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5 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352684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5 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5 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5 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后限时集训(五)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深圳一模)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D增加更多职位就是在限制、减少三省长官的权力,故A项错误;相权是皇权赋予的,增加官职数量就是加强皇权的表现,故B项错误;人员众多才会导致效率低下,故C项错误;增加官职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2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D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可减少政令失误,有利于决策合理化,故D项正确。3(2019“皖南八校”联考)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选拔()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 B注重出身和门第C注重基层实践经验 D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C题干没有提及高官对中央政令的态度问题,故A项错误;对于高官的出身和门第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高官的选拔标准,但不是以德和才为标准,故D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的高官必须有州县官的经历,在宋代,高官必须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央高层的官吏必须有基层经历,故C项正确。4(2019惠州调研)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D材料“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表明了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D项。5(2019鄂尔多斯一模)唐太宗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据此可知,科举制()A打破垄断,缓和激烈社会矛盾B教化民众,引导社会文化方向C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社会风气D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B在唐太宗看来,尧、舜所行的是仁义之道,周公创立、孔子所传的是礼乐教化,二者是君临天下、治国治民的最有效的思想武器,有了儒学,就如同鸟有了翅膀,鱼游于水中,就可以治国理民;反之,国家就无法治理,政治上就陷于死地。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并通过科举引导社会文化方向,故选B项。6(2019日照一模)唐代士人将“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称为“平生有三恨”;宋代士人把“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叫做“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把“不历中书”、未拜相,叫做“生平不足”。据此可知,唐宋社会()A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B科举制发展使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价值追求的变化D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D唐代既“尚姓”又“尚官”,宋代则“尚官”,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化,社会从以门阀为中心转化为以品官为本位,故选D项;由世俗贵族社会逐渐向平民社会转化,即越来越多的官员来自平民,而不是贵族,强调官员主体的变化,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项;宗法观念强调血缘关系,故排除B项;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发展,故排除C项。7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由此可知科举制()A能够选拔优秀人才 B逐级考试逐层选才C选才任用比例很高 D官员选任公平公正B根据材料“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可知,科举制具有层层遴选人才的特点,故选B项;科举制有较为严密的选拔流程,尽管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但并不能确保优秀人才的选拔,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具体人事安排,故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举制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故排除D项。8(2019德阳一模) 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时间州县公元960年111638公元979年2971 860(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B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中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故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故排除D项。9(2019德州一模)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其目的是()A强化皇族特权地位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C防止权贵专权乱政 D完善政务决策机制C根据材料“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俸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可知武官地位比较低,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就不会乱政,宗室不担任实际职务就不能专权,其目的是防止权贵专权乱政,故选C项;“强化皇族特权地位”与材料中“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北宋初年削弱外戚、宗室权力,未涉及分工明确、简化手续、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北宋初年削弱外戚、宗室权力,未涉及完善中枢权力机构为主的政务决策机制,故排除D项。10(2019永州一模)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C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说明元朝重视对云南边疆的管理,故选C项;元朝初年曾废除科举制,因而元朝科举制度并未稳定发展,且材料中未对出任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的选拔方式进行说明,故排除A项;材料中第一层出任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有蒙古人、色目人,也有汉人及其他民族,这会加深民族融合,但材料第二层仅体现仕宦云南的官吏较多,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因而B项仅适合第一层材料,故排除;材料仅体现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没有涉及地方行政体制的内容,故排除D项。11北宋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一做法()A有利于中央决策的制度化B意在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弊C促成了宋代大一统的局面D推动宋代科举制发展到顶峰B由材料“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可知,宋代吸取唐末藩镇武将拥兵自重的弊病,重用文官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强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非中央决策制度,故排除A项;结合史实可知辽国、西夏、金国长期与中原宋朝形成对抗,真正的大一统在宋代并没有实现,故排除C项;明代科举制发展到顶峰,故排除D项。12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官员同堂议论;长官综合所议作出裁决;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A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B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C降低了行省议事的效率D削弱了中书省的权威性B材料“长官综合所议作出裁决”“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表明行省长官要听取其他官员意见后作出裁决,所有议事官员对决策负责,这一做法有助于制约行省长官的权力,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南通一模)(25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 材料二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境。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10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9分)(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增加了郡的数量,在郡之上设立监察区。第二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一指出二级制到三级制之间反复循环;根据材料一中“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得出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第(2)问,第一小问创新,根据材料二中“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得出虚化高层政区;根据材料二中“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得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行省拥有经济、军事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二是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答案:(1)举措:仿秦朝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问题: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10分)(2)创新:虚化高层政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原因: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实权;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9分)(3)基本规律:加强中央集权是主因;县级政区保持相对稳定;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6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御史大夫李承嘉召诸御史,责之曰:“近日弹事,不请示大夫,礼乎?”众不敢对。至忠进曰:“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御史中丞宋璟在则天朝以频论得失,为幸臣所不容,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对此,武后亦无可奈何。 摘编自储考山、何平立、来可泓中国政治制度史 阅读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予以阐释。解析:论题:根据材料中“武后长安四年,监察御史弹劾宰相苏味然贪赃,使之贬官御史,人君耳目,比肩事主,各得弹事,不相关白,岂有奏事先咨大夫。武后曾先后三次敕璟外任,璟皆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不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得出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阐释:政策与政治、经济等因素密不可分,可以从这些因素分析其原因、特点、影响。答案:示例:论题:监察制与唐初政治。(2分)阐释:略。(可从唐初监察制度建立条件、特点及对唐初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释)。(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10分)-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