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94644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一)一、辨证唯物论物质意识从实际出发、重视精神作用运动运动有规律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辩证唯物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错误倾向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主要表现是主观主义。主观主义又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教条主义,其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另一种是经验主义,其出发点是狭隘的局部经验。两者的共同错误就是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是做不好工作的。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如以某种愿望作为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以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等。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错误倾向根据这一原理,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作用,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违反规律的意识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估价意识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4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略) 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具有规律的。物质的运动不仅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客观的,所以,规律又叫客观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第三,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方法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错误倾向我们既要反对否定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附: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二者根本对立: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二、唯物辩证法唯 物 辩 证 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普遍联系的原理具体分析两类联系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事物变化发展的原理发展的原因、状态、途径和趋势普遍性原理特殊性原理主次要矛盾矛盾主次要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一)联系的观点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错误倾向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2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在每事每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方法论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素联系,对于我们科学认识事物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反对倒因为果,倒果为因。错误倾向认识事物时,反对只看到客观原因而看不到引起的结果;反对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不去分析其产生的客观原因。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错误倾向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和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二)发展的观点4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方法论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错误倾向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否认运动绝对性,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一是否认相对静上,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6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水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错误倾向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7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错误倾向在运用这一原理时,应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二是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8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一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错误倾向在运用这一原理时,、应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二是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9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通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 它要求我们:第一,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第二,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第三,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满腔热情地支持社会主义事业,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错误倾向 运用这一原理应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既不能把事物发展的道路设想成一帆风顺,从而盲目乐观;又不能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光明前途,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三)矛盾的观点10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方法论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错误倾向反对一点论、片面性、绝对化的观点。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弱点。这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错误倾向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作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1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地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我们认识事物时,就必须把这两方面辩证的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错误倾向既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13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互相依赖、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错误倾向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14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系。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面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错误倾向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错误倾向。15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相互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错误倾向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16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附:1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联系与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与静止观点的对立、全面与片面观点的对立;最根本的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高二哲学常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复习大纲(二)认识论知识体系 人生观、价值观部分知识体系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 :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也都有自己的本质。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第一,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也一定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第二,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它们或者从这个方面表现着本质,或者从另一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的根据就在于本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是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错误倾向:应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混淆现象与本质,把现象当作本质。二是割裂现象与本质的联系,认识事物不从现象入手,想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2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的原理原理内容 :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前提)。第二,要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即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大胆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个别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3、深化认识发展认识的原理原理内容 :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上的认识,一个领域内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首先,认识要不断地深化。因为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若干层次,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总是有限的。人们不应满足于这种认识,应深化认识。其次,认识要不断地扩展。因为客观世界的范围是无限广大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也是有局限性的,应地扩展认识。再次,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认识应当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稚移。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使认识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层次,扩展到更广的空间或领域,并注意使认识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向前推移。错误倾向 一要反对只满足现有水平而不求深解;二要反对只认识局部而忽视整体;三要反对认识上的静止观点而不向前推移。4、实践具有一定特征的原理 原理内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能动性。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社会的活动,具有社会性。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历史性。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又要坚持运用这一观点,去分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特别是当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改革、建设活动。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又要反对否认实践社会性、能动性、历史性的机械化、庸俗化。5、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的原理原理内容 :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它们都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并自觉投身到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和改革中去,推动社会不断进步。错误倾向:反对忽视或否认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反对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实践的“实践”观点,不能将生产实践、处理社会的实践与科学实验混为一谈。6、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原理原理内容 :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第一,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区分认识的任务和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区分实践的标准作用和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把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错误倾向:反对认为人的认识先于实践,是先天就有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反对脱离实践的夸夸其谈,或者把知识作为鉴赏的古董,或者把知识作为哗众取宠的资本的错误倾向;反对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或者把领袖人物的观点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或者用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以“是否有用”等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7、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错误倾向: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僵化,以及片面夸大认识(理论)反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和否定认识(理论)对实践反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需要重视的具体知识有: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的作用的四个方面;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认识的根本任务不同于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来源不同于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一定错误,理性认识不一定正确)、真理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假象也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不等于错觉;分析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科学实验活动对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等。四、人生观、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人皆有之。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不一样。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在我国,坚持“两个符合”最高标准,与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以便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完成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同时使自己得到发展与完善。4、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是因为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二者又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形。集体利益是全局、长远的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则一般表现为局部、眼前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扬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错误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首先,要处理好个人和他人的关系。要尊重他人,要主动关心人,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其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小团体主义的主要表现是:脱离实际,争功近利,只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再次,反对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在性质上有积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或消极之分,在量上有大小之分);另一方面,个人活动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6、人生价值两个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 :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其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基本前提和条件。方法论: 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不能否认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必须从两个方面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行的。 错误倾向 割裂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片面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如近年来一些人单纯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不讲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只讲索取,不讲贡献,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他们提出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客观为别人,主观为自己”,以及“主规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等错误观点。也有些人在看待二者关系时不分主次,等量齐观。7、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的原理原理内容 :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是第一位的,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也充分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同社会和他人联系起来,积极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主要地应以他对社会作出的贡献的多少来衡量,而不能仅仅以他从社会取得多少东西来衡量。要求我们把自己与社会,与人民联系起来,竭诚地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使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错误倾向 :反对颠倒人生价值两个方面内容的地位和关系的观点,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从社会和他人那里索取的多少,索取的越多,其价值就越大,反之则没有多大价值。反对一味强调社会对自己的尊重与满足,而闭口不谈自己应对社会和他人承担义务和责任,时肘处处要名誉、要权力、要待遇。8、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 :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一方面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统一的;另一方面,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又是对立的、矛盾的。我们衡量人生价值不仅要看物质贡献,而且还要重视精神贡献,这两种贡献统一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只重视个人在物质主面的贡献,而忽视他在为社会做贡献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这是因为物质方面的贡献是可以估量的。其实,精神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优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深刻,对社会的进步具有特殊意义和无法估量的价值。方法论: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既要看到他的物质方面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又要注重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9、理想与现实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 : 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现实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不可能脱离当时的客观条件。理想高于现实。理想虽然来源于现实,但它并不是停留在现实的水平上,它比现实更高、更美好。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不等于现实,高于现实,但理想又可以转化为现实。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错误倾向 :一方面,我们要反对在确定自己的理想时,好高鹜远或自暴自弃,不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反对把理想与现实混淆起来,一旦看到现实中还存在着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便对美好理想能不能实现产生怀疑甚至动摇的错误态度。 10、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原理原理内容 :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一切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精神生产的前提;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前提)、依靠群众(手段)、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目的)。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原因:青年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要求:把读书与实践相结合;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彻底的转变)。错误倾向 :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需要重点把握的知识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提倡集体主义并不是否定个人的正当利益,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并不是坚持个人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贡献与索取并不是对等的关系);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理想与现实;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