大唐分别是一幅什么景象?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答:_答案:(1)北魏:吞吐万汇,兼纳远近的宏大景象;大唐:百方来朝,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主动靠近的文化图像。(2)运用设问结尾,引发读者思考,突出加强文化融合、打破文化隔阂的重要性,暗示北魏走向大唐的根本原因(揭示北魏和大唐的共性特征),有力地收束了全文。三、语言运用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为文中的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语句,使语意连贯。(只填序号)中华五千年悠悠文明,可以A_,可以触发深沉的思索,可以B_。你看,长城横亘万里,何其雄伟,熔铸了无数人的智慧与血汗;C_。圆明园断壁残垣,矗立斜阳,饱含了多少历史的耻辱与辛酸激起无限的赞叹增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解析:正确地选择句子并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应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要特别把握句首与句尾的关键词,关注句中的语序词、代词等重要词语。根据语段中“可以触发深沉的思考”句,显然应填在A处;根据排比句先短后长的规律,可确定句分别在A、B处。根据“长城横亘万里”句,句显然应填在C处。答案:A.BC12请按情境要求完成下列各题。某学校团委组织全体高三学生于5月4日在学校大礼堂举行18岁成人仪式。(1)仪式程序为:面向国旗庄严宣誓;在团歌声中家长陪伴学生迈过成人门。请你写一段串词连接这两个程序,不超过80字。答:_(2)活动后的第二天,在校园里,一位高二的同学问你:“快要高考了,时间那么宝贵,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活动?”请你用得体的话语回答他,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答:_答案:(示例)(1)同学们,请牢记我们在国旗下的誓言!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在团歌优美的旋律中,盛装迈过成人门,接受最真挚的祝福,走向美好的明天! (注意前后衔接,指令清晰)(2)快要高考了,时间确实宝贵,但参加成人仪式受益匪浅。它能激发我们备考的斗志,能让我们收获感恩的心,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担当,努力奋斗。(围绕成人仪式的意义及其与高考关系作答,意思相近即可)- 1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