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总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57802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考点一: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一)建立1、时间:BC1046年2、经过: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二)灭亡1、原因: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2、时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考点二: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一)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邦建国,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扩展西周统治范围。(根本目的是巩固周朝奴隶主贵族统治)3、基本概况:(1)分封对象:王族(姬姓)、功臣和古代帝王(尧舜禹)的后代。(2)分封内容: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交给诸侯管理。(3)受封诸侯的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行分封;义务: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4)主要封国:鲁、齐、燕、卫、晋、宋、楚等。4、特点:在贵族统治阶层内部实行层层分封,等级森严。5、作用:(1)积极性: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2)局限性:受封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6、瓦解:(1)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2)过程: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战国末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兼并战争)(二)宗法制1、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3、特点: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4、作用: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或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考点延伸:宗法制的现实意义(1)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已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续家谱、认祖归宗)(2)消极:过于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考点三: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以宗法制为核心,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相结合,互为表里;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考点一:秦朝的统一1、背景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大一统的时代。考点延伸:秦国能够完成统一的条件有哪些?客观条件:出现统一的历史趋势,如诸侯不满足,力图统一;人民反对分裂与战争,渴望统一。 长期的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为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主观条件: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大略。考点二:皇帝制度1、名号来历:把三皇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万世传承。2、基本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它一方面以皇权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产生影响:(1)皇权至上有利于维持大一统局面(2)皇权至上,不受任何约束,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易产生暴政和各种腐败现象。考点三: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一)中央官僚机构三公九卿1、 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成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虚设)2、影响:三公之间相互牵制,军政大权仍然操纵在皇帝手中;三分九卿的朝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二)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1、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统一全国后全国推行。2、内容:地方实行郡县两级;规定郡县长官职责;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3、特点: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4、影响: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划时代变革,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考点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形成标志: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标志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主要内容:由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三块构成。3、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生产发展;第3课 汉代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点一:汉初郡国并行制1、汉初郡国并行制(1)原因:错误地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部分地恢复了分封制。(2)影响:形成“王国问题”(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4)解决过程:汉景帝用武力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彻底解决王国问题。考点二:汉至唐朝的选官制度朝代制度名称方式标准意义汉朝察举制推荐(自下而上)孝廉(品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拔门第隋唐以后科举制考试(自上而下)才学这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注:隋唐科举制的评价:以肯定为主,至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采用八股取士,以否定为主(禁锢思想、文化专制)考点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三省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严密的官僚体系。4、作用:分工明确,工作效率提高,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削弱,有利于加强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考点延伸:唐朝三省六部制与近代美国的政治模式比较同:都实行分权与制衡。异:本质不同:三省六部制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近代美国的制度资产阶级民主。考点四:元朝的行省制度1、原因:国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2、概况:河北、山东、山西由中央直接管理;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形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注意P13图)3、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考点延伸:1、古代地方三大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比较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代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和中央政府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和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实行易形成割据分裂势力,威胁中央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经过:明太祖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废丞相,权分六部;下令以后不许再设丞相。3、影响:秦以来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丞相,政务繁多。2、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逐渐凌驾于六部之上。后有票拟权3、性质:是皇帝的内侍机构。4、职权: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为皇帝提供顾问)。5、特点:非法定机构;无决策权。6、影响: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君权进一步扩张。考点延伸:1、内阁首辅与宰相的比较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一级决策者侍从顾问为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明朝内阁英国内阁产生方式皇帝任命选举职能提供顾问行政权作用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促进资产阶级民主考点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时间:清朝雍正皇帝2、设置目的:办理西北军务3、职能: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秉意。4、特点: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即简、速、密)。5、性质: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地位虽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参与商讨、拟定,皇帝决策。军机处:跪受笔录、秉承旨意,皇帝决策。6、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名师点拨】1、明清以来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冲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否定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 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努力(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人民政协制、多党合作制、人大制、民族区域制、村民自治)2、秦朝至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重大创新及其启示: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建设,保证了大一统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唐朝:在中央设立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庶族地主开仕途之路扩大了地主阶级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元朝:设立行省制,加强了地方管理制度的完善。并影响后世,沿用至今。启示:只有创新和不断地自我完善,才是我们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3、中国古代为发展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汉、宋、唐削弱丞相权力,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变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如秦朝郡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等;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如汉朝察举制,隋唐之后行科举考试等。4、演变过程过程及特点阶段王朝政治制度奴隶社会西周宗法制分封制封建社会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郡县制唐三省六部制元行省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总的趋势和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最后废除宰相制度,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对地方加强控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5、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积极作用与影响:(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最重要作用)(2)经济文化:加强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抗灾减灾。(3)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有利于国家统一决策,提高行政效率;(5)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消极作用与影响:(1)政治:君主专制和人治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2)经济:明清时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3)文化:为维护君主专制而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限制了古代科技的发展;(4)外交:后期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注:要注意分阶段评价:封建社会初期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以后以消极作用为主。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考点一:希腊自然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条件1、地理环境:半岛、多山、环海(海洋文明)2、经济上: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3、政治上:城邦政治的形成(小国寡民、独立自主)。4、思想观念: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考点延伸:比较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其影响古希腊古代中国自然环境海洋文明大河文明生活习俗海上贸易,殖民活动农耕生活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君主专制思想文化平等互利观念、富含民主与科学精神、追求自由与平等安土重迁、注重等级观念、缺乏个性追求考点二: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一)梭伦改革奠基(BC6世纪初)1、原因:为缓解贵族与平民的矛盾。2、内容: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公民大会 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皆可参加;建立 四百人会议 ,前三个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废除债奴制。3、特点:折中、调和(或中庸)4、影响:动摇了旧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二)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BC6世纪末)1、主要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最重要措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这一做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2、影响: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考点三: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政治1、时间:公元前5世纪。2、主要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所有官职(除十将军委员会);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成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从30岁以上成年男性公民中产生;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3、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考点四: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局限1、积极意义对世界:其民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对雅典: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总之,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蓝本。这是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2、局限性:就其范围而言: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成年男性公民。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就其方法而言: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选举办法易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就其作用而言: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实质:是奴隶主的民主,少数人的民主(奴隶、妇女、外邦人没有民主)考点延伸:雅典民主为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如民主的传统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 “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等。【名师点拨】1. 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启示:制度需要创新、符合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2.古代希腊和秦朝的政治体制可以用“众人之治”与“一人之治”来区别:希腊秦朝政体类型民主政治君主专制政治基础大一统封建帝国基本特点君主独裁与家族世袭决策机构或人公民大会君主存在合理性极大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促成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权力集中,能够对广大国土实行有效管理。文明类型大河文明认 识世界各国的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它们都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考点一: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1)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的建立:(2)公元前27年,建立罗马帝国;考点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演变过程:(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表现形式的变化)习惯法:(前509年前5世纪中期),不成文,随意变动成文法:(前5世纪中期罗马帝国灭亡)明文规定十二铜表法颁布:原因:习惯法损害平民利益;平民反对贵族不断斗争的结果。颁布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意义:使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适用范围的变化)公民法(前509年前3世纪):十二铜表法是典型的公民法,罗马公民万民法(前3世纪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境内的自由民万民法的形成:背景:罗马帝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形成: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意义:有效地调节了罗马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有利于帝国的发展和长治久安。(3)从零散到形成体系(法律体系更为完备)民法大全的汇编:时间:6世纪统治者: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意义:是历代罗马法的系统化和法典化,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2、核心内容:,主要是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罗马法体现的原则:人人平等、公正至上;3、评价(1)对罗马的作用: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稳固统治。(2)对后世的影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深远的影响(后世很多宪法以罗马法为蓝本;司法: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没有证据不能定罪;案件的裁决要有文字记录。)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考点一:1688年光荣革命1.原因:(1)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严重阻碍;(2)资产阶级和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展开斗争。2.过程:(1)爆发:1640年开始,革命胜利后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2)结束:1688年,玛丽和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史称“光荣革命”。3.意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考点二:权利法案的颁布 1.颁布时间:1689年2.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3.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起来。考点三: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形成:1721年,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内阁制度开始形成。2.组成概况:(1)首相:是内阁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形式上由国王任命;(2)内阁成员:是内阁各部大臣,由首相提名,经议会同意,国王批准。3.权力职责:(1)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2)首相实际上掌握国家大权,如提名内阁成员、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国家行政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等;(3)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4主要影响:为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产阶级政党间展开激烈争夺,资产阶级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图示:考点四:1832年议会改革1.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2.内容: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取消了“衰败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席位。3.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英国民主化进程迈进了一大步)1832年议会改革的发生与结果说明了什么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或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考点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的象征,英联邦的纽带;(2)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政府(内阁)掌握实权。(首相是最高的决策者、领导者,是国家实际的控权者,掌有国家的行政和立法大权。)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考点延伸: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1)政治: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进行集体领导,防止专制独裁。资产阶级不同集团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方式实现,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2)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考点一: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独立之初美国实行邦联制,各州权力很大,中央政府软弱无力;考点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1主要内容:(1)国家结构联邦制度(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作用: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2)政府结构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共和制度:总统制国会掌握立权法,由参、众两院组成;总统掌握行政权,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统师于一身;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作用: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评价:(1)进步性: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 _”原则,以避免权力过分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2)局限性:最初没有解决人民民主权利问题,后来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允许黑人奴隶制度的存在(这一缺陷为日后南北战争埋下了伏笔);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考点延伸:1787年宪法所涉及的主要原则(1)联邦制原则;(2)分权制衡原则;(3)民主原则 考点三: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确立1时间:1789年。2经过:1789年1月美国举行总统大选,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同年3月选出第一届国会,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考点延伸: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共和制的不同:项 目美国总统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总统国王国家元首产生方式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世袭国家元首有无任期任期制终身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有无政府首脑总统首相政府如何产生总统提名,国会同意首相提名,国王批准国家权力中心总统议会行政权总统内阁立法权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议会国家元首、政府与议会关系政府对议会负责。首相可以解散议会,议会可以罢免首相。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总统不可以解散国会。第9课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考点一: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德国的统一1原因:(1)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2)普鲁士专制色彩浓厚,经济、军事实力强大2经过:通过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3结果: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建立。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标志: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2主要内容:(1)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权力机构产生方法任期权力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联邦议会(上议会)各邦代表组成任何法律须经联邦议会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帝国议会(下议院)成年男子选举权力较小行政权皇帝(国家元首)世袭终身1、 国家元首、军队统帅2、 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3、 任命宰相,决定其任期宰相(内阁首脑)皇帝任命皇帝决定联邦议会议长主持帝国政府工作(2)规定德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外交、军事大权,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3影响:(1)进步性: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德国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2)局限性:保留普鲁士的专制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造成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特点: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马克思语)考点延伸: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及其原因。特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国的全部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普鲁土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具体表现:帝国皇帝世袭,权力巨大,任命帝国宰相,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两院制议会中,联邦议会权力巨大,负责法律审批,帝国议会具有较小的权力,虽有立法权,但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原因:经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步晚,新兴资产阶级软弱,而封建势力强大。走上资本主义的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 ,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名师点拨】1.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繁荣2、什么是代议制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即 议会 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代议制最早产生在英国,这种制度体现主权在民。代议制是在近代大国崛起中政治上的关键因素。3、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四个共同特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统一性)(1)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2)分权与制衡(3) 政党政治(4)议会代议(议会政治) 4、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差异,产生的原因(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多样性)(1)国情不同(2)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5.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有什么意义?(政治)确立了民主共和、君主立宪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经济)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繁荣。6.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两者都是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由选举产生,代表民意来行使国家权力,是公民与国家间的政治纽带。(2)区别:项目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基础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行使权力主体全体人民资产阶级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分权与制衡 性 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7. 英、美、法、德四国的国家政权组织体系表政治体制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军权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产生方式权力中心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内阁议会下院议会议会国王首相。议会选举议会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总统国会联邦法院总统总统总统。人民间接选举总统法国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总统议会总统总统总统。议会选举议会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名归帝国议会,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上皇帝皇帝宰相。皇帝任命皇帝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导学: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1)1840-191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侵略战争: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侵略斗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1919-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24:五四运动、中共成立、中共早期斗争1924-1927:大革命(国民革命、第一国共合作)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37-1945:抗日战争1945-1949: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第10讲 鸦片战争考点一: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1)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直接原因:英国以林则徐虎门硝烟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2、经过:(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2)扩大:1841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威胁广州;(3)结束:1842年8月,英舰驶入南京下关,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3、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二)中英南京条约1、签订时间:1842年2、条约性质: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3、主要内容:内容危害割 地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主权被破坏赔 款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4、影响:(1)社会性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3)革命任务和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4)政治: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5)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6)思想:引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技术-制度-思想);(7)外交政策: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考点延伸:1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开放与20世纪晚期的对外开放有何不同?鸦片战争后的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开放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要打开中国市场;中国腐朽落后,闭关锁国。世界经济在高速发展后处于调整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方式内容战败签约,主权沦丧,被动开放。主动开放,独立自主,引进西方资金技术经验。影响沉沦、灾难、机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瞩目成就。根本不同是否坚持独立自主(被动与主动)考点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直接原因:列强提出的“修约”要求遭到拒绝。2.过程:(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2)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3. 影响:(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考点一:定都天京1时间:2意义: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考点二:天朝田亩制度1时间:1853年冬。2.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调动广大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3.内容:(1)关于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2)关于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4.评价: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进步: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局限:它体现的绝对平均的思想,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考点三:资政新篇1时间:1859年。2目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重振太平天国。3内容:(1)政治上: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2)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3)文教上:开设新式学堂。4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 的设想;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考点延伸:资政新篇未能实行的原则是什么:根本原因: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迫切愿望(土地),得不到农民的支持;直接原因:紧张的战争形势。考点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经过(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原因及影响)(2)后期防御暂时稳定(3)天京陷落最终失败2. 原因:(1)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2)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3教训: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无法承担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考点延伸:与旧式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有哪些新特点?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治国方案新:提出了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担负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农民起义,日本借机出兵。2经过:(1)战争爆发: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2)平壤战役:清军陆战失利,退回国内;(3)黄海海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邓世昌牺牲(4)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5)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结果: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二)马关条约1时间:1895年4月。2内容:(1)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3)开埠通商: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4)投资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3危害:(1)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3)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4)允许外国在华开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点延伸:1马关条约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后列强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2试结合有关史实综合分析甲午中日战争或马关条约的影响?对中国:(1)政治: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使中华民族危机加深;充分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2)经济: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思想:促使中华民族初步觉醒,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考点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背景: 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到台湾。2意义: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日本统治台湾50年间(1895-1945年),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洲”谭嗣同有感“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等诗句,都是反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台湾被割史实。考点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一)八国联军侵华1直接原因: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日益高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2目的: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维护在华利益。3经过:廊坊之战;进攻天津;北京陷落(瓦德西在紫禁城设司令部)4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二)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1901年9月。2内容:(1)赔:清政府赔款各国白银共 4.5 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2)设: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3)拆:拆毁北京至大沽口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4)惩: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5)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3危害:(1)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列强长期控制中国经济命脉;(2)设“使馆界”成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3)拆炮台、驻兵便于从军事上控制中国;(4)惩官员、禁反帝永远奴役中国人民;(5)改外务部导六部之首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工具)。4影响:(1)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考点四: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兴起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山东地区遭受外国侵略,洋教入侵。2提出口号:扶清灭洋3斗争概况: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天津等地打击侵略军。4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5历史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疑难点拨】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1)军事上:由各自为战变为联合行动;(2)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3)政治上:由发动战争、割占领土到划分势力范围,扶植代理人,实行“以华治华”。第13课 辛亥革命考点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时间: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2、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平均地权、创立民国。(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4、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考点二:武昌起义1条件:(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3)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内容、阵地和代表人物?)(4)组织:同盟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5)军事: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并在湖北新军中开展宣传工作;(6)时机: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派新军入川,造成湖北防务空虚。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3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考点三:中华民国的成立1.时间:1912 年元旦(民国元年)。2.概况: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3.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公元与民国纪年换算方法:具体某年后二位数加减11即可,民国换算成公元加11。民国三十八年,38+11=49即1949年。考点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1912年春。2.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2)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自由平等)(3)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分立)(4)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掌实权。责任内阁制(美国总统制)3意义:(1)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2)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考点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1)政治:推翻清王朝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2)思想: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经济: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4)社会习俗:“断发易服”等措施铲除一些陈规陋习,促进了社会进步。3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走不通。考点延伸: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了,又失败了?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没有完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观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强大;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段。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考点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一)五四运动1原因:(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的激化(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2)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1)第一阶段:运动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口号有“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2)第二阶段:6月5日起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结果: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表现:释放、罢免、拒签)4意义:(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与辛亥革命比)(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依据:工人阶级成为了领导阶级)考点延伸:1比较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相同: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仍然是反侵略反封建;革命性质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领导力量指导思想革命前途群众基础结果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三民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由于领导阶级的局限性,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胜利。2“五四精神”(1)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1)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2)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3)经济条件:民族资本的发展(短暂春天)(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时间:1921年7月23日。(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3)内容: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3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燃一新。考点二: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1927)1原因: (1)中共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2)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要与国民党合作;(3)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4)孙中山在屡次失败后,希望联合共产党以改造国民党。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大革命的开始(注意联系必修三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3失败: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二)北伐战争1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完成国家统一。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3进程:(1)歼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2)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4影响: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5.大革命失败原因:中共右倾错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政权的对峙(1927-1937)考点一:南昌起义1原因:(1)大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2)中共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2经过: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占领南昌城。3意义:(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和创立人民军队的开始。考点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背景: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毛泽东率军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2时间:1927年毛泽东领导创建。3意义: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上开辟了一条以农民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二)土地革命1背景:(1)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3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考点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一)红军长征1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原因?)。2经过:(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2)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3)胜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3意义:(1)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3)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考点延伸: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长征精神所包含的大无畏气概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正是对井冈山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二)遵义会议(1935年1月)1内容:(1)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错误路线,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军事上纠“左”);(2)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组织上纠“左”)。2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第16课 抗日战争考点一: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一)九一八事变1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等,必然要从对外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