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5952918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探索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探索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索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摘 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为使公平正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关键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探索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平正义;途径 目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日益加快,公平正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构建和谐社会更是把公平正义提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使公平正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关键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探索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营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必须确立“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社会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树立公正意识,将公平正义作为社会普遍的价值准则,作为社会共同奉行与崇尚的行为目标。这种社会价值观一旦确立,就像一座灯塔,引领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也不断增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打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 实践有效证明,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决定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多寡,也决定着人们利益分配空间的大小,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不公产生的根源,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物质财富不够丰富引起的,因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首先要从发展生产力,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抓起。从中国的国情来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由于财力有限,用于投入教育、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资金严重不足,造成许多人不能享受优质教育和社会保障。因此,只有加大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才能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物质基础。 三、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四、加强制度建设,为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根本保障 五、强化监督力度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监督,监督效用的强弱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有很大的影响。 (一)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大力发展民主。民主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监督,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无从谈起。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才能有效遏制腐败和社会不公。 (三)重视舆论监督。发挥新闻、网络等的正确舆论监督效用,来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四)要积极推行政务分开,使老百姓对行政决策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六、改革开放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条件。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要更好更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特别要创新开放机制,进一步推动中国走出去,实现中国发展的全球布局。开放对公正问题有深远影响。很多不公正现象往往是在封闭环境中形成和固化的,开放意味着机遇和挑战,某种程度上还意味着机会平等。创新开放机制,提升开放水平,有助于打破有形无形的市场壁垒,建设真正统一的国内大市场,有助于打破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的不平衡,提升社会公平正义。 七、形成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合力 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都应承担责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艰难过程,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社会应发挥协同作用,每个社会成员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大家齐心协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