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2《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541764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材料2《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阅读材料2《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阅读材料2《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和语感培养初探钱 华(湖州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文章出处: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 0 0 4 年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诵读和语感的培养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语感教学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热点,而朗读教学这种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忽视朗读教学的现状,现今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强化朗读教学,使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强化朗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主要是:教师要端正认识,把新课标中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的理念落到实处;坚持系统训练,常抓不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朗读指导;训练方式要灵活多样,因势利导;巧用电教手段指导朗读。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语感培养;策略与方法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强化语感训练”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在“基本理念”的第一款中指出:语文课程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1;在第二款中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2,还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时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与领悟。”3这说明新课标已经把诵读和语感的培养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时机,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本文试从语感本体的特点出发,论述一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一些强化朗读教学的相关方法。一、语感的定义、特点及其产生的心理机制“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知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只是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 4 由此可见,语感是一项复杂的综合能力,它显示了多方面的特征:第一,瞬时性。在人们言语活动中语感的作用是下意识的、习惯性的、自动化的。第二,恒常性。语感一旦形成,就能长时间地随时随地起作用,一般讲是终生起作用的。第三,整体性。人的言语包括很多层面,涉及很多因素,与瞬时性相应语感具有整体性。也就是说,人们运用、理解言语时像立体摄影一样,对某一言语的方方面面要作全面的、立体的反映,作总体的判断。语感的作用不是分解性、分析性的。第四,内隐性。语感是一种能力,一种心理特性,是人脑功能的集中体现。它起作用时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它形成与存在于大脑之中,是难以认识的,是一种下意识习惯,因此易被忽略。第五,个体差异性。这一点对教学研究十分重要,因为教学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新课标规定的某一水平,而语感的个体差异是十分明显的。语感具体到个人身上的表现千差万别,同一年龄的人语感因言语习惯的发挥条件不同,同一环境成长的人的语感也是不同的;对同一人来说,语感发展的各方面水平也不完全平衡。语感明显的个体差异,更突出了语文课教学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关于语感产生的心理机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即指将对象纳入到固有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所谓顺应是指通过主体心理图式的改变以顺从对象。语言的感知归根结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和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象和图的形式保存着,并因之形成表象系统的概念语词系统,两个系统相互制约、渗透、配合最终构成网络状认知结构。在系统里,抽象思维则以表象材料进行想象,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应过程,感性材料受到了审美观照,概念性的语词被激活,唤醒。这样要重复实践多次,然后达到自动化即不必进行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在读和听之间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在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悟性”、“审美”,即语感。而这其中的重复实践的自动化过程主要采用朗读、背诵等学习策略。此外从语言习得的规律看,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性阅读为主,学生的首要学习目的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处于语言习得的初级阶段,语言行为与语言技能相对薄弱,他们主要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加以积累,因此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了语感的培养。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对培养语感的作用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训练项目。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内容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可使学生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品蕴涵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叙述等,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语感。1. 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语感的直觉性是对语言的顿悟。朗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的规范语言,受其潜移默化,在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如草原一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中,自然地体会、领悟到“那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感觉舒服,既愿久立回望又想坐下低吟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小学阶段是一生中记忆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或达到熟读成诵。2. 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整体性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字、词、句、段、语法等内容,过多地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使学生失去了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一篇文章甚至一段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差,常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朗读却能使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语言之美,结构之美,作者的思想之美,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3. 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情感性语感本身具有情感性,也即主体对言语内容的是非真伪和言语形式的美丑所表现的情感震荡。而朗读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字句的理解,更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在小学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草原、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朗读之后,学生自然能体会到大自然是多么美丽,多么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语感问题虽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但许多教师往往把各种习题材料作为培养语感的最佳选择,而朗读教学这种培养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却被忽视了,这不能不说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 忽视新课标要求,轻视朗读教学。新课标中关于朗读教学的要求不能落实,朗读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时间充足就安排一下,时间紧了则干脆免掉,在“听”、“说”、“读”、“写”中“读”被片面理解为阅读训练(读文章,做习题),朗读教学被挤“扁”了,甚至挤“丢”了。如课内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3. 朗读方式单调,缺少方法指导。朗读方式最多的是齐读和指名读,缺少变化,单调枯燥。教师漫不经心,学生不感兴趣。忽视朗读方法的指导,读前不指导,读后不总结,个别教师缺乏对朗读内涵的理解,仅以读得是否整齐、洪亮作为朗读水平优劣的标准。4. 重视“点”而忽视“面”。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类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充当陪衬。5. 没有系统计划,随意性大。朗读教学没有列入小学语文能力训练计划,没有和“听、说、写”联系起来,没有同语感训练联系起来,朗读教学被有些人视为“应急”或“补白”的手段。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代替了计划性,科学性。四、强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造成上述朗读教学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这种现象要在短时间内改变是很困难的。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与提高。1. 端正认识,把新课标中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的理念落到实处。要纠正那种朗读教学不重要或可有可无的认识,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站在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来认识朗读教学,把朗读教学抓到实处。2. 坚持系统训练,常抓不懈。所谓系统训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分年级有计划地抓好朗读教学;二是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朗读方法、技巧的训练指导。从而逐步使学生达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的朗读课文”的要求。这里主要谈谈第二层意思:朗读技巧的指导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不能一劳永逸。开始时应以朗读的准确、清晰、连贯为训练重点,然后逐步进行语调、速度、停顿、重音的训练,最后进行声情并茂的训练。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要分层次进行训练,点面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朗读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3.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朗读指导。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相当欠缺,而且有些教师对朗读指导仍不够重视。一般而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遵从的语言要求应该是准确、生动形象、有趣、有鼓励性。首先要有准确性。教师应力避模糊、玄乎的指导语言,如“你们听,刚才录音里这句话读得多精彩”,“读到这里应该饱含感情”等等。这些话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仅止于此,这样的指导语言不是模糊就是玄乎。怎么“精彩”?怎样的处理叫“饱含感情”?这些问题恐怕有些教师自己也没弄清楚,教师应该使用一些让学生抓得住的语言。如一位教师在向学生解释什么样的声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时说:“感情怎样用声音表达出来?一般地说,实声适合表达一般的或者是平淡的感情,虚声适合表达强烈的感情。什么样的声音是实声?实声是实实在在的,教师在讲一个公式时,你们在念b、p、m、f时使用的都是实声,叹气时、小声秘密地说话时使用的是虚声,所以我们在朗读论说文或说明文时,一般用实声。而读抒情诗或抒情散文时,一般用虚声。”这样的指导语言就说得比较准确而实在了。其次要有鼓励性。这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点时,要避免使用把人一棍子打死的批判性语言。如:“你这读的叫什么呀?没吃饭吗?有气无力的!”“让你抒情不是念悼词,我们是在上课,不是开追悼会!”这样的语言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浇灭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也失了教师的身份,这对朗读训练有百害而无一利。教师应该始终尊重学生的任何一次尝试,要想到学生是在努力地进行练习,所以要尽量找到他朗读的优点,然后用温和的语言指出他们的缺点。如“不错,你的音色很好,如果能注意使语气连贯一些就好了。”“你很有胆量,能放得开,音量也不小,但要注意对品的理解,不能把意思读破了。”这样的指导语言效果会更好。4. 朗读训练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因势利导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体和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着眼于训练效果,既要因“文”制宜,又要因“人”制宜。朗读训练切忌随心所欲,草草走过场,像搞武术表演一样,把十八般武艺拿来展示一番。训练朗读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放录音带。组织学生听规范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使其通过模仿提高朗读能力;可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使训练的形式富有变化,避免单调乏味;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有关少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等,让学生从中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去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的共鸣,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朗读欲望。此外,还可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开展“课文朗读比赛”,“儿歌表演评比”,“读书读报比赛”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感受读书的快乐,以培养朗读兴趣,并从中检查朗读训练的效果。5. 巧用电教手段指导朗读训练电教手段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巧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朗读,可以取得显著效果。新课标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三个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如果巧用电教手段,发挥电教手段的特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其朗读的兴趣。例如,教学古诗山行一课,可按诗意制作有彩色山景的活动的投影片。片基是深秋的山景,抽拉片是作者坐在马车上。教学时教师一边播放音乐并映出画面,一边描述解说:“一天,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到山上游玩,车轮子在山间的路上吱溜、吱溜地滚动着;系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叮当、叮当地响着。杜牧举头而望,啊!眼前的景色太美了。于是他起身从马车上下来,情不自禁地作起诗来”这样,就把深秋迷人的山景形象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着听着,深深为画景诗情所打动,不约而同地跟着录音朗读起山行一诗。教师接着讲解并引领学生重点品味“爱”与“霜叶红于二月花”,使学生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心境,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一项基本要求。只有让学生逐步掌握以声音来表情达意的规律,懂得音色、音强、音高等要相互配合与变化,把握停顿、快慢、重读语气的调节和控制,才能更好地表现课文所反映的情感。借助音响,以情传声,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以增强感染力,丰富感性认识,加深理解课文,深入领会思想感情,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2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王尚文. 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J. 语文学习, 1993,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