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热点问题专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90062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热点问题专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热点问题专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热点问题专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热点问题专题【知识交汇】长效热点问题:古今中外“民本”思想和“民生”问题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近年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1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解决民计民生问题,如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或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等),确保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役负担。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这一主张最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3美国罗斯福新政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措施是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当时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历史作用。4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1)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着手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具体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土地改革,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合理调整工商业等。(2)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采取的举措是: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头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后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4)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发展了“农民两大伟大创举”。这“两大伟大创举”分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农村经济的振兴,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意义。(5)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措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繁荣科技、文艺、制定教育方针,发展各级各类人民教育事业,加强教育立法,改革教育体制,发展广播影视、报业、互联网。(6)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长效热点问题:中美关系核心考点:美国1787年宪法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长效热点问题:中日关系核心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影响长效热点问题:中俄关系长效热点问题:中欧关系长效热点问题:古今中外“三农”问题长效热点问题: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其次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主张“仁政”,即不误农时、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重创。西汉: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吸收了法、道等学派的长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援”、“大一统”,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得到采纳。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基本定型: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两宋:儒学的极端化。朱熹等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形成新的儒学,即理学。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这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的,也是反人性的。明朝时期:为了严厉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创立八股取士制度规定科举考试试卷仅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这使儒学的地位空前强化;明朝时期,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使儒学滑向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走向了极端。2近代儒学传统地位的动摇: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学思想进行改造。十九世纪末,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为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提倡自由、平等的公民道德。袁世凯上台后,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矛头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认为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礼教。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3新中国成立以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长效热点问题: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长效热点问题:中国共产党重视“党风”廉政建设长效热点问题:台湾问题、祖国统一问题长效热点问题:国共两党重要会议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会议长效热点问题: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党关系的演变长效热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产业的振兴相关问题长效热点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一、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及其在对外交往中的体现二、新中国为构建和谐世界所做的努力长效热点问题:世界主要大国崛起及其启示二、影响大国崛起的主要因素1政治因素: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变革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如资产阶段革命或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苏联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2经济运行模式及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首先,经济运行模式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农业经营方式适应了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需要,法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着法国经济的发展。其次,经济运行模式还要适合各自的国情,如19世纪后半期日本经济的发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三,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直接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如美国的宅地法,促进了西部开发,并对美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带动作用。第四,任何经济运行模式或经济政策,都是与特定的情境相适应的,因此,必须适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持续发展。3国际环境:国际环境曾为一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如新航路的开辟,将英国由欧洲的边缘,推到了国际商路和贸易中心的位置,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与掠夺少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兴起与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新加坡的发展,则是利用了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集型产业的机遇。4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是所有大国崛起的共同因素。三、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在特定时间段,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比可突出探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原因的意义,也更有利于得了一些较为深刻的认识。四、具体分析个别国家崛起的原因大国的崛起,有其共同性的原因,但又有各自的具体原因,只有通过对每个国家具体原因的分析,才能掌握其共性的原因,进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长效热点问题:朝鲜核问题以及东北亚国际局势的紧张长效热点问题:重大科技成就、诺贝尔科学奖等与科技相关的热点问题长效热点问题:古今中外法制建设长效热点问题:两德统一20周年以及世界史上各国分裂与统一长效热点问题:达沃斯经济年会、世界经济峰会和世界经济全球化问题长效热点问题:上海世博会以及世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二、世界近代现代城市化进程1 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特点:第一、古代都城移动的空间呈现出三条轨迹。第一阶段,从商朝盘庚迁殷、都城稳定开始到北宋为止,都城一般都建立在中原地区,这里是关中平原中央,地形开阔,享有水上交通的便利,可以与诸侯国进行便利的经济文化往来。中唐以后因为气候的变迁及关中地区的过度开垦,黄河、渭河泥沙大增,渭河及黄河三门峡一带漕运十分困难,致使天子也常常不得不“逐粮而居”,就食东都洛阳。关中已失去了容纳国都的经济基础。国都城址向经济文化发展更有前途的东部转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阶段前期都城呈现出由西向东迁移的轨迹:镐京、长安-洛阳。后期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都城迁移呈现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长安、洛阳-开封。第二阶段,从北宋至清朝百多年间,都城完全离开中原移到临海地区,都城的迁移又出现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临安-北京。北京位于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结合处。经过辽、金、元、明、清五代,从陪都发展成为首都前后也近1000年。这里处于北方民族文化交流的有利地位。大运河的续修将中国另外两大地理单元,即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连接起来,使北京得到长江流域经济与文化的支持。第二、古代都城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又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点同西欧社会早期封建国家都城只是政治中心、与商业和经济中心的城市分离有明显的区别; 第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和神权是社会统治的中心,有至上的权威,这种社会状况反映在城市布局中,就是皇宫和宗庙居于城市的中心,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市”在都城中则偏于一隅。古代都市的建筑布局,都是整齐划一,有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两边是对称分布。第四、古代都城的规划体系分为两个重要发展阶段。从曹魏到隋唐都城的规划都表现为封闭的棋盘形状,“坊”、“市”分开(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店铺全部集中在市里,是典型的封闭式市场模式。从宋都东京到明清都城北京,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贸易的日渐频繁,城市的布局呈现出开放式街道规划。北宋东京( 开封)里城的中心被宫城所占据,而在交通便利的汴河两岸形成繁荣的商业活动场所。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的“坊”、“市”分设制度至此已经不再存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东京汴河两岸繁华的商业活动。第五、古代都城随着封建国家的繁荣强盛,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国际性的大都市。从隋朝开始,京都长安成为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商贸往来的中心,后来唐都长安、元大都在经济文化交流中都具有世界性的特点。随着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以后,古代都城的这一特点才逐渐丧失;(2)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纷纷在交通便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沿江、沿海地区开设工厂,在这些地区涌现出一批近代城市。(3) 中国六大古都:我国古代的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我国古著名都城有六个: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 (4)中国古代六次著名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迁到沈阳。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都城迁到北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5)中国近代时期的城市化进程(1)概况: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城市的发展也深受影响。南京条约规定在东南沿海开辟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这一时期,原有的商业中心广州和新兴的上海商业贸易最为兴盛。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是进出长江流域的门户,水陆交通便利,周围物产丰富,商品经济发达,市场广大。到19世纪50年代,贸易中心逐渐由广州移到上海。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增开汉口、九江、烟台、南京、镇江、汕头、琼州、天津等多处通商口岸。与此同时,英、美、俄等国商人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九江、福州和厦门等地开设了许多船坞和工厂。19世纪90年代,马关条约又规定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商埠,列强还取得了在内地开设工厂的特权。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大量修筑铁路,建立厂矿企业。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上海、天津等地开设了许多军用和民用企业。随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办了许多民族工业。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及平津地区。纺织中心也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等地成为新的纺织中心。(2)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上海成为经济发达城市。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内地城市也逐渐发展。(3)原因:海运、水陆交通便利及铁路运输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众多通商口岸的开辟。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工矿企业的兴起。(6)建国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特点及原因建国5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基本上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年1957年)为工业化起步时的正常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伴随着工业的优先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初步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第二阶段(1958年1960年)“大跃进”所引进的高速城镇化时期。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使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发展,带来了大量不利因素,导致后来的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第三阶段(1961年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这一段时期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多万城镇人口下放回乡。第四阶段(1966年1977年)工业化停滞时期的城市化停滞阶段。由于 “文化大革命”及其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停滞。第五阶段(1978年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初期的高速城市化阶段。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在小城镇的繁荣的基础上诞生了众多的新城市。第六阶段(1985年至今)城市化稳步发展阶段。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及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相继批准对外开放,城市经济活力进一步增长,形成了城市化的强大拉力。特点:主要分布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并不断向内地扩展。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并逐步向城市化发展。 原因:一些城市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6)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城市化中世纪的西方,欧洲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权常凌驾于王权之上,教堂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中世纪末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贸易的需要,有的城市还有市场广场(Marketplace)。但整个前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城市的发展明显刺激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尤其对普通工业品的需求,同时要求农业采用新的、更有效率的生产技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随后在西北欧的尼德兰、法国南部、莱茵河畔等地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的城市崛起如:伦敦、巴黎。在英国,随着圈地运动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镇,成为雇佣劳动力,而利物浦则因奴隶贸易由一个渔村发展成英国第三大港口城市;在北美东海岸因移民而产生了一批城市,到世纪中叶,这里已集中了全国五分之三的城市人口。工业革命后,大批破产农民涌进城市,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从此世界开始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从乡村化时代进入城镇化时代。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美国的西进运动、内战、德意的统一及日本的明治维新使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如美国内战后,随着工业化向中西部推进,中西部潜在的自然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掀起开矿淘金热,出现了向中西部投资兴办工业的浪潮,其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要求大大增强,城市人口以惊人速度增加。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城市规模以空前速度扩展,新城市纷纷涌现。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化的城市文明转化。城市化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现代化是在城市化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优化的过程。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长效热点问题:“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升空以及新中国科技的巨大成就等考点链接周年热点问题:深圳建市30周年周年热点问题: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命题角度1.从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背景看,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李文海、颜军的论文纪念辛亥革命专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此指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为辛亥革命锻造了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其中坚力量和骨干成员,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这部分社会力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他们正是早期现代化的产物。革命派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华侨和新军。没有早期现代化,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而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辛亥革命的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命题角度2.从社会政治发展的巨变来看,由原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中制度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果。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革命的胜利果实也被袁世凯所窃取,但它确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了人民享有自由和民主权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为近代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迈出了中国的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命题角度3.从社会经济近代化的发展来看,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近代化提供了契机。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迅速掀起一个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民国创建伊始,南京临时政府主持制订了一系列奖促工商的法规法令,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短暂的春天)。命题角度4.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成因看,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的基础。它砸碎了专制枷锁,给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各种主义、思潮并存,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遍认同,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命题角度5.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演变来看,促使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辛亥革命前男子蓄辫,妇女缠足,崇信“三纲五常”,主仆等级森严,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等。命题角度6.从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缘由看,多种原因的交错综合使其失败不可避免。辛亥革命对封建势力的打击不够彻底,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革命派对政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联合民众的力量,没有组建自己的军队;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缺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支持和坚实的阶级基础;民主共和制度不能维持、专制制度死而复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封建专制思想和制度赖以生存的落后小农经济土壤依然存在。周年热点问题:新中国成立61周年、中国与意大利建交40周年、深圳建市30周年、上海浦东开放20周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等主要考点链接周年热点问题:抗美援朝战争30周年的主要知识链接时政热点问题:第六次人口普查与古今中国社会的人口问题2011年重大周年问题举隅(1)麦哲伦逝世490周年(1521年)。(2)太平天国运动160周年(1851年)。(3)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140周年(1871年)。(4)巴黎公社140周年(1870年)。(5)辛丑条约签订110周年(1901年)。(6)新经济政策实行90周年(1921年)。(7)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80周年(1931年)。(8)九一八事变80周年(1931年)。(9)爱迪生逝世80周年(1931年)。(10)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60周年(1951年)。(11)越南战争爆发50周年(1961年)。(12)不结盟运动形成50周年(1961年)。(1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0周年(1971年)。(14)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20周年(1991年)。(15)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周年(1991年)。(16)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2001年)。(17)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2001年)。(18)美国911事件10周年(2001年)等。周年热点问题:麦哲伦逝世490周年(1521年)1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人文主义兴起因素、宗教原因以及社会生产力提高、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成熟、西葡等国属于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对航海探险活动的支持等客观条件。2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经过:(1)迪亚士;(2)达伽马;(3)哥伦布;(4)麦哲伦。3新航路开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对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等地产生的影响。周年热点问题: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60周年(1851年)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1)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3)自然灾害的影响。(4)洪秀全在传播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准备。2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1)1851年至1853年,兴起阶段;(2)1853年至1856年,发展到高潮阶段;(3)1856年天京变乱,出现转折;(4)1856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及失败。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1)主观原因。(2)客观原因。(3)战略上的失误。4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功绩和教训,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周年热点问题:巴黎公社成立140周年(1870年)1巴黎公社会革命爆发的原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2巴黎公社成立的时间和标志。3巴黎公社的性质世界上最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4巴黎公社采取的主要措施,体现无产阶级政权性质的措施。5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6巴黎公社的主要历史意义和教训。周年热点问题: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90周年(1921年)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的主要特点。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4新经济政策实施成功的原因。5新经济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6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周年热点问题: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80周年注意必修2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的有关内容。周年热点问题:“九一八”事变爆发80周年周年热点问题:爱迪生逝世80周年(1931年)1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政治、经济、市场、科技、资源、交通、资本、劳动力等条件。2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重大科技成就,尤其是美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相比的主要特点。4第二次科技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国际关系层面所产生的影响。5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推动作用。周年热点问题: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60周年(1951年)1欧洲二战后走向统一的原因(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经济原因、客观原因、国际背景等)。2欧洲二战后走向统一中的重大事件,欧共体到欧盟性质的变化。3欧洲一体化对国际形势产生的重大影响。4二战后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产生、变化、影响。周年热点问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40周年(1971年)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主要原因。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标志性事件。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影响。4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阶段特征。周年热点问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20周年(1991年)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背景。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共同原因和不同原因。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产生的重大影响。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启示。周年热点问题: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周年(1991年)1二战后建立的主要区域集团。2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背景、时间。3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特点,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时间。4亚太经合组织建立的主要影响。5二战后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的原因、主要事件和影响。周年热点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2001年)1二战后关贸总协定建立的原因和背景。2关贸总协定建立的主要影响。3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时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4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所产生的影响。5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周年热点问题:美国发生“911”事件10周年(2001年)1美国建国史以及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原因、主要经过和影响。2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争霸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3“911”事件的发生原因、美国难以实现“一极格局”的原因以及国际恐怖势力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