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1-总论复习要点与习题、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61665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鉴定1-总论复习要点与习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中药鉴定1-总论复习要点与习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中药鉴定1-总论复习要点与习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鉴定学复习资料目 录总 论40 一、要求掌握的内容1中药鉴定的依据2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材鉴别有关的规定3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4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二、要求熟悉的内容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2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3中药材采收4中药材产地加工5中药的贮藏6中药的显微测量7中药显微常数测定8中药中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三、要求了解的内容1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2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原则3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4中药鉴定常见的物理常数5中国药典中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6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习题集与答案一、习题集A型题B型题X型题二、答案A型题答案B型题答案X型题答案各 论第一章 概述一、要求掌握的内容(一)根及根茎类中药概述(二)茎木类中药概述(三)皮类中药概述(四)叶类中药概述(五)花类中药概述(六)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概述(七)藻、菌、地衣类中药概述(八)树脂类中药概述(九)其他类中药概述(十)药用动物的分类(十一)动物类中药的鉴定(十二)矿物类中药概述二、要求了解的内容(一)动物类中药的应用与研究概况(二)矿物类中药的性质与分类习题集与答案一、应试习题集A型题B型题X型题二、答案A型题答案B型题答案X型题答案第二章 植物药类一、要求掌握的内容狗脊绵马贯众大黄何首乌商陆太子参牛膝川乌附子白芍黄连防己延胡索板蓝根地榆苦参甘草黄芪人参西洋参三七白芷当归川芎防风柴胡龙胆巴戟天紫草丹参黄芩玄参地黄桔梗党参木香白术苍术泽泻川贝母浙贝母麦冬山药半夏石菖蒲郁金天麻槲寄生鸡血藤沉香钩藤杜仲厚朴肉桂牡丹皮黄柏秦皮蓼大青叶大青叶番泻叶辛夷丁香洋金花金银花红花西红花蒲黄五味子木瓜山楂苦杏仁决明子补骨脂枳壳吴茱萸小茴香连翘马钱子栀子枸杞子槟榔砂仁豆蔻麻黄细辛金钱草广藿香荆芥薄荷穿心莲青蒿石斛冬虫夏草茯苓猪苓乳香没药血竭青黛儿茶五倍子二、要求熟悉的内容虎杖威灵仙赤芍葛根远志天花粉白蔹羌活前胡北沙参徐长卿茜草胡黄连南沙参川木香知母百部天南星香附莪术姜黄川木通大血藤苏木桑白皮香加皮地骨皮枇杷叶罗布麻叶槐花款冬花菊花葶苈子桃仁金樱子沙苑子巴豆酸枣仁瓜蒌女贞子菟丝子牵牛子薏苡仁石韦淫羊藿紫花地丁益母草茵陈蒲公英海藻海金沙冰片三、要求了解的内容银柴胡川牛膝草乌北豆根山豆根藁本秦艽续断紫菀三棱黄精玉竹天冬射干白及降香通草白鲜皮侧柏叶紫苏叶乌梅蛇床子天仙子鹤虱牛蒡子益智鱼腥草广金钱草车前草肉苁蓉灵芝松萝习题集与答案一、习题集A型题B型题X型题二、答案A型题答案B型题答案X型题答案第三章 动物药类一、要求掌握的内容石决明珍珠水蛭全蝎斑蝥蜂蜜蟾酥蛤蚧乌梢蛇金钱白花蛇蕲蛇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二、要求熟悉的内容 地龙蜈蚣土鳖虫鸡内金三、要求了解的内容牡蛎海螵蛸桑螵蛸海马龟甲鳖甲习题集与答案一、应试习题集A型题B型题X型题二、答案A型题答案B型题答案X型题答案第四章 矿物药类一、要求掌握的内容朱砂雄黄信石石膏二、要求熟悉的内容自然铜赭石滑石炉甘石芒硝习题集与答案一、应试习题集A型题B型题X型题二、答案A型题答案B型题答案X型题答案模拟试题与答案一、模拟试题模拟试题一模拟试题二模拟试题三模拟试题四模拟试题五二、答案模拟试题一答案模拟试题二答案模拟试题三答案模拟试题四答案模拟试题五答案总 论一、要求掌握的内容1中药鉴定的依据 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国家颁布的有关药品标准。(1)国家药品标准及其内容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药品标准是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的法定依据。中国药典的内容:规定了药品的来源、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中国药典的版本:迄今为止,中国药典发行了7个版本,即1953年版、1963年版 、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地方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是各省(市、自治区)颁布的药品标准。注:1985年施行的药品管理法允许有地方药品标准存在,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则取消了地方药品标准。2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凡例和附录中与中药材鉴别有关的规定(1)药材取样法:取样要求:总包件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1001000件的,按5%取样;超过1000件的,超过的部分按1%取样;贵重药材及不足5件的一般药材,逐件取样。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每一包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样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执行:一般药材5001000g;粉末状药材25g;贵重药材510g。抽取样品的原则: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足够的数量。在取样时还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取样数量之间的关系。取得的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的3倍,即1/3供检验用、1/3供复核用、1/3留样保存。(2)中药的杂质检查法:通常用肉眼或放大镜进行观察,较大的杂质可以直接拣出。较小可筛分的杂质,可用适当的筛将杂质筛出。个别肉眼难以识别的杂质,可采用显微或化学分析的方法进行检查。各类杂质确定后,应分别称重,计算出被检中药中杂质的含量。 (3)水分测定法烘干法:烘干法又称“干燥失重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的水分测定。取供试品25g,平铺于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瓶中,厚度不超过5mm,疏松供试品不超过10mm,精密称定,打开瓶盖在100150干燥5h,将瓶盖盖好,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min,精密称定重量,再在上述温度下干燥1h,冷却,称重,至连续2次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mg为止,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水量(%)。甲苯法:甲苯法又称“甲苯蒸馏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中药的水分测定。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贵重中药的水分测定。气相色谱法。(4)灰分测定法:将中药粉碎加热,高温炽灼至灰化,则细胞组织及其内含物灰烬成为灰分而残留,由此所得的灰分称为“生理灰分”。各种中药的生理灰分应在一定范围以内,所测灰分数值高于正常范围时,说明有其他无机物污染和掺杂。主要有总灰分测定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3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在中药鉴定的常规工作中,一般按照下列程序进行:样品登记(包括送检单位、日期、鉴定目的、样品数量、一般状态和包装等),取样,鉴定(根据中国药典规定,以中药材为例,主要内容为: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鉴定程序通常按上述排列依次进行。4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1)来源鉴定法:来源鉴定法,又称“基原鉴定法”,它是中药鉴定的基础,也是中药研究、生产、开发利用的主要依据。来源鉴定法就是应用植物、动物或矿物形态和分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药的来源或原料药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或矿物的名称)或中成药的原料组成,以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的一种方法。来源鉴定法的特点:宏观,主要用于完整的植物、动物、矿物类药材的真伪鉴别。来源鉴定的步骤(以植物药为例):形态观察及描述,查阅文献资料,核对标本(或采集、制备标本),学名的确定。 (2)性状鉴定法:性状鉴定法也叫“直观鉴定法”,是用感观来鉴定中药性状是否与规定的标准或对照品相符合的一种方法。它是由传统鉴别方法与现代生物和矿物形态学相结合而形成的。具体地说,就是用眼看、手摸、鼻嗅、口尝、感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中药的真伪、纯度或粗略估计品质的优劣。它包括看、量、嗅、尝、试5种主要的传统经验鉴别法,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性状特征的描述方法:通常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使用生物学或矿物学的形态、组织学等名词;二是采用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生动、形象的经验鉴别术语。中药材性状鉴定观察的主要内容(要点):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和火试。(3)显微鉴定法:显微鉴定法就是利用显微镜、显微技术及显微化学方法等对中药进行分析鉴定,以确定其真伪、纯度、品质以及鉴别依据。中药显微鉴定观察的内容:植(动)物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内含物的特征以及矿物的光学特性等内容。显微标本片的种类:根据制作方法和保存的需要分为半永久制片、永久制片和临时制片;根据制片方法分为切片标本片(包括横切片、纵切片,纵切片又包括切向纵切片和径向纵切片)、解离组织标本片、表面标本片、粉末标本片和磨片等。各类显微制片观察的主要内容:横切片多用于观察组织的排列特征;纵切片多用于观察茎、木类中药的某些细胞组织,如射线的特征;解离组织片用于观察某些细胞的形状,如纤维、石细胞等;表面片多用于观察叶、花、全草、果实和种子等的表面特征,一般取某一部分制片;粉末片多用于观察组织碎片、细胞及后含物或某些中药颗粒的特征;磨片用于坚硬药材如骨类、贝壳类及矿石的显微特征观察。显微化学反应的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壁的鉴别(如木质化细胞壁、木栓化细胞壁、角质化细胞壁、纤维素细胞壁、半纤维素细胞壁、硅质化细胞壁、黏液化细胞壁、几丁质细胞壁),糖类的鉴别(如淀粉、菊糖、可溶性糖类、黏液质和果胶质类),蛋白质(糊粉粒)类的鉴别,鞣质类成分的鉴别,草酸盐的鉴别,碳酸盐的鉴别和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鉴别等。(4)理化鉴定法:理化鉴定法就是利用中药中存在某些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或仪器分析的手段,鉴定其真伪、纯度、内在质量,以及有害物质的有无或含量多少。化学定性分析法:化学定性分析是指利用某些化学试剂能与中药中的某种或某类化学成分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沉淀或结晶等反应,来作为鉴别真伪的手段。一般来说,在对中药进行化学定性分析时,通常可用其提取液、粉末或切片等来进行。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将化学试剂直接加到中药表面、切片或粉末上,观察产生的结晶以及特殊的颜色反应;取切片或粉末也可装置在玻片或滤纸上,滴加相应的试剂进行直接观察。如山豆根中药材表面滴加10%氢氧化钠试液,立即由橙红色变为血红色(北豆根无此反应)。取适量中药粉末于小试管中,加适当溶剂提出其化学成分。然后将溶液滴于玻片上、滤纸上或加入小试管中,滴加一定的试剂并观察其现象。利用微量升华法,将中药中可升华的成分分出,加适当的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现象。如牡丹皮粉末的微量升华物为丹皮酚,加三氯化铁醇溶液呈暗紫色。微量升华法:微量升华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够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升华物的形状、颜色或加某种化学试剂观察其化学反应作为鉴别的特征。必要时可用显微熔点测定器测定升华结晶物的熔点。如斑蝥的升华物为白色柱状或小片状结晶(130140),加碱溶解,加酸又析出结晶;小儿化毒散经微量升华可得冰片的结晶,其熔点应在205210之间。荧光分析法:荧光分析法又称“荧光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是利用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在吸收自然光或紫外光后能发生荧光的性质,对中药及其所含成分进行鉴定的一种方法。荧光分析的常用仪器主要有荧光分析灯、光电荧光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显微荧光计等。必须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中药或其成分都有发生荧光的性质。有些中药本身不发生荧光,但若用酸、碱或荧光染色处理后,就可能使某些成分在紫外光线下变为可见色彩。有的中药附有地衣或有多量霉菌生长,也可能有荧光出现,因此荧光分析还可用于检查某些中药的变质情况。此外,在色谱分析应用上,也可能使吸附在吸附柱上、纸条上及薄层板上的各种成分产生荧光色谱。1)荧光定性分析:其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一是直接取中药的饮片、粉末或其浸出液在紫外光下进行观察,如秦皮水浸液显碧蓝色荧光,日光下亦明显(含荧光物质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二是本身无荧光的中药,经化学方法处理后,在紫外光下进行观察;三是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粉末或切片。2)荧光定量分析:利用被测物质的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成正比的关系,对中药所含的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荧光分析用于物质的定量分析,测定方法与紫外光谱法基本相同,采用的方法有标准曲线法和比较法。本法对多组分混合物的分析,不经分离就可以测得被测组分的含量。在中药鉴定中,也可通过色谱等手段,先将供试品中的预测成分分离后,然后取样测定。显微化学分析法:即用显微化学反应来检查中药中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化学物质的性质从而达到鉴定目的的一种方法。包括显微化学反应和显微定位。本法主要用于药材的临时切片(新鲜的材料效果尤佳)或粉末,主要进行细胞壁的鉴别:如木质化细胞壁、木栓化细胞壁、角质化细胞壁、纤维素细胞壁、半纤维素细胞壁、硅质化细胞壁、黏液化细胞壁、几丁质细胞壁等;糖类的鉴别:如淀粉、菊糖、可溶性糖类、黏液质和果胶质类;蛋白质(糊粉粒)类的鉴别;鞣质类成分的鉴别;草酸盐的鉴别;碳酸盐的鉴别和生物碱等化学成分的鉴别等。显微定位:就是用显微化学的方法确定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存在部位(有效部位),以此鉴定药材的质量和品种。显微定位的应用必须在所鉴定的药材有效成分明确的情况下,然后选择对有效成分具有特殊反应的化学试剂,使之产生颜色或结晶,用显微镜确定有效成分的存在部位。具体方法是:取药材用水浸软或软化后,切成薄片,滴加特定的化学试剂,封片检查。本法是中药鉴别和质量评价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选择特有反应的化学试剂较为困难。色谱法:色谱鉴定法又称“层析法”,根据其分离原理,有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与排阻色谱等。吸附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吸附剂上被吸附能力的不同,用溶剂或气体洗脱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硅胶、聚酰胺等有吸附活性的物质。分配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两相中进行分配使组分分离,其中一相为液体,涂布或使之键合在固体载体上称为固定相;另一相为液体或气体称为流动相,常用的载体有硅胶、硅藻土、硅镁型吸附剂与纤维素粉等。离子交换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离子交换作用使组分分离,常用的有不同强度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流动相一般为水或含有机溶剂的缓冲液。排阻色谱又称“凝胶色谱”或“凝胶渗透色谱”,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大小不同在填充剂上渗透程度不同使组分分离;常用的填充剂有分子筛、葡聚糖凝胶、微孔聚合物、微孔硅胶或玻璃珠等,可根据载体和供试品的性质选用水或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分离方法有柱色谱法、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色谱法反映的是中药提取物化学组成及含量情况,能定性定量地反映中药的鉴别特征,具有分离能力强、分析速度快、定量准确等特点。在进行色谱鉴定时,所用溶剂应与供试品不起化学反应,除另有规定外,应用纯度较高的溶剂;色谱时的温度,除气相色谱法或另有规定外,系指在室温条件操作。分光光度法:光谱鉴定法又称分光光度法,它是通过测定中药中被测物质在某些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药品分析一般用200400nm的紫外光区;400850nm的可见光区;2.515m(或按波数计为4 000667cm-1)的红外光区。所用仪器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挥发油测定法:利用中药中所含挥发油成分能与水蒸气同时蒸馏出来的性质,在特制的挥发油测定器中测定其含量。测试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2450目筛。包括: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测定方法,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测定方法。浸出物测定法:浸出物含量测定根据浸出溶剂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水溶性浸出物测定(冷浸法,热浸法),醇溶性浸出物的测定,醚溶性浸出物测定。二、要求熟悉的内容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的核心是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参考一: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鉴定中药的品种(真伪)和基原;基本任务是鉴定中药的质量(优劣);历史任务是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战略任务是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长期任务是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张贵君主编,科学出版社)。参考二:基本任务如下: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研究和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康廷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物质群的组成和有效成分的含量,而有效物质的组成和含量除了受药用品种(内部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栽培条件和产地(生长环境因素)、采收时间、加工方法和生产工艺、药用部位、贮藏环境、运输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一般是以其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含量、稳定性、毒性和生物效应的强度等为指标。3.中药材采收(1)中药材的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中药材的采收是否适宜合理,直接影响着药材的产量和质量,也是中药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中药材采收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采收的时间性和技术性。时间性是指采收期和生长年限;技术性是指采收方法和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2)中药材的传统采收方法:传统采收方法的确定通常要考虑诸多自然因素,如药材基原的生物学特性、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成熟程度、采收的难易和产量等,以决定每种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以及春初发芽前采收。部分中药由于植株生长周期较短,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可在夏季采收。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落叶后或春初萌芽前采收。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皮类药材:一般在清明至夏至之间采收。 叶类药材:通常在花前盛叶期或花盛期时采收。部分应采集落叶。花类药材:一般在花蕾期或花初开时采收。果实类药材:一般多在充分生长近成熟或完全成熟后采收。少数在近成熟或幼果时采收。种子类药材:必须在完全成熟后方可采收。全草类药材: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收,有的在花开时采收。亦有在初春采其嫩苗的。藻类、菌类、地衣类及孢子类药材:采收情况不一,如茯苓在立秋后采收质量较好;马勃宜在子实体刚成熟期采收;冬虫夏草宜在夏初子实体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 树脂或以植物液汁入药的其他类药材:一般是根据植物的不同采收时间和不同药用部位决定采收期和采收方式。哺乳类:由于品种不同,采收的季节也不同。采收时既要注意季节,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两栖类: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在药材质量最好时采收。贝壳类:采捕大多在夏、秋二季,因为这时是动物发育最旺盛的时节,贝壳钙质足。蜕化皮壳类:一般在春末夏初之际拾取。昆虫类:必须随季节变化采收,因为虫的孵化发育皆有定时。生理产物和病理产物:在捕捉后或在屠宰场采收。部分动物的产物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内进行人工采集和精制加工。矿物类药材:一般没有季节性限制,可全年采挖,大多是与矿藏的采掘相结合进行收集和选取的。有些矿物药系经人工冶炼或升华方法制得。(3)中药材的现代采收原则:在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要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材的产量以及毒性成分的含量这3个指标结合起来考虑。每个指标的确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研究,以找出适宜的采收期。4.中药材产地加工(1)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保持药材的纯净;进行初步处理,如蒸、煮、熏、晒等,促使药材干燥,以符合商品的要求;通过整形和分等,筛选出不同规格或等级,便于按质论价;包装成件,便于储存和运输。(2)药材产地加工通则:根及根茎类:根及根茎类中药一般于采挖后去净地上茎叶、泥土和须毛等,迅速晒干、烘干或阴干;有的须先刮去或撞去外皮使色泽洁白;质地坚硬或较粗的药材,需趁鲜切片或剖开而后干燥;富含黏液质或淀粉类药材,需用开水稍烫或蒸后再干燥。 皮类:皮类中药一般在采收后须修切成一定大小而后晒干;或加工成单卷筒、双卷筒状;或削去栓皮。叶及全草类:这类中药含挥发油的较多,故采后宜置通风处阴干;有的则需先行捆扎,使成一定的重量或体积后干燥。花类:花类中药在加工时要注意花朵的完整和保持色泽的鲜艳,一般是直接晒干或烘干,并应注意控制烘晒时间。果实类:果实类中药一般采后直接干燥;有的需经烘烤、烟熏等加工过程;或经切割加工使成一定形态;有的为了加速干燥,可在沸水中微烫后,再捞出晒干。种子类:种子类中药通常在采收的果实干燥后取出种子,或直接采收种子干燥;也有将果实直接干燥储存,用时取种子入药。 动物药类:药用动物捕捉后进行产地加工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要求加工处理必须及时得当,常用的方法有洗涤、清选、干燥、冷冻或加入适宜防腐剂等,特别是干燥处理法最为常用。 矿物药类:矿物类药材的产地加工主要是清除泥土和非药用部位,以保持药材的纯净度。(3)常用的加工方法:洗涤与挑选,修整与去皮,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挑选分等。5中药的贮藏(1)中药材在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主要有虫蛀、生霉、走油、变色、自燃、挥发、自然分解、风化等。(2)走油的概念: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的变化。(3)防治中药材变质的主要措施:干燥,避光,密封(密闭),冷藏。(4)中药材、饮片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要严格控制其水分在9%13%之间。库房应保持通风、阴凉和干燥,避免日光的直射,室温应控制在30以下,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为宜。要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辅料和不同加工方法,对其进行分类保管。(5)中成药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除了遵循一般仓储管理规章制度外,还要着重检查其外观性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还要根据各种剂型的不同特性,分别对其进行保管和养护。(6)特殊中药贮藏与保管的基本方法:特殊中药是指除具有中药一般性质以外,还具有特殊性质的中药。它包括贵细类中药以及毒麻类中药。贵细类中药价格昂贵,保管具有一定的经济责任;毒麻类中药使用危险,保管具有极强的责任心,这些特殊中药必须单独贮藏在安全可靠的库房内,专人、专柜保管。 6中药的显微测量 一般用标化的目镜量尺测量显微特征的大小或进行显微定量。(1)显微定量:是利用显微镜及显微测量的某些手段,对一定重量单味药材粉末中的某些显微特征数量进行分析,或测定粉末性中成药中某个组分百分含量的一种方法。本法亦适用于粉末中药混存物的含量测定。显微定量的常用方法:定重量、定面积法,比率计数定量法等。(2)显微特征大小和数量的描述:有3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当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差异很小时,可记载1个数字,如直径约30m。当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有不很大的差距时,可记载2个数字,即最小值与最大值,如长为1540m;如有少数达50m,则可记其长为1540(50) m。若目的物的大小或数量有很大差距时,可记载3个数字,即最小值、常见值(不是平均值)和最大值,如长204080m。在大小和数量的描述上,允许有少量超出上下限范围的数值,但超出的数字一般不得超过10%。7中药显微常数测定 主要有用于叶类中药鉴别的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等测定。8中药中常见有害物质的检测 中药中常见的有害物质有黄曲霉毒素、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等。(1)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及主要分析方法: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为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等一些菌类的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的主要有8种毒素(B1,B2,B2a,G1,G2,G2a,M1,M2)。黄曲霉毒素中以B1的毒性最强,可使多种实验动物发生癌症。目前世界各国对药品和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作了严格的规定(一般为35g/kg)。主要检测方法有:薄层-荧光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示波极谱法等。 (2)中药一般杂质限量检查的内容:包括:重金属的检查,砷盐的检查,铁盐的检查,氯化物的检查。三、要求了解的内容1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中药鉴定知识的起源与本草古代记载中药的著作称为“本草”,从秦汉时期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三卷)。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不详,载中药材365种,按医疗作用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公元220265年,吴普本草记载了40余种中药材的形态识别方法,可谓是最早较完整地记载中药性状鉴别内容的本草著作。公元420479年,南北朝时期刘宋时代,雷敩撰写了雷公炮炙论,该书对中药质量鉴别方面的内容记载颇多,出现了采用比重法评价中药材质量的实例。公元502536年,梁陶弘景著成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该书收载中药材730种,尤其重视中药材真伪优劣的对比鉴别。公元659年,唐李勣、苏敬等22人撰成新修本草(五十四卷),该书又称唐本草,载药850种,按药材的属性分为11部。该书由政府颁布,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大约在公元908923年,日华子诸家本草(二十卷)对中药的形态、炮制、性味功能等记载颇详,书中有采用水试法综合鉴定品种和质量的记载。公元973年,宋刘翰、马志等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二十一卷),简称开宝本草,载药983种。1061年,苏颂等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二十一卷),对中药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图的绝大多数为实地写生绘制,药图的名称大多冠以州县名,反映了当时十分重视道地药材和药材的质量评价。是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1108年前,北宋蜀医唐慎微汇集了前代主要本草中有关中药鉴定的内容,编撰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三十一卷,简称证类本草),该书载药1746种,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的重要文献,是现今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备的,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重要本草著作。1116年,著名的药物学家寇宗奭,根据实地考察和医疗实践经验,著成本草衍义(二十卷),该书载药470种,侧重药材的鉴别,提出了药材产地与质量关系的论点,甚为后世推崇。1505年,刘文泰等编写了本草品汇精要(四十二卷),该书载药1 815种,分别以苗、形、色、味、嗅等项逐条记载了与性状鉴别有关的内容,并附有彩色药图,具备了现代中药性状鉴定法的雏形。1566年,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十二卷,载药742种)一书中对中药材的“生产择土地”、“收采按时月”、“贸易别真假”进行了专述。提出了药用植物体与其生长环境统一的规律性、不同药用部位采收的一般规律,以及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关系。1593年,李中立总结了明代以前的中药鉴别经验,著成了本草原始,全书载药材图379幅,其中绝大多数是药材写生图,图旁注有药材的优劣标准。该书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药材鉴定性质的本草著作。1596年,明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载药材1892种、药方11096首、药图1109幅。为自然分类的先驱,集明代以前本草学说之大成。该书对中药材的性状鉴别记载较为完善。1765年,赵学敏著成本草纲目拾遗(十卷),载药材921种,书中有716种中药材是本草纲目中未记载的,它是清代新增中药材品种最多的一部本草著作。1848年,吴其濬编著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和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分别收载植物838种和1714种,该书为药用植物学专著。(2)中药鉴定学的发展:19世纪中叶,在传统本草学的基础上,欧洲出现了中药鉴定学的相关学科生药学。生药学是从药物学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学科,当时生药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商品生药的来源、鉴定商品药材的真伪优劣(品种和质量)。“生药”一般指取自生物的药物,有生货原药之意,亦称为“药材”。1803年,法国学者Derosne等从植物药中分离得到了生物碱,并证明了其药理作用。1806年,德国药师Sertner从阿片中分离得到了吗啡碱,开创了生药有效成分研究的先河,对植物药中化学成分的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逐渐应用到了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定,出现了化学鉴定法。1838年,在德国学者Schleiden阐明了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构造单位之后,显微镜随即被利用来研究植物药的组织构造,出现了中药的显微鉴定法。1857年,Schleiden出版了植物性生药学基础(Grundniss der Pharmakognosie des Pflanzenreiches)一书,记载了部分植物药的显微鉴别特征。从此,植物药的显微鉴定逐渐成为了鉴别中药的重要手段之一。1880年,日本学者大井玄洞译著生药学,系由德文“Pharmakognosie”一词日译而成,并将生药学研究的对象“drogen”译为“生药”。1890年,山下顺一郎编著的第一部生药学问世。1916年,英国生物学家Wallis首创了显微定量的方法石松孢子法(lycopodium spore method),并出现了植物药的显微常数测定法,如栅表细胞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和脉端数(细脉末端数)等。20世纪30年代,国外的生药学传入我国。在这一时期,采用药物作用强度(生物效价法)鉴别生药的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中药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1930年以后,物理化学的分析方法如荧光分析法、毛细管像分析法、比色法等逐渐应用到中药鉴定中来。1934年赵燏黄和徐伯鋆编著出版了现代本草生药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卷),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医药教育的必修课。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些用现代植物学、生物学、药物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传统的本草学进行整理研究的实例,开始了专门的中药教学和研究工作。1964年,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了中药材鉴定学课程。1977年,由成都中医学院主编出版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协编教材中药鉴定学,并作为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根据教学的需要,相继对中药鉴定学进行了3次修订(1980年,1986年,1996年),其基本内容是研究和探讨中药材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指标和寻找新药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美国药典把X衍射技术作为药物鉴定的方法之一。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将X衍射法试用于中药鉴定。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用X衍射傅里叶谱分析研究道地药材的实例;与此同时,出现了非线性科学用于中药分类的技术,如采用工程技术手段模拟生物神经网结构、特征、功能一类的人工神经网络鉴定系统,并对厚朴等中药进行了质量评价研究。1985年Mullis首创了PCR技术之后,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mRNA差异显示技术也相继试用于中药的品种和质量鉴定。中药鉴定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速度,国家在“七五”、“八五”期间,组织专家对223种常用中药材进行了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1983年,国家组织了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基本查清了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九五”期间,组织实施了“中药复方药物标准化(范例)研究”项目,进行了71种常用“中药材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和5个代表性方剂的研究;实施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进行了中药材化学对照准品的研究。近年来,由于边缘学科新技术的发现,中药鉴定的方法不断创新,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电化学分析(ECA)技术、色谱与光谱联用技术、差热分析技术、免疫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等离子体光谱(ICP)、药效学和药动学等边缘学科现代先进手段的应用,弥补了传统中药鉴定方法和技术上的不足,使对中药的品种鉴定与质量评价从朴素的认识论向客观化、科学化的方法论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中药鉴定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了中药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和生物鉴定五大方法学体系,其中生物鉴定法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中药鉴定的概念逐渐趋于完善,研究对象已经由传统的中药材扩展到了饮片和中成药,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2中药材拉丁名的命名原则 药材拉丁名命名的基本格式为:药用部位或剂型名(名词主格)加药名(名词属格)。即药用部位或剂型名用名词单数主格形式位于前,药名用名词单数属格形式置于后,当然也有例外。其中药名通常使用药用动、植物的学名或原矿物的拉丁名等,亦有使用汉语拼音的和俗名的。中药拉丁名中的名词和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均大写,连词和前置词一般均小写。3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1)扫描电镜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光学显微镜下不易察见或图像不清晰、或难于判断的各种中药粉末微观特征的识别,以及花粉、叶类、果皮和种子类等中药表面特征的观察。目前在研究中药表面构造和细胞微观特征方面,均取得了不少具有重大意义的结果。如通过观察植物药的气孔、毛茸、腺体、蜡质、角质层、导管、纤维、石细胞、花粉粒、孢子和动物的体壁和鳞片等细胞和组织,以及矿物药的晶体等,对中药的品种鉴定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研究曾发现:麻黄导管具有的麻黄式穿孔板是由具缘纹孔退化形成的;珍珠粉中的掺伪物珍珠层粉是斜方柱状排列成行的棱柱层碎片等,解决了中药鉴定中的部分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问题。(2)偏光显微镜技术:偏光显微技术主要适用于矿物类中药的鉴定,通常适用于矿物的磨片、细粒集合体的矿物药以及矿物粉末。透明的矿物利用透射偏光显微镜(简称偏光显微镜),不透明的矿物利用反射偏光显微镜鉴定,主要观察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性的正负、折射率和必要的物理常数。折射率常用来鉴定透明矿物,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常数。这两种显微镜都要求矿物磨片后才能观察。 矿物磨片的制法:偏光显微镜下鉴定矿物药,是利用薄片和碎屑来进行的。用碎屑时将药材的细小颗粒置于载玻片上,并且往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滴入水或浸油,即可观察有关光学性质。若利用薄片进行鉴定,就需要专门磨制薄片。 薄片是将标本在切片机切下一小块(大小一般为 2cm2cm ;药材薄片多根据具体情况尽量加大),先把一面磨平,用加拿大树胶把这一平面粘在载玻片(大小为25mm42mm或更大,厚为 0.10.2mm )上;再磨另一面,磨到厚约0.03mm为止。用加拿大树胶把盖玻片(大小为15mm15mm 20mm20mm或更大,厚为0.10.2mm)粘在它的表面。因此,薄片是由很薄的矿物药切片、载玻片与盖玻片组成的。矿物切片的顶部和底部都涂有加拿大树胶。 应当注意,由于磨制薄片用的是金刚砂,无论这种金刚砂多细,薄片表面总会被磨出许多沟痕,而不是绝对平滑的表面。有的样品,在磨制薄片时,须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例如松散(土状、多孔状等)的样品,须先将样品浸在加拿大树胶中煮过,加以黏结,然后切磨制成薄片。对于那些溶于水的样品(如大青盐),在研磨时不能用水,制片的全部过程中,可用机油或松节油代替水。 单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在单偏光镜下,观测的是矿物的某些外表特征,如形态、解理、颜色、多色性、贝克线(Becke line)、突起、糙面等。 多色性:一轴晶具有对应于Ne和No振动方向的两种颜色,二轴晶具有对应于Ng、Nm和Np振动方向的三种颜色,这种性质称为多色性。 贝克线:在矿物药与树胶接界处,将光圈缩小,视域照明变暗,此时在矿物药边缘附近,可见到一条明亮的细线,升降镜筒,亮线发生移动,这条较亮的细线,称为贝克线。 突起和糙面:矿物药的突起决定于矿物药折射率与树胶折射率(标准树胶折射率为1.54)之差,差数愈大突起愈高。如矿物药的折射率大于树胶折射率为正突起,反之为负突起。决定突起正负,可利用贝克线。提升镜筒,贝克线向矿物药移动,表明矿物药折射率大于树胶,如贝克线向树胶移动,则矿物药折射率较树胶小。糙面是矿物药表面对人的视觉产生的一种现象,有些矿物药表面看起来很平滑,有的好象很粗糙,凹凸不平;一般突起愈高,糙面亦愈显著。在集合体中,矿物药与矿物药的折射率可相互比较。正交偏光镜下观测的特征:同时用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2个偏光镜,可观测到消光(视域内矿物呈现黑暗)及消光位、干涉色及色级、双晶特征等。消光位:非均质矿物药薄片在正交偏光镜下呈现黑暗现象,称为消光现象;如旋转物台360,视域内出现四次黑暗,即有四次消光现象。矿片在消光时所处的位置,称为消光位。干涉色:当自然光透射在正交偏光镜间非均质矿物药切面所呈现的颜色,称干涉色。干涉色不是矿物药原有的颜色,而是由于自然光通过矿物薄片时产生的双折射,2个偏正光波之间发生一定光程差,通过上偏光镜时,两光波在同一平面内振动而互相干涉所致。当矿物是两振动方向与上下偏光镜的振动方向成45时,干涉色亮度最强。干涉色的高低,决定于薄片切取的方位。在矿物药集合体中,同一矿物药往往有许多个切面,因此有各式各样干涉色,此时必须寻找该矿物药的最高干涉色。一轴晶矿物药平行光轴面的切面(包含1个光轴的面称为光轴面)干涉色最高;二轴晶矿物药平行光轴面的切面(包含2个光轴的面称为光轴面)干涉色最高。切面要在锥光镜下检查确定。干涉色级别的确定:常用边缘色带法,此方法比较简单。观察矿物药边缘,有几条红色的色带,红带数目加一,就是该颗粒的干涉色级别。如矿物药呈现翠绿干涉色,边缘有两条红色色带,则此绿色为三级绿色。 锥光镜下观测的特征:锥光镜是指在正交偏光镜的基础上,推入勃氏镜(在目镜下),转换高倍镜(40,45),并将载物台下的聚光镜提到最高位置的装置。光通过聚光镜后,呈圆锥形射向矿片,通过矿片时,产生光程差及在上偏光干涉结果,形成一种特殊的图形,称为干涉图。利用干涉图可以测定矿物药的轴性和光性符号。 如一轴晶光正负的测定。垂直光轴切片的干涉图与光性正负的测定:于正交偏光镜间选择一块干涉已为黑色或接近黑色的切面,改用锥光镜,即可看到垂直光轴干涉图,其干涉图呈现黑十字状的消光影。黑十字把视域分成1、2、3、4四个象限;当矿片的双折射率较强时,同时还出现同心圆状的等色圈。如果干涉图不出现等色圈,可用石膏试板测定正负。自2、4象限插入石膏试板,如试板长边为快光,2、4象限由灰变成黄,1、3象限由灰变成蓝,为正光性(+);反之,则为负光性()。有等色圈的干涉图,可用云母试板测定正负。插入云母试板(试板长边为快光),在2、4象限中心近侧出现黑点,称为补偿黑点,等色圈变稀疏,则属正光性;反之,如在1、3象限出现补偿黑点,等色圈变稀疏,则属负光性。4. 中药鉴定常见的物理常数主要有:相对密度、熔点、凝点、折光率、比旋度、黏稠度、硬度、碘值、皂化值、酸值、沸程、膨胀度、色度、泡沫指数、溶血指数、体积比、溶解度等。5.中国药典中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1)基本内容和要求:1)名称:中文名、汉语拼音、中药拉丁名;2)来源:原植(动)物科名、植(动)物中文名、学名、药用部位,矿物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采收和产地加工;3)性状: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4)别:经验鉴别特征,显微特征(组织、粉末、显微化学反应),理化鉴别特征(化学定性、薄层色谱等);5)检查:纯度标准,水分、灰分、杂质的限量;6)浸出物测定:包括水溶性、醇溶性及醚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是按照中国药典附录有关浸出物测定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溶剂而进行浸出物含量的测定,以控制质量;7)含量测定:挥发油、浸出物、有效成分、主要成分的测定方法,品质标志;8)炮制:加工、炮制方法,炮制品;9)性味与归经:气、味、毒性、归经;10)功能与主治:功效、临床应用;11)用法与用量:服药方法、剂量;12)注意:禁忌、用药注意事项;13)贮藏:条件和方法。(2)中药质量标准的特征:质量标准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先进性等特征。(3)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必须具备条件:处方组成固定,原料来源和制备工艺稳定。亦应有贮藏期和贮藏条件的限定。6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1)中药鉴定常见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理化鉴定法的新技术和方法主要有:电泳分析法、色谱-光谱联用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聚类分析法、热分析法、计算机图像分析法、电化学鉴定法、模式识别法、等离子体光谱法等。(2)生物鉴定法:生物鉴定法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药鉴定学(科学出版社,张贵君主编)中首次提出。生物鉴定法的基本概念:生物鉴定(bioassay)法又称“生物检定”或“生物测定法”,是利用中药或其所含的化合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强度,以及用DNA特异性遗传标记特征和基因表达差异等来鉴别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的一种方法。生物鉴定法的分类:通常分为生物效应鉴定法和基因鉴定法两大类。生物效应鉴定法是利用药物对于生物(整体或离体组织)所起的作用,测定药物生物活性强度或药理作用,以鉴别中药品种和质量的方法。该法以药理作用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以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方法和病理模型,通过被测物与相应的对照品在一定条件下比较其产生特定生物反应的剂量比例,测出药物的活性作用。常用的方法有免疫鉴定法、细胞生物学鉴定法、药物效价测定法和单纯指标测定法等。基因鉴定法包括DNA(脱氧核糖核酸)遗传标记鉴定法和mRNA(信使RNA)差异显示鉴定法等。习题集与答案一、习题集A型题1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新修本草 B本草拾遗 C神农本草经D证类本草 E本草纲目2在进行显微鉴定时,显微制片用水合氯醛透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A 使组织细胞壁膨胀透明 B 能容易鉴别细胞组织C 能容易看清楚淀粉粒形态D 能容易鉴别油类物质E 能容易鉴别代谢物质3我国最早一部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D新修本草 E植物名实图考4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 D新修本草 E植物名实图考5在中药的鉴定方法中,最简单而常用的方法是A来源鉴定 B性状鉴定 C显微鉴定 D化学定性分析 E化学定量分析6在进行中药鉴定时,抽取样品的总量一般应是一次检验用量的A1倍 B2倍 C3倍 D4倍 E5倍7观察粉末中药中的石细胞,最佳的制装片方法是A水装片 B乙醇装片C稀甘油装片 D水合氯醛溶液透化后装片 E氢氧化钾溶液装片8在显微镜下观察菊糖的形态时,首选的制片方法是A水装片 B稀甘油装片C水合氯醛溶液透化片 D冷水合氯醛溶液装片 E墨汁装片9中药鉴定的法定依据是 A中国药典 B老药工鉴别经验集成 C新编中药志 D常用中药鉴定大全 E中药大辞典10根据中药本身的性质,易虫蛀的应是A含剧毒成分的药材 B含淀粉或蛋白质多的药材C含无机物成分的药材 D含辛辣味成分的药材 E质地坚硬的药材11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A鉴定和考证中药的质量B保护和开发中药的资源C鉴定中药的真伪(品种)D整理本草著作E纠正中药的混淆名称12对粉末性中药进行品种鉴定时,首选的鉴定方法一般是A性状鉴定法B基原鉴定法C显微鉴定法D理化鉴定法E生物鉴定法13对中药鉴定保存留样的期限至少是A8年B5年C3年D2年E1年14根及根茎类中药一般的采收时间是A春末夏初B秋、冬二季节C开花前D茎叶生长最茂盛时E果实成熟时15全草类中药的一般采收时间是A秋、冬二季节B夏季C秋季D花开放时期E茎叶生长茂盛时期16皮类中药的一般采收时间是A随时可采B春末夏初,植株生长茂盛时C秋、冬季树叶脱落后D果实成熟时E开花时期17含黏液质、淀粉或糖类成分多的药材,通常采用的加工方法是A切片后晒干B蒸或煮、烫后晒干C用硫黄熏后晒干D发汗”后晒干E阴干18中药气调养护法的主要目的是A充氮B充二氧化碳C充氧D充氢E降氧19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良度的最佳方法是A基原鉴定B水分测定C有害物质检测D理化鉴定E本草考证20石细胞和纤维都属于A厚角细胞B厚壁细胞C薄壁细胞D通道细胞E分泌细胞21要确证木化细胞壁,一般应滴加下列哪种试液,显红色A 钌红试液B 苏丹III试液C 间苯三酚-浓盐酸溶液D 氯化锌碘试液E 稀碱溶液22要确证木栓化的细胞壁,最适宜滴加下列哪种试液A 钌红试液B 苏丹试液C 间苯三酚及浓盐酸溶液D 氯化锌碘试液E 三氯化铁试液23中药材拉丁名的组成原则通常是A 属名+种名 B 药名+药用部位名 C 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姓氏 D 种名+命名人姓氏 E 药用部位名+药名24有一药用植物,其根、茎、叶、果实等部位分别都是常用中药,此植物是A 菘蓝B 枸杞C 肉桂D 桑E 益母草25非异常维管束所形成的性状特征是A车轮纹 B筋脉点(同心环状排列) C星点 D云锦花纹 E罗盘纹26用水合氯醛试液透化装片后,可观察A淀粉粒 B多糖颗粒 C菊糖 D草酸钙结晶 E橙皮苷结晶27制作解离组织片的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