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第1-5单位.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30623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年级.第1-5单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苏教版九年级.第1-5单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苏教版九年级.第1-5单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鼎湖山听泉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的特点。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4、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重点难点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技巧。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知识库存 1作者简介谢大光(1943一),1962年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2鼎湖山简介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自唐朝起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内有云溪景区、天湖景区和天溪景区。目前最能吸引游客的还是天溪景区。 天溪景区以庆云寺为中心。满山青翠簇拥的庆云寺,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有大小殿房100多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寺中瑰宝颇多,如碛砂藏经、舍利子、千人镬、白茶花树、平南王座、百梅诗碑以及慈禧太后的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等,庆云寺附近有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日本荣睿大师的荣睿碑、荣睿纪念亭和荣睿纪念堂。庆云寺下的飞水潭,上有观瀑亭,下有天然泳池。这里百尺瀑布,飞流直下,泻玉喷雪,蔚为奇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在潭中游泳,今潭壁上镌刻有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书的孙中山游泳处6个大字。 鼎湖山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北纬2310,东经11234,因其完整地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从而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鼎湖山生长着2500多种高等植物,约占广东省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被称为“活化石”的、与恐龙同时代的孑遗植物桫椤以及紫荆木、土沉香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2种;楠叶木姜、毛石笔木、鼎湖冬青、鼎湖钓樟等华南特有种和模式产地种植物40多种;有已鉴定的各种昆虫900多种、动物2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穿山甲、小灵猫等珍稀动物15种。 3、肇庆简介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有2100多年历史,古称端州,是宋徽宗赵佶的封地,“肇庆”两字为其登基后所书,意为“开始带来吉庆”。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往今来,肇庆孕育出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两广第一状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全市有重要文物景点360多处,其中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德庆学宫、宋城墙、星湖摩崖石刻为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星湖面积近万亩,七星岩岩峰挺拔,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是全国4级风景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示范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个自然护区,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鼎湖山设立“人与生物圈”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并被确定为世界级自然保护区。目前肇庆形成了以星湖、鼎湖为中心,连结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园、封开龙山和天下第一石、德庆龙母祖庙和盘龙峡、高要生态园的“千里旅游走廊”。4字形辨析泠(泠泠淙淙) 晰(清晰) 翼(小心翼翼) 障(障碍)冷(冷冷清清) 淅(淅沥) 冀(希冀) 嶂(重峦叠嶂)搏(搏斗)乏(乏味) 簌(簌簌) 篙(竹篙)博(博学)泛(泛舟) 籁(万籁俱寂) 蒿(蒿草)探究互动平台 探 究 平 台【整体把握】1这篇文章表现怎样的思想主旨?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2这篇文章结构思路有何特点?全文一共由十个自然段组成。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节,写“我”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第二部分:27节,写白天“我”在上山的途中观景听泉;第三部分:810节,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把握课文主线: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作者按照移步换景听泉声,写了三个片段:(1)泉声响;(2)泉水多;(3)泉声美。内容图示: 耳 听 心 听泠泠淙淙 轻柔 不绝于耳 清 脆 清纯悦耳 厚重回响 欢快活泼 雄浑磅礴 【内容探究】1、请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和时间顺序。 明确:作者的行踪顺序: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 时间顺序:黄昏晚饭后夜间。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山泉有以下句子:(1) “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2) “进山方知已不可得。”(3)“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4)“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其中,前三个句子简略,后一个详细;前三个是写山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了听泉的感受。3、从文中描写泉声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请简要归纳。 明确:(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渐入山中 (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 (3)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 (4)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4、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明确:作者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文章由辨声而想到具体的情景,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5、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 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明确: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6你能说说作者从听泉中感悟到了什么吗? 明确: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7、学习本文的关键在抓住一个什么字眼?明确:从全文来看,关键在于一个“听”字。“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内在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特色析要】举例说明本文优美的语言特色。学了鼎湖山听泉一课,不仅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妙,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感受?它是怎么写的呢?先来比较两个句子,看一看哪一句好,好在哪里?1、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2、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第二句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乐声。这就是打比方的好处。 再来读一读这两句,看看又有什么不同?1、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2、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第一句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第二句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第二句用了整齐对称的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把习作写具体、写美,可以同时用几种表达方法,那样效果会更好。提升题练习:(一)阅读下面与课文类似的片断,完成1215题。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水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12、仿照第一句,用“像”另外造几个句子。(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2)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3)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4)那像( )一样( )的,是( )。答案根据第一句和前后文,适当造句。13、这里用“像一样”,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声音,有什么好处?答: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14、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答:排比、拟人手法;把泉水当成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亲切,生动有趣。 林中小溪 普里什文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寓人生哲理于自然景物之中的写法。2、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2、难点: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普里什文(又译作普里希文)(18731954)苏联作家。2、导语同学们你有没有在林中小溪畔漫步的经历,如果没有的话请你和苏联作家普里什文一起作一次林间之游,观赏一下俄罗斯原始森林的风光。二、赏析课文1、认真阅读林中小溪,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指导)同学们,能不能把你们最喜欢的或者自己感觉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请老师给配上音乐。2、画出文中小溪所经历的障碍及流经的坦途讨论并归纳:“流水在浅的地方遇到云杉树根的障碍”,“狭窄的深水道”,“旋涡中心是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现在有许多枝条垂挂到小溪中”,“一米高的悬崖上落下来”,“一棵巨大的百年云杉压在小溪上”。划出小溪流过的坦途:“圆形的水湾”,“来到一个宁静的地方”,“溪水溶溶像一个湖”,“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提问:小溪在林中奋然前行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讨论并归纳:人的一辈子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失败,起起落落,忧喜参半这就是生活,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不要怀疑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3、课文把溪水冲破层层障碍夺路而出的情景写活了,请画出讨论并归纳:“却毫不在乎”、“好象在收紧肌肉”、“水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但小溪在树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小溪毫不吝啬地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水流此刻正冲击着每一根枝条,还一边流,一边不断地互相说着:早晚强大的水流不急不忙地彼此呼唤,满怀早晚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招呼,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4、提问:你能从以上概括出“小溪”的性格特点吗?讨论并归纳:认定一个目标,什么也阻挡不了。自信、乐观、顽强,渴望战斗的生活,享受着与困难斗争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作者已经把“小溪”人格化了。对人生,对困难、挫折又何尝不应该像“小溪”那样。5、画出课文中作者的议论,分析一下表达了什么思想“小溪的生活中,就这样一会儿泡沫频起,一会儿在花和晃动的影子间发出兴奋的招呼声。”“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小溪流经树林的全程,是一条充满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我的意识就在这待续不断中形成。”“是的,要是每一步没有这些障碍,水就会立刻流走了,也就根本不会有生活和时间了。”“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终于明白了:对水来说没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来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讨论并归纳:作者想借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的描写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认为生活本来就充满艰难困苦的,每个人都是为战胜困难而生,没有同困难作斗争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作者对“时间”与“生活”的认识非常独到。人生就是一条充满与困难持续搏斗的道路,时间就由此而被创造出来。搏斗持续不断,生活和人的自我意识就会在这持续不断中形成。作者经过这一番感悟之后,他的思想、认识已经到达了自由的“大洋”。三、小结作者通过小溪冲破层层阻隔流向自由的大洋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四、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 2、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朗读全文导入二、研读课文1、提问:课文除了写小溪一路前行之外,还写了什么景物?写得好在哪里?与全文主旨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还写了春光、春草、春花、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着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香味,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气氛。 全文有两处比较集中地描写了两岸及水面景色。2729段:一片初春景象,“白桦树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树脂闪闪有光”。“林中路上长着极低的青草,绿得简直刺眼”作者抓住幼芽闪闪有光与青草刺眼的绿,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春天来了一切充满了希望,一切都是美好的,小溪在这春光里回叫得更欢,流得更畅。 31段描写得更为生动。天气转暖了各种花草动物昆虫都活跃起来了,在艳阳朗照的水面上尽显它的生命的活力,“蹿”字写出了第一朵小黄花急不可奈而且生长迅速的情态。写苍蝇是“贴着”水面飞,姬蜂“乱窜”,黑星黄粉蝶“翩翩飞舞”,小甲虫“打转”。这些动词用得非常贴切。整个画面色彩斑斓,有黄的花,黑黑的蝌蚪,浅蓝色的苍蝇,铜色的小甲虫,鲜艳的黑星黄粉蝶,黄毛小鸡似的柳枝上的花,小溪一路千辛万苦,曲曲折折,跌跌撞撞,从密林流到空地上,见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好景象,就如人生不尽是失败挫折,光明的前景总会出现。2、提问:你喜欢哪一段,选这段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讨论并归纳:“水惹动着新结的花苞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起波纹。”这句描写很有趣味。小溪肩负使命,一路奔跑,却不忘与花蕾开开玩笑,逗逗趣,表现了小溪活泼、调皮的性格。“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克制”二字完全拟人化了。对遇上的大障碍嘟哝表示不满,但不想让这不满破坏了自己与其他水流汇合的喜悦,因此要加以克制。写得很有趣。把小溪性格写得丰富,与人的情绪的起伏完全一致。好几处写道小溪“扭动着肌肉”。作者把小溪比作强壮的小伙子,正拼其全力在与各种阻挡进行搏斗。“扭动的肌肉”“收紧的肌肉”让我们看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力量。“我在树根之间坐了下去,紧靠在树干上,举目望那和煦的太阳,于是,我的梦魂萦绕的时刻翩然而至,停了下来,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这时作者对自然的描写似乎开始浸透幻想的、隐喻的意象,赋予这篇散文以诗意。在阳光下作者的灵魂飘然而至,这是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灵魂。作者终于在博大的、运动着的自然中,发现了自己,肯定了自己。三、小结: 这是一篇借物舒怀之作,文中小溪的形象极为感人。小溪除了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外,还具有小溪的特征“聚集为一股股的水流,就好象在搏斗中收紧的肌肉一样”“遇到大障碍,水就嘟嘟哝哝表示不满”“溪水分道扬镳了;一部分水说,这一条路会早点到达目的地,而另一部分水认为另一边是近路,于是它们分开了,饶了一个大弯,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等,都符合浪的特征。因此,这一拟人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四、讨论课后练习 练习一:在林中流淌的小溪,和人们的生命之流有不少相似的地方:1、溪流行进中不断出现的障碍,就像是人们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2、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集聚力量,要坚持到底,人们战胜困难同样要有毅力,同样要不懈地进行斗争;3、溪流行进中有分有合,但都有着共同的终极目标流向大海,人生奋斗也要有自己的终极追求;4、小溪在与障碍持续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5、溪流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了美的境界,战斗的人生也同样是美丽的。作者由景生情,由情生感。景变,情也随之而变,感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不断深化。练习二:课文把溪水冲破层层障碍夺路而出的情景写活了,这是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溪水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从而表达了作者融入自然、亲和自然的情趣,透露了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下面以“小溪在搏斗中竭尽力量被困在这水湾的春水中”为例,作一些分析:“一股股水流像肌肉似的扭动着”这写出了水流翻滚涌动的情景,但是,水流并未懈怠,仍然“在两岸紧夹中奋力前进”,水声更响了,作者从这声音中听出溪水执着一念要奔向大洋。小狗鱼滞留在水湾中,是闲笔,然而也起了衬托作用,表现了另一种苟且求安的生活。作者用了拟人手法,并且用自己的心去解读溪流的“心”,物我同一。练习三:1、林中的小溪具有一种顽强不息的精神,赋予森林以生命的活力;如果森林中没有小溪,就会变得毫无生气。2、有阻力,能激起浪花,作者希望水能生机勃勃地一往无前地奔腾,把战胜困难作为生命的乐趣。3、这里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是一种反衬手法。正因为这个地方宁静,所以灰雀的低鸣和枯叶的簌簌声才会“响遍整个树林”。正如古诗所说“蝉噪林越静,鸟鸣山更幽”。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完成练习册作业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突破 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思考课后练习。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1积极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 2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2讨论交流,探究问题。 3小结全文。 3自读课文并完成练习。 一、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 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 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 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 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同学们纷纷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一 生讲黄帝游黟山改名为黄山的故 事;一生讲李白以赠黄山胡公求白 鹇一诗换取胡晖驯养的白鹇的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 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 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 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板书:地 壳、鳌鱼、娇娆、殷勤、阴晦、仙山琼 阁。以上词语注音或解释。点名让 一位学生回答。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 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 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 黄山部分而写的。 事。其他同学纷纷发言。 2一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明 确:鳌鱼: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娇娆:娇艳妖娆;殷勤:热情而周到; 阴晦:昏暗;仙山琼阁:比喻奇异美好 的境界。 3一生回答:柯蓝,原名唐一正。湖南 长沙人,散文家、小说家。著作有早 霞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 散文诗集。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 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 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 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 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 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 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 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 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 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 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 1朗读课文,在朗读基础上,理清课文 线索和结构层次。回答后明确:时 间线索是从古到今;空间线索是从 上山到出山。课文分三个部分,第 一部分(第13段),总写黄山;第 二部分(第47段),分别介绍黄山 的各种景观;第三部分(第18段), 介绍黄山温泉。 2明确:第一层第46段,第二层第7 8段,第三层第914段,第四层 第15段,第五层第16一17段。 3明确:“从高空俯视神游天外 了。”是俯视;“巍峨黄山取名天 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 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 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 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 “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 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 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 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 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 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 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 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 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 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充分肯定, 并指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 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 到的任何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深人理 解课文 7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 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 的意思。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 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教室。 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 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 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 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 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 从峰顶俯视。 4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5讨论交流。一生回答:“人们智慧的 精心点化”是指人们为这些峰石所起 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凝聚了人们的想 象力和创造力。一生回答:“外在美” 是指它们的美丽的名字是人们外加 上的;“内在美”是指峰石本身是大自 然创造的结晶,是属于内在的。其他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6听教师讲,结合自己经验加深体会。 7自由朗诵课文,找出疑难并向老师 请教。 三、归纳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 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 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 些不同的地方吗? 2给予鼓励: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基 本概括出了本文作为解说词的特 点。并做适当补充。 3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既体会到了 黄山的美景,又学到了对景物进行 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的方法。 4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讨论交流。一生回答:本文把黄山 的各个方面都概括到了,而一般的 游记散文只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没有这么全面;一生回答:游记散文 是反映作者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 是客观的介绍某个地方。其他学生 也积极思考发言。 2整理笔记。 3听教师小结并记笔记:第一,自由变 换角度来介绍景物;第二,配合画 面,着眼于解释画面;第三,语言口 语化。 4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课总结 1.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板书设计 第3课飞红滴翠记黄山总写分写(山上)奇峰,怪石,古松,云烟,日出温泉(山下) 2.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第17段“啊,太阳!才赞美和光明中诞生的一切吧”,从日出写到日落,进而探究人们对太阳亲和的感情,似乎和前面衔接得不紧。对此的理解应该联想到课文的文体,本文是电视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这是由电视片的组接方式决定的。前面写日出是“淡人”。教学时如有条件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画山绣水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诗意美。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齐声回答:杨朔。)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5字词教学:褒贬( ):评论好坏。袅袅( ):形容声音婉转悠扬。玲珑剔( )透精髓( ):比喻精华。恬( )静:安静,宁静。怠( )慢:冷淡。嶙峋( ):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积攒( ):一点一点地聚集。瞭( )望:登高远望。攒( )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黑黝黝( ):没有光亮;黑暗。黝( )黑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回答: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第二层(第6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三、朗读小结: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3我们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作者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难道不仅仅是赞美漓江优美的山水?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5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学生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三、总结全文。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学生交流学习中的感想。四、本课总结。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板书设计: 画山绣水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语文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五 故乡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重要生字词、文学知识,背诵重点段落。2 了解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主题的技巧。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课前准备1、通读课文两遍,查字典解决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2、查资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文字图片等。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乡是一支美丽的歌谣。那里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最美的梦。“大海啊,大海,我的故乡”让我们几代人心驰神往,在歌声中倾诉着对故乡的思念。今天让我们在鲁迅先生的笔墨中,去看看他眼中的故乡吧。推进新课一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2、讨论课文段落。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的顺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的原因及心情。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的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二 人物评说,理解作者情感基调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明确:悲哀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故乡之景和故乡之人。(一)故乡之景。1、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找出令“我”悲哀的原因。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荒村”等词语。朗读指导:读这一部分要低级、哀伤,饱含震惊、幻灭之痛。2、对比阅读“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色彩的词语。朗读指导:读这部分要欢快、流畅,充满新奇、神往之感。(板书:蓝天、明月;阴晦、萧索)(二)故乡之人。1、故乡哪些人的什么变化最令“我”心痛?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小说展开细致深入的阅读。2、学生交流讨论成果。讨论主要围绕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展开,也可以涉及宏儿和水生。(三)这些人物身上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小组讨论。明确:“我”是一个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是当时社会进步希望之所在。闰土是当时广大农民的代表,他们被损害而又愚昧、麻木、无知。而“杨二嫂”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的形象。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淳厚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三 逆向思维,深化情感基调1、全文的底色是沉重和悲哀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希望又是什么呢?鲁迅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希望的存在比为“路的开创”,含义是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看去遥远,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干,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2、朗读结尾的三段文字,特别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要求齐读背诵。四 写作手法盘点师引领学生共同归纳文章写法,预设如下:1、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2、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3、运用准确的语言表现人物。4、第一人称叙述。五 本课小结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板书设计过去 现在景物:蓝天 明月 阴晦 人物:闰土能干 快乐 麻木 辛苦 杨二嫂漂亮 平和 庸俗 卑劣教学反思(略) 六 我的叔叔于勒学习目标1、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教学重点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能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词句来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1、课前语:金钱与亲情讨论,师生共同进行。2、总结预习情况:课前我们预习了这篇小说,扫清了字词障碍,理清了故事情节(师生共同研讨),教师板书:于勒 败恐怖 富希望 穷恐怖仇恨3、课文分析(1)找出有关语言、行动、神态的语句(2)分析揭示了什么心理(3)分析刻画了什么性格要求:第一 要紧扣关键词语 第二 联系上下文句现在我们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物形象,来学习这种阅读方法。由情节引出:(1)菲利普夫妇 动作:恐怖的心理 希望的心理 语言体现性格:自私、贪婪、庸俗 (2)分析菲利普一家坐着船去哲尔赛岛旅行时,菲利普夫妇在船上的情形。教师提问(出示影片):菲利普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的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他怎么说的?有什么心理?母亲怎样说?有什么样的神态?什么样的心理?学生个别回答,教师归纳:语言、动作、神态揭示心理,刻画性格:虚荣(板书) (3)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4)教师提问题(出示影片,学生讨论: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穷于勒时的语言、动作、神态怎样?揭示了他们怎样变化的心理?刻画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板书)性格:虚荣、冷酷、势力 (5)教师提问:你觉得哪一段文字写得精彩、传神?给大家推荐一段,说出为什么? (6)教师总结:菲利普夫妇衡量于勒是否是自己的亲弟弟,尺子就一把金钱,惟钱是亲。这足以看出他俩的人生哲学就是金钱至上。画线然后总结:是十足的拜金主义。再点明组成的为一副对联,横批为:拜金主义。 (7)学生讨论(分小组):菲利普夫妇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形象?通过你的想象让人物在你脑海中“活”起来,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抽学生表演菲利普夫妇、于勒)。 (8)教师提问:这一节课我们认识了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人,我们怎样认识的?用了什么方法?4、做练习当场检验: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两段课外小说片段。5、布置课后作业:每人找一段有关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小说片段,对其中人物进行分析。教学反思(略)七 在烈日和暴雨下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2、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3、学生能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并模仿写作。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学习1、认真反复阅读课文,预习课内生字词。2、认识作家老舍,了解其生平、作品、风格等。3、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骆驼祥子这本书,能简单地介绍本书的内容。课堂学习一 课前导入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大家对生动有趣的小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小说如此吸引大家,这和它的构成是分不开的。人物、情节、环境构成了我们喜欢阅读的生动的小说。没有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小说也许就不那么吸引人了。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节选,并且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来更深入地品位小说的精妙。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感受本文在环境描写方面的魅力,学习坐着的写作方法,以后学以致用,在自己的作文创作中使用起来。大家了解老舍先生吗?学生介绍他们所知道的作者情况,教师可做适当补充。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这本书,有同学读过吗?能不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简介故事内容,教师在点评中要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针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行评价。二 人物篇1、听了同学的介绍,结合你预习时的阅读,请大家谈谈你对祥子这个人物的看法。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不必局限于节选内容,可以扩大到全书范围。2、大家对祥子充满了同情,是因为文中的祥子处于十分让人同情的环境之中。你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出祥子当时的悲惨处境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深入理解语句。3、在如此悲苦的生活挣扎的祥子,他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老舍先生是如何描绘的?学生活动:请从文中找出对祥子心情的描写,并且带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4、为什么文中的祥子处境这么悲惨?是因为烈日或者暴雨吗?我们大家也许同样的有淋雨暴晒的经历,难道我们也如祥子一样悲惨吗?学生活动:深入探究造成祥子悲惨命运的根源。三 环境篇1、同学们看到了在祥子生活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是冷漠无情的,这样的旧社会造成了祥子和其它许多车夫的悲惨命运,更造成了无数穷苦的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2、通过以上分析,尝试概括文章主题思想。参考:课文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3、同学们,一篇小说的“环境”不仅指“社会环境”,还包括“自然环境”。通过阅读,大家一定感受到了,本文的自然环境是直接导致祥子陷入困境的原因。那么,我们也来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精妙地描写自然环境的。学生活动:再次认真阅读文本,找一找作者是如何进行环境描写的,作者的描写有哪些特点可供我们学习。课后学习认真阅读文本,找一找作者是如何进行环境描写的,作者的描写有哪些特点可供学习。第二课时课堂学习一 环境篇1、作者老舍是如何讲“烈日”这一自然现象生动地表现于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