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闯关检测一、选择题1.(2019湖北荆、襄、宜三地七校联盟联考)传说古代西方,有一天天庭里的众神失和,世界处于灾难的边缘,没有人敢站出来仲裁。血气方刚的易受仙女勾引,老于世故的不敢直言权势,天上地下没有合适的人选。最后,天帝身旁站起一位白袍金冠的女神,拿出一条手巾,绑在自己眼睛上,大声说道:“我来!”众神一看,均表示同意。此传说主要表明()A.城邦争斗企盼和谐B.调和纠纷纯靠理智C.商品交换需要公平D.拯救国家要靠正义答案B题干材料“拿出一条手巾,绑在自己眼睛上众神一看,均表示同意”表明单纯靠理智而不是其他调和纠纷,故选B项。材料“天庭里的众神失和没有人敢站出来仲裁”表明是调解矛盾而不是城邦争斗,A项错误;材料“众神失和”体现的是纠纷不是商品交换,C项错误;材料“拿出一条手巾,绑在自己眼睛上”表明是依靠理智而不是正义,D项错误。2.(2019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起点考试)史记载: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被后世奉为“火祖”;西方也有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传说。二者的共通之处()A.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都有无神论的思想主张C.都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变革D.都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答案D题干材料中燧人氏被后世奉为“火祖”、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作用,都突显了人文主义色彩,故选D项。3.(2018山东菏泽一模)在苏格拉底面临死刑的执行时,其弟子克力同劝他逃离监狱。苏格拉底回应说:“我们必须考察是否应当这样做。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不光是现在,而是一向如此。”这表明苏格拉底认可()A.人必须听从自己的感觉B.培育雅典公民独立人格C.理性是真理的最后裁决D.城邦充斥着“强权”公理答案C据题干材料中讲到“我这个人只听从那经过反思后在我看来是最好的论点”可知,苏格拉底认为经过了反思的论点是基于人类理性所作出的判断,故选C项。4.(2019百校联盟质量监测)14、15世纪,意大利城市里有许多出色的教育家,他们不仅擅长教书授徒,而且善于著书立说,通过著作展示其修养和学问。意大利城市还拥有欧洲最好的学校,这些学校均得到贵族和富商们的慷慨资助。这有助于()A.人文主义的传播B.宗教改革的深入C.理性主义的产生D.浪漫主义的萌芽答案A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教育家的教书授徒、著书立说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故选A项。宗教改革的深入是从16世纪开始,B项错误;苏格拉底的思想中本就有理性主义,C项错误;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D项错误。5.(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答案A根据题干材料“走向现代文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可知,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故选A项。6.(2018山东烟台模拟)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人类意识全面觉醒的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的化决定性阶段,是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发展的起点,现代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同这一时代发生着联系。这一时代()A.发现“自我”探究哲学意义上的“人”B.坚持以世俗国家权力代替宗教权力C.设计了未来社会的理想政治制度D.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答案D题干材料中“是人类意识全面觉醒的时代,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决定性阶段”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该运动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故选D项。7.(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9月模拟)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于已确立的权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A.教随国定原则B.强化教会权威C.信仰即可得救D.简化宗教礼仪答案A材料“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于已确立的权威”说明宗教要服从世俗统治者,即体现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故A项正确。8.(2018江苏扬州模拟)1617年,德意志萨克森的新教徒们制作了一张宗教改革百年纪念宣传画,画中的路德正就着从天堂射下的一束光阅读圣经,他抬起了头,光芒照在他面前的书页上,阅读它就是与上帝相逢而这一切并没有发生在教堂内。这表明,宗教改革()A.否定天主教会及其教皇的权威B.打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束缚C.维护了德意志各个阶层的利益D.把矛头对准了封建专制制度答案A材料中“阅读它就是与上帝相逢”,体现了马丁路德所倡导的“因信称义、信仰得救”的思想,他以此来反对教会的权威,故选A项。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9.(2018江苏徐州模拟)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获得精神自由和信仰的自主权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D.沉重打击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答案B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因信称义”,意思是只要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救赎,成为“义人”。从材料中的“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等信息可知,宗教改革反对教会垄断与上帝沟通的权力,主张人人都能直接与上帝沟通,因此使人们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选B项。10.(2018江苏金陵中学模拟)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最大社会意义在于()A.人文精神开始传播B.否定了教会的权威C.人们摆脱宗教信仰D.由此引发启蒙运动答案B题干左图反映的是教徒与上帝之间的联系需要经过教会和神职人员;而右图则是教徒与上帝联系无需经过教会,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即可得救。其主要作用在于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故选B项。11.(2018清华大学标准学术能力诊断)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认为,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并强调君主拥有一切权力的同时其权力也是有限的。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优越性B.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C.宗教改革的深刻影响D.限制君权的必要性答案B题干材料中“国家主权是作为一种脱离社会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统治力量而出现的,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永久权力”,强调了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反映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故选B项。12.(2018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一模)1718世纪欧洲的自然神论者认为,人可以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自然神论者提出的观点()A.宣扬了信仰得救的原则B.维护了天主教会统治C.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形成D.有利于理性精神发展答案D题干中“通过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有形世界而得知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的性质”的观点,有利于培养人们对自然敢于探索的理性精神,故选D项。13.(2018广西柳州摸底)卢梭是18世纪法国最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希望有一种国家,使身在其中的一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这反映出卢梭()A.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B.对民主议会制度的羡慕C.对民主共和政体的渴望D.对人民主权学说的阐述答案C题干“希望有一种国家,使身在其中的一切人都有成员感和共事感”信息,反映了卢梭对民主的渴望,故选C项。材料没有直接对专制批判,A项错误;材料不能证明其一定是民主议会制度,也可能是其他的民主政治,B项错误;从材料“成员感和共事感”不能说明“主权在民”,D项错误。14.(2018江苏海门质量调研)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崇尚自然神论,他认为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材料表明伏尔泰()A.偏离了人文主义方向B.借助宗教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认可宗教的教化功能D.主张用宗教来约束人的自由答案C材料“上帝的存在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在自由行动的同时又能确保社会的持续”,反映了宗教对人的约束,体现了宗教的教化功能,故选C项。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没有偏离人文主义方向,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中“约束人的行为”不等于“约束人的自由”,D项错误。15.(2018广东惠州二次调研)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答案A根据题干材料“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可知孟德斯鸠相信法律秩序下的自由,故选A项。材料主题是法律与自由的关系,与分权制衡无关,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封建专制与民主政治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自由不是不受任何约束,而是受法律的约束,D项错误。16.(2018豫西南高中联考)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深刻剖析了君主专制的种种弊端,认为“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君主专制。他断言,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推动社会繁荣。这表明伏尔泰()A.倍加推崇理性B.批判教会神权C.反对君主制度D.提倡天赋人权答案A题干“人只有在自己的人格与自由得到尊重与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发挥自己的理性”信息,体现了伏尔泰推崇理性的特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7.(2018江苏无锡期末)“另类历史”是指某些作品本身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或史料,但其中包含着某种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图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东京)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东京梦华录材料二下图是“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画作芦滩钓艇图材料三下图是罗汉图和西斯廷圣母宋朝刘松年罗汉图,是十六罗汉图之一,又名灵猿献果图。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但罗汉形象已不同于早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小和尚接过灵猴摘送的果子,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中世纪的圣母玛丽利像全部都是冰冷的、僵硬的。而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则是慈爱的、美丽的。该画作不仅展示了女性的温柔、秀美与坦然的骄傲,更歌颂了圣母将怀中孩子奉献人类、拯救世间的崇高行为。其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宋代绘画和城市格局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为研究宋都汴京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与东京梦华录等文献资料相比有何优势?(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吴镇画作的特点。(4分)(3)据材料三,比较两幅图的共同点以及在内涵上的不同点。(6分)答案(1)变化:风俗画兴起;坊市制度被打破。(2分)优势:更直观、形象。(2分)(2)特点:画作类型是士大夫的文人画(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任意两点得4分)(3)共同点:都是宗教题材绘画;都体现了世俗化倾向;都对宗教中的神赋予了新内容;都淡化了宗教气氛。(4分,任答两点即可)不同点:罗汉图突出了生活情趣的描绘;西斯廷圣母突出了人性以及圣母拯救世间的崇高行为。(2分)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