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鲁教版化学九上学案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一、体验化学的奇妙1.阅读教材P2图片,利用石油为原料可以生产出 (选填三种)等物品,这些都是通过 方法生产出来的。可见化学可以把我们认为难以置信的事情变成了现实。2.由此我们认识到化学是一门有关 的学问,在研究这门学问的时候,我们应该用 方法来研究 ,从而达到 的目的。3.化学这门科学太神奇了,它不仅能创造 ,还能消除 ,并实现 与 的转化,从而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使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美轮美奂的人造物质世界中,因为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化学制品的身影。(1)阅读教P3四幅图片,认识生活中人造的化学制品。(2)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自然(或天然)存在的物质呢?完成教P3“活动天地11”教室中来自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物质有 教室中来自化学方法人工制造的物质有 小结:我们生活中的材料分为 种,一种是自然界中本身天然就存在的材料,我们称之为 ;而另外一种以自然界的物质为原料运用化学方法制得的材料,我们称之为 (也叫化学制品)练一练1、厨房中下列物品是天然材料的是( ) A.竹筷 B.铁锅 C.瓷碗 D.铁瓢2、制造汽车的材料有:钢铁合成橡胶钢化玻璃塑料皮革等,其中属于人造材料的是( )A. B. C. D.4.如今,化学科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如 、 等。不仅如此,化学促进了时代变革,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依靠化学,人类能更好地解决面临的多种危机,比如 ;依靠化学,人类才能创造更加繁荣、文明、美好的生活。练一练: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事( )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 B.日环食、日偏食的发生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 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二、认识化学变化1.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 。2.物质的变化有两种:一种是物理变化,就是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 的变化;一种是化学变化,就是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 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3.两种变化的辨析(1)物理变化的特征:物质未转变成新物质;物质的 或 发生改变。(2)化学变化的特征:原物质消逝,产生 。这是判断化学变化最可靠的依据,是其本质特征。伴随 、 、 、 或 等现象发生。实验1:点燃镁条。(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燃烧一般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实验现象: 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实验现象: 实验3:将几颗锌粒放入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稀硫酸。实验现象: 实验4:取少量硫酸铜溶液(蓝色)于一试管中,再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现象: 注意:A.有些化学变化发生时并无上述现象,比如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教师演示实验);B.有上述现象产生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电灯灯泡发亮,红墨水滴入水中使水变红。伴随能量(通常表现为 、 和 )的吸收和释放。(3)物质两种变化的区别:变化后是否 。(4)两种变化的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的燃烧在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同时固体石蜡在融化。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如打碎瓷碗只是改变了形状并没有生成新物质。慧眼识变化1.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电灯发光 B.玻璃破碎 C.饭菜变馊 D.自行车轮胎爆裂2.下列成语字面意思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火烧眉毛 B.蜡炬成灰 C.精雕细刻 D.赴汤蹈火4.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文字表达式(1)表达式的组成部分: 、 及 (2)表达式的书写:左写 ,右写 ,其间用“”相连,若物质不止一个时,物质间用“+”相连。反应条件写在“”的上方或下方。(3)文字表达式的形式:物质的名称用文字书写:如 氢氧化钠+盐酸氯化钠+水物质的名称用符号书写:如 NaOH+HClNaCl+H2O一展身手:用文字写一写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在空气中点燃镁条,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 在溶液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钾 点燃蜡烛,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表达式的意义:表示哪些物质在何种条件下发生化学发应生成了哪些物质。例如: 通电水氢气+氧气:表示 在 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 和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1.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 、 、 )构成的:有的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比如 ;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比如 ;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比如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2.这些微粒极其微小,肉眼根本看不到,但我们可以通过 观测到原子和分子,并且可以对原子或分子实现 和 ,甚至还可以对原子和分子进行复制、改造以及创造新的分子。因此,化学这门学科是在 的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3.关于分子的几点基本认识(1)由 构成。(2)可由 构成,也可由 构成。(3)分子不同,构成分子的原子 或 也不同。(4)构成分子的原子按一定的角度排列成 。一.1课后作业:1、下列材料不属于人造材料的是( ) A.铁锅 B.塑料杯 C.竹筐 D.玻璃2、生活中常见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料制成家具 B.湿衣服晾干 C.蜡烛熔化 D.葡萄酿成酒3、蜡烛燃烧之所以是化学变化,是由于蜡烛在燃烧时( )A.先熔化 B.再发出黄光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4、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其主要变化为化学变化的是( )A.台风 B.雪灾 C.山体滑坡 D.森林火灾5、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花香四溢 B.海市蜃楼 C.百炼成钢 D.木已成舟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化学变化 C.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一、化学的科学探究基本环节(或步骤) 实例:我们知道镁条在点燃的条件下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我们不禁要问镁条还能与其它物质反应吗?于是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镁条能与盐酸反应吗?面对这个问题,可以提出的猜想或假设: 。这个猜想或假设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因为没有得到验证。而要证明猜想或假设就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 。实际情况如何,要完成这个实验才能知道,接下来就要做这个实验。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面对这个现象我们要分析,我们实验时给的物质金属固体镁条和液体稀盐酸,并没有气体物质,既然实验时有气体产生,那这个气体一定是不同于反应物的新物质,也就是说,镁条能与盐酸反应,从而证明了猜想或假设。于是可以得出结论 。我们完成这些环节后,要进一步从方法、程序、过程等进行反思,然后形成书面报告,即撰写实验报告。自我检测:对于木糖醇是否具有甜味,有同学认为“可以拿一块木糖醇放在嘴里嚼,品尝味道”对此你认为这是科学探究过程的( ) A.提出问题 B.做出猜想 C.设计实验 D.操作实验当然,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不要轻易放过,要多方查阅资料或多次实验验证,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二、我们学习化学重要的途径是 ,我们要在 中“学化学”。一.2课后作业:1、某同学在进行镁条燃烧实验时,发现从实验室中取来的镁条表面发黑,对此,学习小组进行了讨论。组长王连说道:“这可能是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产生了黑色物质。”王连的观点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 B.做出假设 C.设计实验 D.交流评价2、郝英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4、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提出问题;进行实验;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评价A. B. C. D. 5、与化学实验成功无必然联系的因素是( )A.严谨的科学态度 B.科学的实验方案 C.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D.偶然的巧合 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1.闻物质气味的方法:用手轻轻在容器口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这叫扇闻法。2.胶头滴管使用注意事项:(1)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或容器口)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2)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容器内,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3)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倒持,防止液体倒流,污染试剂或腐蚀胶头。(4)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的滴管应立即清洗,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5)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瓶内,不得弄脏,也不必用水冲洗。3.振荡试管的方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夹持试管的中上部,试管略倾斜,手腕用力振动试管,不可手握试管上下或左右摇动。4.酒精灯由灯体、灯帽和陶瓷灯芯管组成。使用时取下灯帽并将灯帽直立放在灯的右侧,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5.使用酒精灯其他注意事项:(1)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后,要再次打开重复盖一次,使空气进入,以免灯帽内酒精蒸气冷却后形成负压,灯帽难以打开。(2)加热时,试管外壁应干燥,若有水珠,要擦拭干净,避免受热不均使试管炸裂。(3)用铁架台固定试管时,铁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4)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应使固体平铺在试管底部。(5)不慎碰倒酒精灯使酒精在实验桌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或撒细沙扑灭(最便捷的方法是用湿抹布盖灭)火焰,不可用水浇灭,以免火势蔓延。(6)用酒精灯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能接触酒精灯的灯芯。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课后作业:1、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将块状固体放入直立的试管内 B.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C.用药匙取固体药品后,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D.用胶头滴管吸取并滴加试剂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2、下述滴管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取液后的滴管,倒放在试管架上,以免液体流出 B.把滴管放在洁净的实验台上C.滴瓶上的滴管用过以后未经蒸馏水冲洗便继续使用 D.吸取了石灰水的滴管没经蒸馏水冲洗再吸取纯碱溶液3、使用酒精灯时,错误的操作是( )A.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C.用酒精灯外焰给物质加热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4、振荡试管的正确操作是( )A.用手紧握试管上下晃动 B.用手指拿住试管用腕摆动。C.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D.用手紧握试管用臂摆动5、下列实验操作符合操作规则的是( )A.为了便于观察,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可以对着实验者B.为了操作方便,对于没有毒和腐蚀性的药品,可以用手直接去拿C.为了节约药品,用剩药品应倒回原试剂瓶,以免浪费D.为了防止试剂污染,滴管应悬空在试管上方加液体,不要直接接触试管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取用固体药品,未说明用量时,一般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取用液体药品,未说明用量时,一般取用12mL;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A. B. C. D.7、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最便捷的扑火方法是( )。A.用水冲熄 B.用湿抹布盖灭 C.用沙土盖灭 D.用泡沫灭火器扑灭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9、下列实验操作示意图中,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加块状固体 C.滴加液体 D.取用液体10、下列实验操作: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右手握试剂瓶(标签向手心)慢慢将液体倒入试管中;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实验室里有两个无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 ) A.只有正确 B.只有正确 C.只有正确 D.全部错误11、把一根火柴梗平插在酒精灯的灯焰内,待约1 s后取出来,可以观察到火柴梗最先炭化的部分是在灯焰的(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D.中上部知识小积累1.烟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扩散所形成的现象 2.雾小液滴在空气中分散所形成的现象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一、水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可见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它具有以下性质:1.很小 小, 也很小。2.在不断地 。分子运动的速度与 有关。3.相互之间有 。(1)对于同种物质,其分子间的间隔大小与该物质的 有关:一般地讲,物质 态时,间隔最大, 态次之, 态最小。(2)分子运动的速度改变了分子间的 以及分子的 的改变,从而导致物质的 改变。(3)分子的排列方式与构成该物质的状态有关: 态时,分子有序排列; 态或 态时,分子无序排列。二、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水三态的变化水凝固时,水分子的能量 ,其运动的速度 ,间隔 ,水分子由 排列逐渐变成 排列,于是水就从液态变成了固态;而冰在融化时,水分子的能量 ,其运动的速度 ,间隔 ,水分子由 排列逐渐变成 排列,于是冰就从固态变成了液态。三、物理变化的实质从微粒角度看,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构成该物质的分子的 、 以及 发生了变化,但构成该物质的分子的 、 和 并未改变,最根本的一点是:在物质变化过程中未产生新的分子。练一练,我会做:1、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A.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海绵能吸水2、在喷洒某些药水对环境进行杀菌消毒时,会闻到特殊气味,这说明( )A.分子间有距离 B.分子质量很小 C.分子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四、水的循环1.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 来实现的。通过天然循环,既实现了 ,又完成了 的重新分配,还不断补充了 。2.水的天然循环伴随着水分子的能量的 和 ,不断改变着分子间的 和 ,从而引起水的状态不断改变。二.1课后作业1:1、关于水的天然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伴随水的三态变化 B.能实现自身净化,重新分配水资源,同时补充淡水 C.水分子在循环中不会吸收能量 D.在循环过程中,水分子的间隔和运动速度会发生改变2、当你走进鲜花盛开的花园时,常能闻到怡人的花香,这一现象说明了( )A.分子很大 B.分子分裂成原子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隔3、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三态变化,主要原因是( )A.构成水的微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构成水的微粒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C.水的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D.水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4、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错误的是( )A.汽油挥发分子体积变大 B.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C.花香四溢分子不断运动 D.一滴水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 B.水分子失去能量时,分子间隔减少C.水的状态变化是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D.水结冰时,水分子之间没有间隔6、在下列有关叙述后的空格中,填写有关的序号:构成物质的微粒很小 微粒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 微粒间有间隔(1)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就会变干,主要是因为_。(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缩小,主要是因为_。(3)墨汁滴入一杯清水中,清水很快变黑了,主要是因为_。(4)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的微粒(水分子),这说明了_。五、天然水的种类及净化一.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水的储量巨大,海洋和咸水湖集中了地球上总水量的 %。然而跟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淡水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在这些淡水中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仅约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 %,占地球总水量的 %。从这些数据看,平常听说的“水资源缺乏”是指缺乏 。二.天然水的种类及鉴别1.天然水的种类(1)硬水: (2)软水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 2.硬水、软水的鉴别方法(1)实验室 蒸发后,有较多的白色固体物析出的为 水;没有或有较少白色固体物析出的为 水。(2)生活中加入 ,振荡或搅拌加入肥皂水后振荡或搅拌,产生较多泡沫的是 水;泡沫产生少或没有泡沫且有白色垢状物的是 水。3.硬水软化的方法(1)生活中 将硬水通过加热使其沸腾,使溶解在水中的钙、镁矿物质以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可使硬水软化得到软水(该过程是 变化,所得的水硬度较低,但不是真正的软水)(2)实验室 将硬水加热使水气化成水蒸气,再经过冷却获得液态水(即蒸馏水)(该过程是 变化,所得的水是真正的软水)三天然水的净化措施物理方法净化水步骤一:沉降加入净水剂(如明矾),使水中大颗粒悬浮杂质加速沉降。加入净水剂明矾的作用:加速水中的泥沙等悬浮杂质的 达到净水。步骤二: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的固体杂质。1.用到的仪器有: 。2.操作步骤及要求(1)制作过滤器。要求:滤纸的边缘要 漏斗边缘并使滤纸 漏斗内壁(目的:加快过滤速度)。(2)固定烧杯和过滤器要求:漏斗末端较长的一侧 烧杯内壁(目的:防止滤液溅出)。(3)进行过滤操作A先将 轻轻斜靠在 层滤纸处(目的:防止戳破滤纸)。B盛装过虑物的烧杯口 玻璃棒(目的:防止过虑物液体溅到漏斗外),将过虑物液体沿着 在漏斗口正上方缓慢倒入 内。要求:漏斗内的液面始终 滤纸的边缘(目的:防止过虑物液体从漏斗内壁与滤纸间流过,影响过滤质量)。2.过滤中玻璃棒的作用:引导过滤液沿着玻璃棒流入漏斗内,这个作用简称“ ”。3.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原因可能有:漏斗内液面 滤纸边缘;滤纸 ;盛接滤液的烧杯等仪器不洁净等。步骤三:吸附加入吸附剂(如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色素或异味从而将其除去。活性炭(黑色固体)表面积大是因为它 ,因此 很强。它能对空气或水中的颜色或气味的杂质吸附在其 而被除去,这是 现象(填“化学”或“物理”)。蒸发使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液体中分离出来。1.用到的仪器有: 、坩埚钳。2.操作要领:在加热的过程中, 不断 搅动,原因是 。当蒸发皿内 时就停止加热,原因是 。3.注意事项:(1)使用时防 ,以免打破;(2)加热后不能 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 。步骤四:蒸馏除去溶解在水中所有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原理:利用液态混合物中各成分 的不同,通过升温使沸点低的成分首先蒸发,然后通过 将其分离出来。注意:现实生活中,并不对天然水作蒸馏净化。化学方法净化水消毒杀菌方法1:加入药物消毒杀菌比如加入漂白粉、二氧化氯药片等净水方法2:高温消毒杀菌将水加热至沸腾三实验室净水与生活中净水的异同相同的是都用到了 等方法,不同的是生活中净水能使用却没有用到的方法是 。如果建议自来水厂修建用这个方法净水的池子(称之为 池),则该池子修建在 池和 池之间,并且当水通过该池子后再进行 。练一练,熟能生巧1、下列方法中可明显降低天然水的硬度的是( )A.过滤 B.煮沸 C.静置 D.吸附2、下列净水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从水库中取水 B.将含有泥沙的水静置分层 C.过滤水 D.将氯气通入水中杀菌消毒3、下列净化水的单一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蒸馏 B.杀菌消毒 C.过滤 D.沉降六、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至少由 种物质组成。1.物质(按组成的物质种数分) 纯净物:只由 种物质组成2.判断方法:看该物质由哪几种物质组成。 分 离3.混合物和纯净物的联系:混合物 = 纯净物 组 成知识积累:蒸发与蒸馏1.相同点:(1)原理:利用物质间沸点不同分离物质;(2)均用加热方式使液体中沸点低的物质气化达到分离2.不同点:(1)蒸发将液体气化除去获得固体;(2)蒸馏将液体气化后再经过冷凝获得纯净的液体,未气化的物质留在原容器中。二.1课后作业2:1、下列各物质中,是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 B.氧气 C.井水 D.空气2、下列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是( )A.过滤 B.煮沸 C.药物消毒杀菌 D.吸附3、下列方法可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是( )A.加肥皂水 B.加氯化钠溶液 C.浸泡紫色花瓣 D.加盐酸4、进行过滤操作时,一定要用到的仪器是( )A.酒精灯 B.量筒 C.漏斗 D.水槽5、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消毒6、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过程是(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D.无法判断7、关于过滤操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 B.液面要始终低于滤纸边缘C.玻璃棒要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D.漏斗下端的管口不必紧靠烧杯内壁8、去年十月安装在我市中心商务区的第一台公共直饮水装置投入使用,市民和游客可以随时喝上免费的健康水。其中处理步骤如下图所示:步骤对应的作用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步骤对应的作用是 A.杀菌消毒 B.吸附杂质 C.过滤 D.沉降 E.蒸馏9、实验室进行过滤和蒸发操作时,都要用到的仪器是( )A.烧杯 B.玻璃棒 C.蒸发皿 D.酒精灯10、小冬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如下图所示。(1)小卵石、石英砂和膨松棉的作用是_;活性炭的作用是_。(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在实际生活中可用_来检验。(3)生活中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宜采取_方法。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一、水的分解电解水实验1.电解水实验现象:通电时,与正、负两极相连的两侧玻璃管内均产生 ,且玻璃管内液面 ,中间玻璃管液面 。一段时间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2.与正、负两极相连玻璃管内气体的验证(1)与负极相连玻璃管内的气体验证方法:用一根 接近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现象: (2)与正极相连玻璃管内的气体验证方法:用一根 接近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现象: 可见,两个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均不是 ,分别是 和 。3.电解水实验结论:水在 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 和 。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小结:(1)电解水实验可以简单地记为“ ”、“ ”。(2)证明了水是由 、 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或水分子由 、 两种原子构成。(3)水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 条件下会反应,生成 和 。二、水的合成氢气的燃烧实验1.注意: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它的 ,即验纯。2.氢气燃烧的现象:纯净的氢气燃烧时,火焰呈 色,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的凉烧杯内壁有 ,触摸烧杯外壁,感到烧杯 。3.实验结论:在 条件下,氢气会与空气中的 反应生成了 ,并会 。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4.小结:(1)证明了水是由 、 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是鉴别氢气的一种方法唯一一种 且只生成 的气体。(3)氢气燃烧放出热量,生成的水不污染环境,可做气体燃料(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4)氢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难液化。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无色液体或雪花状固体。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三、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 。3.两性质的区别:看该性质是否通过 体现出来。4.属于物理性质的项目: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沸点,导电性,挥发性,溶解性,延展性等;属于化学性质的项目: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腐蚀性,稳定性,毒性等(在语言描述上,常用“易”、“会”、“能”、“可以”等词语)学以致用,方显才能1、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C.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CO2和H2O生成 D.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2、苯是一种没有颜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苯的化学式为C6H6,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序号填空)(1)苯的物理性质有 ;(2)苯的化学性质有 。四、化学反应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1.观察下列反应,找出其中的规律通电 通电 加热水氢气+氧气 氯化镁镁+氯气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从反应物看,这三个化学反应的特点是 ,我们把这样的化学反应叫作 。(基本反应类型)(1)定义: 。(2)特点: (这是识别的依据)2.观察下列反应,找出其中的规律点燃 点燃 加热氢气+氯气氯化氢 镁+氧气氧化镁 铜+氧气氧化铜从生成物看,这三个化学反应的特点是 ,我们把这样的化学反应叫作 。(基本反应类型)(1)定义: 。(2)特点: (这是识别的依据)练一练,理解更明白:指出下列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加热 点燃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 甲烷+氧气二氧化碳+水( ) 通电二氧化碳+水碳酸( ) 氯化镁镁+氯气( )点燃碳+氧气一氧化碳( )二.2课后作业1:1、下列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的是( )点燃 加热A.镁+氧气 氧化镁 B.氢气+氧化铜铜+水 加热C.氧化汞 汞+氧气 D.硫酸+氧化铜硫酸铜+水2、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正确的实验现象是( )A.通电后,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B.负、正两极分别有氢气和氧气,而且体积比约为21C.水是由氢、氧两元素组成的D.水发生分解反应,在插入正极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氢气3、下列关于各种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把糖和水混合是化合反应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合反应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是分解反应 D.黄泥水经过过滤分成泥和水是分解反应4、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5、下图A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图B为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关系图,试完成下列问题:(1)若甲管生成气体A,则b应接电源_极。(2)气体B以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产生的现象是 ,说明气体具有的性质是 。6、电解水实验如右图:(1)电解水实验中,正、负极分别产生_和_,其体积比是_。正极产生的气体能_ _;负极产生的气体能_。(2)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 色火焰,罩在火焰上方干冷的烧杯壁上有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五、微粒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 发生改变,但构成分子的原子的 和 不变。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 ,而 不再分。(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3.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 ,然后 再重新组合构成新的 。4.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后产生了新的 ;从宏观角度看,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后产生了新的 。提示:所谓“新物质”是指与反应物比较, 和 均不同的物质。六、分子1.定义:保持物质 性质的最小微粒。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不同,其化学性质也不同。2.注意:(1)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 性质。(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不止分子由何种微粒构成的物质,则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由这种微粒保持。(3)分子是微观概念,描述物质时要说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4)分子具有 、 和 的意义。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气态非金属单质,如氢气H2,氧气O2;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镁MgO;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七、原子1.定义:化学变中 的微粒。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它 。2.注意:(1)用原子描述物质或分子时要说成“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具有 、 和 的意义。(3)要在“ ”中,讨论原子最小才有意义。(4)分子与构成该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比原子 ,质量比原子 。3.原子具有的性质: 很小;同种原子相互间有 ;总在不断地 。4.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铝Al;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硫S,碳C,磷P;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氩气Ar。做一做,练中学1.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子不是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分子和原子都在不停地运动 C.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E.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F.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了二.2课后作业2:1、能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氧原子 B.氧元素 C.氧气 D.氧气分子2、下列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的是( )A.冰融化成水 B.二氧化碳变成了干冰 C.湿衣服放在外面晒干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3、下列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催化剂 点燃A. H2O2 H2O+O2 B.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点燃 加热C. Fe+O2Fe3O4 D. HgOHg+O24、下列能说明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的是( )A.水受热变成水蒸气 B.品红扩散 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D.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高低5、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C.分子大、原子小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6、结合如右示意图分析水的分解过程填空: 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分子分解成 和 ,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 ,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 。由此可见,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 而原子 ;在水分解这个反应中,发生改变的是 ,没发生改变的是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一、对原子结构的揭秘历程1.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因原子太小作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然而, 国科学家 推翻了道尔顿的结论,提出“ ”的惊世观点,他之所以能提出这样一个论断,是因为他发现了带 电荷的 ,而且他在所作的实验中,发现所有的原子中都有 这种微粒。然而原子是不显电性(或电中性)的,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汤姆森设想原子内部一定有带 电荷的物质(或微粒)。为了描述原子内部两种电性完全相反的微粒的分布情形,他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模型。汤姆森的理论,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有3点贡献:原子可分且原子内部还存在带正电荷的微粒;他认为原子就是一个实心球体;原子内部的电荷电性相反但电量相等。一直到著名的物理学家 通过实验才真正解开了原子内部结构的神秘面纱。2.卢氏实验是 。有趣的现象是:(1)绝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方向;(2)有一小部分粒子穿过了金箔但改变了原来前进的方向;(3)有极少数的粒子却被反弹了回来。卢氏实验现象的解释:现象说明了原子内部不是一个实心体,里面空间 ;现象说明了原子内部也有一个带有 电荷的微粒且这个微粒体积很小,在原子内部只占了较小的空间;现象说明了原子内部有一个质量比粒子还要大的微粒且这个微粒体积很小。卢氏实验证实了两点:第一,原子内部空间大,不是实心体;第二,对原子内部那个体积小、带有正电荷且质量极大的微粒,卢瑟福把它称为 。所以,卢瑟福提出:原子是由 和 构成的,并指出,在原子内部原子核只有 个,至少有一个电子在 外面的空间绕着原子核运动。3.从卢氏实验可知,正因为原子核带正电荷,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尽管电性相反但电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 (填“显”或“不显”)电性。4.尽管体积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的原子核,仍然可分。它可分为 和 。而且一个质子与一个中子的质量差不多,几乎相等,但却比一个电子的质量大得多。因此,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 上。5.注意:(1)原子结构或构成的几种表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是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但并非所有的原子均由这三种微粒构成( 原子除外)。(2)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的数目(称为 )是由核内 数决定。(3)同一原子中,核电荷数= = 。与中子数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等。(4)不同类别的原子间的区别 (或 )不同。即原子的种类由原子的 决定的。(5)原子的质量大小取决于 的质量,而原子核的质量大小取决于核内的 和 。故原子的质量大小取决于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注意:同种原子的质量不一定相等,因为 数不一定相等)二、相对原子质量1.含义:以一个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1.9931026kg)的1/12作为基准,其他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跟这个基准作比,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2.计算公式(1)定义公式:Ar(某原子)= 定义公式变形:m(某原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