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2)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2274214 上传时间:2022-06-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人民版必修1专题四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湖北省罗田县育英高中 杨传水【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共有三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了新中国的成立及多党合作与民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第二目主要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第三目主要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其中新中国的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三大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内容。本课内容涉及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学习本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三大制度至今仍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2、学生分析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为学习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但本课名词概念较多,理论性强,对学生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了学习难度。【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具体分解如下: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成立及三大制度建立的史实;通过中西制度的比较,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提高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粗读、精读,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分析方法;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三大制度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2、教学难点: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认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立足于国情的正确选择。 【整体设计思路】本节设计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整合课程资源为手段,以“问题教学”为主要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即按照设疑、探究、实践的程序展开,给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求解,在思考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主要围绕“是什么(制度建设过程及特色)”、“为什么”、“ 有什么(作用)”而展开,为防止“审美疲劳”,按照“略详略”顺序选择其中的“为什么”作为探究重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毛泽东同黄炎培“窑洞对话”的材料,这个对话的核心是毛泽东准备以民主来改变中国的王朝更替。那么新中国初期是如何努力实现民主的?建立了哪些民主制度?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一课。进入历史情境创设历史情境,带领学生“神入”历史,后顺势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自学教材掌握基础 引导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问题1、新中国建设了怎样的民主(即建立了哪些民主制度)?问题2、新中国是怎样建设民主的(即这些民主制度建设过程)?问题3、新中国为什么能建设民主(即这些民主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带着上述问题阅读教材,寻找答案三个问题的设计紧扣教材,属于基础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够较快获取答案;三个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就基本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体系。同时,通过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并表述出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搜集、整合材料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探究一:三大民主制度的中国特色多媒体展示补充材料后提问:结合材料与课本相关内容指出,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近代民主政治相比,新中国的三大民主制度显著特色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本相关部分及多媒体所展示的上述补充材料,分组讨论,积极回答,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让部分优秀学生做必要的纠正、解释与总结乌甲斯基曾说过:“善于提出问题,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三大探究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而且探究二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降低了教学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使学生真正理解,重点难点迎刃而解。通过这样的“问题串”来引导、帮助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获得探究能力的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将学习任务以问题串呈现,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迫使学生以研究者的姿态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探究二:三大民主制度的形成原因(新中国为什么要建设这样的民主制度?)多媒体展示补充材料后提问: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2、联系材料,结合课本相关内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3、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究三:三大民主制度的意义多媒体展示补充材料后提问:根据材料,结合课本知识指出,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有哪些积极作用?总结 升华总结:新中国建国前后,中共经过探索逐渐建立了三大中国特色民主制度。三大民主制度没有照搬西方民主,而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建立起来的,有利于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维护国家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初步感悟历史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感悟历史,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反思】本节教学设计立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三大制度成果,还要理解制度如此设计的深刻原因,认识到它们是基于国情的必然选择。主要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上述知识。本设计注意展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学生主体对教学的需要。突出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本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容量较大,尤其是“教学环节三”补充材料多,探究问题也多,专业概念术语多、抽象性强,难度较大,一课时四十分钟的课堂内难以完成。解决办法是把本设计的“教学过程”部分转换成学生导学案(预习案),充分利用好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为课堂教学节约时间,课前与课中相结合。附: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1、“窑洞对话”的材料:中国古代有很多个朝代,都是因为腐败问题垮台的。1945年,正是中国共产党处于最困难的时期。走访延安的黄炎培在同毛泽东谈话时讲到了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以致“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对此,毛泽东信心满满地对黄炎培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对毛泽东的话甚为满意,认定“这话是对的”,因为“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2、探究一: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本相关内容指出,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近代民主政治相比,新中国的三大民主制度显著特色是什么?材料一: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材料二: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第八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有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材料三: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而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 邓小平 材料四: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国的领土范围内,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之下,“少数民族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综合民族和地区为一体的自治” 张尔驹主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3、探究二:(1)结合下列材料,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材料一:1912年临时约法及其它法律赋予了民国初年各政党竞争执政的机会,1912至1913年政党政治一度活跃,但是纷纷扰扰的政党政治却成为闹剧孙中山后来从辛亥革命时期的理想化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重视革命党的领导地位的民主主义者,试图以党权来推动民权,掀起大革命。但是孙中山逝世后,国民政府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党权和民权的关系,一党与多党的关系。而民众的广泛参与,更是无从谈起。 在历史上,中共与民主党派有过合作的基础,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有过密切合作。如抗日战争期间,与中共的联合抗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等这些民主党派在新中国成立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曾幻想通过议会斗争的方式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失败后开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救国方案的正确性,逐渐成为中共的同盟者与合作者,新中国成立前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摘编自国史网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4、探究二:(2)联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相关内容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材料一: 近代中国,在1949年之前,已经进行了很多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辛亥革命移植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却没有带来真正的民主:临时约法赋予了民众民权,但是民众不知如何行使民权。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5、探究二:(3)结合下列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还保持着封建土地占有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有些少数民族甚至还过着刀耕火种或单纯渔猎的生活。6、探究三:根据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知识指出,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有哪些积极作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很好地解决了一党与多党的关系。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要实现“民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很好地解决了党权和民权的关系、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建立,则是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权保障的特殊制度,很好地解决了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间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根据陈明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整理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