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游戏力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李岩.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80720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游戏力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李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用游戏力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李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用游戏力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李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书的重点,是解决常见的行为问题,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游戏力,被很多人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一方面,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另一方面,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会同样有效。书中深刻的分析,显然来自深厚的专业功底,然而全书几乎没有出现专业名词,轻松的阅读中处处能体会到一位游戏大师的幽默与亲和。最难得的是,书中对父母没有批评,只有体贴和建设性意见,因为作者本人也是一位父亲。月夜荷爸(824570484) 9:34:15 邀请李岩老师来进行专题讲座的目的:这几年,眼见着现在有很多家长朋友急冲冲地忙着给还幼小的孩子上这种那种课程,忙着灌输这种那种的知识;其中也包括一些家长朋友进行的亲子阅读也当成功课。孩子的世界不能没有玩耍,也不能缺少游戏。同时,面对孩子的各种各样的行为甚至是有些“无理取闹”的行为,往往茫然无措、或者习惯性地给一两岁的孩子讲大道理,甚至简单粗暴地批评制止。希望借此,能够启发一些家长朋友的思维,通过游戏,解读孩子的言行,通过游戏,用“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的办法,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认知并习得规则、“在玩中建立自信”。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 李岩老师简介:亲子沟通与儿童心理早期成长的研究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后留美旅居11年。曾先后为数十家国内外企业、早教机构、幼儿园、非盈利组织及政府机构,开设父母育儿讲座和系列工作营,并为多家媒体进行撰稿。于2009年初建立父母123工作室,2001年译制游戏力一书,现正筹建游戏力育儿网站及论坛(论坛目前已经可以登录使用)。游戏力论坛:http:/www.123parenting.org/bbs/index.php游戏力的核心观点:用“游戏力”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讲座提纲一、一些常见的育儿问题。例如:孩子不爱刷牙怎么办?起床哭闹怎么办?面对粘人的孩子怎么办?二、游戏力的应对方法三、游戏力背后的心理学下面,有请李岩老师做专场讲座,请大家欢迎!特聘游戏力李岩 12:59:47 大家好!我是李岩,感谢荷爸和各位直播。很高兴能够在这里与这么多关注教育的家长们讨论育儿话题。育儿问题是每个人生活当中都要面对的问题,今天大家在一起讨论的目的,不是评论育儿方法的对错,而是帮助大家开动脑筋,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因为时间的限制,今天我准备的内容比较多的倾向于三岁以前的问题,这个年龄段的问题分析讨论起来相对的简单,大家可以把自己关注的问题在提问时间提出来,活动结束后,我们会将问题进行整理,日后在群中继续讨论。会不会有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疑问育儿中的很多小事情,需要用游戏这样复杂的方式去解决吗?比如:早上起来不想穿衣服、晚上睡前不要刷牙、害怕打针、不愿上幼儿园、明明会走了,却总要粘着大人抱。在已经非常辛苦的育儿过程中,绞尽脑汁去和孩子做游戏,值得吗?用游戏“惯着”孩子,会妨碍他将来好习惯的养成吗?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似乎任何一件具体的小事都不足以改变他的成长轨迹,可当遇到真正让我们头疼的麻烦事时,我们是否想过所有的大麻烦都是一点一滴的小细节累积而来的?这好比我们在健康时对许多事情都无所谓,而真正生病了却都是无所谓时留下的隐患。的确,“委屈”孩子一点,让他在我们的软硬兼施甚至简单粗暴下做好一件事情,不会立刻带来恶劣的影响,我们也不必为了一时的不当而耿耿于怀,因为绝对的完美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但是,当你知道,陪孩子游戏能让他成为一个更自主、更自信的人,一个面对困难,有勇气、有能力去接受挑战的人,一个真正快乐,不需要为负面情绪消耗过多能量的人,你还会不会有兴趣在这件事情上“小题大做”一下呢?所以今天,我将一些游戏力工作营中已经被很多父母实践应用过的案例同大家分享一下。这些案例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育儿问题,我会把游戏力的应对方法以及游戏力背后的心理学分别写出来,与大家一同讨论。下面这个案例,很多家长都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着:给1岁半的女儿穿衣服变成一件很费劲的事。她总是挣扎着不肯让我给她穿衣服,硬给她套上吧,她不是乱抓人就是哭哭啼啼,不给她穿吧,一会儿就着凉了。有更好的办法吗?说出游戏方案之前,想先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服从的孩子,还是一个自主的孩子?大家可以对这个问题自问一下,也可以在群里回答一下。深圳直播*米妈(992849891) 13:10:53 自主北京直播-元妈(47525288) 13:10:57 自主青岛直播*笑妈(77236388) 13:11:01 自主南昌直播锤子妈(53013299) 13:11:10 自主但是怕她着凉呀南昌直播锤子妈(53013299) 13:11:24 根本就是不肯穿北京直播-元妈(47525288) 13:11:35 我正在经历不穿衣服的事,头痛的特聘游戏力李岩 13:11:28 我下面正好要说到这个忧虑:大家希望孩子自主,但同时是不是有这样的顾虑当一个大人一只手拿着苹果,一只手拿着香蕉问孩子“你想要哪一个”时,我们希望孩子能自主,果断地指向那个他想要的,可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时,我们却不希望他是个太有主意的孩子,如果穿衣服给他“穿”与“不穿”的选择,吃饭给他“坐着吃”和“跑着吃”的选择,睡觉给他“八点睡”和“十二点睡”的选择,那生活岂不是要乱套?大脑神经学告诉我们,孩子的大脑还不能分辨何时该自主,何时该服从,“非黑即白”的动物性大脑暂时只会建立两种认识:我可以自主or我不可以!只有把自主这块基石铺垫好,他才能走向更高级的服从,也就是“我决定听你的”,而不是因为感觉害怕和无能,“不得不听你的”。关于大脑神经学方面的内容,天天妈妈会在活动后将补充材料发给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找天天妈妈要。这里就不多讨论了。因此,在可以把选择权交给孩子的事情上,我们不必犹豫,坚信这会给孩子极有利的自主感觉。另一方面,在面对触及底线的问题上,游戏就是既能化解难题,又可以给孩子自主感和控制感的最佳方案。游戏在这时,可以起到让孩子演习自主的作用。游戏方案:小手藏猫猫。衣服放在宝宝一旁,妈妈对宝宝说:“呀!你的小手怎么这么可爱,让我看看。这么可爱的小手可千万不要藏到袖子里去啊”,或者“小手太可爱了,妈妈去看看你的小脚是不是也这么可爱呢?一会儿回来,小手可千万别藏到袖子里去了”。当宝宝真的把手藏到袖子里之后,妈妈再“着急”地问:“怎么不见了?跑哪去了?”等宝宝自己把手伸出来或者妈妈帮忙拉一下袖子后,妈妈“惊喜”地发现小手,说:“原来在这里啊!”我们这个方法大家不一定要照搬,而是根据家中的情况,开发出适合自己和孩子的小游戏。刚才我所说到的游戏还有个升级版的。升级版(更适合大一些的孩子,增加游戏乐趣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妈妈说:“这个可爱的袖子里可别钻进去一只小老鼠,吓我一跳啊!”当孩子把手伸进袖子里,妈妈接着吃惊地说:“咦?袖子里面怎么有个东西,还会动呢!是不是小老鼠啊?做这类游戏时,有一个小的注意事项:如果刚开始孩子不明白你在做什么,没有进入游戏,那么你可以借助一个他最喜欢的玩具(比如小熊),然后假装它的声音,小声提示他。比如,当孩子听到“不要把小手藏进去”后没反应时,“小熊”可以凑到他耳边说:“你偷偷把手放进去,吓妈妈一跳。”“小熊”还可以提醒他,他的小手可以变成老鼠。游戏力里面也有类似的案例,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关于“穿衣服游戏”,大家可能有一些疑问,我先在这里说一些比较常见的。如果还有其他疑问,可以稍后讨论。疑问一:我为什么要扮演那个一惊一乍的笨妈妈呢?孩子把手藏进袖子里,害妈妈“着急得到处找”,孩子把手伸出来,可以“吓妈妈一跳”,妈妈明明“警告”孩子不许把手伸进袖子,他偏伸进去,妈妈只能“气呼呼”的所有这些生动的表演,都会让孩子感觉这时的妈妈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聪明妈妈,而是被他捉弄得团团转的笨妈妈,而这正是孩子控制感的来源。疑问二:孩子真的会乖乖合作?他能“上套”吗?孩子不上套,极有可能是因为你太想让孩子“上套”。 如果孩子明显感觉到妈妈只是在变着花样让自己穿衣服,那么游戏很可能失效。你夸张的表情和反应,以及真正享受游戏的心态,才能让孩子在欢乐中合作。所以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切忌目的性过强,如果妈妈实在控制不好“功利心”,那么可以选择平时不着急穿衣服时,先练习练习。另外,孩子平时较少玩这样的游戏,或者孩子没有习惯控制妈妈,妈妈也没有习惯被控制时,也容易失效。疑问三:在穿衣服、吃饭、睡觉这样的小事上都用游戏惯着孩子,会不会影响他将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几乎每个家庭都会因为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产生冲突,而即使最终养成了好习惯,那也是以孩子的自主性和控制感为代价的,只不过习惯形成后,我们很难察觉。所谓好习惯的更大的意义恐怕在于,给我们的“统治”找了一些方便和一个借口。回想一下,你小时候曾经养成的好习惯,现在还在吗?是不是在脱离父母“统治”的那一刻就不见踪影了?这并不是说养成习惯不重要,只是习惯不应该被逼着养成,而且这也不是学龄前孩子最主要的任务,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一切机会让孩子获得自主感和控制感。事实证明,充分获得控制感的孩子,稍大一点后会更自愿地配合家长,也更容易出于自愿地建立“好习惯”。妈妈不必太焦虑。疑问四:玩游戏长大的孩子,会对游戏产生依赖吗?现在因为这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都愿意陪他玩游戏,可将来上幼儿园、上学了,谁陪他玩呢?有可能产生短期的依赖。但从长期看,孩子多一个游戏伙伴,或者多一些游戏的机会总没有坏处。很多时候,现实确实不尽人意甚至有些冰冷,那么我们在为孩子的将来做准备时,到底是应该帮助他尽早体会冰冷世界的残酷,还是在他心里留一团火呢?其实,孩子长大后会知道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反倒是一个做过游戏的孩子长大后才更容易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梦想而拥有面对和改变现实的力量。育儿讨论中,我们很多人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我现在的做法对孩子的未来将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我们不是说不该这样想,但眼下、其实很重要,虽然很多的育儿问题没有完美的答案,我们也不能保证采取了眼下的方法,就保证未来会如何。如果我们能做到的是尽量让孩子开心渡过当下,那么对未来一定就会有好处。我们继续下面的一个话题吧。除了穿衣服,还有很多生活中的小问题,会让我们很困扰。比如:在我们实在累得够呛,或者手头上有急事的时候,能不能用一个游戏的方法化解一下?比如让孩子数数,从1数到20。这样,爸爸妈妈既给了孩子一个积极的反应,满足了孩子联结的需求,同时又给了自己一个缓冲。孩子开始玩这样的游戏时,不会有什么新鲜的变化,但习惯总这样玩之后,她就会经常有“坏点子” ,比如大人说:“你慢慢数啊”,她肯定快速数完,大人可以假装说:“不行不行,太快了,重新来。”总之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积极的关注,这对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绝大部分情况下,她对关注的需求,超过任何具体事情。积极的关注不代表我们立刻放下手头重要的事情。游戏力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许多人很受启发:在你忙着用吸尘器清理地板时,你的小孩突然提着包包经过你的面前, 走到门口,跟你说再见。“我要去医院了,再见,拜拜。”你的角色是踏 进这个游戏一小步,不用太多。只需跟他挥手道别,然后继续吸地板。最后你问:“你回来了吗?”他回答:“嗯。”你过去抱紧他,告诉他你有多高兴他回来了。游戏力论坛里天天妈妈曾经分享过一个她的案例:受游戏力的启发,使我能够在比较忙的时候还能够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有一次儿子在搭积木时,他搭了很久,既有停车场,又有宫殿。当时的我在做饭,他进行一段时间后总是要我看一看,原来遇到类似情况,如果我只是“哼哼哈哈”的话,儿子会说我心不在焉。这次的我采用了游戏力中的方法,用很认真的口气说:“宫殿的餐厅在什么地方?一会我的菜可要端进去了。”他听了很兴奋,赶紧给我指出什么地方是餐厅。当我做好一个菜时,就绕到他搭积木的地方假装上菜。当他的爸爸进门后,我拉他到一边大概说了一下情况,他也觉得很有趣,于是问天天说:“我的车没地方停了,请问停车场在什么地方?”儿子马上指给他看。就这样一个简单的互动而已,但我觉得孩子玩的似乎更起劲儿了。也没有了往日的抱怨:“妈妈,你们总是不陪我玩儿!”上面说的是一些小游戏的应用。下面继续的这个问题,相信群里也有很多人比较关注。前几天,在微博中,看到这样一条内容。妈妈看到孩子摔倒了,没有上前去扶,而是让孩子自己站起来。这位妈妈说,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网友分成两派,一派支持这位妈妈,认为孩子如果不经受一点挫折,就会养成对大人的依赖,让孩子养成独立的习惯比哭几次来得重要。并且这一派的网友,都提到了一点本来孩子没有哭,大人去搀扶了,安慰了,他反而大哭起来,这不是小题大做吗?大家的看法?北京直播-Eirc娘(93008316) 13:48:49 如果需要,就帮助,不求不给有求必应东营直播*壮妈(627625660) 13:48:56 我真没去扶过!直播员-豆子妈 13:49:15 我一般不扶长沙直播*娅妈(75811454) 13:49:01 我觉得得鼓劲孩子自己起来安妮直播*Boz(171093247) 13:49:03 这种我不扶 北京直播月亮妈(2434106909) 13:49:22 我一般不扶,但是觉得很重的时候,就抱起来安慰特聘游戏力李岩 13:49:19 摔倒了要不要扶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问题,很多家长在意的就是“孩子面对挫折的态度”。孩子如果哭闹不止,我们就会焦虑于孩子是否太脆弱,我们的呵护会不会不利于他的成长。那么下面,我们将孩子摔倒后产生的几种情况进行一下分析,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巧妙的处理。首先要看孩子摔倒后是什么表现:1、 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回这样,摔糊涂了,不明白刚才怎么回事。这个时候你只要确定他没有摔得很厉害,就不用过去,他这是在自己处理呢!接下来,如果他自己站起来了,那你就不需要特别做什么,让它自然过去。2、如果他抬起头,迷茫地看着大人,这说明他不太明白这件事,并且在寻求你的回应,希望从你的眼神里找到答案。这时候,你可以轻松地说:“哟!宝贝摔一跤了!”然后问问他:“摔疼没?要不要妈妈扶你?”你不加上这句也可以,关键是你要用轻松的心态,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会儿就会过去。可同时你也不能忽略他当下的感受。当你细心地去捕捉他的感受时,会发现,“不哭但看着妈妈”的这种表现,也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刚才说的“他有点晕,没太明白”,还有一种是“妈妈,能帮我一下吗?”当孩子发出第二种信号时,妈妈是应该去把他抱起来的。现场讲座的时候,经常会有家长问:“总是抱他起来,会不会影响他将来的独立性和抗挫折的能力呢?我观察到,身边一些经常被鼓励着“自己站起来”的孩子,他们表现出来的独立性确实比较强。”我们只要自问一下下面这句话孩子表现出来的独立,是基于“眼前这事没什么,我可以克服”,还是“反正求助也没用,那就只能自己面对”呢?就可以有更深入的一步思考了。前者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后者则是要避免的。关于独立性,或者说力量感的培养,我想引用游戏力里的一句话:放手,但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会随叫随到。也就是说,力量感或者独立性的培养,不能建立在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联结的基础上。否则会给将来留下隐患。果冻妈0712G(286924576) 13:54:50还有的是为了得到大人的赞许哦,一直想赢得大人的认同。特聘游戏力李岩 13:56:43 这种情况是有的,比较多的是在4岁以上。小龄的发生这种情况,更多的是在寻求关注。说到隐患,我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在一次现场直播的电视采访中,被采访人说,“提到童年我只记得一件事。我被社区里的3个小恶霸追着打,我拼尽全力跑到家门口,这时候妈妈把门锁住说,你像一个男人一样打回去。”这个电视采访是在监狱里做的,而被采访人是被警方追捕了7年的连环杀手。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探索、独立,并且依靠自己力量克服困难的本能,父母不需要过于刻意地培养。比如,通过无视孩子的求助,通过冷漠是把孩子的力量感培养出来了,但这个力量是我们所期望的吗?我们当中,为什么有的人成了甘地,有的人却成了希特勒?这两个人是两种力量的极端代表,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联结”这个根,如果没有的话就会走向对抗的方向,而不是合作。我们这一代父母有太多的焦虑,因此很难对孩子有足够的自信,总是希望通过很多表面现象来证明“我的孩子,行!”,当心里没有那么多焦虑时,会很容易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我并不完全反对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的做法,我反对的是逼着孩子站起来。比如摔跤后哭得唏哩哗啦,妈妈却站在一旁对他说:“自己站起来”。 也就是说,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去帮他!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开始没有哭,越是关注却越哭的厉害,认为是孩子在撒娇或者找茬儿。泪水是装出来的。正是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注意孩子的情绪,他实际上在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我就是需要妈妈来安慰我!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的哭不是为了这一次的疼痛或惊吓,那么倾听他的泪水是不是就容易了些?记住,孩子的泪水永远都是真实的,他想确认妈妈是不是关注和爱护他,得到确认之后,孩子常常会把一个小小的擦伤当做一次释放的机会,爆发出来的委屈可能是他们一整天甚至一整周积累起来的。秦宝*锐锐爸 14:02:08 游戏的力量也罢,阅读的力量也罢,实质是一样的,就是关注孩子的内心。特聘游戏力李岩 14:00:54 对朋朋爸111121男(904224361) 14:00:32自己心烦的时候就想揍他怎么办?锦州直播*家旭(717670780) 14:01:19 这个问题很严重呀,请老师教导!特聘游戏力李岩 14:01:58 我也有同感,知道是自己心烦才打孩子的,说明已经认识到问题根本了。特聘游戏力李岩 14:02:28 继续:我们给与孩子的回应会让孩子知道:我摔疼了,吓一跳了,或者心里有害怕、委屈了,我可以大哭,妈妈会来安慰我,我能从妈妈的态度里感觉到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会儿就过去了。”这也是孩子找到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的过程。我这里有一篇游戏力作者科恩博士的文章,分享给大家。科恩是希望大家“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21a960100j3wg.html刚才我们说到的内容,都涉及到了“联结”这个概念。那么下面这个话题会谈到“联结”。自己家的孩子有没有过分离焦虑,大家都是如何处理的?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和妈妈分离的滋味。同样的,也没有一个孩子从未品尝过分离的焦虑。虽然,这是成长路上必定要经历的一站,但这并不表示妈妈可以忽视它给孩子留下的负面感受。许多方法都疏解孩子因分离产生的焦虑,而游戏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选择,尤其是当孩子主动发起游戏,表达他心中的感受时!我们还是通过游戏来进入孩子的“小人国”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慢慢热衷于假想游戏,如果你用心倾听的话,总能从里面听出一些孩子的心事。比如,当一个孩子拖着行李箱,有点愤愤然地嚷嚷着要出差时,可能是在表达他对于分离的不满和疑惑,“妈妈离开我,我很伤心”,“妈妈出差去了,她还会回来吗?要多久才回来呢?”,“妈妈为什么要走呢?是不喜欢我吗?”最终,妈妈当然回来了,但当初分离一刻的感受却留在了心里,于是出于处理情绪的本能,孩子想重演一遍当时的场景,只不过,这次换成了他主动离开妈妈。既然,孩子最担心的是:妈妈会不会抛下我?那么,在陪孩子玩这个游戏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向他确认:妈妈永远不会和你分开!因此,在游戏中,不管孩子多“无情”地坚持抛下我们,我们都要“死乞白赖”地黏着他,他走到哪,我们就跟到哪。总之,把我们的不舍和黏人,尽可能夸张地表演出来。游戏,补足欠下孩子的亲密联结。联结,是缓解分离焦虑的良方。那究竟哪些事情能让孩子感受到联结呢?更多的恐怕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情,比如孩子说“妈妈抱抱我”,你立刻抱起他,说“太好了,真喜欢抱宝贝”,孩子“贪心”地要求你再读一本图画书时,你欢欣鼓舞地答应仿佛你的每一个肢体语言都在告诉孩子,你很享受和他亲密时间,而你的享受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认可,和最深的联结。可是,你总有不得已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所以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难免出现疏漏。东营直播*壮妈(627625660) 14:15:36 你的每一个肢体语言都在告诉孩子,你很享受和他亲密时间,而你的享受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认可,和最深的联结。特聘游戏力李岩 14:15:50 如果能借着游戏的机会,享受这一刻和孩子在一起的高品质时间,你们的亲密感一定会大大加深。孩子进入主动发起假想游戏的阶段后,你热情地参与其中,会让孩子知道,“妈妈可以跟我讲同一种语言,来自同一个星球”。当然爸爸也可以做到比如当一个孩子拿着一块橙色的积木,过来请你“喝橙汁”时,你是愣在那里,甚至说:“这明明是积木”?还是很开心地接过来,说:“味道真好,你能再给我来瓶葡萄汁吗?”毫无疑问的是,当你选择第二种反应时,他会把你看作同类,打心底里接受你,而这时,你对他的引导力也是最大的。有人曾将有过这样一个问题,针对这个案例我们设计了游戏方案。女儿两岁八个月。前几天她突然挎着她的兔子包包,对爸爸说:“我要去上班了,你在家乖乖的哦。”又说:“我要出差了,等着给你带好礼物回来。”看见爸爸有点茫然,她安慰道:“我争取早点回来吧。”女儿说这些话的时候,显得很强硬、很严肃,一副“不容置疑”的样子。我知道她在模仿我,在表达跟我们分离的不满!可是事出突然,我们都不知道该作何反应,应该怎样接着她的游戏玩下去呢?大家在家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场景?游戏方案:“我能偷偷跟着你吗?”大人可以接着孩子的话说:“啊?你准备出门多久啊?那我得多想你啊!对了,我能不能跟你一起去呢?不让我跟着?那我悄悄跟着你。哼!我偷偷收拾行李箱,我不告诉你。我买不到机票,就是变成小鸟也要跟在你身边!你走到哪,我飞到哪。”游戏过程中,你可以接着观察一下孩子的细微表现,如果这个游戏已经足够让孩子满意当然好,但你还可以留心一下,孩子有没有这个需求:这回我要把你扔下,让你也伤心一回,看你难过的样子。如果有的话,你就尽可能地表现出难过吧,甚至说:“我会一直坐在这里等你回来,我哭啊哭啊,等你回来我才会开心。”让孩子的“报复”得逞,会让一颗积压了情绪的心,找到平衡。关于这个游戏,自设了三点疑问,不知是不是能够回答大家心底的疑问。疑问一:游戏方案中,有一部分是怂恿孩子的报复心理,这不会对他将来的品德带来负面影响吗?孩子在之前不得已的分离中,有了被抛弃、被伤害的愤怒,如果这是孩子发起游戏的主要原因,那么就应该置换角色,让他处于强者位置,把亲密的人“扔掉”,让他们痛哭、难过。这样本能式的报复心理,是人之常情,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只是平衡一下他内心的不愉快,疏解他积压在心里的负面情绪,和成人世界的伦理道德没有关系。他也不会因此变成一个爱报复的孩子,一个心理健康、没有累积太多负面情绪的孩子,在了解了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后,是可以很容易遵守的。 疑问二:游戏时,可不可以给孩子做个正面榜样呢?比如我很愉快地跟他挥挥手,说:“拜拜,祝你旅途愉快!”首先,我们要读懂孩子的行为,弄清楚他究竟在表达什么。确实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拖着一个小箱子,很开心地说:“妈妈,我要去迪斯尼了,拜拜!”这时候,你的回应可以是:“好吧,我会想你的,祝你开心。”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愿望。但上面案例中的小女孩,显然不是这种心情。如果你因为没有读懂孩子的意思,而用牛头不对马嘴的方式回应他,他立刻会露出无聊、无奈的表情。而且这会给孩子一种感觉:妈妈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这种感觉,虽然孩子无法用语言描述,但积累到一定程度,并且孩子也不再用游戏这种“幼稚”的方式表达感受时,他的感觉会变成另一种:反正妈妈也不知道我要什么,说了也白说,不要自找没趣了!这也是一些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原因,因为父母根本听不懂。如果你明明懂了孩子,却因为想给孩子正面榜样,让他今后也学着“愉快”地跟你说再见,而故意给他这个反应,那么这等于是变相给孩子讲道理。而这个讲道理的过程中,是否又有指责的意味呢?指责孩子不够独立,不能懂事地跟妈妈再见,所以,妈妈现在就来给你做一个正确的示范。因此,再平静地给孩子讲道理都会被孩子解读为:1. 你听不懂我的语言。2. 我又错了,你又在说我不对。这样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疑问三:一定要用游戏的方法吗?我用共情的方法,对孩子说“我理解你的伤心”,不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吗?对于小龄的孩子,可能反应不过来你在说什么,他只是出于一种本能和感觉发起游戏,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自己因为分离产生的情绪。另一方面,我们来试着体会一下这两种方式的细微差别。如果是共情,妈妈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和你分开,也很伤心、很内疚。”如果是游戏,妈妈什么都没说,只是陪孩子玩,但在玩的过程中传递了几个正面信息:1. 妈妈理解你的感受。否则妈妈怎么可能这样玩,这样用行动呼应你的感受?夸张的游戏,本来就是全程渗透着理解的,和孩子没有联结的人,不可能玩这种游戏。2. 你也可以是强者,可以把妈妈扔了,让妈妈哇哇大哭。3. 更重要也是更潜移默化的信息传递:生活中的小挫折不可避免,但也都没关系。这一点,几乎是所有游戏都在传递的一个信号。因为你只有在乐观、幽默的状态下,才可能自然地,用游戏的方式处理问题。而这也是和共情的一大区别,妈妈知道孩子难过,孩子也知道妈妈内疚,这样一种气氛,相对来说,是比较消沉的。所以,当父母希望孩子用乐观一点、无所谓一点的态度看待挫折时,哪一种是更好的选择呢?还有一篇文章,作为这个问题的补充材料。对于分离焦虑,大家很多是在孩子入园时遇到的。跟大家分享一些游戏力解决入园时的问题。入园准备与过渡用游戏力缓解分离焦虑: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721a960100rglw.html我想总结一下:游戏力对于孩子心理成长,基于的是:我可以不听你的,但我决定于你合作。健康的自信是包括这两项的。或者说:我可以与你对抗。最终我们是希望孩子发展出社会合作能力,这个能力前提是要有基础的所以最先向大家发出的那个问题:“我们是希望孩子自主还是听话?”其实可以在前面的内容中找到答案。孩子在早年,由于生理成长、神经发育的特点,他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还处于非黑即白的阶段,还不能够像成人这样分析事情的两面性。因此在他的成长经验中,要么造成他心里认为他是一个能自主的人,要么造成他认为他只是一个事事听从别人的人。今天因为是第一次讨论,比较散的讲了一些方法和背后的道理,如果以后有机会,可以更多的进一步讨论更深入的问题。最后补充一小点:孩子有情绪时,如何教会他恰当地表达呢?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里有一些很好的示范。就是把引发孩子感受的原因,用他能理解的语言描述一下。比如“你想玩妈妈手机,我不让你玩,所以你生气了,是吗?”或者,如果你足够了解的话,还可以进一步说:“昨天在奶奶家,她不让你开电视,你不高兴。”孩子自己并不那么清楚内心的感受,有时候只是碰到一件事,然后趁机把之前积累的情绪都发泄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