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21632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第一二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观潮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学习生字。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生字卡片。(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4)出示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n(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三、理清叙述顺序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四、作业设计:熟读课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四、总结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五、课堂练习。投影出示(略)六、作业设计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2、抄写生字。附:板书设计:2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目标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4.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二、初读,感知全文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壮丽( 2自然段 )奇异( 3-4自然段)三、再读,感悟全文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海拔:3000米 长504千米 平均深:6009米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奇异:山异 (热带雨林、冰川)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生物的多样性5指导朗读: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五、总结全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开始介绍地理位置接着列举数字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然后写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从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峡谷的奇异景观。六、资料袋的学习七、作业设计:小练笔: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抄写生字。板书设计 最长: 504千米 最深: 平均深2268千米 最深处达6009米 水: 千姿百态 山: 神来之笔雅鲁藏布大峡谷 同一坡面有九个自然带 生物多样性: 有各种动植物3.鸟的天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3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学重点1通过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2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呢?3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教学难点1大榕树为什么长得那么奇特,学生了解不多,可能会有疑问,要讲清楚。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手段:自制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设计意图:从巴金的角度来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过程:一、谈话1什么是天堂?(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通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2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能让鸟生活得更美好更快乐的地方(板书“鸟的天堂”)3.简介本文作者及课文有关知识巴金 本文是作者到广东访友时,路过“鸟的天堂”后写下来的。“鸟的天堂”实际是写什么呢?“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南部的一座小岛上。今天我们将和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二、按照要求读书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在旁边写上批注。3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提问: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去了几次?(两次)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是黄昏,第二次是早晨。(板书)第一次看到了什么?(板书大榕树)引导:作者没有看到一只鸟,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鸟,有些失望。什么时候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第二次2课文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3.课文段落结构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讲傍晚“我”和朋友们划船去游玩。第二部分(5-9)讲“我”和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第三部分(10-13)讲“我”和朋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第四部分(14)讲“我”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4指名分段读课文。四、学习生字1指名读词读字。2指导书写难写的字。3抄写生字词语。第二课时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感悟课文1.讲读第一部分提问“三支桨有规律的在乐曲”这个句子如何理解?这是个比喻句,把木浆有规律地在水中划发出的声音比喻成乐曲,非常贴切。学生齐声朗读一遍。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思考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大榕树的什么特点?(大、美)(2)课文里哪些地方写榕树的大,请学生画出,并读出来(一簇簇树叶)(3)课文里哪些地方写榕树的美,请学生画出,(“一部分树枝水面上”,引导:这句话写出大榕树的静态美。“那翠绿的颜色在颤动”,引导:“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学生齐读一遍。(4)作者对大榕树流露出什么感情,从哪些句子体会(“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3.学习第三、四部分(1)自由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这是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2)抓重点句子: “我注意看着又飞起来了”写“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应接不暇”说明鸟多得看不过来。这与作者第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对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真正的“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这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茂盛的大榕树,是鸟儿的乐园,人们把它叫做“鸟的天堂”;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生活的美好环境,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深情赞美。板书设计: 一株大榕树 第一次经过 枝干不计其数 (静态) 枝上生根,垂到地上 鸟的天堂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第二次经过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动态) 有的有的有的 4.火烧云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 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三、指导朗读,培养语感四、想想说说,课外延伸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五、板书: 颜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半紫半黄半灰半白百合色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火烧云 形状 马狗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语文园地一1、 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 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 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 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2、 实物投影仪。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1、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 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 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 再次指名交流。 a、 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 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注意:1、回顾口语交际中自己所讲的内容,想一想准备写什么景物,这个景物有什么奇妙的地方。 2、想一想打算从哪几方面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考虑好习作的内容和顺序。 三、独立试写:把自己想好的内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要突出景观的特点。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 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作业:修改作文,并抄到作文本上。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看到 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三)多诵读,悟诗情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三、总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四、作业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角度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察效果不同。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6、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学习生字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1检查预习。(1)字词正音: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ng)“柄”(b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不要读成(x);拂(f)不要读成(f)。(2)识别字型。(3)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2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三、讲读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2小组讨论:(1)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答: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2)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五、讲读第二段1、指名读第二段。2、思考: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4指导朗读第二段。六、作业设计抄写生字,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二、讲读第三自然段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三、讲读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思考: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3、小结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四、讲读第五自然段1、齐读第五自然段。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2、指名背诵。七、教师总结八、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2、预习蟋蟀的住宅 九、板书设计 位置、形状 长在茎上 细丝像触角 爬山虎的脚爬墙 触 巴 拉 贴 变化 没触 萎了 触着 灰色 7、蟋蟀的住宅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3、学习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4、培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的方法。2、学习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教学用具:生字卡片、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蟋蟀的住宅(学生齐读课文)2、学习蟋蟀两字的书写。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2、 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你们认识老师的家吗?(不认识)师: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五、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抽生听写生字。2、抽生接读课文。二、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三、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2、读后再比。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五、作业设计1、摘录好词佳句。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2、预习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附板书设计蟋蟀的住宅 向阳 隐蔽 干燥 不随遇而安 弯曲 门和平台 光滑 不辞劳苦 平整 简朴 卫生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用具:投影仪、世界地图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师直接板书课题,世界地图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二、学习新知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4、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5、检查合作学习情况6、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三、教师小结四、作业设计1、抄写生字,家庭听写六、七课。2、预习语文园地二板书设计 画海岸线-发现所有大陆都能吻合在一起-产生大陆漂移的假象-验证假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消磨时光) (偶然发现) (大胆设想) 语文园地二教学目标: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4、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完成日积月累、我的发现我的发现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读“小林”“小东”的话。成语故事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4、说故事。日积月累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2、读句正音。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4、 熟读成诵,吟唱成诵。作业设计:抄写日积月累,并背诵。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口语交际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作业:继续观察,为本单元的观察作文作准备。 第三、四课时课时目标:习作指导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学生说题目,师整理。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5、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作业:继续完成作文作文讲评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优秀习作的赏析。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3、写习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