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建设策略.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09154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建设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校本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建设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校本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建设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建设的策略之我见 旧城小学 郭海侠在以“节日民俗”“文明礼仪”为载体的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以及少先队、学科主题活动为渠道的前期实践研究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学生、教师、学校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提高礼仪素养活动过程中的成长与发展,师生文化底蕴在积淀,我校将逐步向“文明学礼、传承民族精神”靠拢,为努力办好特色校园积极筹划,谋定策略。(一)校本教材成为师生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在积极搜集学习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情,我校把“文明礼仪”作为1-3年级学生校本课程教学,从小培养学生讲文明,知礼节的文化素养,主要从实际出发,学习与人如何交流 ;4-6年级学生传授“节日民俗”相关知识,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奠基。两部分内容相互结合,彼此联系。每个学段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为了更好地让校本教材走进课堂,我们主要分三步走:准备厚实。我们首先要通过教研组活动,明确本册教材的三维目标;而后由各年级的备课组长制定年级的三维目标,确定郭海侠、刘长彪两位教师分别负责“文明礼仪”“节日民俗”内容的编排及授课设计。教师把自编教材分发给各位班主任教师共学习、共分享。通过交流和教研活动,教师们自发取长补短,对备课有了更深的思考。最终,紧凑的教学环节,简洁的PPT演示,优美的插图配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授课扎实。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拓展型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多元性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端午包粽子是传统的习俗之一,教师在执教时,要充分运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源,从“端午节的来历、各地过端午的不同活动以及相关的诗文佳作、民间传说”等几方面,利用媒体形象、直观地对其进行介绍。教师们自己独立制作的教学媒体填补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有效运用教学媒体为课堂服务的效果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后求实。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以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画笔自办手抄报,分别以“文明伴我行”“传统节日”为题材,使学生既有理性的认知又有感性的体验。(二)校本教材促使本校构建民族文化教育新模式我校倡导“厚德载物”的教育理念,把校本教材看作一个支点,创建了“一平台”、“双发展”的教育模式。1.所谓“一平台”即校园网络平台。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如何有效地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凸显文明礼仪、传统民族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值得我们去思考。于是,微机老师广泛收集资料,汇总师生活动成果,制作了校本课程专题网站。网页首页分设“校园新闻,节日习俗、文明礼仪、照片集锦、课堂花絮”等栏目。每一个栏目设置了超链接。师生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学习,了解相关知识2.所谓“双发展”即文明礼仪、民族传统教育双发展。(1)创建学礼、民俗传承的人文景观营造学礼的教育氛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创设的教育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氛围的感染和感召下,自然形成行为的约束力。学校从学生迈入校园一刻起,就感受到礼仪、民族文化的浓厚氛围。学校利用橱窗、板报、墙报等宣传栏展示“文明学礼”的必要性及继承性,使学校礼仪、民族文化氛围的创设对学生形成礼仪认知及行为、汲取强大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推动力。(2)开设礼仪校本课,推进礼仪教育我们把礼仪、民俗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每班每两周各安排一课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文明礼仪、节日民俗,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及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粗通礼仪知识,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民族素养得到提高。课堂上,我们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内容、,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行为训练,学练结合,以练为主。训练方式不拘一格,如示范、表演、选择、判断、游戏等,让学生养成文明有礼好习惯,具有民族大儒风范。(3)学科融合,渗透礼仪、民俗教育文以载道,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充分挖掘各门学科中的礼仪教育、民族传统文化等因素。在各科教学之中渗透相关知识,不失时机地进行文明礼仪行为的引导与教育,民族精神的渗透与感悟,使礼仪、民俗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我们对每门课程怎样渗透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使教师明确各科如何挖掘教材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相关教育。寓礼仪教育、民俗传承于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教书育人水乳交融,学生良好的礼仪规范、民族素养才会养成。(4)在校园实践活动中促成文明礼仪、民俗素养的养成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文明礼仪行为,传承民俗精神,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学礼仪 养习惯”“我知节日民俗”等一系列活动,创编独具特色的校园礼仪课间操和朗朗上口的校园礼仪歌谣,“闪亮2015”礼仪与艺术节展演等活动。为了提升师生内在的综合修养,让心灵沐浴书香,要组织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校园读书郎” 读书比赛活动。为了书法艺术陶冶同学们的情操,学校组织举办了软硬笔书法比赛,通过各项涵养心灵的活动,春风化雨般地润泽师生心灵,不断升华师生的内在修养,进而立德、立言、立行。节日民俗传承方面:我校本着“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围绕德育目标,学校根据弘扬传统美德,建构生活化道德内容,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实践中反思,寻求学校德育教育的突破口,让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学科、融入校园,融入生活,让民族文化和精神似涓涓细流涌入师生的心田,成为我乡民族精神特色传承教育试点学校。为了推动学校的发展,我们力求在整合上下功夫。(1)、加强了校本教材与学科主题活动的整合,使传统民俗节日的教育成为了一个整体,形成了全员关注,全体参与的教育格局,推动了师生文化素养的提升。(2)、加强了教师个体与编写团队的整合,注重个体的独立思考、编写能力,以及编写组团队的合作创新能力,以此互补、整合共同提升。(3)、要加强校内与校外资源的整合。学校在有效挖掘校内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鼓励家长共同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文明礼仪方面:在文明礼仪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学习基础,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将“个人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礼仪”四个内容交叉进行,各年段分别设有重点。(1)、发挥教师礼仪的“魔镜效应” 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师的身教更重于言教,尤其对于文明礼仪的教育,学生从教师的身上更能学到能让他们终生不忘的东西。学校实行的教师候课制度意义也在于此。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努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2)、发挥文明礼仪示范岗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给他们树立身边的榜样,让他们来效仿,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学校可以成立了文明礼仪示范岗,每天早上和中午,队员都准时到学校操场,以标准的站姿,亲切的问候,温馨的微笑,恭敬的队礼迎接同学到来。通过文明礼仪示范岗队员风采展示,为全校学生礼仪教育活动起到示范借鉴的作用。因此,每学期我们都可根据不同年段的评比标准,在全校开展“文明班级”和 “礼仪之星”评选活动,并进行隆重的表彰。全校上下形成了班班争创“文明班级”,个个争当“礼仪之星”的良好局面。学校通过表彰优秀、树立榜样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实现了全校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3)、营造文明学礼的班级文化班级礼仪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中,设立了“文明礼仪示范”值日岗、文明礼仪行为检查岗等,多个岗位融合交叉,检查督导,自评和互评结合,以文明礼仪通行证的形式记录学生小学阶段在家庭、学校学习生活的成长历程。 (4)、在生活实践中促成文明礼仪素养的养成学校制定了”旧小文明公约”,明确细致地提出了学生日常应遵守的礼仪规范要求,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讲文明,讲礼貌。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懂得谦让。在家里,要尊老爱幼,听从父母的教导。平时,经常性的使用礼貌用语,待人接物都做到彬彬有礼。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逐步养成,得到深化,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5)、在家庭教育活动中促成文明礼仪素养的养成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平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如家访、与家长通电话、通信等。在相互沟通中,增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大大提高了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要把“文明礼仪”“节日民俗”教育更有效地在校内开展并形成我校特色教育,还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伟大工程,我们将在不断地探索中修改、完善,使其真正成为教育规范人才的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