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B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9731562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B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沪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B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沪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B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B卷一、 积累与运用 (共7题;共54分)1. (12分)理解性默写。 (1)醉翁亭记作者是_代_家。字_,自号_,又号_。 (2)作者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3)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是_,_。 2. (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春天一旦跨到地平线这边来,大地便换了一番风景,明朗又朦胧。它日日夜夜散发着一种气息 , 就像青年人身体散发出的气息。清新的、充沛的、诱惑而撩人的,这是生命本身的气息。大地的肌肤泥土,松软而柔和;树枝再不抽搐 , 软软地在空中自由舒展,那纤细的枝稍无风时也颤悠悠地摇动 , 诏唤着一个万物萌芽的季节的到来。湖水因为春潮涨满,仿佛与天更近;静静的云,说不清在天上还是在水里(1)文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撩人(lio) 一番B . 抽搐(ch) 枝稍C . 纤细(qin) 充沛D . 涨满(zhng) 诏唤(2)文中画横线的词语词性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一旦 仿佛B . 朦胧 自由C . 气息 萌芽D . 散发 摇动3.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成为首个集夏奥、冬奥举办地于一身的城市。B .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C .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左右,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D . 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我在此次演讲中的不足。4.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构思新颖,匠心独运 , 值得一读。B . 元旦联欢会上,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C . 这也许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但似乎也无可非议。D .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5. (5分)根据语境仿写。乐观者说:风是船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者说, , 。6. (15分)综合性学习。班上开展以“追寻母亲河”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拟写标语】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诗歌朗诵】请你写出两句吟咏黄河的诗句。(3)【材料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的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山清水秀。材料二: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材料三:近年来,黄河沿岸向黄河里排放的工业废水一天比一天多,10年间翻了一倍,现在一年有42亿吨,相当于2005年黄河来水的一半,过去叫“一碗水,半碗泥”,现在叫“一碗水,半碗污”。7. (14分)名著阅读。(1)英国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所写的_一书,描述了主人公先后游历_、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国的情形,曲折地表达了对18 世纪英社会现实的讽刺。(2)下面是西游记中四位取经人物的画像,分别由代表各自名号的汉字组合而成。仔细观察后,完成以下两小题:简要概括小说中“D”,这个人物由“天将”成为取经人的过程。有人认为“D”,在取经途中是一位多余的人物,你不赞同这种看法,理由是什么?(3)英国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所写的_一书,描述了主人公先后游历_、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国的情形,曲折地表达了对18 世纪英社会现实的讽刺。(4)下面是西游记中四位取经人物的画像,分别由代表各自名号的汉字组合而成。仔细观察后,完成以下两小题:简要概括小说中“D”,这个人物由“天将”成为取经人的过程。有人认为“D”,在取经途中是一位多余的人物,你不赞同这种看法,理由是什么?二、 阅读理解 (共4题;共49分)8. (4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宋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 , 予客济源 , 辅之有和。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注释】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齐州: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济源:地名,今属河南。(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B . 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C .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D . 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B . 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C . 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京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 . 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9. (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解释下列画线字在文中的意思。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3)文中介绍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10. (0分)(2011葫芦岛)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下列各题在自然界有一群具有“特异功能”的细菌,它们以“吃”金属为生。首先发现的是一些“吃”铜的细菌。在20世纪初,一件奇特的事情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在美国和墨西哥已开采完并被水淹没的旧铜矿中,发现了大量的铜!这些铜不像是有人放进去的,那么,它来自何处呢?科学家们猜想,可能是废矿渣中残留的铜,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跑”了出来。经过科学家的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将铜从旧矿渣中“请”出来的是一类对铜有着特别喜好的嗜金属细菌。这些细菌以铜为食,进行自身的代谢、生长繁殖,同时促使铜从含铜的硫化物中游离出来,富集到一起,使废矿“死而复生”。以上发现可帮了冶金业的大忙。科学家们认为,有着“铁齿铜牙”的细菌,可以帮助人们采矿和提炼金属,并解决了人们多年来未解决的矿渣再提炼的难题。把含有金属的矿石或废渣浸泡在含有嗜金属细菌的水中,就可以达到提炼金属的目的,由于细菌在探测、采集、提炼金属方面特殊的功效,促进了一种新兴冶金工业生物冶金业的发展。首先,可用细菌来“寻金”。某些芽孢杆菌,如蜡样芽孢杆菌,对黄金有特殊的“敏感性”,它们可以嗅出黄金的气味。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这类细菌的分布、增殖数量、与黄金发生的特殊颜色变化等,作为探测黄金矿的依据。人们甚至做成微生物探针,带到野外去用来标示黄金的潜在储量。其次,就是利用细菌来“吃”黄金了。黄金是一种十分贵重的金属,虽然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但绝大部分地区的黄金矿产含量非常低。用化学的方法来提炼黄金,成本很高,大量金矿石只能提炼出极少的黄金。然而,栖息于自然界中的嗜金属细菌具有采金和炼金的本领,这些细菌们披挂上阵,利用小巧的身躯随水钻进岩石和矿渣的每一个微小缝隙中,将分散的黄金金属微粒聚集起来,形成天然的黄金矿床。人们就可以从细菌液浸提取物中收集到纯度比较高的金子。细菌这种“吃”金属的“特异功能”,不仅为冶金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而且还有清除污染、净化环境的作用。例如,全球大量的核废料正在蚕食着人类的生存空间,清洁这些有毒废料的常规办法通常非常昂贵,而且效果不佳。人类必须寻求一种新的途径来解决核废料对环境的破坏。德国科学家发现了能够在核废料中生存的球形芽孢菌,它们能够清除核废弃场中的有毒金属。11. (25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第一次到苏州关于心灵之乡何处,常常不敢肯定,只记得一见苏州,便宛如旧识。第一次到苏州,是随了父亲一道。本来以为读大学了,应该可以自己独自出这趟远门,可是终于遂了母亲的执着。父亲因为几十年前在苏州读的师范,也隐隐地有故地重游的心事,就一起上了路。到学校的当天我就出了一个洋相。傍晚带父亲刚踏进人声鼎沸的餐厅,我就在刚拖过的地板上重重地滑了一跤,手中的饭盒摔得老远。连忙爬起来也不敢看看四周,只是默默地洗尽了双手和碗筷,就又去打了饭和父亲一起吃起来。饭是我爱吃的米饭,菜则是一律的糖醋口味(这样的伙食我一吃就是四年)。吃饭的时候我一直低着头,偶尔抬眼看看对面静静地坐着吃饭的父亲,却是居家一样的坦然。 我知道这是父亲曾经呆过的苏州,又是他的儿子将要生活多年的苏州,一定是很有些感触的吧!从接到来自苏州的大学录取通知,父亲竟然从来没有和我谈起过这个他一度相当熟悉的城市。这始终让我感到非常疑惑,难道父亲的记忆中,于苏州竟是没有一点印象了吗?第二天正式报到,结束后我就陪父亲往教学楼那个方向散步。从宿舍到教学楼大概有三四百米的路程,中间还有很大一片沟壑起伏的农田。巧的是靠近路边,有一个长满杂草浮萍和寥寥几株莲藕的水塘。塘看来很少有人清过,水是那种看起来很脏的深绿,酷热中发出浓浓的臭味。那天我们路过的时候,正好有一个黝黑精瘦的中年男人,裤腿卷得老高,从池塘里担了深挖出的泥淤,赤着脚往旁边的田里去。那是真正最好的绿肥。在九月的阳光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男人额头上的褶皱和慢慢滚落的汗珠。父亲说:“苏州人这么富,到底还是苦出来的。”我知道父亲的意思。这个素不相识的农人和我家乡的爷爷辈叔叔辈一样辛劳而充实。他们将自己的大滴汗珠凝成一个个丰年,在朴实而满足的心底珍藏。这块土地的富庶与繁荣,从来就不曾少了这些史册之外的人们。我的心似乎是重重跳了一下:不看文人看农人的苏州,也正如我的家乡一样亲切友善。很快我就将这里当作了真正的家乡。有同学来苏州玩,总是会先来信,让我责无旁贷地尽地主之谊。朋友一拨一拨地来,我也就一次一次去车站等待,一次一次在虎丘与他们留影。或暮春微雨,我便会溜去很近的怡园,门票不贵,园子很小,最妙的是少了游人如织的喧嚣,一如自家庭院。徜徉廊壁漏窗之前,我可以花上半天的时间,静静地读米芾和董其昌的帖。耳畔雨声若梦,淅淅沥沥,“梨花落,杏花开,桃花谢,春已归”清音雅韵,如深闺伊人的一声清喟,霎时涤尽凡俗原来,我与苏州,竟然是这样一见如故的。(选自苏州杂志,有删节)(1)作者为何要提“出洋相”的事?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文中说“我知道这是父亲曾经呆过的苏州,又是他的儿子将要生活多年的苏州,一定是很有些感触的吧!”,联系上下文,分析父亲对苏州有怎样的“感触”。(3)文中说“这始终让我感到非常疑惑,难道父亲的记忆中,于苏州竟是没有一点印象了吗?”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4)作者是怎样描写散步时见到的素不相识的苏州农人的?请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何这样描写?(5)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何能很快就将苏州“当作了真正的家乡”并与苏州“一见如故”?三、 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请你根据下面作文题和开头,续写一篇文章。可以写生活中经历的事,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个故事。 要求: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字数不少于6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第 11 页 共 11 页参考答案一、 积累与运用 (共7题;共54分)1-1、1-2、1-3、2-1、2-2、3-1、4-1、5-1、6-1、6-2、6-3、7-1、7-2、7-3、7-4、二、 阅读理解 (共4题;共49分)8-1、8-2、9-1、9-2、9-3、9-4、10、答案:略11-1、11-2、11-3、11-4、11-5、三、 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