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新课改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418253 上传时间:2020-04-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新课改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新课改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与2012年新课改高考地理复习指导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锻炼思维,培养能力,夯实基础,本末兼顾2011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与2012届高三考前复习指导建议李得龙2011年天津高考已经结束,文综地理试题也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作为本市新课改高考的第三年,这份试题在前两年的积淀下,进一步体现了新课改的命题方向,在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上升到了更为深入的层次,向我们展现了天津市近两年来新课改命题的研究成果,命题严谨规范,形式活泼,考察重点把握准确,指向性强,难度合理,层级划分恰当,地区特色更加突出,既是一份反映了新课改的“新”题,也是一份考出了水平和特色的“好”题,在本文中,笔者将对本份试题特色与部分考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浅谈其对2012年高考复习的指导作用。一、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地理卷试题特点(1) 试题贴近生活,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题目编排富于新意,不落俗套本份试题题目多贴近日常生活,大量身边事的考察,加强了考生对试题的认知程度,如第1题选取谷歌地图的图片,第2题的“关灯一小时”等,部分题目则是隐性考察时事热点,如第8-9两题与舟曲泥石流有关,而最后一道大题所选取的墨西哥湾沿岸,埃及也都在本年度有时事热点出现。此外,在题目编排上也凸显新意,模式化题目越来越少,符合考生的认知体会,有利于考生逐级深入进行思索的导入型题目日渐增多,如第4、5题采用一模拟场景,直接从地理理论入手,需要考生运用眼前的诸多地理信息进行探究式的思考,这种命题方式,无疑较单刀直入的你问我答更加切合新课改的标准。(2) 题目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考查方式全面,题目难度区分性强,试卷特色日趋鲜明2011年是天津市第三年新课改高考,在经过了两年了积淀之后,题目的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考查范围也较为全面,多为考纲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如选择题中并不意外的出现了气候气象类一道题(11题),等高线图一道题等,再如在12、13两题中,12题第一问考察交通类(水运),第二问考察人口类,第四五两问考察第三产业(旅游),13题的第二问考察第一产业,第四问考察城市问题等,这基本上囊括了人文地理的主要考点,且考查方式活泼多样,题目难度分层较为合理,大问题与小细节均有所考察,偏难怪题目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区分度的,真正可以考察出学生基本功和学习能力的考题,可谓“稳中有新,稳中有变”。(3) 进一步考察学生地理思维体系,考察考生探究能力,检验建立和主动分析问题、思维迁移的能力“能力立意”是新课改高考的重要原则,在本次考题中,一道题目有多个思维跨度的现象并不少见,是否具备多维思维成为了考生解题的重要关键,在考试中,着重考查考生能否在未知的问题面前,准确把握题眼,进行思维迁移和知识整合,并组织答案。只有学会“举一反三”,做到心中有“货”,才能够有的放矢,用一个知识点或某个“模板”去解题已经越来越困难,多方位、全角度地观察并解决问题已经成为高考的制胜关键,看到一道题目,连的问是什么都不能准确定位,题眼都找不到的话,再多的知识再好的“套路”,也只剩下了“一声叹息”。(4) 对图表信息的考查力度继续增加,材料题的考查力度明显加强本次考题基本做到了题题有图可依,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了学生对于图表信息的把握能力,有些题目直接就是以考察考生读图能力为目的,如选择第10题,只要认真读图,即使地理知识稍有欠缺,也是不难答对的。图6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0-11题。10. 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CA a c b d B. b - c d a C. c b d a D. d a c b(五)交叉类、综合类问题增多,对可持续类问题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强在本次考试中,可持续发展类问题被大量引入,考察单一知识点的问题减少,综合类问题增多,对考生的综合知识体系考察程度加强。如考题中6、7两题的区域综合整治问题,需要考生在对地区自然特征有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判断等,而通篇试题也基本都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着对地理环境的关怀。(六)对地理原理性知识考察增强在试题中,继续加强对教材知识的考查,教材是命题的根本来源,对地理问题的原理性知识考察加深,这既是考察学生的基本功,也是考察学生在过去的复习中,能否把握住知识主干,防止出现“舍本逐末”的情况。二、对后期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1) 加强对知识体系化的复习,融会贯通,提高答题规范性,有理有据天津卷的考题一贯重视对知识体系的考察,所谓的知识体系,就是指对某一类问题的分析方法,而非某个单独的知识点,“学以致用”、“能力立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能够在复习之中“跳出来”,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提炼,用自己的知识体系解决没有见过的问题,即我们所常说的“思维迁移”的能力。以区域地理为例,实际上区域地理在高考之中无处不在,但有没有一个地方是单纯考察区域知识的,原因就是区域地理往往扮演着题目背景的作用,只是一个舞台,在场面唱戏的,还是理论知识,而且在考场上,考生经常会发现,考题中所考察问题的在日常复习当中可能并没有见过,比如第12题的第(1)问(1)甲省很多河流不利于发展河运。请你结合图中信息说明两条自然原因。(6分)河南省的水运问题在平时复习中很少提及,但是实际上这道题目的题眼为“河运”,河运这个问题是经常复习到的,属地理大类中人文地理的交通水运类,并可迅速联系到教材中两个知识点即长江黄金河道(区域地理)和田纳西河综合治理(必修3)的相关知识点。思维体系牢固的同学,会很自然的运用在日常分析水运的自然条件时总结出的水文(量位冰沙能)和水系(是否能组成水运网)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再结合图表信息和相关知识,一个个的“填空”,可得出以下结论:水文特征:水量不大、汛期变化大(丰水期掌不住舵,枯水期容易搁浅),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大,西高东低,落差较大,水能较大(流速快)水系特征:河流多平行状水系,相互不连通,不能组成水运网,通达性不佳。至此,此题解答结束。再举一例,第13题第(1)问(1)(图略)Y市(亚历山大,笔者注)所在地每年一月盛行_风,该盛行风对当地气候的形成有何影响?(8分)实际上本题的核心在于气候,但是气候的范围很大,它其中包括有什么呢,如果是心中有体系的同学会马上想到,气候的核心就是温度和降水,这就可以很自然的从对这两个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角度的影响来解答题目。该题答案为西;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形成了丰富的降水;(降水)气流源自海洋,使当地增温。(气温)可见,实际上所谓的“没有见过的问题”,无非是新瓶装旧酒罢了,但是酒从何来,怎么就能够看出来里面装的是什么酒,还是以区域地理为例,实际上如果我们在复习中能够把区域地理看成一个大的“例题集”,那么相信几十个区域带下来,几十个类似的问题学下来,那么,某一类的问题如何解答,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也只有将知识体系化,由点连线,由线铺面,融会贯通,最后用自己的一个体系去面对“n个”问题,各个击破,才能够无论遇见什么样的问题,都能够撕开他们的“马甲”,找到问题的核心,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笔者建议,在考前复习中,不妨把区域地理和必修地理结合一起,如分析地区气候时,要和气候因子联系起来,分析地区产业结构时,可以联想到区位因子,这样反复锻炼,可以在提高复习效率的同时,真正避免理论和实例“两张皮”现象的发生,帮助学生“两条腿走路”,走得快,走得稳。此外,在答题过程中,还应提高答题规范性,要能够将答案组织得富于条理,且在答题过程中,也应多使用地理术语,(2) 锻炼审题能力,对题目题眼找得到,抓得准,想得快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很多同学知识不错,可就是一到考场上就犯蒙,考后一问,原来是连题目到底问的什么都不明白,考场上一肚子只是用不出来,真是干着急。其实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近两年的考题逐步取消了偏难怪,而代之以套用“马甲”来混淆题目设问点,虽然考点还是一样,但是由于题目设问方式不一样,就导致有些同学考场上犯了难。以第2题为例:为了引起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地球一小时”行动,常以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当地时间20:30-21:30熄灯一小时。1. 若将此行动在一年中再增加一次,仍使世界各国都能参与,建议行动日期应选在 CA. 2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B. 7月的第二个星期六C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D. 12月的第四个星期六本题命题方向为每年的重要考点地球运动,但是和前几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地球运动题目为纯文字问题,而且通题没有见到什么和地球运动有关的“术语”,如太阳高度角之类,这就让很多考生想不明白,看不出题目究竟要问什么,“使世界各国都能参与”的题中之意搞不明白,其实如果能够追本溯源,看一看题干,静下心想一想,究竟在地球运动中有哪些知识用到了“3月”,就会很自然的想到春分日,进一步联想到“昼夜平分”,再结合题目,就会明白,所谓的“都能参与”,就是在那个时间段全球都是黑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二分日,既然春分日题干里已经有了,那么只要在选项中再找到秋分日即可,因此答案选择C。再比如上文的那道“水运”题,实际上若不能够找到这一题眼,看出题中之意,那么多么深厚的学习工地,恐怕在考试中也是无用武之地,而要实现审题能力的加强,就要求我们在平常复习中,对于练习题和测验题,不要得过且过,而要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做过之后,看一看究竟这个题目的设问和答案有何关系,是如何从问题中看出答案的大方向的,要主动锻炼自己的审题能力,这样才能在考场上快人一步,准确的把握住题目的题眼。(3) 加强图表材料题目的练习,培养对图表信息材料的敏感度地理考试离不开图表,2011年天津地理卷的图表材料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层次,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能够看得懂图表,会看图表,在考试中无疑能够占得先机,以两道题为例:第12题的第(5)问:图8所示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受到游客好评。请据图简述其原因。2011年的天津卷可以说将天津试题一贯“特色”小中见大,小图例大春秋提到了很高的层次,本题就是一例,该题固然为选修旅游地理中的知识点提炼而成,但是由于这部分知识很多教师是从旅游三要素角度讲的,对服务设施部分并未太在意,所以很多同学对此印象并不深,但是其实本题的出发点并非死记硬背,而是重在考查考生对图表信息的提炼能力。很多同学在解答时,都能够看到沿交通线分布、沿景区分布这些特征,但是很少有同学会注意到,服务设施的图例过分的精细了,在答题中,如果不是题目需要的话,是不会做如此精细的图例的,服务设施齐全这一点,如果在平时做题时能够培养好的答题习惯,看看图例再做,是完全可以关注到的。再举一个例子,第五题:某中学地理小组利用图2提供的信息开展探究学习。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5题。5 学生对图2所示牧区分布的影响因素提出四组假设。据图探究,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DA. 气候、交通 B. 土壤、市场 C. 水源、技术 D. 地形、人口该题很多同学都会感到疑惑,实际上题干已经明确写出“据图研究”,说明其因素必能从图中寻找出来,只要认真读一遍图例,那么就会发现,所谓的交通、土壤和技术是完全无法推测出来的,而地形可以通过水系判断,东部河流多短促,故地势较崎岖,西北部则较平缓,说明地势起伏相对较小,人口则可以通过城镇判断,城镇多的地方往往是牧区,故只有D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可见,对于图像,包括图例的把握在复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过了这一关,临场发挥才能够上一个台阶。(4) 多做精题、好题,在题目中求经验,在题目中找教训,打有准备之仗在高三考前复习中,很多同学都会自觉不自觉的陷入到题海战术之中,但是实际上,好的题目可以以一抵百,而有些题目不过是在做无用功罢了,对于这一问题,笔者的建议是,要多做“好题”、“精题”,什么事好题,不是偏难怪,而是能够真正锻炼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体系的题,笔者建议,在考前复习中,一定要多做高考原题,高考题的指向性是非常强的,可以说无论在题目深度、题目类型上都是其他题目所无法比拟的,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是真正的精题和好题,而且对于天津卷再说,其他省份的试题是具有指导性的,以第12题的第(2)问为例:甲省乙省人口自然增长率()2003年2009年2003年2009年564499835726(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居全国首位。请结合图表信息简述其原因。(6分)这种表格型材料题在之前的天津卷中很少出现,但是其实2009年江苏卷的第29题,2010年的山东卷第6题等,都属于这类问题,如果能够将这些题目做会做透的话,那么本题是很好解答的。那么什么叫“做会做透”呢,简单的说,就是不要以单纯做题的量为目标,而应该求“质”,即在做题之后不能只看一边答案明白了就交差了,而是应该认真的想一想,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差距在于哪里,并最终上升到思维体系的查缺补漏,对为什么对,错又为什么错,以后遇到了这一类题能够联想到之前做过的类似的题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高考题做实做透,把题目的练习最终落到知识的完善和方法的提高上,而非“囫囵吞枣”。一句话,把一本教辅做明白了,比把一百本教辅做完了还要有效。(5) 依靠教材,关注教材,夯实基本功,避免做华而不实的“无用功”,加强对地理原理的把握。对于教材,很多同学都有一肚子苦水,老师总让看教材,可是教材上的东西都是理论性的套话,背下来了好像也没有什么用,这话对也不对,对是因为教材的内容确实以理论知识为主,稍显空洞,不好活学活用,也难直接落实到题目上,但是不对则是因为我们说高考的核心在于教材,对于教材是绝不能放松的,实际上我们学的所有的知识体系都在教材之中,以必修一为例,所谓的自然地理,无非是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资源等几大类,而每一类都可以在必修一中找到分析的方法,另一方面,前面已经说过,理论知识在高考中是“唱戏”的,搭台的是区域地理,看似空洞的理论,在区域地理中都可以找到鲜活的例子,这也是为什么在高考复习中,往往会把区域地理放到前面的缘故,先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在去介绍其中的内涵,接受起来也就更容易一些。但是这其中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即教材由于容量所限,很多知识确实比较概括,以气候问题为例,该类问题总是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气候因子,但是气候因子实际上是需要进行扩充的,只靠几个因子是不能够满足答题需要的,比如下垫面究竟是如何影响气候的,太阳辐射在答题中如何使用等,这则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习题的练习进行巩固的,这确实是一个难点所在,但是又必须能够学会,前面说过,思维体系很重要,但是思维体系的根从哪里来,就是从教材来,掌握了教材的考生,考场上才能心中不慌。而另一方面,天津卷这两年来对于教材基础知识越来越看重,很多问题实际上就是考察教材上的原文,尤其是概念性的考题日渐增多,对于原理性的知识日趋重视,如2010年考察温室效应,很多同学都是知道原理可就是答不明白,这就是平时不看教材,舍本逐末,过分关注其他复习材料,对地理概念缺乏清晰认知的后果。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细加琢磨,对重要的地理名词要能做到追本溯源,比如地形和地貌的区别,滑坡和泥石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等。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连基本的地理原理都不知道的话,那么所学的也只不过的应试方法而非真正的地理知识。以第13题的两道题目为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 M河三角洲地区易发生洪涝。请据图简述两条直接原因。(6分)该题看似考察自然灾害,实际上核心就是考察“水”,只要能够将教材读透,就会发现,各种和水有关的问题都与水循环有关,因为世界上的每一滴水几乎都是在这个循环当中,但是教材上有关水循环的内容交代的并不多,这就需要在复习过程中由教师向学生进行更为深层次的辅导,也需要考生个人提高总结能力。在水循环的基础上,本题的答案是非常容易得出的,这样子在节省了答题时间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准确率。以本题标答为例,“地势低洼,易积水成涝”指的是地表径流;“在飓风影响的季节,多暴雨和风暴潮”可归为来水环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添加其他答案,如墨西哥湾高温蒸发强,水分多,海湾利于水汽集聚(水汽输送)等等。看似复杂的题目就会变得很简单。S市由制造业中心向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进程。(4) S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的?(9分)该题实际上考察的就是城市化三指标,在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的第一个部分即明确指出了城市化的内涵,即产业结构的变化,地域的变化和人口的变化,如果没有认真对待教材,这个问题是很难完整答出的。(6) 重视选修地理部分复习,讲究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与质量天津卷对选修地理一贯非常重视,旅游地理每年都是9分的题目,自然灾害更是每年的重头戏,因为选修地理的知识往往比较综合,可以多方位的全面考察考生对地理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考察深度也较强,因此在日常复习当中,要对选修地理加强重视,而由于像旅游地理这样的选修知识较为零散,因此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应整理出一套总结性的东西,使作答时可以迅速的联系到相应的知识点,以第8、9两题为例。图4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5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8-9题。8. 发生图4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A. 突发地震 B. 坡度较大的山地 C. 连降暴雨 D. 地表堆积物较多 9. 图5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4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A. a B. b C. c D. d该题考察点为选修地理的自然灾害部分,对滑坡泥石流的原理掌握得好的话,加上一定的地图知识,题目是不难答出的,降水一样可以导致滑坡泥石流,连降暴雨和堆积物较多是泥石流的必要条件。A地阳光射入时间不长,d地位于陡坡容易发生滑坡,c地位于鞍部,阳光射入时间稍差。(7) 理性、客观地看待考前时事热点复习,不盲目,不武断,踏踏实实做好考前复习时事热点是每年考前复习的重头戏,天津卷确实有“关注家乡,关注环境,关注时代”的特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需要过度看重时事热点,不回避热点知识不等同于考察点完全围着热点转,原因有二,第一,每年的时事热点可谓数之不清,押宝押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第二,近年来对于时事热点的考察更侧重于以热点为基础,考察基本知识,可能题目本身和热点所要体现的情节关系不大,所以,与其押宝,倒不如以平常心看待,踏踏实实的进行复习,将热点融入到平时的学习中,把热点当成例子,看到一个新闻,就自然地想一想,其与我们平时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联,其所在的区域或时间的性质和哪些知识有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时事热点的复习摆到一个正确的层次上。比如第一题:1 图1 是2010年卫星拍摄的京津地区夜景照片,从中可以看到所示城区的 AA.空间形态、道路格局 B.耗能状况、商业区分布C.空间结构、经济水平 D.人口密度、功能区分布本题即为用当年由卫星拍摄的一幅遥感图片作为背景而进行考察的,考察方向主要为考生的读图能力和对地理原理的把握程度,如空间形态是什么,空间结构又是什么,看似类似,实则是答题的命门所在。可见,依靠考前所谓的“秘籍”、“模板”是不可能真正取得成绩的,因为地理高考是需要一步一步一环一环的复习的,切不可在时事热点问题上产生押宝心理,没有体系和基础,只想靠“押宝”的学生,是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的。(8) 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提高临场发挥水平,重视每一次考评、测试的机会,提升自我在高考复习的后半程会有很多的测验,对于这些测验,不要过分纠缠于成绩,也不可得过且过,测试其实是一种调试,测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状态达到最佳,所以对于每一份试卷,每一次考试,都需要审慎对待,对在那里,错在哪里,那些需改进,这些都要心中有数才可以。另一方面,测验的过程也是模拟实战的过程,由于文科综合试卷答题量较大,很多同学在最后考试时经常会有仓促完成甚至答不完的情况,这与平时考试就不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考试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在平时测验中,应有意识的合理规划时间,什么题怎么做,做多久,哪个先做,哪个后做,这些都是需要在一次次的考试中不断调整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考场上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对于最后阶段的各区模拟题,也不能放松,其实,对于天津卷来说,每一年的模拟题都是有所指导性的,以今年高考的二卷为例,12题中人口的问题,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和机械增长这一知识点在河西模拟中有过,而表格式材料题在和平模拟中出现过,13题的第一问在和平模拟中也出过类似的题目(埃及为什么是适合半年旅游),此外,全区模拟的权威性更强,可参照性也更优,可以说,作为冲刺阶段的全区统考,如果把握得当,对于学生的整体水平是有着“临门一脚”的作用的。三、结语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发挥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关于这种能力,考试大纲已有详细的说明,即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探讨事物”的能力,通过对2011年高考天津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个能力都在试题中有着相当明显的体现,但是也正是这种体现,难免会使部分考生产生疑惑,因为这和传统的题目类型并不一样,它看重的是一种“主动性”,而疑惑的根源就在于学生普遍缺乏这种“主动性”,主动思考、主动总结、主动探究的能力不够,因此,而想要具备这种主动性,就要像前文所讲的,要能够在平时复习的点点滴滴中锻炼自己,在复习,练习,测验中不断地突破自我,而非简单的上课听讲,你将我记,下课做题,有问题问老师的模式,在近年来天津的高考题目中,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题目已由传统的你问我答的形式,开始向创造设问环境,由考生在诸多信息中主动求索并组织答案的方向过渡,在这种情势之下,必须能够在复习之中真正做到“能力为王”,让考生能够最终做到“从未知中找已知,在已知中出答案”,只有从多维入手,联合发力,才能够迸发出成功的火花,笔者也认为,如果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复习重点、学习节奏、复习方向、考察体系等方面为学生创造出更为主动的环境的话,相信,新课改的高考,对天津考生来说,是完全可以有着更为出色的发挥,取得更好的成绩的!2011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