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训练41.“不论西周氏族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答案D“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说明分封制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2.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A.借助天意加强君权B.教导百姓积德行善C.巩固中央集权统治D.强调人民力量巨大答案A根据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联系所学可知,这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借助天意来神化皇权。故A项符合;材料中没有体现B、C、D三项的内容,故排除。3.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的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艺术的价值不仅需要自身水平来体现,还要符合时代需要。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价值和唐太宗的时代特征相符,朝廷特别推崇他,因而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故C项正确。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和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故A、B、D三项错误。4.红楼梦描写刘姥姥入大观园见到某种新式器械的文字: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若又是一连八九下。这反映了清朝中期()A.自鸣钟等西方用品开始传入中国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C.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空前兴盛D.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答案B材料“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接若又是一连八九下”是指能按时自击、以报告时刻的钟;依据材料“大观园”得出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故B正确。A错在“开始”,且材料未反映,故排除;根据材料“清朝中期”可知,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C错误;大观园,是红楼梦中贾府为元春省亲而修建的,故D错误。5.软尘私议描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该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天朝上国”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B.鸦片战争冲击了国人的旧思想C.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D.晚清政府仍厉行思想禁锢政策答案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与题干无关,排除A;据材料“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可知鸦片战争对中国民众影响小,排除B;D表述不符合材料,排除;依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故C正确。6.洋务运动中,晚清政府不仅对中国的科技人才进行鼓励,还对在华的外国技术人员进行奖励,如给予高薪、授予官衔、金钱奖励等,为鼓励回国的留学生,清政府赐予他们“翰林”“进士”“举人”出身或授官。这一现象表明清政府旨在()A.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B.积极引进先进技术C.培养国家经济建设人才D.强化巩固科举制度答案B“洋务运动”时期世界经济的趋势为资本主义经济,故A项错误;“不仅对中国的科技人才进行鼓励,还对在华的外国技术人员进行奖励,如给予高薪、授予官衔、金钱奖励等,为鼓励回国的留学生,清政府赐予他们翰林进士举人出身或授官”表明清政府旨在于引进先进的技术,故B项正确;所引进的人才中,很多是技术人才,故C项错误;“赐予他们翰林进士举人出身或授官”没有提到科举考试,故D项错误。7.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积极推行反苏方针,使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但1932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与苏联复交,并愿与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国民政府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积极抵抗日本侵略B.为“剿共”创造有利环境C.顺应美英远东政策D.压制东北抗日义勇军答案B此阶段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故A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与苏联友好往来是为“剿共”创造条件,故B项正确;英美主张与苏联对峙,故C项错误;国民政府主张抗日,故D项错误。8.近代以来,1898年张謇在通州(今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数年的惨淡经营,使大生纱厂逐渐壮大,资本不断增加,到1911年为止,该厂获利370多万两白银,19171921年连续获利560多万两白银。可好景不长,1922年后,大生纱厂开始走下坡路,1923年秋,大生纱厂因无款购买棉花一度停工。这一现象说明了()A.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D.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答案D根据题文中“19171921年连续获利560多万两白银。可好景不长,1922年后,大生纱厂开始走下坡路”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障碍主要是帝国主义,当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侵略的时候,民族工业发展,当战争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时,民族工业萧条,所以独立是前提,D正确。9.“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逼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C.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D.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答案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中“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相符,C项正确。10.1953年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质变”。这一方式()A.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B.全盘借鉴苏联经济模式C.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答案A由材料“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可知,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过渡,以减少对生产的冲击,故选A项。B项中“全盘借鉴”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非国民经济的恢复,排除C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不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D项。11.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体制的变革B.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C.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动D.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答案A材料中从对农村和城镇人口流动的严格控制到放开,主要是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的户口问题,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流动问题,不是人口结构的变动,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城市化进程,D项错误。12.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A.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答案B根据材料“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苏争霸形势变化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及缓解苏联的压力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故B正确。13.1986年,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首个破产的公有制企业,企业职工在工厂门口哭成一片,难以接受;而十年之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宣告破产时,却得到了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说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B.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走向成熟C.社会保障的完善减轻了改革的阻力D.市场经济观念已成为社会共识答案D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工人对于企业破产不理解,十年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工人对企业破产表示理解,职工态度的变化说明人们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常理解和认同,D项正确。14.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答案D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尽管僭主们“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下场往往非常悲惨,这说明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不是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拥护,故D正确。15.世界文明史记载:1540年前后,“由于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导致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 B.垄断组织的出现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A依据材料信息“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可知是价格革命,依据材料信息“1540年前后”,可知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故选A;垄断组织是在19世纪末出现的,工业革命的开展是18世纪60年代以后,均与材料时间“1540年前后”不符,排除B、C;依据材料信息“由于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可知世界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但不是“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的主要原因,排除D。16.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的是()A.“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B.“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C.“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D.“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答案D根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带有鲜明的封建残余,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帝国皇帝拥有一切大权,政治权力大于立法权力,故D项正确;A项符合英国政治的渐进性,B项符合美国共和政体,C项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故排除A、B、C三项。17.“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A.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B.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C.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D.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答案D据材料中“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并结合西方经济危机可知不是经济原因,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可知西方对苏联的情况是了解的,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西方发生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因加剧危机而受到怀疑,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苏联推行计划经济,严格控制思想和个人自由,因此西方人认为苏联“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故D项正确。18.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关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个国家以上。美国提高关税旨在()A.巩固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B.缓和世界经济危机C.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答案D“1930年5月”美国尚未确立经济霸主的地位,故A项错误;“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关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反映了美国转嫁经济危机的做法,故B项错误;“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属于对自由贸易的抛弃,但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适应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需求,故D项正确。19.有人评价19世纪某画家的画作,认为它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有人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它完整!”也有人说这位画家“在意的不是局部细节的真实和完善,而是变动不拘的光色和由此产生的氛围”。下列美术作品的风格与评价相吻合的是()答案B浪漫主义强调色彩的饱满,与材料中“对美与真实的否定”不相符,排除A项;据材料“在意的是中西方相互借鉴的产物,不是局部细节的真实和完善,而是变动不拘的光色和由此产生的氛围”,结合所学可知,印象派强调色彩,注重描写不同时期阳光下的物象,故B项正确;徐悲鸿作品的特点与材料表述不相符,排除C项;现代派美术强调夸张变形,与材料中“变动不拘的光色和由此产生的氛围”不符,排除D项。20.“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答案A依据材料“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可以看出,当今世界不是某一大国称霸,而是多种势力均衡发展,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材料与史实,排除。- 8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