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专题复习.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94221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专题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专题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专题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4)租调制和租庸调制概念: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户税,交纳帛或布),还要服徭役,称为租调制或租调徭役制。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即50岁以上的男子,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以代替徭役,以庸代役的办法开始在部分受田农民中推行。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规定受田的农民不去服徭役的都可以纳绢或布代替,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史称租庸调制。作用:租调制和租庸调制都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但是,隋唐时期推行的租庸调制比起北魏的租调制来讲,农民负担相对减轻。纳绢或布代替徭役的规定,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5)两税法背景:均田制的瓦解和农民因战乱而大量逃亡,使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制的新税制,主要内容有:“量出制入”。即中央政府根据每年的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分配给各地,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总额向当地人户征收。依据土地、财产的多寡征收地税和户税。地税征粮食,户税征钱(实际征收时,大部分钱都折算成绢帛)。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即无论是本地的土著人户,还是外迁来的人户,都在居住地交纳。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没有固定住所的商人,由所在州县按其收入的1/3征税。作用: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实行初期有积极作用:扩大了征收赋税的范围,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赋役负担较为合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但是,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身之居”的现象随处可见。大地主凭借政治势力,千方百计隐瞒土地和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随着政治的腐败,唐政府在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户钱折成绢帛,随着钱重物轻,农民的户税实际上不断提高。由于以上原因,到了唐朝末年,农民的赋税负担不断加重。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正是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6)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分别是纳钱代役和按亩纳税。(7)一条鞭法概念:明初实行按田亩征收田赋,按户、丁征发徭役的赋役制度。为此,明政府编制了鱼鳞册(登记田亩)和黄册(登记人口)。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不均的情况日益严重,农民大量逃亡,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主要内容有:赋役合并。即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将以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摊入田亩,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作用:它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积极作用有: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将部分丁役(不是全部)摊入田亩,使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并为以后清朝实行的“摊丁入亩”开了先河。赋役征银,这在中国赋役史上是第一次,既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8)摊丁入亩(地丁银制度)概念:清朝于1644年迁都北京后,宣布以明朝的“一条鞭法”征派赋役,免除一切杂税和“三饷”,农民的负担一度有所减轻。后来,随着用兵频繁,军需日增,丁银负担不断加重,农民被迫逃亡。为了稳定征税的数额,清政府于1712年(康熙51年)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的丁银额为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即以后增加的人口,不再加征丁银。1723年,雍正帝在全国实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即把全部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所以称“地丁银制”。作用:“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是明朝“一条鞭法”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最后一次改革。积极意义:丁税全部(一条鞭法只是一部分)摊入田亩中,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赋役征银和“一条鞭法”一样,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据熙朝纪政记载:“摊丁入亩”后,“保甲无藏匿,里户不逃亡,贫民免敲扑”。意思是隐瞒人口和农民逃亡的现象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减轻了。这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之,“摊丁入亩”的实施,是18世纪中国出现“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原因。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规律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赋税由实物租为主到货币租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由必须服徭役发展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税种由繁到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对商品征收的税越来越重。检测5: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两大主要趋势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学案答案略)两大主要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转变,直至取消人头税;赋税由实物租为主到货币租为主。影响:政治上,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驰,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经济上,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人口增长方面,隐蔽人口的现象大大减少,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也有利于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以税种分类: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有:编户齐民、租调制、租庸调制。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有: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有: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4、高考热点预测: 土地政策、赋税改革可与“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等相结合或切入。3、明朝一条鞭法改变了赋税形态,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A使白银成为市场上普遍流通的货币 B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C刺激了冶金业的发展 D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4、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进步作用是: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使土地利用率提高C 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课外作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新唐书杨炎传材料三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材料四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清史稿食货志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2)归纳材料一中赋税制度的特点。(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 (4)比较材料三、四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说明其影响。答案: (1)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地丁银)。 (2)特点:按丁征税,交纳实物,输庸代役(纳绢布代役)。 (3)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 贵族官僚和商人都要纳税,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4)相同点:都征收银两;简化了税收项目和手续。不同点:一条鞭法没有废除人头税。影响: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驰。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4唐朝两税法的实行表明 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封建经济的发展 AB CD5唐德宗实行两税法的主要作用在于A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减轻了农民负担D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6与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相比,唐朝中期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特点是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B依据资产和田亩多寡收税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农民的赋役负担有所减轻7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最主要区别是 A、废除了人头税B、征税标准不同C、征税范围扩大D、以征收实物地租为主8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9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因为改变过去 A、以土地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B、以财产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C、以土地和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D、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10两税法实行后,地主阶级千方百计把新增加的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这里的“新赋税”主要是指 A人丁税B土地和财产税 C兵役税D徭役税11明朝时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 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B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C农业、手工业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2一条鞭法遭到大地主反对,主要是因为 A按实物征税 B把实物折成银两征税 C解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D按田亩的多少征税13清代征收“地丁银”是指 A只征土地税,废除人丁税 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 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14“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点是 A废除了人头税 B以田亩数计征 C赋税折银征收 D按照资产交纳15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 A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B使赋税的征收办法简化 C土地的利用率提高 D使雇佣劳动者增多16明朝后期张居正改革实行的“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雍正帝实行的“摊丁入亩”共同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保护自耕农的生产积极性 C实践儒家的仁政思想 D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17以下按土地多少为标准征税的制度是 初税亩两税法租庸调制一条鞭法A、 B、 C、 D、18明朝后期,一条鞭法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赋役合并以钱募役赋税征银按田亩征税A、 B、 C、D、19明朝的一条鞭法和唐后期两税法体现了倡导者怎样的理财思想 A、轻徭薄赋 B、无夺农时 C、平均负担D、平源节流20明朝后期一条鞭法和清朝前期摊丁入亩制度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以货币形式征收租税B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 C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1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的相似之处在于 A都征收银两 B都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反对而停止 C不以人头为征税的标准 D都加强对土地和财产数量的征税23中国古代的徭役不断演变,先由实物形式代替,乃至于最后摊入田亩中,统一征收地丁银。这种演变从本质上表明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人身控制不断松驰D小农经济不断巩固24纵观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史,可知其演变的基本趋势有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革而演变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征税标准由计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过渡赋税形式由实物形式逐渐向货币形式演变ABCD25从西汉到清前期,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由征收实物逐渐向征收银两过渡 人口税在赋税中的比重越来越少直至被取消商品税在赋税中的比重日益减少 A. B. C. D. 二、非选择题27赋税制度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在清朝康乾盛世,赋税制度发生过重大变化。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谕大学士、九卿等曰: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摘自清圣祖实录卷二四九材料二 将全国丁银总额固定下来,不再随着人丁数字的增长而加赋,这对无地少地的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好处,也使广大农民不再因丁税太重而四处逃亡。这对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生产,增加政府税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材料三“地下合一”(即“摊丁入亩”)的具体内容是:“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证解,统谓之地丁。”“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清史稿卷一二一)以上所引,说得很明白,“地丁合一”的基本精神是简化赋役的征收办法,将双重标准化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对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减轻了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摘自李治亭主编清史(上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 运用材料一说明康熙年间在赋税制度方面有什么新举措?实行这一新举措的原因如何?(2)材料三所涉及的赋税制度对上述新举措有何进一步发展?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二者的共同影响。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决定在安徽全省和其他省(市)自治区选择少数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这次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材料二这次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这次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简化农村税种,将原来的一些行政收费项目统一改为税,并把原来按人口和地亩均摊税费的办法除农业税外,统一改为按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征收。 请回答: (1)我国古代史上赋税制度有过多次改革,简述清初税费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2)材料一中提到我国农村1950年起进行了土地改革,1979年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试概括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材料二中提到当前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请你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 (4)从政治常识角度看,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对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的稳定有怎样的意义? 29清朝建立以前,我国赋税制度完成了两次重要转变:一是收税的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财产为主;二是收税的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第一次转变发生于唐朝,第二次转变发生于什么朝代?简述这次转变的原因和影响。30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主要表现在哪里?在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中,是如何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步放松的?其实质是什么?31简述西汉至唐朝中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简述唐初至清前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答案参考 一、选择题1.D 2B 3B 4D 5D 6B 7B 8.D9D 10B 11A 12D 13D 14C 15A 16A 17D 18B 19C 20B 21D22B23A 24.D 25B 26C二非选择题27(1)新举措: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原因:人口增加,人均土地面积减少。(2)发展: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影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稳定社会秩序。28(1)雍正帝时,清政府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地丁银。这样,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相同点:都是一次重要的改革,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同点:改革的内容不同,前者是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后者是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改革的结果不同:前者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后者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推动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3)税费改革简化了税种,改变了过去按人头、田亩均摊税费负担的做法,避免了加重农民负担的现象。由于以前的乡统筹费主体是行政机关,收费项目和标准的设置随意性大,容易导致乱收费。乡统筹费改为税以后,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税收的确定和变化都要以法律为依据,不得随意更改,这样就彻底杜绝了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需求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需求不足在农村表现得也很突出。要刺激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是一条重要途径,只有减轻农民负担,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扭转农村消费不足的局面,从而带动全国消费需求的增加。(4)我国对内职能之一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次税费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将农村的分配制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从而消除了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29明朝(或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影响:促进了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商品化。30农民被编入国家户籍,人口、性别和年龄被作为征收和征发徭役的主要依据。唐朝两税法,规定按资产和田亩交纳赋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明朝一条鞭法,把按户口、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到田亩上。清朝的摊丁入亩,把木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废除了人头税。调整封建生产关系。31(1)演变:西汉编户制度(以赋役为主):北魏租调制;隋唐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2)趋势:一是税种由繁多向单一发展;二是征税标准按人丁收税逐渐发展为以地产收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三是税收由不定时到基本定时;四是由劳役地租为主过渡到实物地租为主。(3)演变: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两税法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明中期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于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地丁银”,废除人头税。 (4)趋势:以银两代实物,赋税中货币比重加大;征税从以人丁为主要标准改为以地产为标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