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一暑假作业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57417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一暑假作业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4年高一暑假作业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4年高一暑假作业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高一暑假作业答案-语文必修一专题答案课内知识梳理一拼音答案:1. A(B遒劲(jng),C“投奔(bn),D“城垣”中的“垣”读yun。)2、C3、B(全读lng。A狙j,粗c,其余读j;C烙印lo,其余读lu; D沆hng,吭,hng,其余读kng)4 B。 A滂沱(png) 挣脱(zhng);C憎恶(zng) D氛围(fn)牵累(li)5、 答案:B(A唱喏(r),C酗酒(x),D拾级而上(sh))二字形答案:1.(答案:B。A“循私舞弊”应为“徇私舞弊”C“唇枪舌箭”应为“唇枪舌剑”D“沉缅”应为“沉湎”)2.(答案:C。A“白内瘴”应为“白内障”B“按迹寻踪”应为“按迹循踪”D“缘份”应为“缘分”)3.(答案:C。A赋与应为“ 赋予”,“跚跚来迟”应为“姗姗来迟”B“衣衫烂褛”应为“衣衫褴褛”D“裨官野史”应为“稗官野史”)4.(答案:B。A“察颜观色”应为“察言观色”C“幅射”应为“辐射”D“影牒”应为“影碟”)5.(答案:B。A“揠旗息鼓”应为“偃旗息鼓”C“脉博”应为“脉搏”D“日没途穷”应为“日暮途穷”三成语答案1.D(不可理喻:形容蛮横不讲理,此处应为“不可理解”。泾渭分明:指的是界限非常清楚,而不是理解为心中非常清楚。鼎力相助用于别人帮助我,而不是我帮助别人。)2.A(巧夺天工,指的是人工,技艺高超;文不加点指的是文章写的很好,很流畅;危言危行是正直的言行。)3.C .(美轮美奂指房屋高大众多;轻歌曼舞形容音乐轻快,舞姿优美,是一个形容词,这里理解为动词跳舞,明显不对;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资料等极为丰富。不能形容商品。)4. D (事倍功半应该为“事半功倍”;妄自菲薄不能带宾语;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5.C . (落井下石:比喻乘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一文不名,同“不名一钱”“不名一文”,意思是一个钱都没有。名,占有。这里宜改为“一文不值”;素昧平生,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不用于知识。)拓展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B A领:担任职务 C便宜: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 D 制度:规模。2D 表明受皇帝信任,这是郡长吏的语言)3C 强加因果关系4(1)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军粮收不回来,谁来担当这个责任?(2)在这之前,沈伦的宅第低矮简陋,他住在里边却和从前一样心情平静。(3)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适逢饥荒,(对)乡里来借粮食的人他都借给,差不多借出去一千斛。参考译文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县人。从小学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凭借讲学自己养活自己。后周显德(后周太祖年号)初期,宋太祖赵匡胤担任同州节度使,宣徽使(官职名)昝居润和沈伦关系很好,把沈伦推荐给宋太祖,沈伦就留在了太祖的幕府中。宋太祖后来又陆续接管滑、许、宋三镇,都让沈伦担任从事,掌管钱库,因为廉洁著称。等到宋太祖接受后周皇帝的禅让,任命沈伦担任户部郎中。(沈伦)奉命出使到江浙,回来后上奏了十多条合理化建议,皇帝都采纳了。一次奉命出巡经过扬州、泗水,适逢这年发生饥荒,百姓饿死的很多,郡县的官员对沈伦说:“郡里储备的军粮还有一百多万斛,如果借给百姓,那么到了秋天收了新米再偿还给官府。这样公私都有利,这事非得您去请示不可。”沈伦回到京都后把详细情况向皇上汇报。朝堂议论的人反对说:“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连年歉收,军粮收不回来,谁来担当这个责任?”宋太祖就问沈伦,沈伦说:“国家用库存的粮食赈济灾民,自会召来和气,庄稼丰收,怎么还会有水旱灾害?这事应当由您来决定。”宋太祖立即下令打开粮仓借给灾民。建隆三年,沈伦升任为给事中。国家的军队讨伐蜀地,任命沈伦为随军水陆转运使。王全斌、崔彦进攻入成都,都争相掠夺百姓家的玉帛、女子,只有沈伦居住在佛寺,吃青菜,有人拿珍异奇巧的物品当做礼物献给他,沈伦都拒绝了。回到东部以后,他行李箱中的东西,只有几卷图书而已。在这之前,沈伦的宅第低矮简陋,他住在里边却和从前一样心情平静。当时的权贵大多触犯禁令到山西、陕西一带采购巨大的木材,来营造私宅,等到事情败露,都到皇上面前自首。沈伦也曾经给母亲采购木材修建过佛舍,因此也奏明了这件事。宋太祖笑着对他说:“你没有触犯禁令。”宋太祖知道他没有修葺宅第后,就派太监按照图纸监督工匠替他修建。沈伦暗地告诉太监,希望修得狭小一点儿,太监告诉了皇上,皇上也没有违背他的意向。沈伦清廉耿介,淳朴谨慎,喜欢佛教,相信因果报应。曾经盛夏时候坐在房里。让蚊虫任意叮咬自己的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都把他们喝退了,希望以此来求取福分。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适逢饥荒,乡里来借粮食的人他都借给。差不多借出去了一千斛。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沈伦卑微时娶阎氏,没有生子,妾田氏生子,继承家业。沈伦在康熙四年去世,享年79岁,追赠侍中。二、现代文阅读 5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总写对“炊烟”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提挈全篇;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每点2分)6第一句话:缭绕的炊烟凝聚着浓郁的乡情、乡思、乡韵,在游子的心灵世界中,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系,挥之不去。(围绕“游子的乡情”进行具体阐释,也可从“故土情结”、“乡情文化”的角度作答。)第二句:炊烟将人间的美好情愫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纠结在一起,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紧密相连。(“人间情”指炊烟中蕴含的诗情、气韵;“烟火味儿”则重在表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灵魂的脐带”则明显涉及人们的精神领域)(每句2分)7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尽”的时间顺序,对“炊烟”展开具体的描写,展现出一天之中“炊烟”的全貌,给读者完整的印象和认识;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挠醒”、“嬉戏”、“挽起臂膀”等词语,将“炊烟”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充分。(每点3分)8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炊烟”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的意义所在;其次,“炊烟”作为农耕文明与劳作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我们须臾不能将其割舍;要唤醒人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以勇敢担当神圣使命的姿态和美好的情感,将“炊烟”所积淀的厚重文化发扬广大。(每点2分) 必修二参考答案一、语音1、答案:A 解析:B.恪k;C.芜w;D.猝c。 2、答案:D 解析:槛jin 3、答案:D 解析:A.笑吟吟n;B.摄影sh;C.翘首qio。4、答案:B 解析:A.舷xin;,C.虔qin;D.翘qio。 5、答案:B 解析:A.薄b;C.脉m;D.曲q 二、字形1、答案:B 解析:A.“一愁莫展”应该是“一筹莫展”;C.“莫明其妙”应该是“莫名其妙”;D.“暴燥”应该是“暴躁”。2、答案:D 解析:A.白浪如练;B.寒暄;C.流血成仁。3、答案:D 解析:A项中“凛洌”应为“凛冽”;B项中“祈悼”应为“祈祷”;C项中“纪念牌”应为“纪念碑”。4、答案:D 解析:A.彩采;B.至致;C.莫寞5、答案:A 解析:海蜇 惊蛰三、成语1、答案:A 解析:A.该语境强调需要自己到现场去闻才可以,所以将“设身处地”改为“身临其境”。2、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B项中“不可一世”的意思是自以为超出同一代人,没有人能同自己相比。形容人自命不凡,狂妄到极点。这显然是个贬义词,显然不符合这里的褒义环境。3、答案:C 解析:C句中“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而获奖是有客观条件的,不属于自己应该做的事,这一成语用在这里显然是不合适的。4、答案:D 解析:D.“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人不讲道理。可以改为“难以理解”。5、答案:C 解析:“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与语境不合。四、文言知识1、答案:D 解析:“古今异义”是文言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点”。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2、答案:B 解析:“判”的意思是“分”“清清楚楚”。3、答案:BD 解析:B、D两项中的“与”都作“和”“同”解。A中作“帮助”解;C中是“参加”意。4、答案:C 解析:本题检测对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需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判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单音词变为复音词。5、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解答本题一要掌握有关词类活用的知识,二要对句意有准确的理解。AD均属名词作状语。A在北边,向西;D在早上,在夜里;B名词动用,灭族;C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重点句子翻译略)拓展阅读一、文言文1、【答案】D 【解析】甘:以为甘甜,意动用法。错因,没有结合语境来解释。2、【答案】A 【解析】A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为“用来”;B.两“之”,前为助词,后为代词,代自己;C.前一个“而”表示顺承关系,后一个“而”表假设关系;D.两个均为介词,前表比较后,相当于“和、同”。3、【答案】C 【解析】抓住“举措”进行辨析。4、【答案】A 【解析】A汤为民求雨的行为只说明他为了得到民心。5、【答案】(1)失去民众的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得分点:者、的。1分;之:提宾作用。2分)(2)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它来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一定是想要换取民心。(得分点:非恶:并不是讨厌。1分;以为:以之为,用它来替。1分;必欲:一定想要。1分)(3)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同吴国决一死战。(得分点:苦:以为苦,意动用法。1分;必死于吴:同吴国决一死战,状语后置。2分)【参考译文】先王首先顺应民心,所以功成名就。依靠仁德得到民众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自古以来不胜枚举。失去民众的拥护建立功名的,从来没有过。获得民众的拥护是有方法的,无论是具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还是仅有百户的小邑,人民中没有不喜悦的。择取人民所喜悦的事,就获得人民的拥护了,人民喜悦的事难道很多吗?这是获得人民拥护的关键。从前,汤战胜夏朝而统治天下。天大旱,农业五年没有收成。汤于是在桑林用自己的身体(作保证)向神祈祷,说:“我一人有罪,不要祸及天下人;即使天下人有罪,罪责也都在我一个人身上。不要因我一人不聪慧,使天帝鬼神伤害人民的生命。”于是汤剪断自己的头发,用木夹挤压自己的手指,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祭祀的物品,来向天帝求福。人民于是大喜过望,雨也大降。这可以说汤是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了。文王住在岐山侍奉纣王,虽遭到纣王的冤枉侮慢,依然端庄恭顺,早晚一定准时朝拜,进献贡物一定恰到好处,祭祀一定毕恭毕敬。纣王很喜欢,封文王为西伯,赏赐他千里封地。文王再拜稽首,辞谢说:“我只愿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千里的土地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必定是想要换取民心。得到民心,胜过得到千里的土地。所以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和吴国决一死战。于是他睡不安枕席,口不尝美味,眼不看美色,耳不听音乐。用了三年,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以便使他们衷心依顺自己。有香甜美食,如不能人人都有,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吃自己亲身耕种的谷物,穿妻子亲手纺织的布做的衣服。饮食拒绝珍奇,衣服不穿两层,装饰禁用两种颜色。他时时出外巡视,随从的车辆上载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中生病的,困厄的,面色忧愁和生活困难的人,一定亲自给他们食物吃。在这之后,他召集大夫们,向他们说:“我愿与吴国最终求得上天裁正。现在吴、越两国相互残杀共同毁灭,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样仍不能实现愿望,从国内状况衡量,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考虑,与诸侯结盟也不能损害吴国,那么,我将抛弃国家,舍弃群臣,身带长剑,手持利刃,改变容貌,更换姓名,手执箕帚去服侍吴王,以便跟吴王决死于顷刻之间。我虽然知道这样做会遭致腰颈断绝,头脚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展开决战,吴国军队被打败,紧接着越国军队包围了吴国的王宫,吴国城门失守,活捉了夫差,杀死了吴相。灭掉吴国之后两年称霸诸侯。这是先顺民心的结果。二、现代文阅读6、【答案】乌镇建筑的古朴、色泽的幽暗;乌镇文化的深邃浓厚;乌镇夜晚迷人的水乡风韵。(答对一点给2分)7、【答案】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想象地突出了乌镇的特点在现代文明的今天仍然能保持其原始古朴的风韵和古典的美丽风情(2分)高度评价了乌镇在江南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1分)8、【答案】照应开头的江南正在远逝。(2分)点明并深化了文章主旨,作者表达了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的忧思与伤感,并发出了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2分)9、【解析】答第一种观点,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感伤,可结合原文“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进行阐发,点出二者的关系。(2分)点出对古典文化的态度(2分)。答第二种观点,如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可视回答的严密性酌情给分,但不应超过2分。因为“取代”是过于绝对的,也是不合实际的。答到第三种观点,取辩证思维的,则更好。【答案】示例: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古典文化的积淀之上的,它不可能超越古典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就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作为现代人应保护和珍惜包括江南古镇在内的古典文化,丰厚现代文明的底蕴,以达到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此示例可得3分以上。)必修三专题答案课内知识梳理一、语音1.答案:D ( 犒劳ko 鹰隼sn 脸色刷白shu)2.答案:C(A项除“孝悌”读“t”外,其它都为“d”;B项除“媲美”读“p”外,其它均为“b”;D项除“对峙”读“zh”外,其它均为“sh”。)3.答案:B 【A. 卓 (zhu) 著 质(zh)量 C. 渲(xun)染 D. 供应(gng) 参与()】4.答案: C 5答案:D。【A镌刻jun B混水摸鱼hn C徇(xn)私舞弊。】二、字形1 答案A (B项中震耳欲聋,C项中取缔 ,D项中残羹冷炙)2 答案:A 别出心裁 3.A 修改:“卷”改为“券”,“拙”改为“绌”,“咳”改为“刻”。4 答案: A。 B代待 C。发帖眼花缭乱雀鹊 D 沿袭,不屈不挠。三成语答案:1 答案:B. (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水落石出”从积极的角度比喻真相终于大白,不表示消极的担忧。 倾巢出动,比喻全部出动,贬义,不能用于公安干警。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2.答案:C. (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比喻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班上同学有成绩好坏之分,无好人坏人之别。 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褒义。不能表示缺乏谋略。目无全牛,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这里误解为“观察不细致”。)3.答案:A. (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大楼被烧毁不可以赞美。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相对,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不能表示“俗人”、“下等人”。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不形容自然流畅。)4.答案:D.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褒义。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贬义。空谷足音,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5.答案:C.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等宾客一样。不能形容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这里表示“不在乎”,该用“不以为意”) (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一般人多,更不能形容商品。)四、文言知识1 答案:C. (动词作名词,盟约,约定)其它分别是:名词作动词,取道;名词作动词,修墓;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2 答案:B. (使动用法,使完整)其它分别是:名词作状语,按名分;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 答案:C. (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其它分别是: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动词使动用法,使亡:使动用法,使承担。 4 答案:C. (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其它分别是:形容词作动词,享尽;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5 答案:B(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例句: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其它分别是:意动用法,以为羞;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6.答案:B. (定语后置句) 其它为状语后置句。重点句子翻译翻译答案:1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是无法在君主和双亲面前掩饰自己的罪过。2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3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用来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对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4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5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6 译:损害秦国而使晋国得到好处,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7 译:我虽然最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像您这样明智的人呢!8 译:竭尽诚心,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9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0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德义。 11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12 译:现在最大的不仁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指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举。 拓展阅读1 A(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2 A(称代上文的“文天祥”)3 B(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表现文天祥舍家为国的义举;表现文天祥“险象环生”的处境)4C(“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5.见译文。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要他写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过零丁洋时所写的诗写出来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对吏卒说:“我的事结束了。”向南方行了拜礼后死去,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七岁。6.参考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答题思路: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常常是: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7.参考答案: “拍拍”: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对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8.参考答案: 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 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答题思路:从全文来看,开头第1段,叙述弟弟孩提时代的理想不能实现,后来被“浮世炎风”刮倒,从渺茫走向邪路,在整日整日的游荡中,遍尝酸甜苦辣咸,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逐渐理解了现实,逐渐理解了父亲。从这里可以解读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的第一个主观原因。文章中有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第二个主观原因,小说中也有直接议论的句子:“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文章第6段,父亲为四处碰壁的儿子买出租车,父子关系释然;文章第10段,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父亲看到弟弟的坚强,父子感情加深,父子互相理解信任。全文第3段、第7段、第9段三个承上启下的段落非常明确的叙述出父子感情的转化过程。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9: 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10.示例: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成长史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必修四参考答案:课内知识梳理一、语音1、解析:选D。 A项,“缄”应读jin;B项,“梏”应读,“薄”应读b;C项,“拙”应读zhu。2、解析:选C。A项,“梗”应读n,“隘”应读i;B项,“嘈”应读co;D项,“霆”应读tn。3、解析:选A。B.“应”读yn,C.“靓”读jn,D.“量”读lin。4、解析:选B。A项,“伺”应读c;C项,“打”应读d”;D项,“暂”应读zn。5、解析:选B。A项,“扁”应读pin;C项,“殷”应读yn;D项,“诬”应读w。二、字形1、解析:选B。A项,“背判”应为“背叛”,“部暑”应为“部署”,“含包待放”应为“含苞待放”;C项,“暂新”应为“崭新”,“既使”应为“即使”,“节然不同”应为“截然不同”;D项,“祟尚”应为“崇尚”,“冲耳不闻”应为“充耳不闻”。2、解析:选B。A.拨拔;B.篑溃,躁燥;C.籁赖;D.辨辩,查察,练炼。3、解析:选B。A.祥详,C.井阱,D.笼龙。4、解析:选C。A项,慎缜;B项,决绝;D项,俱具。5、解析:选A。A项,鹜骛(务),恂殉;B项,无错别字;C项,蚂马;D项,黄皇。6、【解析】选B。A.溶融;C.潦缭;D.证征,渡度。7、【解析】选C。A.赅骇;B.勘堪;D.署暑。8、【解析】选A。B.斯嘶;C.躁燥;D.奥懊。9、【解析】选D。A项“宣”应为“喧”,“彩”应为“采”;B项“敝”应为“蔽”;C项“详”应为“祥”。10、【解析】选D。A项,俱具,竞竟;B项,抱报,份分;C项,籍藉。11、【解析】选B。A.拨拔;B.篑溃,躁燥;C.籁赖;D.辨辩,查察,练炼。三、 成语检测1、解析:选D。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难很快来临。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结果。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2、解析:选D。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用在此处不合语境。3、【解析】选C。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朗,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而心情十分舒畅。豁然,开阔的样子。A.无稽之谈:无从查考、没有根据的说法。不合语境。B.彻头彻尾:从头到尾,完完全全,含贬义。用在此处褒贬不当,且不合语境。D.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的意思。与句中“好不容易才使亏损局面得到改变”不相符。4、【解析】选C。“沸沸扬扬”意为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不能用来形容雪,应用“纷纷扬扬”。5、【解析】选D。“鬼鬼祟祟”形容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不能用来形容列车。应改为“鬼使神差”。四、文言知识1、【解析】选B。两句中的“胜”都为“尽”意。A.胜过,超过;C.优美的;D.承受,忍受。2、【解析】选D。季:时代。3、【解析】选B。B项和例句都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为:使来、使光大。A项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作传。C项名词活用作动词,登记。D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4、【解析】选D。D项与例句同为“者”作标志词的定语后置句,A项为被动句,B项为判断句、宾语前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5、【解析】选D。D项与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省略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重点句子翻译见课本拓展阅读1、【答案】D 【解析】适,刚才。 2、【答案】C 【解析】C两个都是表目的“来”;A.代词他的自己;B.刚才出嫁;D.好像你。3、【答案】B 【解析】炫耀得到的关照;炫耀产生的效果;礼节性交往。4、【答案】C 【解析】错在“两次获得赠金后,才将谒者带到主人面前”,原文是“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5、【答案】(1)竟然还承蒙您赠送礼物,那么我更要用什么来报答呢?(2)守门人故意不让他进去,(他)就献媚说好话,装得像妇女的样子,袖子里藏着银子偷偷地送给守门人。(3)多亏老爷关照我!下次再来,希望不要阻拦我。(4)您老人家听了我这样的话,该不会讨厌我的刻板固执吧?【参考译文】在数千里以外,时常得到您老人家的来信,安慰我的长久想念,这已经十分幸运了。竟然还承蒙您赠送礼物,那么我更要用什么来报答呢?您在信中表达的情意十分恳切,说明您没有忘记我的老父亲,从而也可以知道老父亲是很深切地想念您老人家的。至于信中以“上下要互相信任,才能和品德要与职位相符合”的话教导我,正是我所亲切感受到的。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符,本来我就知道的。至于不能做到上下相互信任的弊病,在我的身上表现得更厉害。且看当今社会上所说的上下信任是怎么一回事呢?当他从早到晚骑马去权贵人家的门口恭候的时候,守门的人故意为难不肯让他进去,他就用甜言蜜语装作妇人的姿态,把袖里藏着的金钱偷偷地塞给守门人。守门人拿着名帖进去之后,而主人又不立即出来接见,他就站在马棚里,与仆人和马匹相处,臭气熏着衣服,即使是饥饿寒冷或闷热得无法忍受,也不肯离去。一直到傍晚,那个先前曾经接受金钱的守门人出来对他说:“相公疲劳了,谢绝会客,客人请明天再来吧。”到了第二天,他又不敢不来。晚上他披衣坐等,一听到鸡叫就起来洗脸梳头,骑着马跑到相府门口,守门人发怒地说:“是谁?”他便回答说:“昨天的客人又来了。”守门人又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客人倒来得这样勤!难道相公能在这个时候出来会客吗?”客人心里感到受耻辱,只有勉强忍耐着对守门人说:“没有办法啦!姑且让我进去吧!”守门人再次得到他送的一笔钱,才起身放他进去。他又站在原来站过的马棚里。幸好主人出来了,在客厅上朝南坐着,召他进去见面,他就慌慌张张地跑上去,拜伏在台阶下。主人说:“进来!”他便拜了又拜,故意迟迟不起来,起来后就献上进见的金银。主人故意不接受,他就一再请求收下;主人故意坚决不接受,他就再三请求。然后主人叫手下人把东西收起来,他便拜了又拜,故意迟迟不起,起来后又作了五六个揖才出来。出来他就对守门人作揖说:“多亏老爷关照我!下次再来,希望不要阻拦我。”守门人向他回礼,他就十分高兴地跑出来。他骑在马上碰到相识的朋友,就扬起马鞭得意洋洋地对人说:“我刚从相府出来,相公待我很好,很好!”并且虚假地叙述受到接待的情况。因此与他相识的朋友,也从心里敬畏他能得到相公的优待。相公又偶而对别人说:“某人好,某人好。”听到这些话的人也都在心里盘算着并且一齐称赞他。这就是所说的上下信任,您老人家说我能这样做吗?对于前面所说的权贵人家,我除了过年过节例如伏日、腊日投一个名帖外,就整年不去。有时经过他的门前,我也是捂着耳朵,闭着眼睛,鞭策着马匹飞快地跑过去,就像后面有人追逐似的。这就是我狭隘的心怀,因此经常不受长官欢迎,而我则更加不顾这一切了。我常常发表高谈阔论:“人生遭际都是由命运决定的,我只是守自己的本份罢了!”您老人家听了我的这番话,或许不会嫌我过于迂阔吧!现代文阅读1、【答案】因为“泊”有一种非常“凄幽而灵动的韵致”,“犹如一粒凄美的种子”,落在作者心上,让作者“恍惚迷离,浮想联翩”。2、【答案】使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诗情画意。让读者产生古今相通的感觉,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扩大了“泊”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3、【答案】“泊”是一种自然状态,它是运动后复归的宁静,是劳累后放松的歇息。“泊”是一种心境,置身其间,既可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泊”是一种文化,江南的许多河流湖泊往往作为背景被写进文学作品中,使它平添了一分文化气韵。“泊”更是一种精神,它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是一种寥廓的胸臆。专题五:综合读写一、(15分)1 A(削xu) 2 B(A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B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C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D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3 B(A项成分残缺,缺少介宾短语的宾语中心语,在“英里”后面加“的速度”。C项句式杂糅,把“所写”去掉。D项搭配不当,“开展”与“先进技术”不搭配,可在“先进技术”前面加“引进”一词。)4示例一:(1)雷雨为我们展示了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演绎了情感的真诚与虚伪的矛盾。那么,人性中的美丽与丑恶又是怎样对立的呢?(2)光彩照人的爱斯梅莱达与丑陋无比的伽西莫多对照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善良的辛德勒又是如何与凶残的法西斯党徒抗争的呢?示例二:(1)经历了雷雨中灵魂的拷问之后,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美与丑的看台,一滴泪水里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2)巴黎圣母院里游动着人性善的迷惘,也激荡着人性美的赞歌。而辛德勒的名单则意味着生存,这里有人性在复苏。二、(19分)5. 选 D (行李:出使的人)6. 选 B(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拿。前一个“其”为代词,后一个为语气副词,还是。)7. 选 A8(1)越过(晋)国来(占有)边远(的郑国),您知道那样很难。怎么用陪邻国来灭郑吗?(句意1分;鄙远,1分;焉,怎么,1分。)(2)我们离开亲眷家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所以,1分;亲戚,1分;徒,1分。)(3)我们复社里那些品德可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动天地。(行为,1分;先,1分;敛,1分;句意1分。)三、9(1)岑参,边塞 (2)客居他乡;孤寂思乡的思想感情。 (3)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四、10多情自古伤离别 别有幽愁暗恨生 无边落木萧萧下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蓝田日暖玉生烟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五、(20分) 11答: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的态度。(4分) 12答:(1)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2)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3)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意思对即可)(6分) 13答:(1)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黯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使我们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2)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认真地书写每一天的日历,使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因此,作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着重谈记忆。(意思对即可)(4分) 14答:(1)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于人们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语言方面: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意思对即可)(6分)六、(18分)15“欲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想做出美味可口的食物,当然首推盐和梅了,强调了盐和梅在烹调中的重要作用,(3分)从而强调了作为“母本性”的语文学科对于人类表达知识和想法的重要作用。16一些作家(或“有些当下看上去很伟大的作家”)(2分)。他们在做学生时,语文成绩大抵都很好,未成名时常以此为炫资;成名后却常鄙薄起语文教育。(2分) 他们不自觉地按照规则行事,却说“语文根本没有规则”,“都是语文惹的祸。”(2分)(只谈他们“拆桥”鄙薄语文的言论,分别扣1分)17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2分)“语文是盐”说明语文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2分)同时,又是通用地为所有人服务的,因此人们都需要有语文的知识和功底。(2分) 七、(70分)18写作指导:这个材料命题作文题目的教材指向来自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慢满走,欣赏啊”。在生活或者学习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遭遇过尴尬,要写好此文,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注意审题。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总结向高中学生发出了警示:审题马虎不得!写作本文时,要突出这个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尴尬”和“瞬间”。光写“尴尬”,不注意“瞬间”,或者注意了“瞬间”,没有“尴尬”,均视为偏题。这里的题目是一个偏正关系的题目,就是要你写“尴尬的瞬间”,高考作文就是“要你写什么,你就写什么”,平时在习作时要有目的地培养这个意识。二、注重描写。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在总结高考作文时曾说:如果你的生活中只有“青菜”、“萝卜”,那么,你一定得设法放一点“生活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否则,一锅“青菜萝卜汤”,谁喝了也乏味。的确,描写能使记叙文显得生动和丰富,无论是“尴尬”,还是“瞬间”,都要以细腻的描写来支撑,只有通过细致的描写,才能体现怎么个“尴尬”和“尴尬”得怎么样,才能细腻表现出那“尴尬的瞬间”。三、提升立意。正如材料中所说,“生活中时时处处充满着尴尬”。作为高中学生,也难免有“尴尬”,但不是所有的“尴尬”都可以入文,作为学生,最好还是写自己熟悉的甚至是经历过的“尴尬”,比如和亲人、同学、老师或者朋友之间的“尴尬”,但一定要通过描写“尴尬的瞬间”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果体现一定的思想深度则更佳。例文欣赏:尴尬的瞬间“该死的值日,又得啃馒头了!”我提着早餐走向教室。走进教室,也许我来得早了点,平日里熙熙攘攘的教室里才寥寥数人,这令我这个饱受啃馒头之苦又不想迟到的人很是后悔。“可恶,都是扫地惹的祸,早知道先去吃早饭了。”我恶狠狠地骂了一句。无奈,空瘪的肚子兄弟早已唱起了“空城计”,只得拿出馒头,低着头躲在桌肚子下面啃了起来。教室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自然,声音也大了起来,形成了一曲特有的“清早班级摇滚曲”。桌肚下的我,正把馒头啃得起劲,突然发觉教室里的嘈杂声停歇了,感觉气氛不对。抬起头,猛然发现一个熟悉而又可怕的身影:一身蓝色西服,梳着中分。天哪,是班主任!我忙提起精神,趁班主任不注意,赶紧把手中剩下的半个馒头塞进了嘴里。天哪,好累!老天真是不帮人,原以为班主任会像以往很多时候那样马上离去,却没料到他又在教室里转起了圈儿。“呜呼哉,天杀我也!”我悲哀地在心中默念着。嘴里的馒头还没有下肚,想嚼,总觉得班主任的那双火眼金睛在盯着自己;吐掉吧,又觉得太可惜了,再说也没地方吐。“怎么办?怎么办?”我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我觉得真像度秒如年。为了避免怀疑,我拿出一本书,佯装在看,同时,用眼睛的余光瞥着班主任。班主任走到黑板那里,不知看到了什么东西,径直向我这边走来。“天哪,千万千万不要是我的事!”我内心极度恐惧。“该死的值日,该死的馒头,真是害人不浅!”我尽力压住恐惧,真希望在那一瞬间,在那尴尬的一瞬间,佛祖能出现在我的面前,帮我躲过这一劫。班主任走过我身旁,我正庆幸自己大难不死,却没料到,班主任杀了个回马枪,“xxx,你昨天有没有扫地?”我差点魂飞魄散,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就像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一样,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可怜我还没有完全尝到生的快乐,今天就毁在馒头上了!”我想回答,嘴中的馒头又让我实在难以启口。没辙了,只得“嗯嗯”地敷衍两句。班主任却又是紧追不放,又问:“怎么黑板下面这么多粉笔头没有扫掉?”我再一次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体温随之上升,脸上烫得厉害。我尽量把头压低,生怕被班主任看出破绽。我脸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不自觉地发抖,腿也抖得厉害。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度过那一关的,我只知道,到了最后,也许是班主任发现了秘密,改问了同桌;也可能是同桌帮了我的忙,替我回答了,帮我解了围,把我从地狱的边缘拉了回来下课了,我依然木讷在那里,身上冰凉,“都是值日惹的祸!”想起刚才那尴尬的瞬间,我不由地恶狠狠地骂了一句。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一)答案一 、实词练习答案:1:正确;这;肯定判断;因此2数目,数量;命运 ; 计算 ;列举;屡次。3快; 邀请; 招致 4. 一类人;白白地; 只,仅仅;步行 ; 门人、弟子。5远看,观察; 盼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声望 。6偷偷地;浅显 ;低微 ;轻微,轻;如果不是;细小的事情。7观察,审察;容貌,貌相 ;帮助,辅助;宰相;相与:一起;他8.答案:边境;自谦,代词;浅陋;地位低下; 以为边境9.答案:估计、推测;制度;衡量; 越过;考虑;10.答案:看见;拜见,参见;召见;被;放在动词前,相当于“我”;放在动词前,相当于“我”;显露;11.答案:举起;举出,提出;举行,施行;推荐;攻占;全;尽,完。12.答案:处境困难;不得志,不显贵;穷尽;使穷尽,到达尽头;用尽;完,结束;不得志。二 词类活用答案:1.D 2.A 3.C 4.B 5.C 6.D 7.C 8.D 三 虚词答案:1D. 2C 3C 4.D 5.C 6.D四文言文拓展阅读答案:1. 解析:C项雨:y,落下。 答案:C2解析:A项代词,他,指李文忠;助词,的;B项代词,的情形;代词,的人;C项介词,在;介词,对;D项均为介词,凭的身份。 答案:C3. 解析:C项从文章所写对象看,应为“(李文忠)复击败之”。答案:C4. 解析:D项因果关系有误,李文忠被解除兵权应在他劝谏朱元璋之前。 答案:D5答案:(1)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2)李文忠率领硃亮祖等人前往救援,在距离新城十里的地方驻军。一个士兵借了老百姓家一口锅,李文忠将他斩首示众,于是城里就安定下来了。参考译文:李文忠字思本,小名叫保儿,是盱眙县人,是太祖姐姐的儿子。十二岁时母亲去世了,他的父亲李贞带着他在乱军中辗转反侧,有好几次差点死去。这样过了两年才在滁阳见到了太祖。太祖见到他,非常高兴,把他当自己的儿子来抚养,并让他跟从自己姓朱。李文忠十九岁,以舍人的身份率领太祖的亲兵,跟着太祖救援池州,打败了天完军,他的骁勇在诸将中排名第一。张士诚侵犯严州,李文忠率军在东门抵抗,他派出其他将领出小北门,从小道偷袭张士诚的军队,两面夹击,大败张士诚。张士诚又派遣将领驻守三溪,李文忠打败了他们,斩杀了陆元帅,并烧毁了敌军的营寨。张士诚派遣司徒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军队进攻新城。李文忠率领硃亮祖等人前往救援,在距离新城十里的地方驻军。第二天早晨会战,李文忠召集诸位将领对天发誓说:“国家大事成败在此一举,我不敢吝惜一死而躲在三军的后面。”李文忠手拿长矛率领几十个骑兵,从高处飞奔下来。大军也跟在后面击鼓呐喊,敌军于是大败。捷报传来,太祖十分高兴,把李文忠召回身边,终日设宴慰劳他。李文忠率领硃亮祖等人进攻余杭。余杭的守将是谢五,李文忠告诉他如果投降,就答应不杀他。于是谢五请求投降。诸将要求杀掉谢五,李文忠没有答应。军队在丽谯宿营,李文忠下令说:“谁擅自进入老百姓家里,就处死谁。”一个士兵借了老百姓家一口锅,李文忠将他斩首示众,于是城里就安定下来了。洪武二年春天,李文忠以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进攻元军,一直迫近上都,把元帝都吓得逃走了。常遇春死后,太祖命李文忠代理指挥常遇春的军队,奉命会同大将军徐达一起进攻庆阳。军队行军驻扎在太原,听说大同被包围,形势危急,李文忠对左丞赵庸说:“我们奉皇上的命令来进攻元军,军营之外的事情如果对国家有利,我们可以单独灵活处理。现在大同被包围,形势危急,我们应该趁便救援他们。”于是率领军队出雁门关,驻扎在马邑,打败了元军的小股军队,进军到白杨门。天上下起了雪,军队本来已经宿营了,李文忠又命令军队向前移五里,把积水阻住坚固防守。天亮的时候,元军的大部队到了。李文忠派出二支部队迎击,和元军殊死作战,他估计元军疲劳了,才派出精兵从左右进攻,大败元军。李文忠气量沉着宽宏,没有谁能猜测他的心机。他作战时精神振奋,越是遇到强大的敌人越是充满勇气和力量。他十分喜爱学习,通晓经书的大义,他写的诗歌气势雄伟,不同凡响。起初,太祖在应天定都,因为军队增加,供给不足,就增加百姓的田租,李文忠为百姓请求,最终得以减少田租的数额。他解除兵权回家后,小心谨慎像一个儒生,太祖十分喜爱和器重他。他家里有许多门客,曾经因为门客的话,劝说皇帝少点诛杀,又劝谏皇帝不要东征日本,并且说宫中的宦官太多,因此逐渐与皇帝的心意不合,不免受到皇上的谴责。洪武十六年冬天生病,皇帝亲自前往探望。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6. 解析:A项见是“被”的意思。 答案:A7. 解析:D项 闻:听说;A项善:意动用法,认为好;B项都:名词作动词,定都;C项名词作状语,向东。 答案:D8. 解析:A项均为动词“往”“到”;B项修建;治理;C项在方面;比;D项用,拿;因为。答案:A9. 解析:D项对原文“时时有所进达”理解有误,应为“经常举荐贤才”。 答案:D10. 答案:(1)我虽然不是赵简子,但是您怎么能够不委屈自己当一下周舍呢。(2)(孙权)还想授给他一支军队,是仪因为自己不是将才,坚决推辞不受。参考译文:是仪,字子羽,北海国营段县人,他最初姓氏,开始时在本县当办事员,接着到北海国政府作事,北海国国相孔融嘲笑他,说他姓的“氏”字是“民”字没有上面的部分,(岂不是民众目无上司)可以改为同音的“是”字,于是他就把姓改了。孙权继承和统管大事,以表示尊敬优待的文书征召是仪。是仪到达后受到亲近和信任,专门在孙权身边负责机密文书的办理,被授予骑都耐的官衔。吕蒙图谋袭击关羽,孙权问是仪的意见,是仪觉得吕蒙的计策很好,劝孙权采纳。是仪又随孙权出兵进攻关羽,被任命为忠义校尉。他向孙权陈述理由辞让,孙权下达指令说:“我虽然不是赵简子,但是您怎么能够不委屈自己当一下周舍呢。”擒杀关羽平定荆州之后,孙权建都武昌,是仪升任裨将,后来又封为都亭侯,代理侍中职务。(孙权)还想授给他一支军队,是仪因为自己不是将才,坚决推辞不受。黄武年间,孙权派是仪到皖县去见将军刘邵,想执行引诱魏军大将曹休前来的计划。后来曹休受骗率军到达,被打得大败而逃,是仪因功升任偏将军,进入皇宫内的尚书台审阅文书。孙权迁都到东边的建业,太子孙登留在武昌镇守,并让是仪辅佐太子。太子非常尊敬他,每件事都先征询其意见,然后才实施。此后是仪进封都乡侯。后来他随太子孙登回建业之后,又被任命为侍中、中执法。中书典校郎吕壹诬告过去的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抓进了监狱,有关官员也全部弄来查证审问。当时受牵连的人害怕吕壹,都说听到了刁嘉的恶毒攻击,唯独是仪却说没有听到。结果他一连很多天都受到追根究底的盘问,孙权为此下达的诏令也变得严厉非常,群臣为他的处境担心到了极点。是仪依然据实回答讯问,供辞保持正直而不改变。结果孙权放过了他,刁嘉也得以免罪。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两人被正式册封名号后,是仪以本职兼任鲁王傅。(是仪)担任鲁王傅时竭尽忠诚,(鲁王的)举动有过失时他总要规劝;为上司服务勤勉,与人交往态度恭敬。是仪素来不置产业,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恩惠,修建的住宅刚好够自家居住。邻居有一家兴修了一座大宅院,孙权外出时远远望见,问修大宅院那家是谁,左右的侍从回答说:“像是是仪家。”孙权说:“是仪节俭,必定不是他。”一问果然是其他人的。是仪就是如此受到孙权的了解和信任。是仪穿的衣服不精美,吃的菜肴不丰盛,却热心救济穷困,家中没有积蓄。孙权听说之后,特地光临他家,看了他吃的菜饭,还亲自品尝,不禁感慨叹息,立即下令给他增添俸禄,扩大田产和住宅。是仪一再辞让,把受到的恩惠当作忧心的事。是仪时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