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2011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课时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上传人:lil****n07 文档编号:9515166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2011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课时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北师大2011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课时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北师大2011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课时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2011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设计第八单元 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1课时教学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第8283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2、结合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体验服饰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3、学会整理和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重点: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2、能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2、能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 激趣引新,启迪探究X k B 1 . c o m1、 谈话引入:我们以前学过的做统计图,那么程序是怎样的?统计图可以怎样分类?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都有什么特点?2、同学们平时喜欢什么运动?好,老师这儿有两个片段想给同学们看看。(出示同学们打篮球的视频。)问:我们班谁打篮球打的最好?问该生,你看到了什么?你对篮球了解多少?(学生叙述,教师概括。)3、那既然这名同学喜欢打篮球,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你投篮的时候单手投篮还是双手投篮投得远呢?看来同学们各有想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来确定用哪只手投篮比较远呢?(举手表决,统计)对!我们可以现场收集和整理大家的想法。那么我们班的情况到底怎样呢?(举手表决)支持单手的同学请举左手;支持双手的同学请举右手。(现场了解统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4、刚才只是我们对本班的收集和整理,不能代表我们整个年级同学的意见。所以老师在课前随机抽取了7名同学的投篮的情况。新 课 标 第 一 网5、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大家的意见,你觉得我们用什么把这些数据表现出来会更好呢?(条形统计图)老师也觉得条形统计图很好,因为用直条图来表示可以直观的看清楚每个同学投篮距离的情况。但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呢?(学生各抒己见)6、 出示7名同学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标题、学生号码、单位、横纵轴、不同的直条图、图例以及纵轴表示的单位大小等),为何选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我们把这种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7、同学们试着从83页的练一练两道小题中能读出哪些信息?并完成书中给出的题目。新| 课 | 标| 第 |一| 网二、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教学反思: 第2课时教学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8486页)教学目标: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新 课 标 第 一 网1、中国最南端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课件出示,给出了两地2011年4月710日的最高气温,你看懂了吗?2、从折线图中,你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二、新授。1、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走势。在统计图的右上角,这个叫图例。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南北两地的最高气温情况,从图中就可以找出来。让学生找并说一说。3、对比:两条折线中,曾母暗沙每天的最高气温都高于漠河的最高气温。新 课 标 第 一 网4、小组讨论:根据图中的气温走向,你能预测一下随着日期的推移,气温会怎样变化吗?5、从图中找出以下问题?两地哪天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相差多少?两地最高气温相差25的是哪天?曾母暗沙和漠河的最高气温是如何变化的?从总体上看,两地这几天的最高气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什么?三、深入拓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1、正上方写统计图的标题。2、右下方标明制图的日期。3、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水平射线为横轴,竖直射线为纵轴。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5、设计图例。用实线图例表示_,用虚线图例表示_。新 课 标第 一 网6、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四、习题巩固。1、85页试一试,独立完成。2、85页练一练,独立完成,同伴之间相互交流。教学反思:第3课时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材第8788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再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课件: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1.2米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呢?2、学生质疑,说一说你的看法。新 课 标 第 一 网二、新授。1、解决疑惑。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儿童,而这就意味着0-6岁的儿童身高普遍不会超过1.2米,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调查一下0-6岁儿童的身高数据,但是我们无法确定一个准确数值,这就需要计算出数据的平均数来解决问题。X k B 1 . c o m出示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具有代表性。2、求平均数的方法。出示课件:“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评委1评委2评委3评委4评委5平均分选手192989496100选手297991008495选手39098878590(1)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名次。新-课 -标- 第- 一-网(2)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记分方法。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3)按照上述的记分方法重新计算3位选手的最终成绩,然后排出名次。3、教授解题策略。题中数据众多,无法直接比较,可以先求出每位选手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这样就容易排出名次。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选手1:(92+98+94+96+100)5=96(分)选手2:(97+99+100+84+95)5=95(分)选手3:(90+98+87+85+90)5=96(分)4、计算完毕请补充统计表,并排出最终名次。教学反思: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