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博联教育提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真题答案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考研真题答案-理论法学【博联教育提供】本资料由博联教育提供,获取更多复习资料,请登陆博联教育网站,联系博联教育在线老师。此部分包括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和宪法学三个科目的内容,其中每个科目50分,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三种题型,共150分,考生需要全部作答。第一部分:法理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参考答案】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指由各种性质、功能、程序和形式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构成整体系统,在这种多元化的系统中,各种制度或程序既有其独立运行空间,又能形成一种功能互补,以满足社会和当事人的多元化需求和选择自由。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指由各种性质、功能、程序和形式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构成整体系统,在这种多元化的系统中,各种制度或程序既有其独立运行空间,又能形成一种功能互补,以满足社会和当事人的多元化需求和选择自由。其基本形态:(1)由公力救济、私力救济和社会救济构成的多元化体系;(2)救济解决方式的多元化,主要包括协商、调解和裁决;(3)制度与程序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有司法程序多元化(如简易程序的适用)、民间社会纠纷解决程序的多元化(如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专门化(如劳动争议);(4)纠纷解决规范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法律会给任意性规范留很大的空间,允许当事人自由适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规则的选择性适用;(5)纠纷解决机制类型的多元化,如地域性、行业性及自治共同体的纠纷解决机制,这些不同类型的解决纠纷机制也构成了一种多元化格局。2、法律均衡理论【参考答案】法经济学基本理论之一。法律均衡理论要求法律的供给等于法律需求。既不是供过于求,也不是供不应求,在机会成本最小的那一点上,各法律主体的权利和利益达成平衡,从而出现法律价格持续不变的情形。在此状态下,法律诸价值能够通过立法和实施过程顺利实现,法律需求都能得以满足。法律非均衡的类型主要有法律供给不足(无法可依)和供给过剩(有法不依)。非均衡是绝对的,均衡是相对的。法律均衡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立法一定要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3、法律推理【参考答案】法律推理,特指以法律和事实两个己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包括形式推理和辩证推理。法律推理的特征包括:(1)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中的一种思维活动。(2)法律推理以法律和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作为推理的前提。(3)法律推理是运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和规则进行的。(4)法律推理的目的是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4、分配正义【参考答案】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著名的关于分配正义和校正正义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分配正义主要涉及的是在制度安排或立法上如何公正地分配权利和义务的问题,而校正正义则适用于一条分配正义的规范被违反的时候,关注的是在执法和司法中如何公正地分配赏罚的问题。二、简答题目(每题10分,共10分)简答:人权的道德性与法律性【参考答案】人权的道德性主要是就人权的应然角度而言,人权具有道德基础,以人性为基础。人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础的权利,人是具有生物学属性和道德人格的一切人。道德上的正当性是人权正当性的基本理由,人权的道德性意味着人权是先于或者独立于法律或正式制度权威而存在的权利。因此就人权的基础和起源来讲,人权具有道德性。人权的先法律性或先国家性并不是说人权的实现仅仅借助于道德来保障。如果人权没有法律的保障,那么它或者仅仅停留在道德的应然层面,或者受到侵害而无法寻求救济。法律较其他制度而言,对于人权的保障更为有利。首先,它设定了了人权的一般保护标准,具有明确性和规范性;其次,它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障人权的实现。值得注意的是,人权的法律化尽管是一种趋势,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人权必然被法律化,把人权与法律权利简单等同起来。人权诉求的开放性和自我更新性决定了人权总是有超越法律权利的一面。法律权利对于人权的落实极为重要,但是它从来不曾穷尽人权的政治诉求。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律意义:奠定法治的合法性基础。人权可以成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激发法治发展的推动力。指引着法治的社会主义方向。引导着法治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三、论述题目(每题20分,共20分)试述:政治思维与法治思维的关系【参考答案】所谓法律思维, 就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解决一个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政治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政治上的利弊权衡;经济思维强调考虑如何用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 即成本与收益的问题;而道德思维则把道德上的善恶评价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因此, 如果一个人选择用法律来思维, 那么, 他就会在一般情况下, 把政治上的利弊、经济上的效益、道德上是否高尚视为第二位的考虑因素, 而把合法性作为第一位的考虑因素。因而, 对法律思维的概念, 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合法性思考。他指出, 在法院从事审判工作的法官, 必须以法律思维作为基准思维方式, 不能脱离合法性去讲政治、讲经济效益、讲道德。其最关键的理由有三个:其一, 当事人将问题提交给法院, 说明这是个法律问题, 所以要用法律思维来对待;其二, 法院的职责是按法律标准来裁判是非;其三, 如果法官可以脱离法律思考问题, 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有法治。法律思维在从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检察官、律师这三种人中表现得最典型, 因而在分析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时, 主要就是以法官的法律思维为参照对象。法律思维的基本规则可归纳为6 条:(1)法律思维必须以权利义务的分析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2)形式合理性优先于实质合理性;(3)程序公正优先于实体公正;(4)普遍正义优先于个案正义;(5)理由优先于结论;(6)合法性优于客观性。在讲演中, 他重点介绍了前两项规则。法官在进行权利义务分析时, 常常容易犯两种错误。第一种常见错误是把道德上的权利义务同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混为一谈。第二种错误则是逻辑理由偏颇。对于合法性优于客观性的法律思维规则,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判决应该是既合法又客观。但是从宏观上看, 总有一些案例会出现两难的局面。法律思维要求宁肯裁判结论和客观事实不一致, 也不能让裁判结论与法律逻辑不一致。第二部分:法制史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汉代读鞠【参考答案】汉代的“鞠狱”即进行审理和判决。汉代司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注重收集证据,包括口供。经审讯获取口供后三日内再次审讯,目的是看供词是否一致。然后,对被告宣判。司法官员对被告宣读判词,叫“读鞫;若被告不服,请求复审,叫“乞鞫”。2、监候【参考答案】监侯是清代的一种死刑执行方式,相对于立决而言,包括斩监候和绞监候。即对于那些尚有疑问或是有矜免情节的死刑案件,则判处“监候”;被判斩、绞监候的案犯,不在当年处决,而是暂时监禁,留待来年秋审或者朝审再做判决。3、编敕【参考答案】敕的本意是尊长对卑幼的一种训诫。宋代的敕是指皇帝对特定的人或事所作的命令。编敕是将单行的敕令整理成册,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过程;其特点是:仁宗前基本上是“敕律并行”,编敕独立于宋刑统之外;神宗朝敕的地位提高,敕到了足以破律、代律的地步;敕主要是关于犯罪与刑罚方面的规定。4、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参考答案】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陕甘宁边区于1941年制定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其主要内容有:保障抗战;加强团结,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健全民主制度,实行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原则;发展经济、普及文化教育;保障人权。施政纲领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和抗战时期宪政主张,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二、简答题目(每题10分,共10分)简述春秋决狱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春秋决狱是指用儒家经典春秋中所体现的道德精神指导司法审判,它反映了儒家伦理思想对汉代司法领域的渗透。具体是指在审判案件时,如遇律无正条,或虽有正条但不符合儒家道德的案件时,则以儒家经义断案。其首创者为董仲舒。根据汉儒的观点,春秋经义的主要内容是亲属相隐、尊敬尊长、原心定罪之类。实际上原心定罪是春秋之义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汉儒把它当成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其内容是在审判中重点考察犯罪者的动机是否合乎儒家道德,如不合乎,必须严惩;如合乎儒家道德,虽犯法亦可从轻论处,对原心定罪,董仲舒曾解释说:“春秋之听狱也,比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原心定罪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是对法制的破坏,为酷吏任意出入人罪大开方便之门。三、论述题目(每题20分,共20分)论述:清代朝审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参考答案】清代的朝审基本仿照明制,所复审的范围主要是刑部判决的案件,以及京师附近发生的斩、绞监侯案件,举行朝审的时间略迟于秋审,朝审的程序与处理结果与秋审基本相同。经朝审的案件,一般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嗣四重处理情况。情实是指案情属实,适用法律并无不当,这种情况应下令执行死刑;缓决是指案情尚有疑问,暂时将犯人再行监禁,留待下一年秋审或朝审再行处理。可矜是指案情遂属实,但有可以宽恕的情节,此种情况多免予处死,改判其他刑罚;留养承嗣是在符合“孀妇独子”等情况下,经刑部提出留养申请,或皇帝首肯后,免除处死,在施以一定刑罚后准其留养。清朝的朝审审理过程,虽然有流于形式之弊,但由于程序严格仔细,客观上迫使各级司法机构对于死刑案件的审判比较慎重。第三部分:宪法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言论免责权【参考答案】言论免责权是指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的各种会议,包括大会全体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代表团小组会议或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言论免责权意在保障人大代表自由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言论免责权并非绝对不受限制。2、受庇护权【参考答案】受庇护权又称政治避难权或居留权,是指国家对于因受政治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给以居留的权利。庇护权是国家的一项权利,国家并没有必须给予庇护的义务。3、宪法惯例【参考答案】宪法惯例是指在宪法条文中无明确规定,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并被反复运用,为国家机关、政党及人民所普遍遵循,实际上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或传统;宪法惯例的内容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等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它主要依靠公众舆论而不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不成文宪法和成文宪法国家都存在宪法惯例,其作用主要在于弥补宪法规定之不足。4、结社自由【参考答案】结社自由是指公民为了一定的宗旨而依法律规定的程序组织某种社会团体的自由。可以分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结合和非营利为目的的结合。结社自由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结社具有持久性与稳定性;结社一般具有固定的组织机构与成员;结社与一定的利益选择有关。结社自由的限制体现在结社应遵循法定程序,具有严格的程序性,法律禁止利用结社搞非法组织和破坏活动。二、简答题目(每题10分,共10分)简述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的关系【参考答案】宪法解释有广狭二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宪法解释是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公民个人对宪法的理解和阐释,狭义的宪法解释仅指有权机关按照法定的程序对宪法规范的含义、界限及其相互关系所做的权威性阐释和说明。世界上宪法解释的体制有立法机关解释,司法机关解释和专门机关解释。我国采立法机关解释制,宪法解释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宪法修改是指宪法正式施行以后,当发生宪法规范与社会生活冲突时,特定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以明示的方法对宪法规范的内容进行补充、调整的活动。宪法修改是成文宪法国家宪法修改机关的特定活动。宪法修改的方式包括全面修改、部分修改。我国宪法规定:宪法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都是使原有的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保持一致,并能够调整社会生活的方法。二者的界限是:(1)宪法解释是在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没有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的;宪法修改是在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发生冲突并表现为宪法规范落后于社会实际的情况下进行的。(2)因宪法解释所引起的社会震动要远远小于宪法修改,“宪法解释优先适用,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宪法修改的方式”是各国在区分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时的基本原则。三、论述题目(每题20分,共20分)论述违法及违宪审查的启动机制 【参考答案】(一)违宪与违法的区别违宪与违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违宪和违法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和范畴。判断违宪和违法的基准是一国的法律,这里的“法”不包括宪法。法律是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的,因此违反法律也就违反了宪法,即间接地违反了宪法。但宪法学只研究直接违反宪法的情形。违宪与违法的区别主要是:(1)性质不同。违宪是违反宪法,违法是违反法律。(2)主体不同。违宪的主体通常是公权力的行使者,主要是国家机关、政党组织和特定的个人;违法的主体很广泛,既包括国家机关和政党组织,也包括所有的企事业单位组织、团体和个人。(3)审查主体不同。违宪审查的主体是特定的违宪审查机关,如立法机关、普通法院或宪法法院、宪法委员会;而进行违法判断的通常是普通法院。(4)制裁不同。违反宪法的制裁是针对行使国家权力的特定形态的制裁,如违宪审查机关宣布法律文件无效,撤销违宪的法律文件,在个案中拒绝适用违宪的法律文件,确认具体的宪法行为无效,弹劾实施违宪行为的国家领导人等。而违反法律的制裁包括民事制裁、刑事制裁、行政制裁,它们与违宪制裁存在巨大的差别。(二)违宪审查的概念及启动机制违宪审查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违宪审查对宪法行为进行合宪与违宪的判断,如果违宪则产生宪法制裁。现代违宪审查体制主要有立法机关审查、司法机关审查和专门机关审查。我国违宪审查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及常委会。(1)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度是指作为民意代表机关的立法机关审查宪法行为是否违反宪法的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现为立法机关审查制,在社会主义国家体现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审查制。如我国违宪审查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2)司法审查制违宪司法审查是指由普通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过程中附带性地就适用于该案件的法律的合宪性进行审查制度。该制度由美国自“马布里诉麦迪逊”案创立,也以美国为代表。实行司法审查制度的主要根据有:对立法机关不报绝对信任的理念;在多数决定原则下保护少数的政治理念;三权分立与制衡下法院制约其他国家机关的需要;司法权优越的理念;自由放任主义原理等。美国型的司法审查制度有以下特色:附带的案件审查;适用司法审级制度(下级法院也有违宪审查权);判决具有一般效力;在判决理由部分对法律的合宪性进行判断;普通法院奉行自律原则。(3)宪法法院审查制宪法法院是在国家机构中设立的专门保障宪法地位的机构,它以特定的程序审查法律文件等是否符合宪法。宪法法院始于奥地利宪法,以德国等为代表。宪法法院不属于普通的司法系统,不行使司法权。宪法法院审查的主要特色有:以抽象的原则审查为主,附带的案件审查为辅;一审终审;判决具有一般效力;在判决主文部分判断法律的合宪性。(4)宪法委员会审查制宪法委员会是法国等国家设立的违宪审查的专门机关。它不仅行使违宪审查权,还行使与之相联系的职权,如违宪立法审查权,立法事项与命令事项的确定权;有关选举事项的裁决权;接受有关总统的重要问题的咨询的权力。(三)中国违宪审查制度我国的违宪审查类型是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其具体内容为:(1)宪法序言确定了宪法的最高地位和最高效力,为我国建立并完善违宪审查提供了依据。(2)宪法规定违宪审查的目标,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3)违宪审查的对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以及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4)违宪审查的主体: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5)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的机构: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6)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包括违宪问题的调查委员会(7)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批准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违宪审查,如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通过提交备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违宪审查。备案的范围主要包括:省级人大及常委会、较大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省级人大批准的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法规;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司法解释。立法法、监督法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规备案审查条例对我国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违宪审查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1)违宪审查的对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的对象,此外还包括司法解释。(2)启动主体。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认为上述规范性法律文件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一府两院两委),由常委会工作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这些主体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上述规范性法律文件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委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3)审查程序。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在审查中认为上述规范性文件与宪法抵触的,可以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也可以由法律委员会与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召开联合会议,要求制定机关到会说明情况,再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制定机关应当在两个月内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见,并向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查认为规范性文件与宪法抵触而制定机关不予修改的,可以向委员长会议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和予以撤消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博联教育:www.bolianedu.com 咨询QQ:2694251777;电话:18010156497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