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556429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利用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掌握1-9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2.并背诵易水送别一节。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归纳行刺准备的过程。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3.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如何看待荆轲义激樊於期这一事件。2.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来源【学习重难点】 一、学习重点: 1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理解。2. 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二、学习难点: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2.要理解学习本文历史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艺术性。【学习方法】:朗读法、联想与想象法、合作法、探究法【知识链接】一、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二、背景介绍: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记的就是这件史事。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预习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骨髓( ) 燕( )国 揕( )胸 偏袒( ) 匕( )首淬( )火 濡( )缕 忤( )视 瞋( )目 鄙( )人倚( )柱 揕( )搭 被八创( ) 目眩( ) 夏无且( )变徵( )之声 樊於( )期( ) 切齿拊( )心 长侍( )足下 厚遗( )蒙嘉 箕( )踞( )以骂 以药囊提( )轲 2.翻译文中特殊的文言现象。A解释加点字的通假字日以尽矣 今日往而不反者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图穷而匕首见 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少假借之B解释加点字的古今异义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今义: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 今义: 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 今义: 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 今义: 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 今义: 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 今义: 诸郎中执兵 古义: 今义: 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 今义: C名词作状语进兵北略地函封之发尽上指冠箕踞以骂曰D名词作动词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E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毕使于前自引而起,绝袖F意动用法太子迟之 群臣怪之G文言句式判断句(以下各句均要写出译文)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H文言句式省略句(补充完整并翻译)秦王购之金千斤欲与俱见燕使者咸阳宫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使毕使于前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I文言句式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翻译下列句子: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何如?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4. 文学常识填空。战国策又称 ,是西汉末年 根据 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 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 、 、 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 。战国策长于 ,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本探究】一、理清文章结构,复述故事,写出主要内容。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高潮(“既至秦”“被八创”):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二、全面了解中心人物,回答以下问题:1.第二段的对话体现了荆轲什么性格特点?2.荆轲是怎样激樊於期献头的?3.如何看待荆轲“怒斥太子”?4.写秦武阳的表现有什么作用?5.写秦王“目眩良久”有何作用? 【课外延伸】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时已颁赦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脏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磨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支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复以细故烦御史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知寇伪降,密疏论之A. B.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高考链接】(2006全国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 “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 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僕阳周氏 匿:隐瞒。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季布为项籍用,职耳。樊哙可斩也!高帝将兵四十余力众,困于平城。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季布乃大飞鸣,引入为上客。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铁证如山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握手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11把第1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肉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