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35课时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一、选择题1.(xx北京朝阳期末,8)50多年来,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从最初的369人毅然上坝到三代人传承不息,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为此,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地球卫士奖”。对上述材料理解不当的是()A.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在量的积累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B.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需要几代人发挥主观能动性C.“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是在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完成的D.“地球卫士奖”是对塞罕坝人物质与精神贡献的高度肯定2.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A.B.C.D.3.xx9月,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第五期攻关项目第二次测产验收在湖南某地进行,攻关品种“广湘24S/R900”的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未能通过验收。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一事例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主体对于获得真理性认识没有影响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B.C.D.4.(xx北京西城阶段检测,26)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B.C.D.5.(xx北京朝阳一模,27)某班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方)VS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反方)”为题举行辩论赛。假如你是正方选手,以下最能够支持你方观点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B.人的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主观能动性制约着客观规律的发挥6.(xx北京怀柔适应性训练,27)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不同的知识形态只能有特定的来源7.(xx北京东城期末,18)柏拉图曾说过“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更爱真理”。培根也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这些观点表明()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8.(xx北京朝阳高考前保温题,26)“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水,是中国古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这种从审美的感受出发,去感悟人生、感悟世界的表达表明()A.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是直接现实性活动B.实践处于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C.意识活动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D.求索真理往往是一个艰苦的历程9.(xx北京海淀期末,21)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有人认为,大数据已成为微时代的伟大生产力,将释放出巨大的价值;也有人认为大数据会威胁到知识产权、隐私安全,甚至有人呼吁要警惕“数据暴政”。人们对大数据有不同认识,是因为()A.人们对于大数据的认识受到立场、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B.大数据是复杂的、变化的,人们无法把握其本质C.大数据对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且往往是与谬误相伴而行的10.(xx北京石景山一模,27)荷兰少年Boyan Slat 17岁时萌生了“把被人类弄脏的海洋清洗干净”的想法:依照洋流的循环作用原理,在海上安装一个巨大的浮动壁垒,汇聚海洋上的垃圾,而海水和海洋生物可以从这个设备的下方正常通过。借助互联网,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所需资金,21岁时他的海洋实地实验成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实现梦想需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坚持不变的价值观念主动创造实践所需的条件突破真理适用的具体范围A.B.C.D.11.(xx北京海淀零模,26)下面剪纸艺术作品马上封侯由猴子、骏马等组成。“猴”与“侯”同音双关,侯为中国古代五等贵族爵位中的第二等级。猴子骑于马上,“马上”为立刻之意。有人认为,此图寓意功名指日可待,马上封侯意思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纹饰主要以马、蜂和猴组成,运用“蜂”与“封”、“猴”与“侯”同音和隐喻等手法,以示寓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但也有人认为,此作品反映了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是封建文化糟粕,应该被抛弃。这说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差异性的影响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活动具有同样的真理性A.B.C.D.12.(xx北京延庆一模,27)近年来,通过手机、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这种“碎片化阅读方式”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零碎的阅读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容易形成思维惰性。这启示我们应()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自觉选择名著等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主动认识和改变阅读规律,改变思维惰性以避免成为碎片化信息奴隶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结合个人兴趣与时代需求阅读一些主题严肃的书籍运用系统优化方法,将碎片化阅读累积起来就能实现整体阅读的效果A.B.C.D.二、非选择题13.(xx北京海淀期中,31)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按照PDCA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每转动一周,质量就提高一步,未解决的问题会进入下一个循环从而实现质量阶梯式的提升。结合材料,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角度,说明PDCA循环为什么能够实现质量阶梯式的提升。(8分)14.xx北京西城期末,28(1)你在网络社区中的头像是什么样的呢?国外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会受到自己所使用的头像或虚拟形象的影响,如果在虚拟社区或虚拟游戏中使用更漂亮或更英俊的虚拟形象,你会变得更加愿意主动接近陌生人,而使用更矮小瘦弱的形象,你则有可能忍气吞声地接受对自己不利的不平等条款。也就是说,在数字世界里,虚拟形象的高矮美丑影响了实际使用者的自我评估,会带来人们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上的变化。后续研究发现,这种发生在数字空间中的效应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线下行为。研究者做了一个实验,让参与者置身于虚拟环境15分钟,有的人分配到的是更高大的角色形象,有的人则是矮小的形象。15分钟后,他们离开虚拟环境,参与现实中的谈判。结果,使用了高大形象的参与者在线下变得更为激进,使用了矮小形象的则更为保守。就像是现代版的“庄周梦蝶”,人类有时候很难分清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甚至会让虚拟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影响现实世界中的表现。从哲学角度看,为什么虚拟世界中发生的事情会影响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6分)答案精解精析1.C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能改造客观事物,但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征服说法错误,根据题意,本题正确答案是C。2.C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老马的识途功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错误;老马之“智”是动物的本能活动,不能说源于实践,人之“智”可以说源于实践,因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体是人,故错误。正确且符合题意。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正是人比动物的高明之处,说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3.B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认识过程。由于测产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袁隆平的第五期攻关项目未能通过验收,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且符合题意。面对失败,袁隆平坦然接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错误,获得真理性认识既受认识客体的影响,也受认识主体的影响。失败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也可能具有价值,错误,应排除。4.C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错在“更可靠”上,亲身的实践经验也可能是错误的。材料强调的是通过实践检验原有的认识并得出新认识的过程,故在材料中未体现。说法符合题意。5.C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故D错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故排除A、B,答案为C。6.B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材料中“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强调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选B。A错误,认识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实践水平的提高;C错误,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发挥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D与题意无关。7.D此题考查真理的特点。“真理是时间的女儿”,强调真理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真理不是权威的女儿强调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答案为D。8.C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不是直接现实性活动,选项A错误。选项B未在材料中体现。选项D与材料无关。把自然界的水和人的情感结合起来,这是人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选项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9.A人类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排除B。材料要求分析人们对大数据认识不同的原因,没有涉及大数据的作用,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真理向谬误的转化,排除D。人们对大数据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所以人们对大数据有不同认识,可见答案为A。10.A依照洋流的循环作用原理,体现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借助互联网,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所需资金,体现主动创造实践所需的条件,正确。始终坚持不变的价值观念的说法绝对化,排除;突破真理适用的具体范围的说法错误,排除。11.B人们对作品马上封侯的看法不同,说明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具有主体差异性,正确。真理是客观的,错误。真理只有一个,错误。12.A人要尊重规律,不能改变规律,表述错误。说法错误。说法正确,因此,本题答案是A。13.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计划是在收集、分析资料的实践中形成的;(2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执行环节使计划得到落实;(2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对实施的结果进行检查,使原计划得以检验和完善;(2分)正确的认识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通过PDCA循环不断完善的计划,有助于指导人们实现质量阶梯式的提升。(2分)解析本题知识范围要求清楚,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要求回答PDCA循环能够实现质量阶梯式提升的原因,将此原理结合材料回答即可。14.答案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虚拟世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创造出理想或幻想的世界,而这种虚拟世界中的意识又会能动地指导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行为、调控人的生理活动,带来人们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的变化。(6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要求从哲学角度分析问题。虚拟世界也是人类创造的,虚拟世界的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可从意识的特点和作用、联系的普遍性等角度综合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