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师质量专业综合知识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03361141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207 大小: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工程师质量专业综合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07页
质量工程师质量专业综合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07页
质量工程师质量专业综合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量工程师(中级)?质量专业综合知识?目录. z.-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第一节 质量的根本知识一、 质量的概念二、 质量概念的开展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根本知识一、 管理概述二、 质量管理三、 质量管理的开展四、 质量管理培训五、 质量信息管理第三节 方针目标管理一、 方针目标管理的根本知识二、 方针目标管理的实施第四节 质量经济性分析一、 质量的经济性二、 质量本钱三、 质量本钱构成四、 劣质本钱第五节 质量与标准化一、 我国标准的体制二、 标准的制定h三、 标准化的常用形式四、 企业标准化五、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六、 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技术壁垒(WTO/TBT)协议一、 产品质量法二、 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要求1 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供给商与顾客关系管理第一节 供给商管理一、 供给链管理概述二、 供给商选择三、 供给商管理的契约要求四、 供给商的质量控制五、 供给商的业绩评定与动态管理第二节 顾客满意一、 顾客与顾客要求二、 顾客满意三、 顾客要求确实认四、 顾客满意度测量第三节 顾客关系管理一、 顾客关系管理的含义二、 顾客关系管理技术2 习题及答案第三章 质量管理体系第一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知识一、 概述二、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三、 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第二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要求一、 范围二、 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和文件要求三、 管理职责四、 资源管理五、 产品实现六、 测量、分析和改良第三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一、 根本原则二、 主要活动三、 质量管理体系方法第四节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一、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根本概念一、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根本概念二、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3习题及答案第四章 质量检验第一节 质量检验概述一、 质量检验的根本知识二、 不同类别的产品质量检验第二节 质量检验机构一、 质量检验机构的根本知识二、 实验室的根本知识第三节 质量检验方案一、 概述二、 检验流程图三、 检验站的设置四、 检验手册和检验指导书第四节 质量特性分析和不合格品控制一、 质量特性分析表二、 不合格的严重性分级三、 不合格品的控制4 习题及答案第五章 计量根底第一节 根本概念一、 计量的内容、分类和特点二、 计量的法律和法规三、 量值溯源、校准和检定第二节 计量单位一、 概述二、 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三、 法定计量单位的根本使用方法第三节 测量仪器一、 概述二、 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三、 测量仪器的选用原则第四节 测量结果一、 测量准确度和精细度二、 测量重复性和再现性第五节 测量误差和测量不确定度一、 测量误差和测量结果修正二、 测量不确定度第六节 测量控制体系一、 概述二、 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三、 测量过程实施的控制5 习题及答案. z.-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第一节 质量的根本知识质量是经济开展的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上下,反映了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质量管理是兴国之道,治国之策。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生产活动,特别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活动,便产生了质量的活动。围绕质量形成全过程的所有管理活动,都可称为质量管理活动。人类通过劳动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量上。质量是构成社会财富的关键内容。从人们衣、食、住、行,到休闲、工作、医疗、环境等无不与质量息息相关。优良的产品和效劳质量能给人们带来便利和愉快,给企业带来效益和开展,给国家带来繁荣和强大。而劣质的产品和效劳会给人们带来烦恼甚至灾难。一、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概念最初仅用于产品,以后逐渐扩展到效劳、过程、体系和组织,以及以上几项的组合。1.质量的概念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在理解质量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关于固有特性特性指可区分的特征。可以有各种类别的特性,如物的特性(如机械性能);感官的特性(如:气味、噪音、色彩等);行为的特性(如礼貌);时间的特性(如:准时性、可靠性);人体工效的特性(如生理的特性或有关人身平安的特性)和功能的特性(如飞机的最高速度)。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固有的就是指*事或*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例如,螺栓的直径、机器的生产率或接通的时间等技术特性。赋予特性不是固有的,不是*事物中本来就有的,而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的要求而对产品所增加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硬件产品的供货时间和运输要求(如:运输方式)、售后效劳要求(如:保修时间)等特性。产品的固有特性与赋予特性是相对的,*些产品的赋予特性可能是另一些产品的固有特性,例如:供货时间及运输方式对硬件产品而言,属于赋予特性;但对运输效劳而言,就属于固有特性。(2)关于要求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明示的可以理解为是规定的要求。如在文件中说明的要求或顾客明确提出的要求。通常隐含的是指组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化装品对顾客皮肤的保护性等。一般情况下,顾客或相关方的文件(如:标准)中不会对这类要求给出明确的规定,组织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用途和特性进展识别,并做出规定。必须履行的是指法律法规要求的或有强制性标准要求的。如食品卫生平安法、GB8898 电网电源供电的家用和类似用途的电子及有关设备的平安要求等,组织在产品的实现过程中必须执行这类标准。要求可以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不同的相关方对同一产品的要求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对汽车来说,顾客要求美观、舒适、轻便、省油,但社会要求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组织在确定产品要求时,应兼顾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要求可以是多方面的,当需要特指时,可以采用修饰词表示,如产品要求、质量管理要求、顾客要求等。从质量的概念中,可以理解到:质量的内涵是由一组固有特性组成,并且这些固有特性是以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所要求的能力加以表征。质量具有经济性、广义性、时效性和相对性。质量的经济性:由于要求聚集了价值的表现,价廉物美实际上是反映人们的价值取向,物有所值,就是说明质量有经济性的表征。虽然顾客和组织关注质量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对经济性的考虑是一样的。高质量意味着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产品。质量的广义性:在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范畴内,组织的相关方对组织的产品、过程或体系都可能提出要求。而产品、过程和体系又都具有固有特性,因此,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质量的时效性:由于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组织和产品、过程和体系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例如,原先被顾客认为质量好的产品会因为顾客要求的提高而不再受到顾客的欢送。因此,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质量的相对性:组织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也可能对同一产品的同一功能提出不同的需求;需求不同,质量要求也就不同,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会被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满足要求程度的一种表达。它须在同一等级根底上做比拟,不能与等级混淆。等级是指对功能用途一样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做的分类或分级。2.与质量相关的概念(1)组织组织是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例如:公司、集团、商行、社团、研究机构或上述组织的局部或组合。可以这样理解,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安排通常是有序的。(2)过程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由输入、实施活动和输出三个环节组成。过程可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产品支持过程。(3)产品产品是指过程的结果。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类别:效劳(如:商贸、运输);软件(如:计算机程序、字典);硬件(如:发动机机械零件、电视机);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许多产品由不同类别的产品构成,效劳、软件、硬件或流程性材料的区分取决于其主导成分。例如汽车是由硬件(如:汽车齿轮);流程性材料(如:燃料、冷却液、电流);软件(如:发动机控制软件、汽车说明书、驾驶员手册)和效劳(如:销售人员所做的操作说明)所组成。依产品的存在形式,又可将产品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效劳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软件由信息组成,通常是无形产品并可以方法、论文或程序的形式存在。硬件通常是有形产品,其量具有计数的特性(可以别离,可以定量计数)。流程性材料通常是有形产品,其量具有连续的特性(一般是连续生产,状态可以是液体、气体、粒子线状、块状或板状等)。(4)顾客顾客是指承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例如,消费者、委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顾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或外部的。(5)体系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6)质量特性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质量概念的关键是满足要求,这些要求必须转化为有指标的特性,作为评价、检验和考核的依据。由于顾客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反映产品质量的特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性能、适用性、可信性(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平安性、环境、经济性和美学性。质量特性有的是能够定量的,有的是不能够定量的,只有定性。实际工作中,在测量时,通常把不定量的特性转换成可以定量的代用质量特性。产品质量特性有内在特性,如构造、性能、精度、化学成分等;有外在特性,如外观、形状、色泽、气味、包装等;有经济特性,如本钱、价格、使用费用、维修时间和费用等;有商业特性,如交货期、保修期等;还有其他方面的特性,如平安、环境、美观等。质量的适用性就是建立在质量特性根底之上的。效劳质量特性是效劳产品所具有的内在的特性。有些效劳质量特性是顾客可以直接观察或感觉到的,如效劳等待时间的长短、效劳设施的完好程度、火车的正误点、效劳用语的文明程度、效劳中噪声的大小等。还有一些反映效劳业绩的特性,如酒店财务的过失率、报警器的正常工作率等。一般来说,效劳特性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可靠性,准确地履行效劳承诺的能力;响应性,帮助顾客并迅速提供效劳的愿望;保证性,员工具有的知识、礼节以及表达出自信与可信的能力;移情性,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和对顾客给予特别的关注;有形性,有形的设备、设施、人员和沟通材料的外表。不同的效劳对各种特性要求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根据对顾客满意的影响程度不同,应对质量特性进展分类管理。常用的质量特性分类方法是将质量特性划分为关键、重要和次要三类,它们分别是:关键质量特性,是指假设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会直接影响产品平安性或产品整机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重要质量特性,是指假设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将造成产品局部功能丧失的质量特性。次要质量特性,是指假设超过规定的特性值要求,暂不影响产品功能,但可能会引起产品功能的逐渐丧失。二、质量概念的开展随着经济的开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质量的概念也随着不断深化、开展。具有代表性的质量概念主要有: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和广义质量。1.符合性质量的概念它以符合现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依据。符合标准就是合格的产品质量,符合的程度皮映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质量的定义,认为产品只要符合标准,就满足了顾客需求。规格和标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过去认为是先进的,现在可能是落后的。落后的标准即使百分之百的符合,也不能认为是质量好的产品。同时,规格和标准不可能将顾客的各种需求和期望都规定出来,特别是隐含的需求与期望。2.适用性质量的概念它是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从使用角度定义产品质量,认为产品的质量就是产品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适用性的质量概念,要求人们从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两个方面去理解质量的实质。质量从符合性开展到适用性,使人们对质量认识逐渐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位。顾客对他们所消费的产品和效劳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这意味着组织需要决定他们想要效劳于哪类顾客,是否在合理的前提下每一件事都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3.广义质量的概念国际标准化组织总结质量的不同概念加以归纳提炼,并逐渐形成人们公认的名词术语,即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一定义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既反映了要符合标准的要求,也反映了要满足顾客的需要,综合了符合性和适用性的含义。*兰博士将广义质量概念与狭义质量概念作了比拟,见表1.1-1所示。主题狭义质量概念广义质量概念产品有形制成品硬件硬件、效劳、软件和流程性材料过程直接与产品制造有关的过程所有的过程,制造等核心过程、销售等支持过程产业制造业各行各业:制造、效劳、政府等,盈利或非盈利质量被看作是技术问题经营问题顾客购置产品的顾客所有有关人员,无论内部还是外部任何认识质量基于职能部门基于普遍适用的*兰三步曲原理质量目标表达在工厂的各项指标中公司经营方案承诺和社会责任劣质本钱与不合格的制造品有关无缺陷使本钱综合最低质量的评价主要基于符合标准、程序和标准满足顾客要求改良是用于提高部门业绩公司业绩质量管理培训集中在质量部门全公司范围负责协助质量工作中层质量管理人员高层管理者组成的质量委员会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根本知识一、管理概述管理: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管理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协调的活动,综合利用组织资源以到达组织目标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展的活动构成。管理过程包括方案、组织、领导和控制人员与活动。1.管理职能管理的主要职能是方案、组织、领导和控制。(1)方案确立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方案决定组织应该做什么,包括评估组织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建立一系列组织目标。而一旦确立了组织目标,管理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战术实现这些目标,并建立监视运行结果的决策制定过程。方案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研究活动条件。包括内部能力研究和外部环境研究;制定业务决策。是指在活动条件研究根底上,根据这种研究所提醒的环境变化中可能提供的时机或造成的威胁,以及组织在资源拥有和利用上的优势和劣势,确定组织在未来*个时期内宗旨方向和目标,并据此预测环境在未来可能呈现的状态;编制行动方案。将决策目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解到组织的各个部门和环节,对每个单位和每个成员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2)组织确定组织机构,分配人力资源。组织是决策目标如何实现的一种技巧,这种决策需要建立最适宜的组织构造并训练专业人员,组织通讯网络。管理者必须建立起与顾客、制造商、销售人员和技术专家之间的沟通渠道。组织要完成下述工作:组织机构和构造设计;人员配备,将适当的人员安置在适当的岗位上,从事适当的工作;启动并维持组织运转;监视运转。(3)领导鼓励并管理员工,组建团队。领导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关键,是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创造一个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的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员工的指导和鼓励,制定一系列方案,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组织员工努力工作,保持良好的士气。(4)控制评估执行情况,控制组织的资源。控制是为了保证系统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展的一系列工作,包括根据标准及规则,检查监视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判断是否发生偏差和纠正偏差。控制职能在整个管理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四项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从逻辑关系来看,通常是按发生先后顺序,即先方案,继而组织,然后领导,最后控制;从管理过程来看,在控制的同时,往往要编制方案,或对原方案进展修改,并开场新一轮的管理活动;从职能的作用看,方案是前提,组织是保证、领导是关键、控制是手段;四个职能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不能片面地强调*一职能,而否认其他职能作用。2.管理层次和技能(1)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直接领导下属的数量;管理层次是最高管理者到具体执行人员之间的不同管理层次。在管理幅度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的大小成正比,即组织规模越大,成员人数越多,管理层次就越多;在组织规模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即管理者直接领导下属的人员越多,组织所需的层次就越少。有效的管理幅度的大小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管理者本身的素质与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管理者工作的内容;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2)管理层次按层次划分,管理可分为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底层)管理三个层次。高层管理者是组织的高级管理者,其主要作用是确立组织的宗旨和目标,规定职责和提供资源。他们主要负责与外部环境联系,如政府、学界、重要顾客或供给商、金融机构等沟通。中层管理者负责利用资源以实现高层管理者确立的目标,主要通过在其职权范围内执行方案并监视基层管理人员来完成。基层管理者负责日常业务活动,他们通常监视指导作业人员,保证组织正常运转。(3)组织活动相应的,组织的活动也有三种:作业活动、战术活动和战略方案活动,分别由基层、中层和高层管理者负责执行。作业活动是组织内的日常活动,包括申请与消费资源。基层管理者必须对引起资源需求与消耗的业务过程进展识别、收集、登记和分析。组织的战术功能由其中层管理者负责,监视作业活动,保证组织实现目标,节约资源,并确定如何配置企业资源以到达组织目标。战路方案活动需要建立组织的长期目标方案,综观全局做出决策。(4)管理技能通常情况下,作为一名管理者应具备三个管理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技术技能:指具有*一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历完成组织活动的能力。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鼓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主要包括领导能力、影响能力和协调能力。概念技能: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的能力,它包括理解事物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与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高层管理者尤其需要较强的概念技能;中层管理者更多需要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根底层管理者主要需要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如图1.2-1所示。 战略筹划活动 最高管理层 主要要求概念技能战术活动 中层管理 主要要求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作业活动 根底管理 主要要求技术技能和人际技能图1.21管理层次图二、质量管理1.质量管理的定义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质量筹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良。上述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质量管理是通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为实现规定的质量目标进展质量筹划,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开展质量改良等活动予以实现的。第二、组织在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需要对诸如质量、方案、劳动、人事、设备、财务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进展有序的管理。由于组织的根本任务是向市场提供符合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产品,围绕着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是组织的各项管理的主线。第三、质量管理涉及到组织的各个方面,是否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关系到组织的兴衰。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正式发布本组织的质量方针,在确立质量目标的根底上,按照质量管理的根本原则,运用管理的系统方法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配备必要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开展各项相关的质量活动,这也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所以,组织应采取鼓励措施激发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和工作热情,造就人人争做奉献的工作环境,确保质量筹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良活动顺利地进展。2.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局部,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指导思想和承诺。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确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质量方针的根本要求应包括供方的组织目标和顾客的期望和需求,也是供方质量行为的准则。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组织质量方针的具体表达,自标既要先进,又要可行,便于实施和检查。3.质量筹划质量筹划是质量管理的一局部,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质量筹划幕后关键是制定质量目标并设法使其实现。质量目标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其通常依据组织的质量方针制定。并且通常对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分别规定质量目标。4.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局部,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作为质量管理的一局部,质量控制适用于对组织任何质量的控制,不仅仅限于生产领域,还适用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料的采购、效劳的提供、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的配置,涉及组织内几乎所有的活动。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求。为此,要解决要求(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过程)、需要对哪些进展控制等问题。质量控制是一个设定标准(根据质量要求)、测量结果,判定是否到达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展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质量控制不是检验。在生产前对生产过程进展评审和评价的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的一个组成局部。总之,质量控制是一个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要求的过程。例如,为了控制采购过程的质量,采取的控制措施可以有:确定采购文件(规定采购的产品及其质量要求),通过评定选择合格的供货单位,规定对进货质量的验证方法,做好相关质量记录的保管并定期进展业绩分析。为了选择合格的供货单位而采用的评定方法可以有:评价候选供货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检验其产品样品、小批试用、考察其业绩等。再如,为了控制生产过程,例如*一工序的质量,1可以通过作业指导书规定生产该工序使用的设备、工艺装备、加工方法、检验方法等,对特殊过程或关键工序还可以采取控制图法监视其质量的波动情况。5.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局部,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质量保证定义的关键词是信任,对到达预期质量要求的能力提供足够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在订货前建立起来的,如果顾客对供方没有这种信任则不会与之订货。质量保证不是买到不合格产品以后保修、保换、保退保证质量、满足要求是质量保证的根底和前提,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提供信任的重要手段。因为质量管理体系将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员方面的,都采取了有效的方法进展控制,因而具有减少、消除、特别是预防不合格的机制。组织规定的质量要求,包括产品的、过程的和体系的要求,必须完全反映顾客的需求,才能给顾客以足够的信任。因此,质量保证要求,即顾客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要求往往需要证实,以使顾客具有足够的信任。证实的方法可包括:供方的合格声明;提供形成文件的根本证据(如质量手册,第三方的型式检验报告);提供由其他顾客认定的证据;顾客亲自审核;由第三方进展审核;提供经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据(如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或名录)。质量保证是在有两方的情况下才存在,由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信任。由于两方的具体情况不同,质量保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质量保证是组织向自己的管理者提供信任;外部质量保证是组织向顾客或其他方提供信任。6.质量改良质量改良是质量管理的一局部,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作为质量管理的一局部,质量改良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由于要求可以是任何方面的,因此,质量改良的对象也可能会涉及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和产品,可能会涉及组织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各方面的要求不同,为确保有效性、效率或可追溯性,组织应注意识别需改良的工程和关键质量要求,考虑改良所需的过程,以增强组织体系或过程实现产品并使其满足要求的能力。7.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的含义可以这样来表述: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根底,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受益而到达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该含义有如下要点:(1)全面质量管理是对一个组织进展管理的途径,对一个组织来说,就是组织管理的一种途径,除了这种途径之外,组织管理还可以有其他的途径。(2)正是由于全面质量管理讲的是对组织的管理,因此,将质量概念扩大为全部管理目标,即全面质量,可包括提高组织的产品的质量,缩短周期(如生产周期、物资储藏周期),降低生产本钱等。(3)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是以全面质量为中心,全员参与为根底,通过对组织活动全过程的管理,追求组织的持久成功,即使顾客、本组织所有者、员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会等相关方持续满意和受益。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最早见于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发表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他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需求的条件下进展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效劳,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菲根堡姆首次提出了质量体系问题,提出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这一个全新的见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菲根堡姆的思想在日本、美国、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广泛传播,并在各国的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开展。三、质量管理的开展(一)质量管理开展阶段回忆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开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展百分之百的检验。期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展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方案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再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视、检查对方案、设计、产品标准等工程的贯彻执行。这就是说,方案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视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后来,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廉就突显出来。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休哈特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并创造了控制图。他认为质量管理不仅要搞事后检验,而且在发现有废品生产的先兆时就进展分析改良,从而预防废品的产生。控制图就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进展这种预防的工具。因此,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进入检验加预防阶段的标志,也是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场。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质量管理科学专著就是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在休哈特创造控制图以后,他的同事在1929年发表了?抽样检查方法?。他们都是最早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的,为质量管理科学做出了奉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场以后,统计质量管理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军政部门组织一批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于19411942年间先后制订并公布了Z1.1?质量管理指南?、Z1.2?数据分析用控制图法?和Z1.3?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控制图法?,强制生产武器弹药的厂商推行,并收到了显著效果。从此,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得到很多厂商的应用,统计质量管理的效果也得到了广泛的承诺。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毕后,美国许多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除原来生产军火的工厂继续推行质量管理方法以外,许多民用工业也纷纷采用这一方法,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也都陆续推行了统计质量管理,并取得了成效。但是,统计质量管理也存在着缺陷,它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是统计专家的事。在计算机和数理统计软件应用不广泛的情况下,使许多人感到高不可攀、难度大。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开展,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运用系统工程的概念,把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综合分析研究,实施全员、全过程、全企业的管理。60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了行为科学学派,主*调动人的积极性,注意人在管理中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尤其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都很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加强内部质量管理,确保生产的产品使用平安、可靠。在上述背景条件下,显然仅仅依赖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已难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也不能满足社会进步要求。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所谓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根底,旨在通过上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到达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了美国的质量管理方法,并有所开展。最突出的是他们强调从总经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工人,全体人员都参与质量管理。企业对全体职工分层次地进展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并创造了一些通俗易懂、便于群众参与的管理方法,包括由他们归纳、整理的质量管理的老七种工具(常用七种工具)和新七种工具(补充七种工具),使全面质量管理充实了大量新的内容。质量管理的手段也不再局限于数理统计,而是全面地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以往通常用英文缩写TQC来代表,现在改用TQM来代表。其中M是Management的缩写,更加突出了管理。在一定意义上讲,它已经不再局限于质量职能领域,而演变为一套以质量为中心,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兴旺国家组织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使产品或效劳质量获得迅速提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传播,各国都结合自己的实践有所创新开展。目前举世瞩目的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等各种质量奖及卓越经营模式、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等,都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根底的(二)质量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在现代质量管理的实践活动中,质量管理专家中的核心人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些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如戴明、*兰、石川馨等,使人们对质量及质量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质量管理的开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1.戴明的质量理念戴明(W.E.Deming)是美国著名的质量专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应邀赴日本讲学和咨询,对统计质量管理在日本的普及和深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来他在美国传播在日本十分有效的质量管理。1980年,在美国全国播送公司(NBC)的名为日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能节目播出后,戴明便成为美国在质量方面的著名人物。戴明在主要观点是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公司地管理系统而不在员工。他总结出质量管理14条原则,认为一个公司要想使其产品到达规定的质量水平必须遵循这些原则。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原则是:(1)建立改良产品和效劳的长期目标;(2)采用新观念;(3)停顿依靠检验来保证质量;(4)完毕仅仅依靠价格选择供给商的做法;(5)持续地且永无止境地改良生产和效劳系统;(6)采用现代方法开展岗位培训;(7)发挥主管的指导帮助作用;(8)排除恐惧;(9)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10)取消面向一般员工的口号、标语和数字目标;(11)防止单纯用量化定额和指标采评价员工;(12)消除影响工作完美的障碍;(13)开展强有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活动;(14)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去实现转变。2.*兰的质量理念像戴明一样,*兰(J.M.Juran)作为美国的著名质量专家,曾指导过日本质量管理。他在1951年出版了?质量控制手册?(Quality Control Handbook),到1998年已发行到第五版,改名为?*兰质量手册?(Juran Quality Handbook)。(1)*兰关于质量的观点*兰博士认为质量来源于顾客的需求。在?*兰质量手册?中他对质量的定义是:质量是指那些能满足顾客需求,从而使顾客感到满意的产品特性。质量意味着无缺陷,也就是说没有造成返工、故障、顾客不满意和顾客投诉等现象。(2)*兰质量管理三部曲*兰博士把质量管理的三个普遍过程,即质量筹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良称为构成质量管理的三部曲(即*兰质量管理三部曲)。3.石川馨的质量理念石川馨(Ishikawa Kaori)是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他是因果图的创造者,日本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的奠基人之一,是将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一位专家。石川馨认为,质量不仅是指产品质量,从广义上说,质量还指工作质量、部门质量、人的质量、体系质量、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等等。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TQC)在日本就是全公司范围内的质量管理。具体内容包括:所有部门都参加的质量管理,即企业所有部门的人员都学习、参与质量管理。为此,要对各部门人员进展教育,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即企业的经理、董事、部课长、职能人员、工班长、操作人员、推销人员等全体人员都参加质量管理,并进而扩展到外协、流通机构、系列公司。综合性质量管理,即以质量管理为中心,同时推进本钱管理(利润、价格管理)、数量管理(产量、销量、存量)、交货期管理。他认为推行日本的质量管理是经营思想的一次革命,其内容可归纳为6项:质量第一;面向消费者;下道工序是顾客;用数据、事实说话;尊重人的经营;机能管理。四、质量管理培训(一)质量管理培训内容质量管理培训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质量意识教育提高质量意识是质量管理的前提,而领导的质量意识更直接关系到企业质量管理的成败。因此,质量意识教育被视为质量培训的首要内容。质量意识教育的重点是要求各级员工理解本岗位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其工作结果对过程、产品甚至信誉的影响;以及采用何种方法才能为实现与本岗位直接相关的质量目标做出奉献。质量意识教育的内容可包括:质量的概念,质量法律、法规,质量对组织、员工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质量责任等。2.质量知识培训知识培训是质量管理培训内容的主体,组织应对所有从事与质量有关工作的员工进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在识别培训需要的根底上,应本着分层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规定不同的内容,编写不同的教材,切忌一刀切。领导培训内容应以质量法律法规、经营理念、决策方法等为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培训内容应注重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而一线员工培训内容则以本岗位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所需的知识为主。3.技能培训技能是指直接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所需的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技能培训是质量管理培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局部。虽然由于行业和岗位不同,其所需的技能也不同,然而,对各层次人员的培训要求则大致一样。对技术人员,主要应进展专业技术的更新和补充,学习新方法,掌握新技术;对一线工人,应加强根底技术训练,熟悉产品特性和工艺,不断提高操作水平;对于领导人员,除应熟悉专业技术外,还应掌握管理技能。(二)质量管理培训的实施培训过程由识别培训需要、提供培训和评价培训有效性三个阶段组成。1.培训需求的识别识别培训需求可从三个方面人手。首先,可根据任职条件、科技开展、标准变更、远景规划与业务扩展的需要,识别现有人员的能力以及相关的培训需要;第二,通过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在拟定纠正、预防措施加以改良时,也会提供培训需要的信息;再次,领导者对下属人员的能力及其开展需要定期的评审,也能识别培训需要。经过识别培训需要后,形成领导的决心,对组织的培训工作制订长期规划。有关部门应根据规划负责编制岗位质量培训细则,具体包括:新员工的质量意识培训,各岗位员工提高技能培训,特殊工种培训,专业人员、管理人员质量管理知识培训以及其他培训。2.提供培训组织有关部门应根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规划,根据规划编制质量管理培训方案,分阶段、分部门、分层次地实施培训。具体实施时应注意如下问题:(1)制订培训程序,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规定培训工作流程。(2)质量管理培训要自上而下实施,有效地分层推进。(3)培训一般以内部培训为主,根据需要也可聘人员任教,也可委外培训。(4)选派具有适任资格的人员任教;选、编适合于本单位的教材;配置适宜的器材,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5)完善考勤,加强考核,严格要求,讲*效。(6)培训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学术讲座、现场参观等形式。(7)组织必须识别须经资格鉴定的特殊工种岗位,对岗位人员规定培训要求和鉴定过程。(8)做好登记、记录工作,建立个人的业务档案,作为选派工作和识别培训需要的依据。(9)评价培训有效性。培训的有效性应表达在经培训后的人员能力的提高上,故培训有效性的评价可通过对人员能力变化的度量来测评。具体的评价方式有:受培训者的自我评价;培训者的训后评价;管理者对受培训者的跟踪评价。评价的结果应作好记录,记入个人的业务档案中。此档案应反响个人教育、培训、技能、经历和经评价后的鉴定情况,鉴定记录要可追溯。五、质量信息管理信息指有意义的数据。该定义中数据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有意义、有价值的言讯或消息。信息是通过形象符号、语言文字、指令代码、数据资料等不同形式和不同媒体对客观事物所作的描述和反映。原始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原材料和成品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或计算机的信息处理系统,将不可利用或难以应用的原始数据加工成可利用的有效信息。一般情况下,信息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已经被加工成为特定形式的数据,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经常要记录或接触大量的数据(记录、客观证据等)。这些质量信息不但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途径,也是质量管理的依据和根底。(一)质量信息质量信息是有关质量方面有意义的数据。产品的形成中存在着两种运动过程:物流和信息流。物流是由原材料等资源的输入转化成产品输出而进展形态和性质变化的过程。而信息流则是伴随物流而产生。它反映了物流状态,并通过它控制、调节、改良物流。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从*种意义上说,就是要管好这两个方面的过程。如图1.2-2是信息流示意图。图1.2-21.信息源信息源指信号或消息序列的产生者。在质量管理信息中,指数据或信息的发出者。信息源可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信息源产生于组织内部产品实现过程和体系运行过程。外部信息源产生于组织外部,包括相关方的、社会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信息。组织应通过需求分析收集对过程控制和体系有效运行起作用的数据,至少应能提供以下方面的信息:(1)顾客满意度的评价;(2)产品的符合性;(3)过程能力和产品质量现状,及其开展趋势;(4)纠正、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良。2.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指在信息系统中将信息按照规定的方式和途径,经过一定的载体从一处传到另一处的过程。信息传递大体由三局部组成:信源-信道-信宿。信道是传递的通道;信宿是传递的终点,一般指承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部门。传递要求完整(数据完整并可追溯)、准确、及时。从质量管理角度来看,记录(说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完成活动证据的文件)这个特殊文件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3.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指将原始数据(信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加工成有意义的信息的过程。这里,原始数据是信息处理过程的输入,通过整理、分析、计算、建模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从而产生可用于控制、改良和决策的有用信息(信息处理过程的输出)。4.信息反响信息反响是双向的,即将处理后的信息作为二次信息源,反响给需要信息的人员和部门。二次信息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新的一次信息源的质量及其传递。质量信息不仅需要及时传递,而且要做到及时反响,才能使信息被利用和共享成为可能。(二)质量信息系统组织的活动有三种:作业活动、战术活动和战略方案活动。作业活动是组织内的日常活动,在质量管理方面,如质量控制活动等。这些日常质量管理产生的数据是作业级系统的根底。组织的战术活动,由其中层管理人员等负责执行。他们监视作业活动,进展质量筹划,保证质量目标实现。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实施战略方案,如质量管理评审,需要使用大量的决策信息。这样就构成质量信息系统的框架,如图1.2-3所示。图1.2-31.作业活动在作业层上,主要关注点是收集、验证并记录质量数据和信息。作业层的信息系统通常有以下特点:重复性、可预见性、历史性、详细性、来源内部化、形式构造化(表式)及高准确度。2.战术活动在战术层上,主要是监视和控制业务活动、有效进展资源管理和测量分析等质量信息。战术层的信息系统通常有以下特点:汇总性、不可预见性、阶段性、可比性、概要性、内部及外部信息源。3.战略方案活动高层管理者一般会利用管理评审等活动获得质量战略信息,并确立企业的质量目标(中、长期),因此,战略层信息系统通常有以下特点:随机性、异常信息、预测性、概要性、数据外部化、形式非构造化及主观性。(三)质量信息管理为了确保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进展质量信息转换是十分必要的,应将质量信息(数据)作为一种根底资源,这对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决策以及鼓励人员进展质量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对质量信息进展管理,组织应当:(1)识别信息需求;(2)识别并获得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来源;(3)将信息转换为对组织有用的知识;(4)利用数据、信息和知识来确定并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5)确保适宜的平安性和*性;(6)评估因使用信息所获得的收益,以便对信息和知识的管理进展改良。第三节 方针目标管理一、方针目标管理的根本知识(一)方针目标管理的概念1.方针目标管理方针目标管理,在日本叫方针管理,在美国及西方国家叫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简称MBO),我国称为方针目标管理。方针目标管理是企业为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中长期和年度经营方针目标,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通过个体与群体的自我控制与协调,以实现个人目标,从而保证实现共同成就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这里所说的个体是指个人、岗位;群体是指企业、部门、分厂(车间)、工段、班组;自我控制是指根据目标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促使目标的实现;共同成就是指企业目标和部门、车间、班组目标。2.方针目标管理的特点作为一种科学管理的方法,方针目标管理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系统管理,它层层设定目标,建立目标体系,并且围绕企业方针目标将措施对策、组织机构、职责权限、奖惩方法等组合为一个网络系统,按PDCA循环原理展开工作,重视管理设计和整体规划,进展综合管理。(2)强调重点管理,它不代替由标准、制度或方案(如生产方案)所规定的业务职能活动,它不代替日常管理,只是重点抓好对企业和部门的开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目标、重点措施或事项。其他则纳入到按职能划分的日常管理中去。重点目标主要指营销、能耗、效益、平安、质量改良、考核等。(3)注重措施管理,管理的对象必须细化到实现目标的措施上,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号召上。为此,要切实将目标展开到能采取措施为止,对具体措施实施管理。(4)注重自我管理,它要求发动广阔职工参与方针目标管理的全过程,而不是仅靠少数人的努力。并且还为企业各级各类人员规定了具体而明确的目标,从工人到管理人员都要被目标所管理。同时,又要为完成目标而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实行自我管理。(二)方针目标管理的原理方针目标管理的理论依据是行为科学和系统理论。1943年,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A.B.Maslow)在他所写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论,即人的需要可分层为:生理需要-平安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并认为西方一些国家的职工,大局部已经满足了生理和平安方面的需要,开场把筹划力的重心转移到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方面来。如果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不注意满足人们这种比拟高级的需要,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将受到压抑。因此提出,要鼓励、调发动工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全体职工走向成就欲方面。因而要求企业的领导者确定好企业的经营目标,以此来统一全体职工的意志,激发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目标管理是以行为科学中的鼓励理论为根底而产生的。它与泰罗制的科学管理思想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从监视管理转变为自主管理,从家长式专制管理转变为*管理,从纪律约束转变为鼓励管理。目标管理的根本原理,就是运用行为科学的鼓励理论来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对企业实行系统管理。这就要求,在实施目标管理的全过程中,要牢牢抓住系统管理和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两条主线。(三)方针目标管理的作用方针目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1.是实现企业经营目的、落实经营决策的根本途径企业方针目标确实定大致经过这样几个环节:第一,要调查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分析面临的开展时机和威胁。第二,要分析企业现状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在弄清经营问题根底上,确定企业中长期经营方针目标。第三,要研究确定实现经营方针目标的可行性方案。2.是调动职工参加管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