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383095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 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后限时集训(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 D宗法观念的制度化C根据题干“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可以看出,由神本文化居统治地位到人开始敢于挑战神的权威,故选C项。2(2019洛阳一模)商周时期对异族群体的经略方式存在差异,商人与异族建立的多是一种或稳定或不稳定的联盟关系,而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这一变化旨在()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贵族专权C维护统治秩序 D增进文化认同C由材料“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这些异族聚居区”可知,通过同姓与异姓的交错杂居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选C项;商周时期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而非贵族专权,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增强文化认同,故排除D项。3(2019衡阳联考)西周时期,有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上载有“铸兹宝簠,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语句。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A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B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C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D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B本题考查西周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西周并无“皇权”一说,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强调了大宗的特殊地位,宣扬了血缘继承关系,因此西周时期将大宗的地位刻在青铜器上体现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故B项正确;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由神授予,材料表明君权源于大宗血缘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与僭越周礼无关,故D项错误。4(2019南充三模)左传记载:“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周代()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统治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B根据材料可知,周天子和诸侯受到宗法关系的影响,在某些仪式中,相同血缘或近亲血缘的诸侯会受到优待和尊重,这有助于维系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间的宗法关系”,故排除A项;根据“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可知,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不相同,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5(2019南通调研)在周代,属于不同宗系、处于不同等级的人,按照尊卑亲疏关系的不同,遵守各不相同的礼仪,拥有各不相同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复杂而制度化的等级关系()A加强了周朝的中央集权B强化了人们的角色意识C促进了贵族内部的平等D造成了宗法制度的衰落B材料表明周代不同宗系、不同等级的人遵守各不相同的礼仪,拥有各不相同的权利和义务,这种等级关系可强化人们的角色意识,故B项正确;在周代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加强了周朝的中央集权”既不符合题目主旨,也不符合周代实际,故排除A项;根据题意可知,宗系和等级不同,拥有的权利和义务也各不相同,不能反映贵族内部的“平等”,故排除C项;“按照尊卑亲疏关系的不同”遵守不同的礼仪,这充分体现了宗法制的精神,故排除D项。6有学者指出:“西周自觉挪用了宗法和血缘关系来建构大国体制,但不可忽视的是,西周分封了一部分功臣,建立了一些异姓诸侯国。从当时看,这不过突破了宗法原则,是例外;但后来的历史表明,这其实是伟大的先例。”此处“先例”指的是()A向精英政治发展的重要一步B开始摆脱宗法礼制原则的束缚C尝试构建中央集权大国体制D分封是对宗法制的创造性运用D西周在以血缘关系为指导分封亲戚的基础上分封功臣以巩固王室统治,体现出分封制是对宗法制的创造性运用,故D项正确。题干与精英政治无关,故排除A项;西周十分重视宗法礼制原则,故排除B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故排除C项。7(2019青岛二模)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封于卫,周公作康诰酒诰等告诫他“元恶大憝(奸恶),矧惟不孝不友”。周礼中又强调“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A家族政治与道德观念相结合B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C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D社会秩序保持长期稳定A材料中两句文言文的大意是:不孝、不友等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应该依法惩办,毫不宽宥;子女状告父母违背了上下之道,属于大不孝。这反映了西周家族政治与道德观念相结合的特点,故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故C项错误。8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夏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D解读题干可知,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并迅速发展,有关农时观念和知识的历法也随之应运而生,故选D项。9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这说明当时()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D题干“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信息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故选D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故B项错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是指通过宗教仪式来强化王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10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A题干“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均重视,故选A项;故B项与材料内容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不符,故排除;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故D项错误。11(2019济宁模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D根据题目中“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长江流域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得出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故D项正确。12(2019唐山一模)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A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B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C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D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C“规范”一词及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源于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且延续至今,体现了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深远,故选C项;材料强调“规范”对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但不等同于贯通整个中国历史,故排除A项;标准化生产开始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工艺思想渗透人文精神,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12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3分)解析:第(1)问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等信息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作用是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第(2)问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12分)(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13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摘编自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本题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能稳定延续,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血缘宗族进行论证,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选取一个或多个因素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答案:示例: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2分)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的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信、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10分)-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