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道路地探索教案设计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4646533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社会主义道路地探索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地探索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对社会主义道路地探索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1936年新宪法、斯大林、斯大林模式2过程与方法:客观评价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和曲折性并联系比照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学生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开放思想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逐步确立求真、某某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国内战争完毕后,苏维埃政权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与存在的问题。具体教学内容为: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苏维埃社会主义某某国联盟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特征、对“斯大林模式的正确评价。三、教学重点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斯大林模式四、教学难点:1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2对“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五、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教师讲述法、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法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上节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回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学生:思考回答:在俄国国内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上打击了帝国主义,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的的民族解放运动。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回忆:面对外国的武装干预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苏俄政府为巩固政权,采取什么措施?其结果如何?学生:回答: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样保证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教师:让学生思考:国内战争胜利后,为巩固政权,国家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回答:是进展经济建设,这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底。教师: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没有先例可循,而苏俄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只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开展道路。由此导入新课。2新课学习一出示本课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列宁、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1936年新宪法、斯大林、斯大林模式2能力目标:客观评价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和曲折性并联系比照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学生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开放思想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逐步确立求真、某某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出示重难点重点: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斯大林模式难点:1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2对“斯大林模式的客观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二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纲1十月革命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政策?结果如何?2国内战争完毕后,苏俄开始实施什么政策?领导人、时间、内容、作用3苏联的成立时间、成员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领导人、时间、措施、重点、作用5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时间、内容、意义6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作用、弊端给学生15分钟时间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和小组讨论,找出答案并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为教师下一步的讲解和拓展打下良好的根底。学习内容第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经济建设任务的提出出示:苏俄宣传画保卫十月革命成果教师提问: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学生根据自己的自学成果很容易回答: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教师提问:1921年内战完毕,和平到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仍在实行,余粮收集有增无减。对此,人民的反映如何?国家的形势怎样?学生回答:余粮收集制导致经济恶化与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政治形势出现动荡教师出示资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如此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提问:上述资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继续实行了2新经济政策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本课重点:新经济政策背景、内容以与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拟学生:1复习知识,深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认识到其是苏俄国家面临特殊形式的产物。2阅读教材,总结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1实行粮食税;2搞活中小企业;3恢复自由贸易教师出示图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按规定价格征收农民的一切余粮。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工业方面实行工业国有化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大的厂矿企业仍为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实行商业国有化允许农民和手工艺者把自己的劳动产品拿到市场上自由买卖,恢复国内自由贸易。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表格里的内容,进一步深化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也是它的优点之所在。教师进一步深化: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什么?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开展了经济,促进了城乡交流,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到1925年,苏联经济恢复到接近战前的最高水平。辨析:有人认为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让资本主义在苏俄复活,是历史的退步。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提示:根据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进展分析学生:政策要与具体的国情相适应,要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新经济政策不是倒退,相反是社会主义探索的成功的尝试。3苏联的成立结合图片使学生了解苏联成立的时间、加盟某某国、国旗国徽等学生: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共有15个加盟国。苏联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教师提示:请注意区别:沙俄1547年1917年苏俄1917年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这是学生比拟容混淆的三个名称,所以学生应深刻区别牢牢记住。第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教师简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展社会主义建设。学生听讲,知道斯大林是苏联的第二代领袖。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填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方式和成就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概况:1方式:一、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二、集中力量重点开展重工业2时间:1928-1937年,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3成效:一、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二、提高人民自信心和苏联的国际地位,为卫国战争提供了物质根底。4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3苏联工业化的弊端“社会主义终究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拟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是一组与农业集体化有关的宣传画。中间的画面是斯大林在联共布大会上发言,谈有关农业集体化问题。左侧的图中,一名集体农庄女庄员开着拖拉机在田野上播种,远处是漂亮的农户住宅。右侧的画面是一名女庄员在收割麦子,她的身后远处有一台马拉收割机在工作,背景上有一些车辆在运输刚割下来的麦子。第一幅图片是第聂伯河上的大坝、第二幅是农民参加集体农庄、第三幅是集体农庄庄园在田间用餐通过以上丰富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出: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有:第一,优先开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开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三当堂巩固1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出的探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B进展第一个五年计划C颁布新宪法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如此是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政府推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工业复兴法D“玉米运动3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A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希特勒上台4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答案是 A它使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就B它对苏联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了积极的作用C它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D它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开展51936年以后,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A高度集中B广泛某某C新经济D高度自治61936年,假设你踏上苏联的国土,不能看到的是 A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B农民用大量机械在耕作C书店里有新的新宪法D大量离开城市前去开荒的人们答案:16ABACAD四本课小结: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七、板书设计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经济建设任务的提出2新经济政策3苏联的成立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工业化2农业集体化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4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八、教学反思1本课内容涉与的政治经济政策较多,教师应结合国内外社会环境来讲述列宁和斯大林两代领导人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建设道路的探索,以深化学生对建设过程以与成就与问题的认识。2对“斯大林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问题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全面、开展、联系的观点进展分析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能力。精彩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