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83230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陈仕彬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毫无疑问,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发扬光大并且将传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正本清源”的“源”不仅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不仅仅是明清,是唐宋,甚至是春秋,它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如龙瑞先生所言:“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感受到艺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被大多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所认识,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因此,当代山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志道”,“弘毅”,真正担负起任重道远的文化使命。 (有删改)1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以山高水长来体现“仁爱”的哲学内涵,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B道家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这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C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D儒道释对山水的态度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最终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山水画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超越,是因为它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B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其“以形媚道”的特点,实际上为山水画家和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C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加之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进而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辉煌的成就。D为山水画家开辟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的正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中国山水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传承山水画精神内核,可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B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C“正本清源”的“源”,包含着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包含着对中国文化中“道”的体认和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D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言下之意,说的是当代的山水画家和大众对于中国优秀山水文化基因认识的缺失。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4-7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 大业中,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大惧,乃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蒲,将自武关趋蓝田以援长安。至潼关,阻刘文静兵不得进,相持月余。通令显和夜袭文静,溃。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 从平薛仁杲,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曰:“清以奉国,名定不虚。”特赉金银六百两、彩千段。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世充平,论功第一,拜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东都。数岁,召为刑部尚书。自以不习文,固辞,改工部。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势蹙,或说之降 蹙:窘迫,危急 B自以不习文,固辞 习:学习,研究 C特赉金银六百两、彩千段 赉:赏赐,给予D帝劳曰:“何相见晚邪?”劳:安慰,慰劳5.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 B.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 C.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D.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突通直言进谏,用心良苦。他受命检查陇西放牧情况,查得当地官员隐藏马匹,文帝大怒,要将相关官员处死。后经屈突通力谏,文帝全部按照减刑论处。 B屈突通秉公执法,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己的内外亲属触犯了法律,他也不会包庇纵容任何人。他的弟弟也同他一样方严。 C屈突通颇有谋略,善于用兵。刘迦论造反后,屈突通发兵征讨,最初不与之交战,似乎表现出怯意,后来在刘迦论无备的情况下,调用精兵击溃贼兵。 D屈突通不爱财物,清正廉洁。当时贼珍用山积,诸将都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不掠取,又因讨王世充功居第一,被授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一职。7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1)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分)(2)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分)(二)古代诗歌阅读(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89题。梨 花元代元好问梨花如静女,寂寞出春暮。春色惜天真,玉颊洗风露。素月淡相映,肃然见风度。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妒。注释:元好问从十六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三十二岁才进士及第。然因科场纠纷未应选,三十五岁再次应试。在这首写梨花的诗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梨花?写出了梨花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分)诗人借笔下的梨花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分)名篇名句默写。(分,每小题分。) 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同房宫赋中说:“,。”积雨辋川庄作中描写闲适恬静的禅寂生活的诗句是“ , 。”旅夜书杯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是“,。”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夜归鹿门歌中写诗人归鹿门所见景象的诗句是“,。”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的浩瀚无边的诗句是“,。”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的诗句是“,。”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长凳周海亮 乡下的雨比城里的雨大,我这样认为。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为了捞东西。总会有可捞的东西。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分,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著,闪着木质的暗黄。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凳子,飘了!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一边拿手抚摸。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 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宝田常来。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三麻说,是。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 有时三麻去找宝田。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宝田女人的嘴就噘起老高。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 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 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天热得很,三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 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 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三麻说,现在去,会有。 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三麻说,是凳子吗?宝田说,像。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他跳下了河。 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凳子”,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 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 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宝田嘿嘿笑,像哭。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宝田再嘿嘿笑,更像哭。她再说,三麻呢?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宝田把长凳送了回去。 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他的女人。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化作一把清灰。后记: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周海亮的小说长凳选材小,立意却以小见大,通过大量言行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使我们得以透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B宝田先看到长凳,但最后是水性好的三麻跳到河里把长凳捞上来拿回了家;宝田也很想得到长凳,却没有向三麻索要,这体现了他的窝囊。 C逢夏季大雨,河上游许多村落被暴雨冲垮受了灾,村里人们急匆匆地跑出来捞浮,捞到东西就占为已有,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D没有宝田女人和三麻女人的唠叨和自私自利,就不会有后面悲剧的发生,女性的偏狭是造成三麻悲剧的根源。E小说第二段讲述了村民们雨中“捞浮”的旧事,是对故事背景时代特征的必要交代,同时引出下文三麻捞到长凳这个重要情节。 (2)小说以“长凳”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宝田的心理变化复杂,请结合全文分析宝田有哪些变化。(6分) (4)有人认为,文中的“我”与小说没有什么关联,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卧龙岗散淡之人”张伯驹1982年阴历正月十五,京华城内元宵节的大红灯笼刚刚挂上,张伯驹为夫人潘素庆生的鞭炮尚未点燃,自己却被救护车送进了北大医院。一介布衣,一身中服,一脸土色,惟一副眼镜显示他是一个文化人。2月26日,张伯驹告别人世。张伯驹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镇芳之子(过继,生父张锦芳)。幼时即天性聪颖,有神童之誉。张镇芳为造就儿子的锦绣前程,在张伯驹17岁时,送他进了袁世凯专为贵胄子弟办的混成模范团骑科。毕业后,张伯驹先后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麾下任提调(秘书)。“宝马金鞭,雕冠佩剑,年少英姿,意气豪横”何等风光!他鄙视官场的尔虞我诈、争名逐利,忧心国事日颓,与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相距甚远,遂有“秦关百二,悔觅封侯”之叹,倒把看戏、学戏当成乐趣。他不顾父母强烈反对,脱去戎装,倾心学艺,醉心诗词、书画和戏曲,成了京城第一大玩家。诚如章伯钧所说:“中国文化有一部分,是由统治阶级里最没出息的子弟们创造的。张伯驹就在玩古董字画中,玩出了大名堂,有了大贡献。”张伯驹有君子风节。方地山是寒云的老师,清高狂妄。袁世凯称帝时他不居官,题诗明志:“千年大睡浑闲事,何必陈抟见不平。利且不为何况善,安得高枕听鸡鸣。”张伯驹敬佩不已。方是时穷困潦倒,蜗居斗室,三餐不继。伯驹惠助,为不伤其自尊,巧借托收字画为名,以重金相酬。反右斗争时,京剧演员钱宝森批判他时言辞过激,钱去世消息传来,张托人带赙仪1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当时人均伙食费每月不过10多元。朋友劝他不必送这么多,意思一下即可。但他坚持,并说:“他批判我,不能怪他,更况当初宝森帮我打把式练武功的交情还在。”周汝昌先生亦曾对笔者说过,“伯驹先生雅量令人佩服。我年轻时对他的丛碧词一书的音律提了几十条拙见,他从善如流”。张伯驹是举世闻名的大收藏家。他倾家荡产事收藏,又把收藏精品悉数捐给国家,这一豪举可谓空前绝后。1936年溥儒出手的照夜白图被上海古董商叶某转售英国,张伯驹痛心不已。他知道溥儒手上还有件国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担心此帖会重蹈照夜白图的覆辙,便请人往商于溥儒,可否相让。溥儒回话:他现在不需要钱;如转让,须20万元。张伯驹拿不出这笔巨款,只好作罢。1937年夏,张伯驹在火车上遇到老友傅增湘。傅告张,溥儒母亲去世,他是孝子,要为母大办丧事,手头正紧。言下之意,这正是求让平复帖的良机。张伯驹心想,两次求让溥儒不肯,此时旧事重提是否有点乘人之危?便说:“溥儒需用钱,我先借一万。”回到北平的次日,傅增湘就把平复帖抱到张家,说:“溥儒要价四万,他的意思不用抵押,一次买断。”就这样平复帖为张伯驹拥有。1946年北平古的董商人马巨川想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转手卖给洋人,张伯驹获知后,连夜赶到马宅单刀直入要收购。马巨川张口要800两黄金,意在吓退张伯驹。张气得拍案说:“马老板,此卷我收定了!不得闪失!”旋报告故宫博物院,希收归国有。故宫博物院回话无力收购。张伯驹急了,托人出面与马巨川洽商,几经磋商,马巨川同意降价以220两黄金转让。张伯驹将已寓居多年的弓弦胡同豪宅(原清宫太监李莲英的旧墅)出卖,夫人潘素把自己陪嫁的首饰变卖,方得以成交。一个月后,南京总统府秘书长张群差人来谈,云他愿以500两黄金收游春图,希割爱。张伯驹复函曰:“伯驹旨在收藏,贵贱不卖,恕君海涵。”十五年后的1956年春,当国家号召买公债时,张伯驹手中无现钱,政协会上他表示将一生珍藏字画精品(共8件)卖给国家,所得款项全部购买公债。此言一出,四座皆惊。张伯驹的嘴轻轻一张,一生的心血就在刹那间消失。当年避秦,辗转陇蜀之间,为护这几件国宝,他们夫妇将画卷缝在棉被里,日夜提心吊胆,怕日本人,怕土匪,担心出意外,惶惶不可终日刻下,夙愿得偿,喜悦固然,但不免有种骨肉难舍的痛楚和失落。若干年后谈及此事,张伯驹心态平和地说:“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张伯驹捐献的岂单是国宝,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选自钟山风雨)注:后改为无偿捐献,文化部奖励其二十万元人民币,张伯驹夫妇分文未取。(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钱宝森去世之后,张伯驹打算赠送赙仪100元,但张伯驹的朋友们觉得钱宝森先前对他批判过激,不值得张伯驹送这么大数目。B张伯驹从专为贵胄子弟办的混成模范团骑科毕业后,先后在曹锟、吴佩孚等人麾下任秘书,一度让自己和父母都感到十分风光。C张伯驹对马巨川说“马老板,此卷我收定了!不得闪失!”是情急之语,未经过考虑,事后只得求救于故宫博物院,希收归国有。D保护国宝,夙愿得偿,固然值得喜悦,但不免有一种骨肉难舍的痛楚和失落。张伯驹的心态平和,但背后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E本文综合运用动作、语言等诸多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个于乱世中坚守本心、传承文化、看似平凡、实则令人敬仰的文化人的形象。(2)章伯钧说:“中国文化有一部分,是由统治阶级里最没出息的子弟们创造的。”怎样理解张伯驹的“没出息”?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3)文章第三段写道:“张伯驹有君子风节。”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张伯驹有哪些君子风节。(6分)(4)文章结尾写道:“张伯驹捐献的岂单是国宝,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还城市蓝天,不是某个省、某个市可以独立完成的,必须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和治理环境的联系机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才有可能解决整体环境污染问题。在“伊斯兰国”杀死大批难民后,政府于周四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但是政府相关人员对难民死亡数字却政府职能部门开微博,就应该从群众角度出发,深入思考怎样利用现代网路平台,吸引群众,与群众讨论各类难点热点问题,讨论政府各项工作。A. 和衷共济隐约其辞推心置腹B.齐心协力隐约其辞开诚布公C.和衷共济闪烁其词推心置腹 D. 齐心协力闪烁其词开诚布公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A.远征军在敌人碉堡下方挖了两条地道,然后填充炸药同时起爆,将松山顶峰变成了日本侵略军的坟墓。B.局长一接到电话就马上行动,他统一安排了出发的时间、人员以及行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C.今年云南虽然下了那么多雨,可是有的山区还是和去年前年干旱一样时常缺水,到底是什么原因呢?D.中韩两国首脑在北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双方同意共同致力于推进两国经济关系发展更好。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先民就一直是生机勃勃、活跃发展的。;。,。,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所谓东西南北中的问题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表现不一,便不断酝酿出种种社会矛盾各地先民创造出绚烂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A B C D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2015年6月7日过去几周,西方某些媒体将中国股市下跌、货币贬值等短期经济波动现象选择性地拼凑到一起, 。然而,更多国际舆论和经济学家认为,观察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不能 ,更要 。中国的一系列定向调控举措效应正不断显现,中国经济运行从长期态势来看是保持在合理区间的,相信中国政府有智慧、有能力在复杂形势中掌握主动权,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项目百分比项目百分比非常想父母650%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793%害怕陌生人400%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35%觉得自己很一般527%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4分)答:()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答:六、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韋。世人皆有登上山巅的潜意识。有的攀登者渴望征服,永不认输,追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图景;有的攀登者面对“绝顶”,却潇洒转身,当他“回首向来萧瑟处”时,看到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神奇,留给世人一个无法揣测的“绝顶”;还有的攀登者认为,攀登不在于翻越了多少山巅,而在于成就了多少次全新的自己。阅读上面材料,你有何感想?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答案及解析:1、C(强加因果,原文并未说“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产生的结果。此句还偷换概念,原文为“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山水文化”不等同于选项中的“中国山水画”。)2、C.(表述不严密。原文说“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不代表“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另,“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主要受释家的影响,而不是道家。)3、B(原文中“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是指山水画的欣赏者而不是当代的山水画画家。原文关于当代的山水画画家的表述则是“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创作出“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的作品,使这些作品最终达到感染受众、教育受众的社会效果。见原文第8段。)4、B习:通晓,熟悉。5、A根据文段意思,抓住相关名词,即可选出正确答案。6、D“被授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一职”的原因只是“讨王世充功居第一”,不包括前面的不爱财物。7、(1)屈突通表面上(假装)说要撤军,却悄悄进入上郡。贼军未能发觉这一情况,率军向前行进,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掠取土地。(关键点“阳”“引”“未之觉”(句式)“舍”各1分,句意1分)(2)屈突通知道无法避免(兵败),于是下马面向东南,拜了两拜哭喊到:“我力量竭尽作战失败,没有辜负陛下。”(关键点“东南向”“再拜”“屈”“负”各1分,句意1分)8、(4分)(1)手法:比喻,拟人,衬托,对比; (2)概括特点:娴静、文雅、端庄;孤独寂寞。结合诗句简明分析:“如静女”可见其娴静;“洗风露”“映素月”“孤芳”可见其端庄高洁;“寂寞”“恨”可见其寂寞。9、(5分)高洁坚贞的情操;遗世而存的寂寞;无人赏识的遗憾;为人所妒的愤懑。(任答三点,一点1分)结合诗句对应分析。(一点1分,共2分)、名篇名句默写。(分,每小题分。) 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同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积雨辋川庄作中描写闲适恬静的禅寂生活的诗句是“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旅夜书杯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夜归鹿门歌中写诗人归鹿门所见景象的诗句是“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的浩瀚无边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1)选A得3分,选E得2分,选C得1分;选B、D不得分。(C.“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错,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贫穷和在贫穷面前的麻木。B.“这体现了他的窝囊”错,宝田不索要长凳是因为长凳毕竟是三麻捞起的,放在三麻家中自己也没有办法。D认识片面,归因错误。)(2)这样写既照应小说标题,又突出全文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有助于人物内在情感和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如突出塑造了三麻友爱、善良、讲信用的形象;使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反映了那个贫穷的时代,表现了人物在贫穷中的无奈和贫穷中的善良。(每点2分)(3)先看到长凳在水中漂浮,很是心动;三麻将长凳捞起并带回家,宝田有点不甘心,觉得长凳应该是自己的;认识到三麻比自己更需要这张长凳,宝田虽然不好说什么,但对长凳一直念念不忘,心里也似乎一直不平;三麻为给宝田捞长凳送了命,宝田心中痛苦,追悔莫及。(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4)示例一:同意,“我”是个与小说没什么关联的人物。从情节来看,只有开头第一段和后记提到了“我”,“我”的故事游离于中心事件之外,显得突兀;从人物塑造来看,“我”的形象并不突出,也没有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太多的作用;小说的主题是反映了在贫穷的时代人们的无奈和善良,三麻和宝田两家人的故事已足以鲜明深刻地表现主题思想,“我”的故事作用不大。示例二:不同意,“我”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情节来看,“我”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见证者,且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更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从人物塑造来看,“我”也和三麻、宝田一样经历了那个贫穷的时代,经历了“捞浮”,是组成人物群像的要素;“我”的故事使小说的主题在悲悯之外又增反思,以“我”的感悟“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带出新的思考,言简义丰,引人深思,丰富了小说的主题。、(1)选E给3分,选A给2分,选D给1分,选B、C不给分。(B项中“一度让自己和父母都感到十分风光”无依据。C项“是情急之语,并未经过考虑”错。D项“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不合文意。)(2)张伯驹的没出息是因为他的选择不符合父亲对其锦绣前程的期望。张伯驹的没出息体现在他鄙视官场,脱去戎装,倾心学艺。诗词书画和戏曲中自有学问,一样可以玩出名堂,做出贡献。张伯驹并不是真的没出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扶危济困的仗义:巧借托收字画为名以重金相酬,惠助穷困潦倒的方地山。不计前嫌的胸怀:不计较钱宝森“反右”时的过激言辞,在其去世时送去赙仪100元。从善如流的雅量:虚心接受周汝昌对自己丛碧词一书的音律所提的意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保存文化不遗余力:为阻止平复帖游春图被卖到国外,不惜倾家荡产买回字画。 面对高价求购不卑不亢:拒绝南京总统府秘书长张群以500两黄金收游春图的要求。 呵护国宝甘受艰辛:辗转陇蜀之间时将画卷缝在被子里,日夜提心吊胆,费尽心思。 传承文化不计得失:将所藏字画精品全部捐给国家,不求为己所有,但求传世有绪。(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D(齐心协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强调合力;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侧重齐心。闪烁其词:说话吞吞吐吐,隐瞒真相或者回避要害问题;隐约其辞:指语意隐晦不明或说话躲躲闪闪,让人不易明白。开诚布公: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不隐瞒;推心置腹:比喻真心待人。)、A(C项语序不当,把“虽然”放在“今年云南”前;B项“安排”和“问题”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应删去“更好”)、C(此类为语言连贯性考查,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主语一致与否。“又从中原”承接中的“进而汇聚在中原”,“正是这种”指代中的内容,所以在其后;“从而”承接句,“便”“于是”两个关联词可以确定顺序,故正确顺序是)、对中国经济不断发出担忧的声音。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所写内容应该是表示西方某些媒体不看好中国的经济形势。)只看短期表现。(依据第一句中出现的“短期经济波动现象”)看长期态势。(依据后面出现的“从长期态势来看”)、(1)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2)【示例】: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答案合理即可)、立意参考:角度一:立足第一类攀登者,人生要不断追求,永不放弃,从而迈向成功。角度二:立足第二类攀登者,人生在于过程,放慢脚步边走边欣赏,“绝顶”的美并不局限于峰顶,它散落在途中的鲜花芳草之中,它更活在每一个登临者的心中。山路漫漫,唯心绝顶。角度三:立足第三类攀登者,谈人生“质”与“量”的关系,侧重阐明人生的价值在于成就全新的自己,在于“质量”。【参考译文】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在长安定居。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隋文帝命人复核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共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屈突通对文帝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为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帝叱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了,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后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上任后为官刚正,有人犯法时,即使是亲朋也不放纵。他的弟弟屈突盖担任长安令,也因为方正严谨而出名。 大业年间,安定人刘迦论造反,拥兵十余万盘踞在雕阴。屈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驻扎安定,起初不与敌军交战,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屈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悄悄进入上郡。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掠取土地。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择精锐士兵偷袭打败敌军,斩杀刘迦论连同其他贼人共万余首级。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军队包围河东,军队于是渡过黄河,在饮马泉打败他的部将桑显和。屈突通很害怕,就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守卫蒲地,将从武关奔赴蓝田援救长安。到了潼关,阻止刘文静军队不能够前进,相持一个多月。屈突通命令桑显和连夜偷袭刘文静,结果溃败。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皇帝派他的家僮前往招降,屈突通催令斩杀家僮。不久听说京城平定,家人全都沦陷,于是留下桑显和保卫潼关,自己率兵将前往洛阳。已经出发,显和投降。刘文静派遣窦琮、段志玄率精锐骑兵追至稠桑,屈突通列阵抵抗他们。窦琮让他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屈突通大喊到:“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就是仇敌了!”命令身边人射杀屈突寿。桑显和对他的军兵大声喊道:“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众人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避免(兵败),于是下马面向东南,拜了两拜哭喊到:“我力量竭尽作战失败,没有辜负陛下。”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皇帝说:“这是隋朝的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 随军出战平定薛仁杲,当时贼人珍宝用器像山一样堆积,诸多将领争相抢夺,只有屈突通不拿丝毫。皇帝听说之后,说:“以清廉奉国,名不虚传。”特意赏赐他六百两金银,千段彩绸。兼任陕东道行台仆射,跟从(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王世充被平定后,通的功劳为第一,被授予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在洛阳镇守。几年后,征拜为刑部尚书,通自认为自己不通晓文法,所以坚持拒绝,转为工部尚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