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教学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326747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讲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发达的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2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3土地制度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4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二、手工业的进步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2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三、商业的发展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2市的发展(1)发展: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等。4对外贸易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四、经济政策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唐代商业发展的启示(1)社会安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局、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都是空谈。(2)广开国门,加强国际贸易与国际交流。当前世界缺乏国际贸易与交流,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与落后。(3)重视农业生产与交通道路建设。(4)完善市场制度。诸如:商品产销、流通监管、产权维护、灵活金融制度、保险制度。素养提升融会贯通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探究1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史料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即城市从乡村征收贡赋,调集劳役,一般缺少向乡村提供产品政治上是前者对后者的压迫与控制,经济上则是后者对前者财富和劳力的供应。易中天中华文化史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主要原因。指出这种联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史料为评论性材料,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影响。认为中国古代的城市与乡村的经济联系主要是单向性的。(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当时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经济上城市对农村有着较强的依赖性。(2)影响:乡村经济受到城市的压迫和控制,导致城乡矛盾激化;受到城市的剥削,导致农村经济日益落后。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探究2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史料一下表是中唐以前和中唐以后长江以南及以北灌溉水利工程数量表(单位:个)地区时间工程类别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灌溉982923938史料二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概述史料一和史料二中两个表格中的变化及反映的实质问题。(1)史料一反映了中唐前后,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与长江以南的灌溉水利数量的比较。(2)史料二,可以从纵向比较东汉后期与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县城数量;也可以从横向比较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县城数量。变化:史料一,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在中唐以前,多于长江以南;而中唐以后,长江以南的灌溉水利事业发展迅速,灌溉水利数量大大多于长江以北的灌溉水利数量。史料二,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实质问题: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家国情怀感悟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平台材料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当时通过这条通道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其中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四大宗出口货物;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赵丰唐朝的丝绸之路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特点及社会作用。【提示】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传入中国的主要是外国的土特产、物种、艺术等;货物输出伴随着文化传播,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中华文化圈。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彰显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繁荣(1)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外交往频繁,受到各国仰慕,逐渐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2)唐时的海上航路反映了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广泛。对外交流的物品,反映了隋唐时期交往的领域全面,从交流的内容看,中国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共同反映了唐宋时期对外交往促进了唐宋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的经济生活。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时期图像名称牛耕法耕犁 初唐陕西三原李寿墓壁画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 盛唐敦煌23窟牛耕图一牛牵引直辕犁敦煌445窟牛耕图二牛抬杠曲辕犁 晚唐安西榆林窟25号壁牛耕图二牛抬杠直辕犁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B西北农耕技术领先全国C唐朝犁耕形式多样D晚唐铁犁牛耕推广缓慢C从表中“牛耕法”“耕犁”可以看出形式多样,故选C项;表中显示盛唐曲直并用,故排除A项;牛耕图不能推断西北地区农耕技术领先全国,故排除B项;晚唐牛耕图不能反映推广缓慢,故排除D项。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处徒刑一年。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判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C唐宋两朝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3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材料现象说明()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D材料论述了江南一些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偏重经济,与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信息“扬一益二”“广州”并未体现区域分工的不同,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两宋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扬一益二”“广州”都是强调其商品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4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开铺的街市C南北朝时期,“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草市”虽是民间集市,但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并非地方自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可知,政府对市在时间和空间上实行严格管制,故C项正确;唐代的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 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2土地政策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契约的形式,地租以实物为主。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二、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3冶金业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三、商业的繁荣1表现(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2“市”的发展(1)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3对外贸易(1)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设立市舶司,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2)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四、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五、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1)史学争鸣经济重心的形成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史学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另一种意见认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2)史学新论宋代商业革命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的中国:传统与变革都认为宋代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革命”,其理由主要是: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首次出现了商业大都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素养提升融会贯通1宋代商业变革2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探究1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史料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及影响。史料主要从种植面积、耕作特点及新作物的引进等角度阐述了两宋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发展变化: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出现了专门从事小商品生产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专业户。影响: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品;推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1)私有制的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宋代手工业中官营手工业不断缩小,民营手工业日渐扩大趋势。(2)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代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宋代雇募制更成为普遍的方式。(3)国家干预逐渐减少:唐宋时期,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4)国家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唐宋时期,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探究2宋代商业的发展史料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闻名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宋代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关键句“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通过这些关键句揭示出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宋代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交通发达、商品种类繁多、国内外交流频繁、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政府商业政策的松弛等。古代“市”的基本形态(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以唯物史观看待宋代“商业革命”材料两宋时期,铜钱在金属货币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由于商业的发展,造成对货币的巨大需求,北宋时期铜钱铸行量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铜钱之外,铁钱也在很大区域内流通。北宋前期,川陕地区出现了“交子”,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南宋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钱荒,此前使用于川陕一隅的“交子”通行于东南地区,成为南宋统治地区普遍行使的一种通货。金银特别是白银在宋代进入了流通领域。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用途。其所独具的货币职能已经在社会各方面发挥出来。南宋后期,由于钱荒和纸币的信用危机,白银作为货币使用的情况明显增加,这为明代白银上升为主币奠定了基础。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思考:根据材料,归纳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提示】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1)“铜钱之外,铁钱也在很大区域内流通”体现了多种货币在流通。(2)“川陕地区出现了交子”体现除传统金属货币外,还出现了纸币。(3)“金银特别是白银在宋代进入流通领域”说明贵金属货币白银开始流通。宋代商业革命、商品经济发展孕育了新的社会力量(1)社会出现流动和分层原因:由于商品经济是一种富于分化的经济形式,唐宋社会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财富的两极分化,而这种分化则直接导致了财富力量的崛起。经济力量的增强自然会要求按照新的经济关系规范人们的社会地位,这就必然冲击原有的社会关系。结果:“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先王之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动摇,代之而起的是王应麟所说的“贫富贵贱,离而为四”,富、贵、贫、贱处于经常性的转化之中。随着富、贵、贫、贱的不断转化及其分离,旧有的等级制度便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旧有的门阀士族和士农工商等级制再也不能维持,整个社会呈现出流动和分层。(2)富民阶层的兴起在社会流动和分层的过程中,兴起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富民。富民专指那些占有大量社会财富但没有特权的社会群体。富民群体,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营工商业致富的机会,是土地买卖的盛行为其创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条件。富民阶层的出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3)新社会力量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宋代以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拥有大量土地的富民在经济中取得了主导支配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角。有鉴于此,宋王朝一改传统的“抑兼并”政策,转而“不抑兼并”。富民阶层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中唐以后,租佃契约经济关系得到广泛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这是当时生产关系领域重大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晋城模拟)宋神宗时的都城开封,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牛羊、酒、茶、瓷器等,还有来自日本、阿拉伯等国的货物。上述材料可以推断出当时()A工商业者社会地位较高B经济政策相对宽松C对外贸易呈现水陆并进 D传统经济结构裂变B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A项错误;由材料“宋神宗时”“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经济政策相对宽松,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非对外贸易,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经济结构出现裂变,故D项错误。2南宋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A材料中“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粪药”表明农业生产技术精细,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并不能看出技术领先世界,故B项错误;统治者与材料中“南宋陈旉的农书中提出”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也会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但“粪药”主要是表明精耕细作,故D项错误。3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C题干中并未提到连年暴雨和严重涝灾,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员的擢升,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人口增加,故D项错误。4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B以灯箱做广告在唐朝中后期伴随夜市而出现,故A项错误;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贸易,这说明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故C项错误;灯箱广告反映灯箱功能多样化,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命题角度隋唐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卷2019唐代社会生活的新气象;2018北宋前中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015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全国卷2017唐代中期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2016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2015唐宋经济重心南移全国卷2017唐代后期敦煌的自耕农经济1从考查内容看:隋唐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高考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重心南移、唐宋的土地政策调整、唐宋商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及影响。古代商业政策上演变的两个方面,亦属于高频考点。2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考查,且非选择题多是从贯通古今角度对比考查。3从命题特点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命题立意侧重于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更是切合了社会热点。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练点1:北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018全国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A“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练点2:唐朝的自耕农经济(2017全国卷)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D项错误。练点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2017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C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故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发散思维选取北宋前中期,山谷中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练点2情景新颖不是直接考查唐代后期的土地制度,而是隐性考查小农经济注重史证对比不同土地规模和户数的数据,对历史现象作出恰当的阐释练点3历史现场南茶北运所引起的北方社会习俗的变化,暗示了国家统一的时代背景下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4:唐代社会生活新气象(2019全国卷)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C拔河比赛本身就是力量的较量,再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欲练英雄志”“预期年岁稔”等可知,在唐朝人们通过拔河比赛展现力量,故C项正确。练点5: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2016全国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B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练点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2015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B、C、D三项。练点7: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015全国卷)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C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题号命题特点练点4全新视角题干材料描述拔河运动在唐代盛行,引导关注健康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练点5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看待宋代“主户”“客户”的生产状况所反映的生产关系练点6人文素养以妈祖文化融入高考试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且表现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练点7指向明确直来直去,直接设问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逆向思维北人南迁,带去了北方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这反映出唐代()A门阀士族的衰落B“重农抑商”政策的调适C人地矛盾的缓解 D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恶化A“北魏均田制对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这些实质是被门阀士族所控制,而门阀士族在唐代时衰落,所以对门阀士族的下人不再授田,故A项正确;均田制的授田行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从“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无法判断人地矛盾状况,故C项错误;从“增加了对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无法判断底层生活的情况,故D项错误。2(2019合肥一模)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A题干中反映在7世纪的中国,无论宫廷还是城市居民,追求外来奢侈商品,说明唐朝政府奉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频繁,故选A项;传统的华夷观念一直存在于古代中国人思想中,直到近代魏源等人新思潮诞生后才被逐渐打破,故排除B项;唐朝社会风气较为优良,故排除C项;民族之间的隔阂在古代长期存在,且唐朝仍存在,而题干反映的是中外关系,故排除D项。3(2019厦门一模)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A材料“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表明政府的赈灾是针对低收入家庭,体现政府的执政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表明与丁税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是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与儒家伦理尊卑等级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是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不是建立健全户籍制度,故排除D项。4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如练塘、孟渎、仲夏堰等都能灌溉成千上万顷田地以至几个县。而且南方各地开垦了许多湖田、渚田、山田,这使水域、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这表明()A当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南方呈现可持续发展状态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人口增加使人地矛盾尖锐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湖田、渚田、山田”等都带有很强的季节性,故B项错误;由题干“唐后期,南方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北方,有些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很大山区的土地也得到利用”可知,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人地矛盾问题,故D项错误。5(2019湖北七市联考)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这一变化表明()A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增长B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C丝织业成为百姓主要收入来源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A根据材料“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可知赋税改革对手工业的促进作用,故选A项;材料“未几,民间机枢大盛”无法体现其“专业化”,故排除B项;材料“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说明的是交税,不能说明其他收入,故排除C项;“民间机枢大盛”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故排除D项。6北宋时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B经济重心完成转移C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D商业市镇经济繁荣A根据材料“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可知,宋代城市生活繁荣,进一步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城市经济职能增强,而未涉及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故排除C项;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故排除D项。- 1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