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讲义》word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87748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讲义》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等教育学讲义》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等教育学讲义》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 等 教 育 学讲 义2011年9月目 录第一章 绪论1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概念1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1第三节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理论体系4第四节 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5第二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6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结构6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功能7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9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10第一节 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10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体系及其基本理论10第三节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15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制度17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17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18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22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22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25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27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29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专业29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32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37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概述37第二节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38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和环节38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和方法39第五节 高等学校教学的管理和评估42第八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46第一节 高等学校科研的意义与任务46第二节 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与原则47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育科学研究47第九章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48第一节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和动因48第二节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49第三节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50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概念一、高等教育的不同界定由于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各国的具体情况也有差异,它的形式在不断变化,职能在不断丰富,因此,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学者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二、高等教育的内涵(一)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二)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三)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古代的“高等教育”古代西方的“高等教育”发源于古希腊雅典,发展于“亚历山大大学”,终结于“罗马大学”,总体上可视为西方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古代高等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的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方的资助和兴办为主。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与伦理教育。4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的比较紧密。(二)欧洲中世纪的高等教育一般认为,中世纪大学是近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源头,它是在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公元11世纪西欧经济的发展孕育了大学的建立,约在12世纪初,欧洲开始出现一批最早的大学,主要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萨勒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三)近代高等教育近代高等教育,具有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1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区分开来并衔接起来。2学校、学科、课程的设置反映工业化和地方工商业发展的要求。3在各大学尚有不同程度自治的前提下,国家开始对大学加大干预力度。4大学的职能进一步扩展,如何正确处理科学研究和为国家经济社会服务的关系问题,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四)二战后的高等教育二战后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得到很大发展和改革。其主要特征如下:1高等教育大发展、大调整,由注重发展数量逐渐过渡到注重提高质量。2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3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办学形式日趋多样化。4出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和学生消费者至上的现象。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一)古代的“高等教育”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大体上经历了萌芽(夏商周)、形成(春秋战国)、建制(两汉)、发展(唐宋)、衰落(元清)等几个阶段。古中国的商代和周代,有了教授贵族学习六艺的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应是一种官学。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私学盛极一时,其中以春秋末期孔子所办私学最为著名。设于齐国都成的官学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时期文化教育的中心。汉代,公元124年,汉武帝设立太学。东汉灵帝于公元178年,在洛阳设立了一所艺术学校,史称鸿门学,似可称为我国最早的高等艺术学院。隋朝开始科举制度。唐代,除了科举制度之外,书院的兴起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对培育、传承我国光辉的传统文化和中华人文精神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除商周时期的高等教育较为特殊外,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从办学主体看,是官私并存。2从社会功能看,是显在、潜在同具。3从管理者素质看,是名师掌权。4从课程内容看,是儒学为尊。5从受教育权看,是机会不均。6从教学方法看,是崇尚自学讨论。(二)近代高等教育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改良阶段(18401911)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问世、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1905年8月,清廷正事下诏废除科举。2改革阶段(19111913)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成立后资产阶级民主派着手进行教育改革。1912年元月成立教育部,19121913年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与高等教育有关的内容为:学制分预科、本科、大学院三级;废除忠君尊孔宗旨,大学不开经学,学习西方近代科学课程;以大学堂取代书院,禁用清朝教科书;实行学位制,设评议会,搞教授制校。3波动阶段(19131927)辛亥革命后的7年里,发生了袁世凯、张勋、段祺瑞三次复古运动,每次都重提尊孔读经。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采取种种措施抵制封建复古主义,力主教育现代化,为促进社会新思潮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4缓进阶段(19271949)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期间,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大学规程、大学研究院组织规程、师范学规程等一系列法令、法规。至此,高等教育制度经过若干次的制定、补充、修改后已日渐完善,但很多流于形式,未能切实贯彻。(三)当代的高等教育1建国初17年摸索前进时期1950年6月,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通过了建国后第一个高等学校的暂行规程;1952年,在原教育部基础上,又另设高等教育部以加强管理;1952年开始进行院系调整,前期为撤并,后期为内迁。19581960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做了不少违背教育规律的事,然而,一些条件较好的大学增设了不少新兴专业,对于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发挥了重大作用。1961年,高等教育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压缩条件差和过于重复的专业设置;系统总结经验,制定高教六十条,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17年的成绩显著。高校培养大、专毕业生155万,相当于解放前20年总数的84倍,研究生16万,业余、函大毕业生20万。2文化大革命10年惨遭浩劫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高校被撤、并、迁、散。高校由1965年的434所减少到1971年的328所。高校5年停止招生。1970年采取推荐制,试招工农兵学员。3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改革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79年,中央决定撤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推翻两个估计,平反冤假案。召开三次重要会议:1979年1月,国家科委、教育部、农林部联合召开高校科研工作会议,着重解决高教界当时存在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1983年5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探讨如何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工作新局面,进行教育体制改革。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事颁布,其中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内容占有相当篇幅。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鼓舞下,原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教工作会议,提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目标:规模有较大发展,质量上一台阶,结构更加合理,效益有明显提高。第三节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理论体系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高等教育有其特殊的构成要素和内在矛盾运动。高等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有高深知识和能力的教师,完成完全中等教育的学生,较高基础和特定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二)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按高等教育自身的运行形态,亦可将其分为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思想。(三)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规律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高等教育学研究的规律主要有以下三条:1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2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健康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3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一)从一般性质来说,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教育学科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别,高等教育所指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即教育机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所开展的教育。(二)从特殊性质来说,高等教育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1高等教育是一门综合学科2高等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学科3高等教育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三、高等教育学概念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四、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本书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高等教育学的一般问题和基本理论。第二部分,探讨高等教育的制度和体制,即是对高等教育制度形态的理性反映。第三部分,研究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和主要内容。第四部分,既从改革基础和发展前提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运行形态进行总结,又对高等教育的现实改革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第四节 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方法一、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一)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三)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二、学习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方法(一)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我们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实际有三个要点: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第二,中国特色的特征第三,现阶段的客观条件(二)要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三)要着力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四)要着眼于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第二章 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的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一)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指宏观上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和行政管理的隶属关系。按办学主体的不同以及所有权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划分,高校可分为公立高校、民办高校和公立民办二元制的高校。按行政管理隶属关系,高校又可分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其他部委直属高校、省级政府部门所属高校和中心城市所属高校。(二)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指不同的办学方式及其比例关系,即一般高等教育与其他各种类型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又称类型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在学制上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三)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指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构成比例状态和比例关系,属于一种纵向结构。一般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四)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结构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如哲学、经济学、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农学、医学。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格局虽然经历调整,但总的来说专业种类偏多,专业结构不合理。当时,高校专业一半以上属于工科,专业划分过细,口径太窄,所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后,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失调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从1996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对学科专业进行重大调整,即以科学、规范、拓宽为基本原则,使我国高校学科专业的结构更趋合理化:一级学科坚持按学科体系设置,力求宽窄适度,扩大了15%,二级学科由原来的654种调整到近380种,比原先压缩40%,754%二级学科范围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宽,增大了学科内容。1998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得到了进一步调整,本科专业数减少到249种。(五)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六)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指高等教育的地区分布,即它们的数量、类型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比例,或称区域结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地域布局逐步形成以下两种模式:1梯度结构模式(见右图)2中心城市模式(52%以上的高校集中在大城市)二、高等教育结构的制约因素(一)社会经济、产业、技术结构的基础作用在众多制约因素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二)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根本制约(三)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客观影响三、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趋势当代世界高等教育机构改革有两种基本趋势:其一,一体化模式指把以前地位不同的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其二,多样化模式。多样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1)为学习能力、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环境。(2)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着等级或差别。(3)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在纵向的等级差别,而且在性质、目标、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这两种教育结构改革的基本趋势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着有益的启示,主要表现为: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2高等教育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3应该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层次、科类、形式和地区结构,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功能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教育的定义,包含以下的涵义: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是社会活动,教育活动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社会为教育提供必要条件;3教育培养人的过程是将社会知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不断地内化于教育对象,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通过培养人(劳动力、公民、专门人才)来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一教育定义,揭示了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包含了三个基本概念教育、人、社会。教育是人与社会的中介,人与社会是教育的两端。三者之间的联系,可以图示如下: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高等教育的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一、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体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一)促进个体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使个人在掌握一般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能力、 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获得长足的增长。(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三)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二、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发展。(一)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使受教育者政治化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促进政治的民主化(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其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其二,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其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三)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两个功能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总之高等教育功能由单一走向多样,即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高等教育重组的过程,它既应该反映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又应该能反映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否则会产生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危机。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职能与功能实际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职能是指人、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两者在概念的内涵上有着相同之处,都指事物的作用;但两者存在着应有范围上的区别。如果把事物看作一个系统,在淡其作用时往往使用功能一词;而谈到某一机构的作用时,大多使用职能一词。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就是高等学校应该或可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人们通常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来概括高等学校的职能。一、高等学校职能的演变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后到19世纪初,大学一直沿着培养人才这一办学方向缓慢发展着。到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诞生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和赠地学院的建立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从此大学跳出了象牙之塔,开始了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二、高等学校的职能定位(一)培养专门人才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发展科学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三)社会服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第三章 高等教育目的第一节 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方针(一)教育方针的含义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二)我国的教育方针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之,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并汲取了几十年教育实践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提出的,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它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高等教育方针与教育方针是一致的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结果的观念存在,是教育活动所希望获得的教育结果,主要反映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三、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作用(一)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1高等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2高等教育目的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客观性(二)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3评价作用 4激励作用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体系及其基本理论一、高等教育目的体系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目的由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构成。(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指高等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规格要求,相对于教育目的来说,它是高等教育层次的特殊要求;而相对于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来说,则是共同的总目标。高等教育法对各层次高等教育的业务要求做了如下规定:1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2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3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4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二)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对人才要求除具有学校层次、类型的不同要求外,还增加了学科性质和特殊的职业要求。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和相应的质量要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1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2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3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4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手段。课程目标有两层含义:一是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要建构的课程体系;二是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效果。高校课程培养目标有不同的表述,但多种表述有一致的根本含义,即根据需要和可能,在具体指标内容上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统一。1996年, 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首先确立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被认为是高等学校课程目标的价值选择和取向。二、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1)旧式分工和私有制使人的发展片面化。(2)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必要条件。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内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二层次是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第三层次是指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1毛泽东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扬第一,要正确处理好政治与业务的关系,做到又红又专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第三,实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2邓小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深化第一,人的全面发展要以思想观念的解放为先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第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 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发展人的真才实学,培养敢为人先的创新能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第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贡献第一,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要充分发展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第三,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第四,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第五,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第六,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素质、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对应关系三、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几个理论问题(一)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1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孔子把教育看成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柏拉图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理想国所需要的哲学家和军人。这都是古代的社会本位观点的表现。2个人本位价值关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老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地理解道;蔡元培、梁启超主张能够让个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新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主张以学生的本性自然发展为目标;美国教育家罗伯特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指出:“理智的美德是由理智能力的训练而获得的习惯,不论学生是否注定从事于沉思的社会或现实的生活,由理智美德的培养所组成的教育是最有用的教育。这些都是个人本位目的观的体现。3两种价值观的评析及现实抉择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长期相辅相成,并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根据社会本位观、个人本位观的基本观点、价值及发展的历史经验,当前,我们在高教目的观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社会相适应的整合思路。(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1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通才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第二,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第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即专门人才,从高等教育来说,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专才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才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第二,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第三,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不能绝对割裂。2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需要不同,表现出对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不同侧重的选择。对于我国来说,古代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实行的是一种通才教育,直到近代 ,才出现以专业为特征的专才教育。强学博览,足上移通古今(欧阳修)为学要如金字塔,既能广大又能高(胡适)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西方高等教育在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的选择上也是呈历史的变动状态。在古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中世纪的法学、神学、医学已具有专才教育的性质;文艺复兴时期主张对受教育者进行心智的训练和性格的陶冶,可以说是一种通才教育;17世界产业革命要求培养大量专门人才;直到20世纪在各国高等教育中出现了通才教育回归的浪潮。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制约因素及现实选择多种因素的制约作用:第一,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第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第三,政治和思想文化状况在现实选择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因为:第一,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的要求。第二,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的形成的要求。第三,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由现有国情决定的。如何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第一,以社会职业需求和学科分类为导向、课程调整和教学方法改进为基础,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能力结构。第二,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高度统一。第三,各级各类高校应根据需要和可能等具体情况确定要求。不搞一刀切齐步走。(三)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1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及其关系西方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高等教育可按其总体规模的发展依次分为英才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5%时,属英才高等阶段,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不仅有入学率这种量的差别,而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都有质的区别。2高等教育由英才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地位的提升、功能的发挥,一方面使许多国家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和先导;另一方面,人们逐渐意识到,工资和职位不再由其身份决定。于是高等教育有了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世界范围内日益从英才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乃至普及教育。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有两种模式: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3正确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发展速度要适当。其二,要以内涵为主来提高规模效益。其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其四,发展终身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再次,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应该是大众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第三节 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一、实现高等教育目的途径的含义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在高等教育目的的方面已基本形成共识,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在实现途径上有不同见解。其一,有学者认为,把高等教育目的划分为四育,既明确了培养规格的需求,又指明了途径;其二,有学者认为,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既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认为,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就是能使高等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即教学工作、科学研究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的基本途径,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科学研究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研究,二是本专业学科理论的研究。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科研除师范院校外,这种训练主要指第二种。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三、几种实施途径的关系实施途径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认为的将其割离开来是违背教育规律的。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制度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通常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之分。一、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和组织管理模式学术性作为高等学校组织的基本特征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一些学者通常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欧洲大陆模式欧洲大陆如法国、意大利等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其高校主要以学术权力为主,校长的权利很有限。(二)美国模式在美国高校,总体上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三)英国模式英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把前两者加以适当的结合。3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哈佛强调不仅教师享有学术自由,而且学生也享有学术自由。学生不但在选修课中有选择权,即使在核心课程和专业课中也有很大的选择权。经过一周的试读后如果发现该课程不如自己的意,可以及时将该课程退掉。4寄宿制和导师制。5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二、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和行政管理系统(一)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1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50年1955年:校长负责制1958年: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1年: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4年以来,我国政府基本确定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2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第二,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责。第三,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二)我国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系统1行政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式(1)直线型组织结构:这是一种简单的组织结构形式,它要求学校的指挥权利和职能管理权利基本由校长亲自执行,不另设职能机构,有时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助理协助校长,比较适合于成人高等教育和各高等教育的分支机构。(2)职能型组织结构(3)直线职能型组织机构(4)矩阵型组织结构2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1)我国高校校级行政管理结构及其职能属于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2)我国高校学院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3)我国高校系级行政管理结构及其职能3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高校管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1校院系间权利机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2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3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今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第一,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的应变能力。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裁减机关人员,提高办学效率;其次,要转变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第三,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第四,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广义来说包括高等学校的学制、高等学校的招生就业制度、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教育评估制度、教学科研制度等等,狭义通常仅指高等学校的学制。一、高等学校的学制(一)高等学校学制的概念及其制定的依据1高等学校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2高等学校学制制定的依据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的制约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二)高等学校学制制定的概况1国外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宏观上,美国学者伯顿根据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不同特点将高等学校的学制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它们分别为:单一公立系统中的单一机构部门单一公立系统中的多重机构部门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公立私立高等学校并存,多重部门微观上,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有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以及研究生等三种层次水平不同的院校。2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1)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的历史沿革1951年国务院明确了高等教育作为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三个层次。我国高等教育学制至此基本确定。我国高校学制的总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公立系统为主,私立系统逐步形成。(2)我国高校系统的微观层次我国高等学校系统主要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大学或专门学院以及研究生院三个基本层次。二、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一)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高校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招生的目的、方针和实施办法的总称,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受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1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大体可归纳为证书制和高考制。2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目前,我国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以文化考试为主,单独考试为辅,保送生为补充的入学体系。我国在高校招生制度上应进行必要的改革第一,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第二,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第三,高等教育培养方式与目标应体现多样化第四,进一步完善招生收费制度(二)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1国外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目前,国外毕业生基本上是按照市场规律来就业的。在政府宏观调控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学生自由择业的制度。2我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1)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现状总体特点是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就业。以毕业生市场作为基础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同时又适当地利用计划手段作为补充。(2)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第一,进一步完善外部环境,建立就业新体制。第二,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机构,实行学业和资格证书制度。第三,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角色地位有待进一步加以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第四,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第五,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第六,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第七,规范就业市场秩序,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三、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学位制度即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一)各国学位制度举要1美国的学位制度美国大学目前实行协士(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2俄罗斯的学位制度俄罗斯正在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3法国的学位制度大学普通学业文凭;学士和硕士;博士学位。4英国的学位制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二)我国学位制度概况1我国学位的级别和标准我国的学位分成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2我国学位的授权体系、授予学科门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目前授予学位门类12个。3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原国家教委就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出了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方针,它揭示了我国学位制度今后改革的基本方向。第五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定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品族素质的使命。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振兴品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一般地,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在我国,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师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既要看到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关系,更要认识到教师的社会地位,最终取决于自己对社会的作用和贡献。要忠于职守,出色地完成教师的任务,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二)高校教师的作用1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4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二、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一)高校教师劳动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1无私性; 2示范性; 3迟效性和长效性(二)高校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特殊性1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2高校教师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3高校教师劳动的时空延续性三、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一)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1教书育人; 2科学研究; 3服务社会(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1高等学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2高等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结构。教师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整体质量。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1)职称结构:指高校教师队伍内部各种职称的比例状况。高校教师的职称由高到低分别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判断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是否合理,最基本的原则是看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是否与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相适应。(2)学历结构:指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状况。一般来说,教师队伍中拥有高学历的比重越大,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和起点越高,学校的科研、教学的潜力就越大,学术水平就越高。(3)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其中包括各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和各年龄段教师数量的状况。其中最具有特征意义的是各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高校中较好的年龄结构是大多数高级职称的教师应在3545岁的年龄段。(4)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高校教师合理的专业及学科结构应当与高等教育及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有利于完成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5)学缘结构:指教师毕业来源的构成状况。单一的学缘结构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要采取得力措施,有效调整高校教师学缘结构,形成来源渠道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结构。四、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涉及的方面也很多。本教材着重以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律性、原则性、专业化三个方面作些说明。(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1高校教师成长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2高校教师成长适应高等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3高校教师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高校教师的成长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第一,知识调整阶段第二,独立工作阶段第三,工作成熟阶段第四,知识总结阶段(二)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1提高高校教师个体素质的原则第一,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第二,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统一的原则。第三,提倡回报和给予回报相统一的原则。2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则第一,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规范控制与搞活教师资源开放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统一的原则(三)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建设1教师专业化的含义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2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专业化建设对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素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专业化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教师专业化的重中之重。3如何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第一,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第二,完善教师培训机构第三,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第四,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第五,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高等教育在实施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析研究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根据大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一、大学生的生理特征(一)运动系统大学生的年龄段一般在1822岁,他们的个体身体形态的变化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学校要关心其膳食营养,要上好体育课及组织好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他们有规律地学习和生活,注意劳逸结合,保证身体健康。(二)内分泌腺的发育与性成熟加强对大学生的生理卫生保健的指导,以及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恋爱婚姻的问题,引导大学生集中精力于专业学习上,同时,引导他们课外开展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娱体育活动。(三)神经系统的发育大学生的大脑皮质的沟回已经完善、分明。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能够承担起紧张复杂的学习任务。(四)其他系统的发育状况大学生已处于生理发育的后期或成熟阶段,已基本上成人化。这意味着他们有可能从事成年人所能从事的较高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能够独立学习比较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二、大学生的心里特征大学生心里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智力活动发展的特征智力活动又称认识活动,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智力活动主要表现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1观察力大学生的观察力虽然已经比较系统,能从整体上把握对象,抓住重点,但尚不具备其他的一些更高级的心里品质,且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容易出现只重细节、忽略整体或只重整体忽略细节的倾向。2注意力大学生的注意力已基本上达到成人水平。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及转移能力都发展到了很高水平。3记忆力大学生的记忆力已经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记忆的准确性、准备性、持久性和敏捷性都已发展完善,整个记忆已到逻辑记忆的鼎盛时期;同时机械记忆也得到了发展。4思维能力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能较全面的分析问题,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二)情感发展的特征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摆不定的关系可以说是大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特征。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征具体表现为:1从内容上看,大学生的情感生活丰富多彩,并且不断社会化。2从强度上看,他们情感活动的强度很大,而且不够稳定。3从表现形式上,大学生情感的持续时间较长,情感的表现形式更加间接化。(三)意志发展的特征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大学生的意志发展具有一下几个特征:1大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2大学生的意志一方面具有果断性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又容易表现出草率决定、轻举妄动的弱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