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306403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案 王爱星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明确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的专业准备。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与专业准备;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本章主要内容:本章初步梳理了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性质与内涵,概要阐释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并讨论了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准备,以帮助学习者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有系统地了解,明确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应的专业准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定义: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注意与常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教育概念的辨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特性的教育概念,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只有综合的理解,才能恰当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真正内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并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地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一)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结构看,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是终身的完整发展。(二)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积极的社会化并不会自然的发生,它需要在教育者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并加以适当引导才能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就是要寻找创设积极教育环境与适当引导的原理与方法。(三)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一个公民是承载了一定文化传统,并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的人。这决定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公民的培养,既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引导孩子有参与现代全球化生活的眼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一)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格习性与处世的行为和态度。这种培养是通过学前儿童的所有活动领域来进行,并需要结合诸多教育力量来达成的。因而,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二)掌握相关的知识、教育原理、规律与教育策略相关知识:一是关于自我社会性与品格成长的知识。二是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知识。三是关于社会教育内涵、目标与内容的知识。相关教育原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设定、内容与方法选择原理;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设计与教育评价原理。相关教育规律: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规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规律。相关教育策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设定、内容与方法选择、活动设计与组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策略。(三)提升自身的品格、社会能力与教育能力1、主要的品格素质尊敬、爱、坚忍、自制与勤奋。2、主要的社会能力社会洞察力、社会适应力、社会行动力。3、主要的教育能力主要指设计、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能力。对于教育者来说,拥有卓越与完美的品格、社会能力与教育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有追求卓越的意愿,这种意愿本身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成长力量。因为孩子也正处于成长的途中,一个愿意成长并追求成长的老师会成为他们同行的伙伴。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种经典理论;识记精神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依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核心概念: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阶段、原型、社会性心理需要、信任对不信任等。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与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2、认为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4、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响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1、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养2、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命经验3、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与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冲突,促进其发展。二、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沃尔特斯。 核心概念:替代性强化、自我效能感、直接学习、观察学习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2、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 4、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1、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2、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机会与舞台3、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三、认知发展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柯尔伯格核心概念:自我中心主义、前道德阶段、角色承担、前习俗水平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1、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的机制就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 2、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他们分别提出了道德发展三阶段和三水平六阶段论。3、道德发展的动力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儿童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经验,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1、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接受幼儿不成熟的思维,也要为他们走向成熟搭建桥梁,帮助儿童向更高的理解水平发展。 2、道德经验的丰富是儿童道德认知结构变化的基础,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积累道德经验的机会,并引导儿童从对这些经验的反馈中学习。四、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洛伦茨 、威尔逊 、凯恩斯 、布朗芬布伦纳 核心概念:习性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生态学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观点:1、儿童的健康发展与早期依恋的形成有重要联系,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人类行为有生物基因的继承性。3、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并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4、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1、重视建构儿童良好的早期依恋与同伴关系。2、引导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时要考虑到成熟水平与经验的匹配性。3、注意建构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生态环境。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区分人与物的不同,区分照顾者的不同情绪,区分不同的意图与行为等。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发展内容发展特点 自我认知由主客不分到将自己与外在事物分离,代词“我”的使用标志自我意识的形成。其认知有外在化的特点。自我评价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与外在性。自我控制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2、对他人认知的发展发展内容发展特点对他人外形认知2岁以后,幼儿能逐步发现与他人在外形上的差异。准确地使用“你”、“他”这两个人称代词时,标志幼儿已把他人当作独立个体。 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能通过行为特征与结果来理解他人内在情绪与推断他人在集体中的地位。3、对社会环境和规范的认知发展内容发展特点对社会环境的认知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扩展和深化。 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使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规则的真正目的。在游戏和行为中往往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他们往往首先在别人的行为中发现违规。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1、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容易变化,情绪呈现出两极化的特征;容易受感染;具有冲动性。2、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依恋的发展、道德情感发展。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及发展阶段产生阶段: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亲社会行为意图确定阶段;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阶段。发展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阶段。2、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发展内容发展特点助人与分享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利他行为,但这种行为是随着儿童社会化的认知的发展而变化的。儿童的利他规范是一个逐步确立的过程。合作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合作行为开始发生并迅猛发展。而研究也表明儿童合作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的。 安慰与保护儿童早期就会对他人悲伤情感作出不同反应,并逐步发展出复杂的亲社会性干预意图与行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儿童自身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生理成熟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认知发展水平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有计划、有目的教育活动的影响。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计划性与目的性保证了幼儿社会教育的方向性与价值性。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美观、和谐、设计合理的环境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的品格。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教师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教师良好的行为示范、积极的期望与恰当的强化方式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学习态度与行为。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家庭、社区与大众媒体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父母是儿童行为的榜样并引发儿童的学习模仿行为,父母直接指导儿童的行为,儿童对父母的认同;社区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念、归属感、理性目标、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传媒手段的丰富,大众传媒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电视,教育者要合理利用与引导才能避免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伤害。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本章教学的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与教育内容的范围,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原则。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1、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与需要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2、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外在依据。3、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操作性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1、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内涵:方向性原则即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要有一定的思想与价值指向。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 作用: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2、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内涵:层次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是有层次的系列。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 作用:层次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差异,整合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综合系统性。3、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内涵:科学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当是一个符合幼儿自身发展与教育规律的科学体系。 动态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 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作用:科学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动态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生成性与开放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及其内容分析(一)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性。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内容取向分析第一,以儿童为本的价值取向;第二,以幼儿情感性发展为基础的目标取向;第三,以社会关系建构为维度的内容取向。(二)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1、年龄阶段目标是对总目标的纵向分解,它反映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的年龄差异性和连续性。如:愿意、喜欢、善于和同伴一起游戏。2、分类目标是从横向的角度对总目标的展开。它反应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全面性与完整性。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自我、他人、社会。3、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共同构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二层级的目标,但它们都服从于总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目标分解:“乐于与人交往”:年龄阶段:“愿意、喜欢、善于与同伴交往”;分类:“愿意、喜欢、善于与同伴、师长、邻里、陌生人的交往”。(三)主题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1、主题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主题系列内容活动目标的综合说明,它应当具有系统性与综合性。例:我们的中班的主题目标:_了解自己班级所处的环境(楼层、方位),并知道邻近班级的班名和自己日常活动关系密切的活动场所。_学习自己制定每个活动环境中的行动规则。有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_学习做简单的自我服务类的劳动,感悟快乐,有我已长大了的意识。2、课时教学目标是对具体的课时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的描述,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谈话活动我的好朋友 活动目标:_激发幼儿寻找和认定自己最喜欢的朋友愿望。_学习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介绍朋友,增进友谊。_了解朋友之间该怎样相处,学习玩具分享宽容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1、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内涵: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适宜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儿童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依据:生活性原则是依据儿童社会学习的实践性而提出,适宜性原则是依据儿童学习受制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应用要求:(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2、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内涵:全面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全面涉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浅显的、具体的、启发性的知识,是为儿童发展所必须学习的基础性的知识。提出依据:培养健康与完整的儿童的社会教育目标应用要求:(1)均衡的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2)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3、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内涵: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既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又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坚持这一要求才能使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同时,又能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应用要求:(1)关注当下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与世界。(2)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陶冶性与发展性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要有利于陶冶幼儿的品性,同时要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第四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本章教学的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的理解;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的运用、方法与途径的选择。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一)随机性和无意性对幼儿来说,系统的、有计划与有目的的学习还不是一个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学习带有更多的随机、无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教育要注意为幼儿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二)长期性和反复性幼儿的社会性情感与行为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反复的体验与练习而形成的,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的特点。从这一特点出发,教育者需要确立持久和耐心的教育态度。(三)情感驱动性情感是幼儿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系的纽带,儿童常常是因为信任与爱这个世界才愿意参与和学习这世界中新奇的一切,因而,他们的学习具有明显的情感驱动性。从这一特点出发,教育要注意良好情感氛围的营造。(四)实践性社会学习的内容大多是情意性与操作性的知识,它们只有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的知识才能成为真知。从这一特点出发,教育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实践学习的机会,才能使这些知识与态度内化为儿童自己的体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一)情感支持性原则内涵: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依据: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烈的情感驱动性。应用要点:1、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2、激发良好的社会情感(二)生活教育原则内涵:生活教育原则是指要把学前儿童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开展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依据: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是在生活中随时进行的,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应用要点:1、善于抓生活中的细节2、长期一贯地坚持(三)正面教育原则内涵: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依据:幼儿的学习具有模仿性的特点。应用要点: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2、创设积极的环境3、树立榜样4、以鼓励表扬为主(四)实践性原则内涵: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依据:活动和交往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应用要点: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3、允许学前儿童犯错(五)一致性原则内涵: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教育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依据: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模仿学习的对象与环境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才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建构。应用要点: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一、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方法(一)陶冶法内涵:陶冶法是指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方法。依据: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一大特点是随机性和无意性,陶冶法的特点就在于在潜移默化中“陶情”、“冶性”,是学前儿童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 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个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因此幼儿园协同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温馨和谐、互相关爱、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以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文化。2、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要制定计划,使整个幼儿园环境氛围具有整体性,而不能零敲碎打。3、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二)共情训练法内涵:共情训练法是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依据:情感支持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运用要求:1、提供的情境必须是学前儿童熟悉的社会生活或是学前儿童看得懂的,这样学前儿童才可能产生共情,否则可能出现误解。2、共情训练的基点应是唤起学前儿童已有的类似体验,使学前儿童已有的体验与当前情境相关联,从而理解与分享。3、注重学前儿童表现共情,使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同情与共鸣上,更有良好的行为习惯。4、教师应与学前儿童一起真正投入情感,不能成为旁观者。(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学前儿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并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的方法。依据:角色承担是儿童积累社会认知与理解的重要方式。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二、以观察、实践为主的方法(一)参观法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技能的方法。运用需要注意的以下问题:1、参观场所要安全、卫生,无危险因素,以保证学前儿童的健康和安全。一般来说参观地不宜离幼儿园过远。2、参观前要有详细而周密的计划。包括联系参观单位,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合作,要精心设计参观路线及提问等。3、参观单位的介绍要简练易懂,适合学前儿童的理解水平。4、参观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要通过提问有步骤地引导学前儿童观察。5、参观结束回到幼儿园后,教师要对参观进行总结,以提升学前儿童的经验。同时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将活动延伸到区域游戏中。(二)实践法教师创造一定条件,组织学前儿童亲自参与某项活动,感知、体验或学习某种社会实践技能的社会教育活动。实践法有助于学前儿童学习社会实践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能满足学前儿童参与成人活动的愿望,形成学前儿童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实践法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实践内容和要求要适合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难度过高的内容既会让儿童产生挫败感,也容易产生诸多纪律问题。2、实践法重在让学前儿童参与活动,因此,要重视实践过程中学前儿童参与的态度与积极性,至于结果如何不要强求。3、实践过程中要教给学前儿童做事的方法,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避免只会简单模仿。4、要鼓励学前儿童勇于克服困难,以培养他们的毅力。(三)行为练习法行为练习法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运用行为练习法需要注意:1、行为练习要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即教师首先要示范正确的行为,以供幼儿学习与模仿。2、行为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以引起学前儿童练习的兴趣和愿望,避免简单枯燥。3、由于学前儿童社会学习具有反复性的特点,行为练习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以使其行为得以巩固。持之以恒的要点就是要尽量形成规律的活动节奏与规范的活动形式。三、以语言引导为主的方法(一)谈话法谈话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前儿童围绕一个生活中的主题,回忆已有生活经验,进行交流的方法。运用谈话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谈话的主题要来源于学前儿童的生活,适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感兴趣的。2、谈话是双向交流活动,因此要避免教师单方面讲述。3、谈话结束时应有总结,但总结的方式避免单一化,可以教师总结,可以用一首儿歌总结,也可以让学前儿童自己总结。(二)讲述法讲述法是指教师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帮助学前儿童了解某一知识、道理、规则,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解释事物间的联系、关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学前儿童对某些不便直接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的内容时,常常采用讲述的方法。讲述法的运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由于学前儿童思维具体形象,为了使讲述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讲述时语言要生动、形象,讲述过程中尽可能结合形象化手段(如实物、图片、幻灯、录像等)作为辅助,以帮助学前儿童理解。2、为调动学前儿童学习的兴趣,讲述者可以多样化,可请学前儿童来讲,也可请某一领域的专家来讲,特别是可以利用家长和社区中的专家来进行讲述。(三)讨论法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讨论法的运用需要注意:1、讨论的主题应当是幼儿熟悉、理解的。2、教师要创设平等、宽松的讨论氛围,使学前儿童畅所欲言,不要轻易否定或怀疑他们的意见。3、由于展开讨论的基础是学前儿童有比较多的生活经验、有较强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讨论法一般在大班使用。(四)行为评价法行为评价法是指教师对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表现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增强和巩固其好的行为,削弱、消除其不好的行为的方法。恰当的行为评价能引导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健康发展。行为评价法的运用需要注意:1、根据正面教育原则,行为评价法应以表扬为主,对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进行正向引导。2、行为评价要及时、一致。3、评价要具体,避免空泛。4、强化手段不能运用得过于频繁。5、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个性的学前儿童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6、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第五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学习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区域活动与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方法与思路;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原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一)主题的确立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3、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二)主题目标的设计主题目标要重点突出,简要、明白、确切,富有针对性、有机性、系统性和整合性。(三)主题内容的选择在选择主题内容时应重点抓住儿童日常生活中能接触的事物,使教育能体现对儿童生活的影响。(四)活动方式的确定应根据不同教育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的方式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实践与体验。最好是贴近儿童生活、联系儿童生活、表现儿童生活,能让孩子身临其境,积极参与的方式。主题方案架构的几种思路1、根据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进行架构就是依据引发认知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经验积累情境迁移的几个基本要素为线索来展开主题。这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它的优点就是能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部机制,较为系统和科学地选择和组织相关的内容,突出反映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如“认识自己”这一主题可以从“我和别人不一样”_我的朋友_大家爱我、我爱大家_我会_我喜欢这一线索展开。2、根据主题内涵的不同维度进行架构即首先对主题内涵进行分析,按照不同层面和内容的维度去展开主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说教,把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要素更好地隐含到主题中去。教师也比较容易根据主题的特质来设计主题,挖掘社会教育的契机,从而使教育不着痕迹。如:小班的“宝贝”这一主题,可以从“我是宝贝” “宝贝相亲相爱” “我身上的宝贝”“吃的玩的用的宝贝”这四个维度进行分解。3、根据不同领域(学科)进行渗透这是根据现在学前教育通用的领域(或学科)划分的课程结构,把社会性教育融合到其他领域(学科)中去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和教师在使用的任何教材或课程模式进行整合,适用于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如保护自己这一主题可以渗透到科学、艺术、语言、健康这几个领域去进行。4、根据主题发展的进程进行架构这是一种根据儿童的行动逻辑来进行主题设计的方法,它和其他方法相比是教师在选择和编排活动时更具有逻辑性和顺序性。通常非常适合一些有关节日或突发事件生成的小主题。如学雷锋的主题活动可按照:调查、语言、歌曲、图片、实践、美术、环境布置、比赛的线索来展开。5、从核心品格概念出发的整合性架构这是由美国学者Teresa Henkle Langness提出的一种品格教育主题架构模式,它通常从某一核心品格概念出发,围绕这一核心品格学习,将道德教育、科学与语言教育、艺术教育、冲突教育与服务教育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这种主题架构为教育者有意识地进行系统深入的品格教育提供了参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一)教学活动目标的设计1、教学目标的结构:知识、能力、情感2、教学目标的陈述:(1)陈述的角度要统一从教的角度常用“帮助、激发、引导”等词来表述;如“引导幼儿观察成人的劳动”、“教育幼儿面对意外情况不要害怕”;从学的角度常用“学会、喜欢、说出、表达”等词来表述。(2)目标陈述应简洁明了、可操作如“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提法十分宽泛,可以用在多个教学活动中,如果改成“知道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就具体而明确了。(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1、教学准备:物质、经验准备与情感准备2、过程设计:(1)开始部分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激发幼儿活动主动性的重要步骤,具体方法有讲述故事、出示教具、猜谜、做小游戏、看表演等。(2)展开部分。这是教育的主要环节,要掌握的知识、需体验的情境、应该练习的行为都应该在这个部分呈现。要达成知识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讲授、谈话、演示等方法进行。要达成能力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示范模仿、练习反馈的方法进行。要达成情感维度的目标可以运用体验、扮演、鼓励、强化等手段进行。在本环节,教师设计中要重点注意提问的设计和活动方式的设计。提问要清晰,有针对性。活动方式要顾及大部分的幼儿,又要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3)结束部分。活动最后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并引导幼儿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教师应该认识到,完成时社会性教育往往不是通过一次活动就能完成教育目标的,所以,在活动的最后最好能让幼儿留下思考或提出后续要求,使本次教学目标能更好地向游戏、生活、家庭延伸,更好地使知识与实践联系。第六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学习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意义;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会运用评价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与调查。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方法;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则(一)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必须真正起到促进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的作用,起到调动幼儿园教师积极性的作用,能起到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为了贯彻导向性原则,人们有必要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和谐发展的理念引入评价工作中,对教师的工作过程和绩效及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二) 科学性原则评价的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者以科学的评价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的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的程序和指标体系、评价的方法、评价的组织工作和制度安排皆科学合理。(三)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性评价方案是现实可行的,能顺利地实施、推广和应用。评价的可行性原则要求评价具有计划性、评价方案结合实际情况、评价制度规范、评价标准和要求适度。(四)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这要求评价时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尽量客观、全面地搜集资料,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与判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和落实的评价1、是否知晓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总体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的内容、落实方法和操作性方案。2、是否能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细化为课堂教学的目标。3、教师的目标制定是否全面、具体、有操作性并且重点、难点突出。(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方法使用评价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评价内容与目标是否匹配;内容是否考虑到幼儿生活经验与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适宜性;内容是否有人文性与陶冶性。内容是否精炼有效。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评价是否合于目标、内容与儿童发展需要是否有好的教育效果(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与结果分析的评价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准备的评价教学方案的准备物质与环境的准备心理与情感的准备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1)在活动的导入环节要能引起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2)在活动中要充分保证学前儿童的自由活动时间,(3)尽量让每个学前儿童有动手操作方面的参与(4)引导学前儿童顺利开展活动,并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5)在学前儿童遇到困难时,及时加以示范和指导。3、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的结果进行评价(1)教师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结果作测评。(2)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结果作自我评价。(3)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表现。(四)社会教育活动中学前儿童学习的评价1、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2、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态度。3、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4、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习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中收集信息的常用方法(一)观察法1、观察法的特点与作用观察法有直接、适用范围广、切入点细小的特点,适用于活动对象少、活动相对集中、需要收集资料比较具体的活动。2、观察的步骤制定观察计划_实施观察_解释观察资料_应用观察结果3、实施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1)要创造自然的观察环境和气氛。(2)坚持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3)掌握观察的技术和方法。4、几种常用的观察记录方式(1)实况详录法。(2)时间取样法。(3)事件取样法。(4)等级评定法。(5)日记描述法。(6)轶事记录法。(二)访谈法 1、访谈的特点第一,访谈特别是自由式访谈比较灵活。只要被访问者有时间,双方就可以进行访谈。第二,适应面广。访谈的对象很广泛。第三,访谈易于实施。2、访谈的程序和方法制定访谈计划_设计访谈记录表_按照访谈计划进行访谈_整理访谈记录3、实施访谈法应当注意的问题(1)合理地设计和使用访谈题目和问题。(2)取得访谈对象的配合。(3)应用在访谈中的资料收集方法应当为访谈者准确把握,以使访谈不受干扰。(三)问卷法1、问卷的分类与格式问卷法的主要作用在于了解教师和学前儿童的各种态度。问卷调查的优点是能同时调查许多人,简单易行,省时省力。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之后,人们能得出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结论。2、实施问卷法的程序制定问卷设计的计划_编制问卷_发放问卷和回收问卷_对问卷的统计分析3、使用问卷法应当注意的问题(1)问卷法主要适用于教师和家长。(2)问卷不能太长,答卷时间最好控制在半小时以内。(3)问卷的题目要与研究的问题直接相关。(4)对问卷结果做精心的统计和分析。(四)社会测量法1、提名法2、配对比较法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及其指导学习目标:知道学前儿童常见的几种社会性行为问题;识记学前儿童常见行为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成因;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基本指导策略。学前儿童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一、认知性的不成熟行为(一)违规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稳定地理解,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帮助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需要通过自然的后果体验来慢慢建立。(二)自私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使他们意识不到别人的感受,常常不愿与他人分享,从而经常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这种行为特点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自然阶段,它和成人的自私是不一样的。当幼儿理解他人观点的智力得到发展以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也会提高。(三)说谎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幼儿常常把自己希望是真的事物认为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这种谎言只是不能区分真实与幻想而产生的。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四)偷窃幼儿拿取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并不多见,他们有时会混淆自己与别人的东西,对于这种行为教师可以用相关后果法,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应该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这种行为的矫正一定要注意不要伤害儿童的自尊心。二、焦虑行为(一)焦虑行为的分类1、分离性焦虑2、特异性焦虑3、社交焦虑4、创伤后急性应激焦虑(二)原因分析1、幼儿自身的气质2、遗传和家族风险3、家庭影响(三)焦虑行为的指导1、行为干预2、认识行为干预3、家庭治疗三、攻击性行为(一)攻击性行为的分类1、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2、愤怒的反应性攻击和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二)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生物因素2、环境因素3、社会认知因素(三)攻击性行为的指导1、对父母交往方式的训练2、减少幼儿生活中的挫折3、帮助幼儿识别无意性攻击行为4、置换幼儿攻击的对象5、明确攻击性行为是不允许的6、指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替代方式7、对非攻击性行为给予奖励8、环境资源的改善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常用的指导方法(一)后果法1、自然后果法2、相关后果法隔离剥夺补偿应用后果法要注意的问题:后果法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变成惩罚。惩罚与后果的最大差异在于这二者让幼儿怎样看待自己。惩罚一个孩子相信他或她是“坏的”并破坏了自信。后果的目标在于让幼儿有意努力控制并帮助他们把自己看成好人。(二)强化法1、正强化法正强化法是当一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即时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机率就会升高。实施与操作要注意的问题: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正确选择正强化物,正确实施正强化,逐渐脱离强化程序。2、负强化法负强化法是指幼儿发出某一种行为,结果可避免厌恶刺激(或称负强化物),则以后在同样情景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实施的程序:确立目标行为_选择恰当的厌恶刺激_选定警告刺激_尽量减少不良行为产生的诱因3、强化法可能带来的问题自律被破坏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影响师生关系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三)代币疗法1、概念凡是可以累积起来交换别的强化物的条件刺激物就称为代币。例如,塑料片、五角星、小红旗等。2、程序明确目标行为_建立基线_确定代币_选定支持强化物_拟订代币交换系统_严格具体操作_把代币制泛化到自然情境中。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一)确定指导对象1、从幼儿发展的年龄阶段看2、从各种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看3、从行为表现的程度看4、从行为持续的时间看判断幼儿的行为是否有问题或是异常是一个严肃、复杂的过程,必须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发现行为问题的存在,确定其行为问题的特征,还要分析各种因素,才能作出结论。(二)制定指导方案1、指导方案的内容2、制定指导方案注意的问题(三)建立个人档案1、一般资料(基本信息)2、行为问题资料3、成长发育史4、家庭教育5、其他(四)行为观察记录要根据行为问题和目标行为,进行有针对性地对它进行观察和记录。(五)指导研究设计指导研究设计的关键是考虑在教育情境中如何有效地控制有关变量,然后适当地操作指导策略和教育措施以便清楚地观察、测试、并合理地解释行为问题的变化。(六)选择教育材料教育材料是为了配合指导计划,在对幼儿行为问题作指导的同时,对其进行正确的、良好的行为认知教育。可以从幼儿园教育教材中选取,也可以根据幼儿行为问题和所在班级的实际,创作编写教育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